德国高专的办学特色与发展走向——比较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视角论文,高专论文,走向论文,办学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51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04)04-0027-05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由高等专科学校(Fachhochschule)和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实施,其中高等专科学校是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也是德国最年轻的高等学校。目前德国高等专科学枝为156所(东部德国为27所),占德国高校总数的44%;在校生约425,600人,占德国高校在校生的24%,其中新生占德国高校新生的28%(2000/2001年冬季学期)。(注:BMBF:Die Fachhochschulen in Deutschland,2003.该组数字不包括高等管理专科学校。高等管理专科学校的招生对象为公共服务领域的公职人员,属非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德国目前有30多所这样的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已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且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和大学一起被人称之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两大支柱之一。据统计,德国当今社会中几乎全部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教育工作者、2/3的工程师及近半数的企业经济师和信息技术人才都是由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的。[1]
一、专业设置
德国大多数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工程师学校和其他职业学校。而这些自19世纪发展而来的职业培训学校多是单科或少数学科的,其中工程技术类专业又占较大的比重。这直接影响了它们的后续者——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大学相比,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的特点一是应用性强,带有明显的职业性特点;二是区域性强,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工程、管理和社会等三大类专业领域
根据《各州文化部长会议关于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的决议》(1993年),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的重点为工程科学,特别是建筑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领域(共有30个专业)以及经济科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和工业设计等领域。目前,德国高等专科学校所设的专业涉及18个大类。[2]它们分别是:档案/图书/信息、工业设计与媒体、工程科学、修复技术、社会科学、语言科学、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营养与家政、财政金融、林业经济、信息技术、数学、司法、宗教教育学、航海海洋、卫生以及经济工程。
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上的这一特点,在它与大学的比较中更加突出。从表1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高等专科学校注册的学生有37.7%在法律、经济、社会科学领域,更有48.3%的学生在工程科学领域。两者的注册学生占高等专科学校在校生总数的86%。而相比之下,大学只有26.2%的在校生在法律、经济、社会科学领域注册,只有13.7%的在校生在工程科学领域注册。
表1 不同学校类型与专业领域的学生人数分布(1992)
资料来源:H.Peisert,G.Framheit:Das Hochschulsystem in Deutschland,Herausgegeben vom Bundesministerium fuer Bildung und Wissenschaft,Bonn 1994.S38
2、按职业领域来划分专业
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特点,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通常不按学科,而按职业领域和工种来划分专业。以工程科学领域为例,其设置的专业包括建筑学、服装技术、矿山工程、运行技术、媒体印刷技术、园艺技术、冶金技术、工程塑料技术、农业技术、食品技术、机械技术、船舶运行技术、技术健康学与生物工程、酿酒技术和材料工程等30多种专业。在管理科学领域,设置劳动与职业咨询、行政管理等专业。而在语言科学领域设置应用经济外语专业,其中又分口译与笔译两种。在经济工程领域设置运输业等专业。
3、学校专业数目少且相对比较集中
一般来说,德国大学,特别是传统大学系科设置几乎覆盖所有学科。而高等专科学校所设置的专业数目少且相对比较集中。虽然不少学校正在朝着多学科和跨学科方向发展,但总的来说,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的重点突出,专业特色明显,如表2所示。拥有多个专业方向的高等专科学校包括莱茵兰-法尔茨高等专科学校、科隆高等科学校、慕尼黑高等专科学校、汉堡高等专科学校等。拥有两个专业方向有波鸿高等专科学校。只有一个专业方向的有尼尔廷根(盖斯林根)高等专科学校(Nuertingen)、斯图加特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斯图加特图书馆高等专科学校等。技术类高等专科学校有柏林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曼海姆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等。经济类高等专科学校有柏林经济高等专科学校、法兰克福银行高等专科学校等。社会类高等专科学校有柏林社会高等专科学校等。艺术类高等专科学校有曼海姆艺术高等专科学校等。
表2 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专业方向/学习重点及学生人数(1992)
注:仅为原西德各州数据
资料来源:H.Peisert,G.Framheit:Das Hochschulsystem in Deutschland,Herausgegeben vom Bundesministerium fuer Bildung und Wissenschaft,Bonn 1994.S46
4、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高等专科学校在成立之初,联邦政府与各州已达成协议,建立区域高等教育系统,以扭转高等学校地区分布不合理的状况。作为“高等学校区域化”的产物,高等专科学校的建立不但充分考虑了地区间的合理布局,而且其专业设置也充分考虑了地区性社会和经济的需要,如德国的传统工业和优势工业是机械和汽车制造。为此,德国大多数高等专科学校都设置了机械制造专业。鲁尔区是德国重要的产煤基地,在该地区的许多高等专科学校因此都设置了采矿专业,甚至专门的高等专科学校,如萨尔布吕肯高等采矿专科学校(Saarbruecken)、波鸿采矿高等专科学校(Bochum)等。
二、课程结构
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修业年限原则上为3~4年。和德国大学一样,高专整个学习过程分为2个阶段:前3个或4个学期为基础学习阶段,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课程;后3个或4个学期为专业学习阶段,学生要选择按专业方向或学习重点选修课程。两个学习阶段之间组织中期考试,只有通过中期考试的学生,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专业实习是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实习期限各州规定不一。巴伐利亚州和巴登-符腾堡州规定实习为两个学期,其余各州为一个学期。毕业考试包括书面考试、口头考试,以及一篇应用性的学位论文。与许多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相比,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具有以下特点:
1、典型的专业教育
由于德国高等专科学校新生是已完成12或13年基础教育且具有一定实践经历的学生,在德国人看来,这意味着他们已接受了完整的普通教育,因此,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一开始就应当是(实际上也是)专业教育。在德国高专的课程计划里基本上没有美国社区学院、日本短期大学的人文社会类普通教育课程以及中国高专的政治、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德国高等专科学校的理论课程由科学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通常,在基础学习阶段,即前3个学期或前4个学期开设本专业的科学基础课程(通常在第1、2学期)和专业基础课程(通常在第3或4、5学期)。在专业学习阶段,即后3个学期或后4个学期划分专业方向或学习重点,学生按其所选择的专业方向和学习重点选修课程。
以康斯坦茨高专机械制造-操作与制造技术专业(工程硕士)为例。其学程为8个学期,其中包括2个实习学期(第3和第6学期)。前3个学期为基础学习阶段,后5个学期为专业学习阶段。第1、2学期学生的必修课包括四类课程:自然科学基础Ⅰ、工程科学基础Ⅰ、设计Ⅰ、语言;第3学期为第一次实习;第4、5学期学生要在制造和国际销售两个专业方向进行选择,从而确定其个人发展方向和职业定向,并由此构建自己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第6学期为第二次实习;第7、8学期学生按专业方向学习专业课程。
2、严谨的教学组织
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以卓有成效的教学组织著称。首先,以教学为主。众所周知,教学与科研并重是德国自洪堡以来的大学传统。但是在高专那里,学校及教授的主要任务却是教学。高专教授平均每周授课时数达16~18学时,而大学教授只有8学时。其次,教学安排紧凑。从德国高专的课程计划看,它不但课程门类多,必修课比重大,而且教学时数也多。通常每个专业设置30门左右的课程,其中必修课所占比重为2/3以上;周学时在24~30之间(德国大学周学时通常为20)。以康斯坦茨高专机械制造专业制造方向(硕士)为例,8个学期共开出了26门课程,其中绝大部分是必修课。周教学时数在第1、2、4学期为29学时;在第5、7学期则达到32学时;在第8学期,学生要完成毕业论文并准备毕业考试,但其周学时也有16学时之多。另外,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实施严格的考试制度。和大学一样,德国高专实行淘汰制。只有中期考试的通过者,才有资格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可以说,正是由于有效的教学组织,德国高专学生的实际修业年限比大学要短得多,(注:2000年,高专学生实际修业年限:语言/人文科学(5.1)、法律/经济/社会科学(4.6)、数学/自然科学(5.7)、工程科学(5.6)、农学/林学/营养学(5.2)、艺术/艺术学(6.2)。)这也是高专所具有的吸引力之一。
3、有效的职业实践
德国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是以重视实践教学为特征的。其表现在:第一,不但学生入学有实践经历的要求,而且对任课教师也有实践经验的要求。德国高专学生入学时需提供由企业出具的学生已参加相关实习的证明。除职业高中毕业者及其等同学历者(注:德国高专的入学资格是职业高中毕业生及其等同学历者;而在德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原则上都已完成一定时间的企业实习。)外,拥有普通高校入学资格的文科中学的毕业生也可申请高专学习,但入学时他们必须补上与其所申请专业一致的实践经历,时间从2个月至半年不等。与大学教授相比,高专教授受聘要求有5年以上相关领域的实践经历,其中3年必须是高校外领域的经历。除此之外,高专拥有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都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第二,实习在高专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许多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相比,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的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点:(1)实践时间长。不但学生在入学前要求有一个预实习期,而且在高专学习期间通常安排有1~2个实习学期。以康斯坦茨技术高专机械制造专业为例,学生在入学时要递交其在相关企业实习3个月的由实习企业出具的证明;入学后,还要参加两个学期(第3、6学期)的实习,实习天数各为100天。(2)实习的功能多。德国高等专科学校的实习功能较为综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实践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而且要求学生了解本行业及本专业所涉及到的社会关系、运作方式和企业文化等。换言之,德国高等专科学校的实习是以就业为取向,而非单纯以学科为取向;其实习目标不仅包括知识性、技能性的学习,而且还包括社会性的学习。以康斯坦茨高专机械制造专业(硕士)为例,学校对学生三次实习:预实习、第一次实习和第二次实习都提出了知识、技能及社会能力三方面的要求。
三、德国高专的基本走向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改革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学士-硕士两级学位(Bachelor-Master)
过去,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只有一级学位,即高专专业硕士(Diplom)。由于专业硕士(高专)学位难以与国际接轨,它一直制约着高专国际化的步伐。1998年新修订的《高校总纲法》为德国高校引入英美式的学士-硕士两级学位制度铺平了道路。1999年5月德国各州文化部长会议通过决议,进一步规定了新学位的设置要求:学士学位课程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最多不超过4年;硕士学位不得少于1年,最多不超过2年。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高等专科学校充分利用这次改革时机,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学士-硕士(Bachelor-Master)学位课程。根据德国高校校长会议(HRK)的统计,德国现已有1500个这样的新学位课程计划。[5]如康斯坦茨高等专科学校(FH Konstanz)机械制造专业、法兰克福高等专科学校(FH Frankfurt)电子工程专业都设置了这类新学位课程计划。目前许多德国高专实际上可以授予三种学位:专业硕士(Diplom)、学士(Bachelor)、硕士(Master)。新学位课程的设置不但可以吸收更多的外国学生到高专学习,而且可以提升德国高专毕业生在国际劳务市场的信誉。
2、探索“双元制”教学
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以重视实践教学而著称。然而,如何有效地处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在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也未得到很好地解决。“双元制”教学是德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70年代成立的职业学院借鉴这一成功的经验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这种背景下,一些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也开始引入“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如柏林技术高等专科学校(TFH Berlin)企业经济学专业商学硕士学位课程。在这种“双元制”培训模式里,学校与企业共同负责培训工作;学生以双重身份,即高专学生和企业学徒在学校与企业现场轮流接受职业教育。通常的做法是,学生每学期一半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教学,一半时间在企业接受实训;学校教学由学校主管,企业培训由企业全面负责。如柏林技术高专企业经济学专业(商学硕士)学程包括8个学期,前3个学期为基础学习阶段,开设银行企业经济学/工业企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会计学、经济法、经济信息学、经济数学/统计学、企业心理学、经济英语等课程;后5个学期为专业学习阶段,开设经济信息学、管理学、市场营销、金融服务等课程。与传统教学所不同的只是它每学期的教学被划分为两部分:12周学校组织的理论教学和12周企业负责的实训教学。[6]在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双元制”的企业培训和一般意义上的实习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它主要体现在前者的责任人和组织者是企业,受训者的身份是学徒,企业和学徒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劳资协定上的雇用与被雇用关系。
3、加强与大学的衔接
众所周知,传统上的德国高等教育结构单一且崇尚学术。高等专科学校出现以后,德国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变得多样化。但是,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之间可以说始终横亘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高墙。无论是在学校权益、教授待遇还是在文凭的学术价值上,两者都不可同日而语。由于高等专科学校没有博士授予权(注:德国高专没有教授备选资格和博士授予权。并且,高专颁发的专业硕士学位需在其学位证书上加注“高等专科学校”字样,以示与普通大学硕士之区别。),而攻博的前提条件又被规定为大学毕业,因此,高专毕业生在理论上被剥夺了攻读大学博士学位的资格。不过,近几年来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根据1992年12月及1994年12月各州文化部长会议(KMK)的有关决议,成绩优异的高专毕业生可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到1998年,各州都已修改了《州高校法》,从法律上确认了这种可能性。另外,高校引入学士-硕士学位(Bachelor-Master)制度,也进一步扩大了大学与高专之间学生转学的机会。换句话说,由于大学和高专存在同值的学位制度,双方的学生交流会变得更为容易。
4、加速国际化
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与国外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关系。1987年高专被德国学术交流服务中心(DAAD)接纳为成员。1998年根据德国各州文化部长会议(KMK)及高校校长会议(HRK)的有关决议,高专在国际上冠以“技术大学”(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的名称,以求在英语国家找到与德国高专相符的英文名称,从而更好地促进德国高专与国外机构的交流。据统计,目前德国高专已在92个国家与大约3,45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有2/3的学校提供了国际性的课程(这其中一部分课程是在国外高校或国外企业完成的)[7]。如柏林经济高等专科学校(WFH Berlin)与16个国家3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与有关国家的高校合作提供国际认可的“公共管理硕士”(MBA)学位课程。另外,许多德国高专采用双语教学,以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来校学习。如法兰克福高等专科学校(FH Frankfurt)电子工程专业(学士)就采用德语和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