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综合临床护理论文_李苗苗1,王家美1,周启玮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综合临床护理论文_李苗苗1,王家美1,周启玮2

1.上海长征医院心内科 200003;2.解放军第三一三医院外二科

【摘 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内容、方法和效果。方法:对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观察疗效。结果:76例患者在对症治疗基础上辅以整体护理,治愈63例,好转10例,死亡3例。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整体护理;健康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临床类型,具有较高发病率,发病凶险、病情变化快、致残及致死率高。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发病人群也趋于年轻化,对人类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危害。患者一旦确诊,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护理人员应加强对AMI患者的护理。优质的综合护理方案和良好的护理技巧,有助于AMI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由于我院心内科长期坚持对AMI患者采取综合优质护理,对AMI治疗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现将今年我院收治的76例AMI患者护理体会综述如下。

研究对象:选取上海长征医院心内科2016年1月1日-2016年4月30日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18例,最大年龄85岁,最小年龄37岁,平均年龄63.7岁。所有患者均接受严格治疗,护理人员均按照综合护理方案予综合护理措施。

结果:76例患者中,3例经抢救无效死亡,10例好转,63例患者治愈出院,治疗有效率达到82.9%,治疗效果满意。

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 患者发病早期病情极不稳定,绝对卧床是治疗初期的重要措施。在发病后的1-3天内,采取绝对卧床,保持病房安静,严格限制探视,减少外界刺激,减轻心脏负荷,防止病情加重。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洗漱、翻身、进食、排便等日常活动。目前对卧床休息持续时间观点不同,但公认需根据患者梗死范围、有无并发症等因素决定。[1-3]我科对无并发症,一般情况良好的患者,鼓励早期进行适当强度的恢复锻炼。由最初单纯床上肢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至每天2-3次步行,每次约100米。

2.生命体征监护 AMI患者生命体征容易发生变化,特别是发病前3天,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高发期,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密切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脉搏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预防并发症。低血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体征。我们对急性期患者每30分钟测量一次血压,严密观察其波动情况。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伴有烦躁、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尿量变化、心率及呼吸变化等表现,及早发现心源性休克及心衰征兆,以配合医生及时准确处理,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合理氧疗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心肌发生明显缺血缺氧,心排血量减少,加重缺血缺氧状态。对急性期患者,给予持续吸氧,可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增加心肌供氧量,缓解心绞痛,避免心肌梗死范围的扩大。吸氧还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给氧方式为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期间加强吸氧护理,要求护士每日更换鼻导管,并保持鼻腔清洁通畅。

4.疼痛管理 心前区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的常见症状,患者常因剧烈胸痛和濒死感产生强烈的恐惧情绪,疼痛可能诱发心率失常甚至休克,并且可兴奋交感神经,加重心肌缺氧,扩大梗死范围。因此,我们要求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心理疏导,避免情绪激动及环境刺激,如有胸痛发生,明确疼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等,及时与医生沟通,并遵医嘱给予止痛、镇静剂,老年患者应尤为注意。

5.建立静脉通道 在患者入院后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利于液体控制及监测。我们使用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确保给药途径通畅并可监测中心静脉压等。在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防止发生心力衰竭。

6.饮食管理 该病常因发病急、病情重,加之心功能下降,绝对卧床,患者出现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降低。早期疼痛、情绪波动等因素影响患者,导致拒食或无饥饿感。护理人员应首先做好患者心理工作,安慰劝导患者合理饮食。患者饮食应遵循“一优二高三低”原则,即优质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低胆固醇、低盐。患者还应注意少食多餐,不宜过饱,以减轻心脏负担,防止发生心衰或心律失常。

7.排便护理 AMI患者因长时间绝对卧床,使用止痛、镇静剂,环境及排便方式改变,导致排便困难,引起便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超过40%发生便秘,而用力排便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心肌缺血缺氧,易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功能衰竭、心脏破裂等严重致死并发症。一旦发生便秘,会增加猝死率,排便护理在AMI中非常重要。在护理过程中,首先应加强饮食管理,鼓励患者多蔬菜、水果等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利于便秘改善。注意患者饮水量,避免饮水过少引起大便干燥。其次,应及早训练患者床上排便,并配合腹部按摩,以促进肠道蠕动。此外,可根据情况给缓泻剂或开塞露通便,必要时可行清洁灌肠以协助排便。对小便的护理同等重要,注意加强心理疏导,必要时可导尿。排便时应有人守护,并密切观察心电监护。

8.心理护理 心理因素影响AMI患者的预后,患者对AMI的承受能力可能因年龄、性别、性格不同而存在差异,其配偶的心理状态也可影响康复。因此,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个人情况评价心理状态,并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如果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可通过松弛训练,改善紧张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若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和护理,患者预后较差。因此,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为护理工作提出很高的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不断完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和健康指导,确保治疗安全性、有效性,减少或避免不良事件发生。最终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玉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4c):1069.

[2]鄂丽丽。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活动管理的进展【j】。护理研究 2010,24(31):2824-2826.

作者简介:

李苗苗(1989.08-) 女 汉族 护师 研究方向:急性心肌梗死重症监护。

论文作者:李苗苗1,王家美1,周启玮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6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综合临床护理论文_李苗苗1,王家美1,周启玮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