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优势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模式与机制探究
熊素兰,徐 欣,成 曦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南京 210042)
摘要: 技术创新不仅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且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持续发展。以往企业、科研单位等“单打独斗”进行技术创新的模式,由于存在研发周期长、资源消耗多、成果转化率低等弊端,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必须进行改革。产学研结合能够将高校、科研单位、企业有机联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合、资源共享,加快了技术创新步伐,并且显著提高了成果转化率。文章分别介绍了产学研一体化技术转移、中介催化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政府促进的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3种模式,并就技术转移模式的保障机制展开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创新驿站;成果评价机制
0 引言
在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国内技术转移市场不成熟、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科技创新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不仅让经济发展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也因为缺乏资金支持影响了创新的持续性。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产学研融合进程,如:设立了科技成果管理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心等,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探究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模式及其保障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于平行主体的技术转移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参与产学研各个环节的主体,其地位和权益是平等的,都是产学研结合链条上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分工明确、协调配合,完成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具体来说有以下3种模式。
1.1 校企研典型模式
同一行业内或不同行业但有合作关系的主体,自发地组建成联盟,通过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根据组成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市场合作产业联盟、产业技术标准联盟等多种[1]。其中,主流的是企业、高校、研究所组成的产业技术联盟。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拟定技术创新项目,通过高校与科研单位联合进行技术研发,然后,将技术成果通过企业进行转化,形成生产力并依托企业产生经济价值。这种产业联盟模式实现了三者的共赢式发展。
1.2 多主体联合模式
相比于产业联盟模式,多主体联合模式中包含的主体更加多样,除了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外,还有政府、金融机构等参与进来。除了参与主体增加外,联合研发模式下还有自己的实体科研实验室以及配套的管理制度、运作机制。因此,在联合研发模式下,技术创新效率更高,往往能够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研发合作关系。在研发项目的审批立项、明确分工、资源分配、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都能够实现标准化、流程化运作,切实提高了技术转移成功率。
1.3 衍生公司模式
衍生公司模式实际上就是将大学所创造的知识与技术转移到社会与商业上,把知识转化为财富,涉及大学知识的流通与应用即大学技术转移问题。衍生公司的创业者或技术人员,本身就是技术的创新者,而充分应用与开发技术,将其转为现实的生产力,就是他们创立企业主要的目标。这使得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技术的研发、商品化与产品的营销处在完全的沟通状态,那种在技术许可的技术转移模式中难以有效传递隐含性知识的问题在本质上得以解决。
2 基于优势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模式
这种模式仍然以政府为主体,政府主要采取财政、税收等工具,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的特殊政策,推动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共性技术的转移。例如,美国1980年通过的《拜杜法案》,明确了中小企业、非营利性组织的专利成果受到联邦政府的保护,并主张由联邦政府成立风险基金,为产业创新提供后备保障。近年来,随着国内产学研结合的深入以及国家对技术创新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也应当出台一些支持创新、保障技术转移的政策,构建政策引导性产学研技术转移模式。
2.1 地方优势产业研发模式
新常态下各地都在寻求产业转型、升级,但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格局、优势资源存在较大差距,决定了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走个性化发展路线。地方优势产业研发模式就是一种立足于本地的技术转移模式。从组成上来看,以地方政府为核心,充分整合了创新型企业、科研等单位。他们共同开发利用资源,共同参与技术创新,共享科研成果。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1)政府发挥了引导作用,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实施产业保障措施,确保了科研创新的顺利开展。(2)创新成果直接与创新主体的核心利益挂钩,激发了创新主体的能动性[2]。
2.2 全生命周期创新模式
所谓全生命周期创新模式,特指将技术转移贯穿于企业生命周期全过程,以满足企业各成长阶段技术转移融资需求为目标,将投资银行(并购重组、私募融资等)业务和企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相结合的技术转移创新服务[3]。对于技术转移服务行业和服务机构而言,需要不断进行服务内容和流程的创新,以满足整个企业成长阶段的技术转移服务需求,从而推动企业的战略转型和管理升级。
2.3 创新驿站模式
创新驿站是基于政府的引导以政府相关政策为导向,有效集成运用科技资源,以企业的市场化需求为导向、借助互联网信息交流共享为支撑的跨地区、行业、领域性的技术转移服务。内容包括:(1)走访企业进行调研。创新驿站釆取技术需求导向而不是供给导向,相关领域的专家基于网上、实地调研基础收集技术供需的相关信息,异地登录创新驿站并进入内网平台商业信息公告板。(2)实行创新企业的跟踪服务。创新企业建立其合作伙伴后,创新驿站需要继续为创新企业进行跟踪,为创新企业提供管理咨询等服务。
2.4 高校孵化园模式
在高校内部建立科技园、孵化园,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技术转移模式。通常是有地方政府支持,本地的多所高校合作共建孵化基地或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除了对合作高校的学生、教师等完全开放外,也可以对本地一些科研单位、企业等开放,这样就充分吸纳了人才、资金、设备等各类要素,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此外,大学科技园在地方政府的牵头下,还可以与许多公司建立起合作关系,保证了科研创新成果能够及时通过市场检验转化为生产力,并继续支持大学科技园的发展[4]。相较于其他几种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模式,大学科技园的成果转化率更高,投资风险更低。
在互联网时代,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技术转移模式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基于网络技术的交易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当前互联网的全覆盖特点,将分散在国内各地甚至包括国外的一些资源,通过网络信息传播进行整合,共同服务于科技创新。这种交易模式的优点在于显著降低了技术研发成本、转移成本,打破了技术资源要素的壁垒,真正实现了技术的无障碍交流。
2.5 区域技术战略转移模式
在信息时代,信息资源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突显。在技术创新中,只有掌握了最前沿的信息,才能增强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信息资源挖掘模式就是一种基于信息收集、分析、管理和利用的模式。该模式是根据科研创新项目内容,借助于专利数据库、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政策法规检索等渠道,尽可能全面地获取与科研创新相关的信息。将信息整理成果提供给科研创新小组带头人,保证科学决策。情报服务模式的优势在于:在海量信息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将投资风险降到了最低,保证了科研创新成果的有用性,大幅度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2.6 信息资源挖掘模式
区域技术战略转移模式是指为促进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支持和促进技术转移,以提高知识竞争力为目标建立战略联盟合作关系,开展各项技术转移活动,促进官、产、学、研、金、介之间的亲密互动[5]。该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研发与原始创新上的技术优势、科技中介机构的市场优势以及地域优势,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促进官、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7 “互联网+技术”模式
边坡稳定性分析,过去习惯性采纳极限平衡法。由于极限平衡法来源于土质边坡的分析,必须事先假定其内存在一个连续的整体滑动面;而露天边坡往往是岩质边坡,由爆破开挖而形成,其内一般不存在连续的整体滑动面,因此,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采用极限平衡法分析金堆城露天边坡的东帮及北帮,得到介于3~15之间的边坡稳定性系数是毫无工程实际意义的[1]。边坡稳定性分析,目前一般应用FLAC-3D或能计算安全系数的有限元法ABAQUS,结合坡面拉应力区分布,考虑加固与剥离费用,确定经济合理的最终边坡角,再依据边坡类型所许可的安全系数来折减内聚力、内摩擦角,从而计算核准安全系数[1]。
3 以政府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模式
3.1 法律保障型技术转移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参与产学研各个环节的主体中,每一种具体模式下都存在一个具有突出优势的主体。如:在大学孵化园模式中,高校占据了主体地位;在创新驿站模式中,企业占据了主体地位。
3.2 政策引导型技术转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主要发挥保障作用,结合区域经济基础、发展情况,充分整合土地资源、信息优势、资金技术等要素,搭建起一个广泛的合作平台,为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提供一个资源融合、技术创新的舞台。这一模式的操作要点在于:要通过政府的计划和安排,针对不同的主体分别给予个性化的激励条件,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自身优势,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技术创新中。例如,政府通过出台政策为企业提供税收减免优惠条件,在高校内设立“科技创新奖”,支持科研单位基础设施的完善等。
4 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模式的保障机制
4.1 政府部门需要落实保障责任
科技创新成果并不是最终形态,只有最终转化为生产力或带来经济价值,才是衡量此次技术创新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但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10—2015年,我国平均每年产生科研成果约4.2万项,但是其中仅有15%~25%转化为产品,只有不到5%的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应用。相比之下,日本、美国等技术转移模式成熟的国家,技术成果转化率则稳定在30%以上。因此,在加快构建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保障机制的过程中,应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成果评价机制。
第一,安全层面。一是国防安全,南海诸岛是中国国土的最南端也是南大门,其与海南岛之间的海域构成了中国的南部防御纵深,一旦失去,海南岛将成为防御前沿。二是经济安全。中国从中东、非洲等地进口原油的80%都要从南海海域和其南端的马六甲海峡通过,数据显示每日经过该区域的船只中有60%属于中国,因此可谓中国最重要的海运通道。[27]因此南海区域攸关中国的能源供应与对外贸易安全。
分别以钼丝(Φ 1 mm)为工作电极(WE),石墨(Φ 6 mm)为对电极(CE),Ag/AgCl为参比电极(RE),炉温710 ℃,在低价钛熔盐中采用瑞士万通PGSTAT302N电化学工作站进行CV测试,装置见图3。
4.2 加强投资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技术创新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并且贯穿产学研各个环节中。特别是对于高校、科研院所这类单位,由于本身并不盈利或盈利能力弱,对于风险的抵御能力差。很多高校、科研单位极有可能因为害怕承担风险而减少创新投入。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维持技术创新动力,需要对现行的风险投资机制进行补充完善,提高对创新投资风险的防控能力。例如,在技术创新项目的评估阶段,就需要对该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如果风险过高,则不予立项,从源头上遏制投资风险。即便是对于那些风险较低、顺利立项的技术创新项目,也要加强全过程的风险监管。
4.3 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创新成果评价机制
上文中介绍的若干种技术转移模式,无论政府是否直接参与其中,对产学研结合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总体来说,政府层面对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带来的保障作用有:(1)完善立法,提供法律保障。相关部分通过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保证了产学研结合中各个主体的合法权益,责任义务得到贯彻落实。(2)提供服务,推动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政府提供的服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服务,作用对象是高校、企业、科研单位;另一种是间接服务,作用对象是金融银行等中介机构。通过提供完善的服务和必要的资金支持,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满足广大农村地区读者的阅读需求是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的重点之一。到2017年,我国已建成农家书屋60万个,覆盖了全国具备基本条件的行政村,建成数字农家书屋3.5万个,城乡阅报栏(屏)10万个,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立体传播体系。
从表1可知,排查的48个电流互感器舱室有35个绝缘不满足规程要求,占比达73%,说明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Ⅱ 母可能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4.4 关注中小企业技术转移权益
长期以来,国内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国有企业或大型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由于规模大、实力雄厚,并且在创新团队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中小企业显示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和创造力,逐渐成为技术研发和创新创造的重要支柱。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团队以及专利保护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这就需要国家层面继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让中小企业也能够有实力、有动力融入产学研技术转移队伍中。
4.5 政企研学多方面的资源共享
在产学研技术转移中,各个方面均具有自身优势,如: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设施优势,企业的资金优势等。在加快推进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各个主体也要进行充分的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速率。例如,科研人员应当走出实验室,到企业一线去,投身到市场中,了解市场前沿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技术创新方向。企业方面要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为技术创新与科研工作提供物质基础。在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构建技术转移保障机制。
5 结语
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是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中的3个核心主体,实现三者的有机融合,同时加上政府层面提供的制度保障,才能加快技术创新进程,产出更多科研成果,并能快速通过生产线投入使用。只有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创造经济价值重新支持科研、创新工作开展,才能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当前,国内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模式虽然逐渐丰富,但在实践应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今后,需要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和风险投资机制,引进技术成果评价体系等综合措施,推动产学研技术转移模式的成熟发展。
对比于传统动力系统,混合动力系统能够实现多源提供动力,复杂程度更高,其配备的双向DC/DC变换器是电池工作模式下电能转换与传输的重要装置。当动车组工作于不同供电方式时,动车组运行性能很大程度上将受到双向DC/DC变换器和牵引逆变器组成的级联系统的稳定性的影响,因此对混合动力系统中双向DC/DC-逆变器级联系统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成曦,徐欣,巢俊.加强建设江苏省技术转移体系的若干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8(19):12-14.
[2]吴伟,蔡雯莹,蒋啸.美国大学市场化技术转移服务:两种模式的比较[J].复旦教育论坛,2018(1):106-112.
[3]党高飞,王蛟龙,杜中杰,等.高校与地方政府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模式探索——以北京化工大学安庆技术转移中心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5):235-237.
[4]杨倩,朱光辉,杨思宇.浅析新疆技术转移机构的服务模式[J].丝路视野,2017(17):185.
[5]刘启强,彭文.清华珠三角研究院: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J].广东科技,2018(4):34-38.
Research on technology transfer modesand mechanism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mbination based on advantagesubject
Xiong Sulan,Xu Xin,Cheng Xi
(Jiangsu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Nanjing 210042,China)
Abstra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not only the coremotive forcefor the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but also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In the past,enterpris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havebeen unabletoadapt tothe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becauseof thedrawbacksof long R&Dcycle,high resourceconsumption and lowconversion rateof achievements.Soit isnecessary tocarry out reform.Thecombin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and research can organically combine universities,research institutes and enterprises,give full play to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and share resources,accelerate the pa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onversion rate of achievement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ree mode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technology transfer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catalyzed by intermediary,technology transfer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promoted by government,and brieflyanalysestheguaranteemechanismof technology transfer mode.
Key word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integration;technologytransfer;innovationpoststation;achievementevalu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 F20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熊素兰(1986—),女,湖南衡山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
责任编辑 姚鑫)
标签:产学研结合论文; 技术转移论文; 创新驿站论文; 成果评价机制论文;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