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信息化论文,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特点
(一)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运用国内外各种信息资源,并进行相应改革和调整,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过程。这一定义的内涵主要包括五大要素:企业,是企业信息化的主体,政府不能取代企业的主体地位;信息化人力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信息潜能是搞好信息化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化的基础,离开现代信息技术,企业信息化就无从谈起;信息和知识是经济活动的战略资源,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开发利用信息和知识资源并使其增值;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过程,它以改革和调整为动力,目标是提高核心竞争力,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二)特点
第一,信息数字化。信息化企业中的信息不再是以文件、账本、单据的形式堆积成山,众多的信息只要输入电脑便可得到有序安全的保存和管理。
第二,生产柔性化。为了能够适应多变的市场,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合理组织生产经营,提供个性化服务,使得生产过程有序,生产节奏平衡,同时能够创造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
第三,组织弹性化。信息化企业的组织不再是在大与小之间进行选择,而是灵活地适应生存环境,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企业组织规模;而且管理重心下移,建立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加强组织的横向联系。因此,弹性化是信息化企业的组织特征。
第四,管理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是指在信息化企业内部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从科学、及时决策和最优控制的高度把信息作为战略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并根据发展战略的需要把诸多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有机地集成,实现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要素的综合优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益。
第五,经营虚拟化。伴随着企业信息化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虚拟企业”。这是一种在Internet上与其他企业信息和能力共享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组织。其形式可能只是某一台电脑,甚至只是一个网址,但其组织却是动态的组合或分解。
第六,学习制度化。在信息社会里,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使知识产权、专有技术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不再可能为某个企业长时间所垄断。因此,企业必须建立起内部的学习制度和学习机制,坚持“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不断超越自我,以适应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要求。在信息社会,企业将成为实现“终身学习”的场所。
第七,管理人本化。在信息社会中,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网络的建立,大大降低了企业获取有形资源的信息成本,资金和其他生产资料相对丰裕。与此同时,信息化的人才成为十分“稀缺”的资源。相应地其管理重点也由对物的管理转向对网的管理,其本质是对信息人的管理。只有实施“人本化”管理,依靠信息人办企业,才能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信息潜能,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点
(一)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个性化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企业特有的资源、资金、技术、知识、管理和运作机制的有机融合体,是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高额利润的竞争力。它决定企业的整体能力和发展前景,是企业获得、维持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源泉。剖析这一定义的内涵,主要包括九大要素:核心科技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主要包括R&D能力、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等;信息竞争力,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水平、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等;战略决策能力,准确预测产业和市场变化趋势,制定和实施正确战略和策略,合理配置资源;组织协调能力,主要包括企业文化、管理风格及激励机制等,其作用是通过组织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将企业活动的、各要素融入核心竞争力之中;核心生产制造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为,它决定着能否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核心市场营销能力,涉及企业营销过程、营销网络及渠道的管理和调控,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否将内部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核心产品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和实物表现,主要表现为核心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知识创新和管理能力,主要是探寻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并在企业内共享、流动和创新的能力,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知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把企业办成学习型组织,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核心响应能力,是企业及时、灵敏、快速、恰当应对重要事件、机会及外部挑战的能力。
(二)特点
第一,顾客价值性。只有确实能给顾客带来根本性实惠的技能,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第二,异质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既有技术又有组织特性,很难被竞争对手模仿或复制,更无法通过市场进行买卖。
第三,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能派生出许多以其为中心的技术、产品和产业,从而挤占或扩大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第四,知识性。知识创新和管理能力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导能力,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主导资本,其核心是人力资本。
第五,持久性。主要指核心竞争力提供高额利润的持久程度,而不是其物理持久性。
第六,动态性。企业应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战略和策略,适时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跃升。
三、信息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积聚过程
(一)信息化通过引发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来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工业企业采用了新的生产方式,以彻底消除浪费严重的准时制生产(JIT);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将柔性生产技术、管理、人力资源集成在一起,对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响应的敏捷制造;以建立高度灵活性、高效率生产系统为核心,同时谋求企业组织、人力资源利用等经营效率提高的精益生产,无污染的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基于网络对产品及其下游的生产和支持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并行工程。在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基础上,采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在开发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基础上,通过人机对话实施计划与控制,从物料资源规划(MRP)发展到制造资源规划(MRP-Ⅱ)和企业资源规划(ERP)等。这些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把信息技术革命和管理进步融为一体,提升了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生产制造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信息化通过创造新市场并改革营销方式来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信息技术改革着传统的营销方式,过去的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的营销模式,正在改变为取消零售商环节,由生产商提供零部件给分销商,再由分销商组装成产品出售给顾客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创造新的市场,满足顾客潜在需求,不仅实现了生产质量的“零缺陷”和服务质量的“零抱怨”,做到质量、服务一体化,还通过对顾客服务和顾客跟踪,深入了解顾客的潜在需求,做到超前开发,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合理引导顾客在更高层次和更深领域的消费,从而创造新市场。另外,正在形成使企业内、外部顾客都满意的观念和机制,经营者不仅要满足外部顾客的心理需求,还要满足公司内部职工的心理需求,实现职工的自身价值,从而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
(三)信息化通过改造企业的组织模式、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来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化改变着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使社会化大生产适应了快速、多变、个性化的要求。一是公司组织结构从“橄榄型”向“扁平型”、“网络化”变化,管理组织的扁平化、信息化消减了中间层次,使决策层贴近执行层。二是业务流程再造和信息系统集成基础上的企业经营过程重组(BPR)。企业在市场竞争压力下,对业务流程和经营过程从基础上作出根本性的重新设计,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方面实现重大改进。更进一步地,企业从学习型组织进入了知识网络化管理。
(四)信息化通过促进企业文化变革来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更加强调共同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的信念和行为准则,它为全体员工提供共同努力的方向以及个人行为准绳,所以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能否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组织形态、管理技巧和手段创新,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价值观念以及对企业全体成员的吸引力。第二,更加强调团队精神。信息化使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日益融合,企业内部的层级界限和职能、业务界限日益模糊,网络结构成为企业组织结构的必然选择。在网络结构的组织中,企业内部个人任务的界定和目标的实现,均依赖于组织集体的共同努力,依赖于团队精神。第三,更加强调以服务为中心。信息化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商务空间,同时也使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必须始终把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五)信息化通过促进企业全面创新来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信息和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的生命。它实质上是以信息化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收集市场信息和竞争情报,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优势,对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筛选、研究、考证、加工,产生创新思想,作出创新决策,规划创新方向与目标,确定创新的产品与技术,配置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务和管理机制,集中力量对创新项目与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尽快完成市场需求的产品研制工作,并进行批量化生产,把产品推向市场,开展新的营销活动,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加强信息跟踪研究和服务,及时反馈市场信息,以便进一步调整企业创新方向、营销策略,使企业创新步入良性循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标签:企业信息化论文; 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顾客价值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