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利水电工程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要减少对水体、土壤、生物等不良影响,注重政府监管、法制建设、技术创新,充分重视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做好工程施工、运营监管与相关防控措施十预,做好相关舆论引导,促使相关保护工作的完成。
关键词:水利水电;环境问题
引言
近些年来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社会发展阶段需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入手,做好经济建设工作,按照管理要点进行落实、以经济作为基础,掌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最大程度维持平衡,基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重要性,要以公益性建设项目作为基础,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入手,掌握要点和重点,做好评估管理工作、但是,在建设阶段由于干预因素较多,需要结合生态环境以及构成因素,开展合理的工作。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近些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考虑到农田水利的具体要求,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建设管理工作,提前对建设要点进行掌握、以下将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
1.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1.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气候的影响
实践证明,区域性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直接对气候造成影响,以局部下垫面作为基础,如果改变,则会影响局部小气候,表现在降水和气候等方面。在降水方面,修建水库后局部蒸发量增多,降水量也比较多,受到低温效应以及附近降水量等作用的影响,附近降水量明显高于外围,尤其是迎风区域。气温方面,下垫面转化为水库时,空气交换方式和强度随之改变,变化比较明显,会引起平均气温升高的现象。
1.1.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水文和水体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体有一定的影响,能在汛期泄洪,非汛期截流。水库发电后,修建水库会使大量水体缓慢流淌,甚至会出现停滞的现象,水体活动受到影响、水体内污染物迁移后会逐渐扩散,水体的自净能力受到影响,富营养化问题严重,导致藻类疯狂生长,水体内的生物腐烂会加剧温室效应的问题。
1.1.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地质的影响
在地质方面,水库蓄水后,地壳应力随之增加,考虑孔隙以及水位的变化,区域性地震灾害的发生几率比较高,以水库位置为例,如果出现系数不达标或者其他不良现象,则会出现水体污染的现象,严重的情况下,会滋生污染现象。土壤方面,如果周围水位上升,上壤内的地下水位随之下降,水库补给后,地表转化为沼泽的概率比较高,在蒸发作用下会出现盐碱化现象。
1.1.4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物的影响
被水库淹没或者永久性的建筑物直接对动植物和藻类等造成影响,以水库以及气候水位作为基础,对周围不同类型的植物的结构进行掌握后,水生生物在富氧化的过程中会迅速增长,到后来出现供养不足的现象,导致其死亡。在这个过程中,鱼类也直接受到影响,水库建设不仅对鱼类的生存造成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其结构。。
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居民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会导致移民数量随之增加,针对经常出现的移民问题,需要立足于现状,做好调整工作
2.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人体的影响
水利水电的建设导致下面系统出现改变,甚至会出现伤寒或者霍乱等现象,直接威胁到人体的身心健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物和文物的影响
我国是历史文明占国,文明遗迹比较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兴建需要占据大量的上地,水库淹没后直接对文物和景观产生影响、例如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直接对地表造成影响,以新建的城镇和道路系统为例,如果造成原始生态系统改变,则会对物种造成影响,影响区域的环境发展。
3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应对对策
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其负面作用,关键是需要积极做好预防和应对工作,通过科学统筹、镇密规划,将其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限度内。
3.1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应将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同等对待,充分认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于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思想上高度认识,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与施工中,要始终兼顾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生态环境为标尺,统筹做好各项工作。
3.2强化过程管理
首先,建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方面,根据具体的工程建设要求,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因地制宜地建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开展实地调研,取得生态环境影响一手数据。另一方面,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完善项目审批。结合环境影响评价做好项目建设可行性论证,从各个事关生态环境的节点做好审批把关。
其次,强化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一,做好施工期间的环保工作,建立环境监理制度,开展大气、噪音、水体等监测,及时做好废水、废气和各类废弃物的回收与治理。二,科学调度各类水资源使用,避免因水资源使用不科学带来的水污染。实际中,应坚持“生活用水优先,生态用水为重点,兼顾其他用水”的原则,围绕生态效益进行科学调度。
再次,做好技术创新与研究。加强运用先进技术,积极地做好环保设备与技术开发利用,如可以选择有助于植物生长的良好透水性建材与多孔护坡等技术。同时,优化管理技术,控制“三废”排放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破坏。加大施工新技术的应用,对于工程开挖与加固使用的混凝土技术、遗弃开挖料的利用等应加大研究刚,及时跟进,尽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3.3强化事后补偿
工程建设结束,对于环境产生破坏以及带来潜在危害的具体环节,开展事后补偿工作。一方面,建立生态环境事后补偿机制。依据“谁开发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明确各方责任,细化相应环节的恢复标准。另一方面,切实做好事后补偿工作,落实责任追究。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增殖放流、生境补偿等生态保护措施,遏制生物资源的衰退。
3.4提升设计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意识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各个环节引起重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工程开发设计前,设计人员要尽快进行规划设计,按照调整方式以及要素对其进行评估、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基础,需要定期开展指导教育工作,政府和相关环境部门要掌握职责和义务,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中去、在工程建设和宣传阶段,要借助相关法律信息,对工作人员的自身能力进行约束,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工程施工管理中去,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进而提升生态环境的效率。
3.5做好项目评估工作
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核算有一定的影响,涉及到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植被破坏等,针对影响因素的具体变化,需要从现状入手,按照周期性应用指标对生态环境进行维护、基于周围环境审核以及项目评估的要求,需要对各类因素进行掌握,掌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前对各类因素进行评价,以变量作为基础,掌握评估内容,做好生态环境的支出和贴补工作,增加资金投入,进而从全方面进行核算,满足生态环境指标建设要求。
4结语
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必须尊重生态发展的客观规律,实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具体实施中,应紧密围绕环境评价指标,建立科学的环境评价体系,做好前期论证与过程管理,强化事后补偿,科学统筹开发与保护,在实现既定的经济社会效益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陆娇妍,王静逸.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J]. 绿色环保建材,2017,(01):169
[2]王新华.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J].农业科技信息,2016,(25):43
[3]王秋颖. 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J].民营科技,2016,(12):87-88
论文作者:蔡如山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4
标签:工程建设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水利水电论文; 水体论文; 水库论文; 环境论文; 工作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