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新生医院 300381
摘要:目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规律服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患者心力衰竭再入院的影响。方法:收集心脏病科因心力衰竭入院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组1服用上述三种药物,组2服用上述三种药物中的一种或者两种。电话随访患者心功能情况、服药情况、生存状况等情况。结果:两组的基础情况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两组试验结束时,意向性分析显示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符合临床条件分析,组1患者生存情况优于组2,两组比较无、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服用上述三种药物,可能能够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延长生存期。
关键词:心力衰竭;生存时间;药物治疗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也是最为严重的阶段。随着人们对心衰认识的增强,心衰的治疗措施也在逐步改进。很多文献提出了心衰治疗的“金三角”[1]的说法:ACEI/ARB、β受体阻滞剂,联合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药物。从而降低死亡率。笔者观察患者心力衰竭患者规律服用所谓“金三角”中的药物,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心脏病科住院的患者,患者病例资料完整,可靠。
患者在住院期间均尽量加用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等相关治疗,酌情使用洋地黄制剂(以地高辛、西地兰为主)、抗生素及对症治疗药物。出院后采用门诊随访及电话随访等方式观察患者情况。并将患者是否服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三种药物分为两组,组1 均服用上述三种药物,组 2 服用上述三种药物中一种或两种,或未服用上述药物。所有患者均可按需服用利尿剂、降糖药、降压药、抗生素等相关药物。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9年美国成人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2]南[3]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⑴出院第一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患者;心功能II—IV级;⑵住院期间能够配合完成各项相关检查,临床资料完整;⑶多次入院患者取第一次入院病例;
排除标准:⑴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心力衰竭,且病史不足1月者;⑵妊娠期高血压、围生期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积液等明确可逆因素导致心衰患者;⑶严重肝肾疾病或肿瘤患者;⑷除扩张型心肌病意外的其他原发性心肌病患者。
1.4. 研究方法
1.4.1 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时间、住院天数、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脑梗死或TIA、动脉硬化性血管疾病、心律失常、高尿酸血症等其他代谢疾病)、心功能分级(NYHA)、生存状况、用药等情况。
1.4.2 随访:采用电话随访加门诊随访。电话及门诊随访主要询问患者的生活质量(估计心功能分级(NYHA))、规律服药情况、生存状况等。
1.4.3 统计学方法 所以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x ± s),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资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随访一般情况 共收集200例患者,随访时间共3年,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失访访患者20人,包括电话及家庭访谈不成功者10人,患者拒绝回答相关问题且未复诊患者10人。患者入组时年龄、性别、住院天数、基础疾病见表1,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BNP水平情况见表2.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住院天数、基础疾病、BNP水平、射血分数、心功能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两组比较,组1患者失访人数12例,死亡14例,组2患者失访8例,死亡26例。两组间比较,意向性分析,P>0.05,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符合临床条件的病例分析,P<0.05,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组2死亡率高于组1。
1.讨论
心力衰竭是多种因素导致心脏终末期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劳力型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在临床中主要采取利尿剂、强心剂等药物治疗。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治疗。随着科技的发展,针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措施的改进,逐渐提出了心衰的长期治疗的药物,包括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药物,以改善预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使用利尿剂、洋地黄等药物[4]。
本次研究发现心衰患者多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患者在规律服用所谓“金三角”药物后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意向性分析中发现患者的生存率无明显改善,在完成观察的临床患者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心力衰竭患者在服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后,可能能够改善患者生存期。
在临床中注意到,心力衰竭患者尤其是在急性期的心衰患者,存在心衰症状较重。血压偏低等情况,此时加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多导致患者血压进一步降低,心衰症状加重等情况。此类患者临床症状较重,心衰分级多为IV级(NYHA)。所以未使用三类药物的患者往往预示患者临床症状较重。加用三类药物的必要性似乎更大。另外,本次观察采用病例数较少,观察时间较短,患者的基础心脏功能数据如左室舒张末期直径未予以采用。故需完善临床基础数据收集,进一步进行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陈炎,陈亚蓓,and 陶荣芳,2013 ACCF/AH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解读.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S2):p. 51-53.
[2]亓鹏 and 张朝香,ACC/AHA2009成人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最新指南简介(二).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05):p. 403-406.
[3]亓鹏 and 张朝香,ACC/AHA2009成人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最新指南简介(一).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04):p. 323-325.
[4]张健 and 张宇辉,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初步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2015. v.30;No.203(05):p. 413-416.
论文作者:许晓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4
标签:患者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药物论文; 受体论文; 心衰论文; 两组论文; 阻滞剂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