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产力与产业变迁及城市成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产业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正渐成共识。科学技术并非从来就是生产力,更不是天生的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是生产力的一次质变、一次革命。我们把这种质变了的生产力称作新生产力。新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必将给社会经济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本文旨在揭示新生产力的规定性及其对产业变迁和城市成长的巨大影响。
一、新生产力的四重规定:科技化、综合化一体化和国际化
1,新生产力是科技化的生产力。新生产力的科技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技术是新生产力第一位的原动力。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原动力作用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逐渐显示出来和逐渐增强的。从人类社会诞生到18世纪产业革命前,科学尚未从哲学中完全分离出来,其实科学还没成为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因而它对生产力的原动力作用很微弱。从18世纪产业革命到本世纪初,形成了较完整的独立的科学体系,科学已成为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原动力作用日显增大。本世纪初以来,随着相对论的问世,量子力学的建立,出现了一系列新学科。以电子技术为标志的一系列新兴科技进入生产过程,科学技术遂成生产力的首要原动力。
第二,新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发生了质变,成为科技化的要素。首先,劳动者智力化。一方面是劳动中智力劳动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劳动者智力作用与体力相比起主要作用。其次,劳动工具智能化。随着科技进步,劳动工具已经过手工工具阶段,机器阶段,进入智能机器阶段。如果说,手工工具是人手的延长、机器是人体的扩大,那么,智能机器则是人脑的增强。最后,劳动对象深化和多样化。在工业革命之前,劳动对象几乎全是自然物;到第二次科技革命时,发展到了人工合成物阶段;新科技革命以来,高科技含量的各种合成材料大量涌现,成为现代生产的骨干。
第三,新生产力结构的软化或科技化。新生产力结构中硬要素的地位和作用逐渐缩小,而为科技所取代。生产方式的变革,如果说在古代以劳动力为起点,在近代以机器为起点,在当代则以科技为起点。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可使人类整个生产以至生活的各个方面,走向自动化。“4A革命”便是科技对劳动力作用的替代。
2,新生产力是综合化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把诸生产要素综合为生产力,而且把各种生产力综合为综合生产力。我们曾著文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是发展综合生产力。综合生产力是各种生产力通过制度综合和科技综合而形成的。《试论发展综合生产力》(载《生产力研究》1995年第1期)一文,我们着重探讨了各种生产力的制度综合。在此,我们将指出,生产力综合的另一个侧面:科技综合。
首先,自然生产力,个人生产力和微观生产力通过科技综合为社会生产力,集体生产力和宏观生产力。例如,人类从利用风力、水力到电力,再到核力的演变,表明自然生产力越来越依靠科技而综合为社会生产力;又如,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再到自动化生产的演变,表明个人生产力如何通过科技综合为集体生产力;再如,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为主,到第二产业为主,再到第三产业为主,特别是以其中的信息业(有人称之为第四产业)为主,表明了科技如何将微观生产力综合为宏观生产力。
其次,潜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主体生产力和客体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通过科技实现综合化。例如,科学通过技术中介作用于生产这一过程不断加快,便实现一体化,表明潜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实现了综合;又如,人类通过科技进步,日益将主体生产力与客体生产力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综合,表明当代主体生产力与客体生产力的综合已越来越依赖科技;再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综合起来,精神生产力成为综合生产力的“软件”,物质生产力成为综合生产力的“硬件”。
3,新生产力是一体化的生产力。从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看,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作用逐渐加强,到当代实现了一体化。科学、技术和生产在生产力发展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形式,我们可从三个阶段来看:在古代阶段,是生产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而促进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可用公式表示为:生产→技术→科学;在近代阶段是生产、技术和科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可用公式表示为:生产技术科学;到现代阶段,则主要表现为科学进步带来技术变革,促进生产发展,可用公式表示为:科学→技术→生产。这三个阶段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的作用力是不断增强的过程,作用的速度也是不断加快的过程。到了当代,科学创新带来技术变革引起生产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应用实行一体化。这种一体化表现为生产企业设有科研和技术部门;科研单位设有生产和技术部门,如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中关村等等。
4,新生产力是国际化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走向国际化。由于高科技的领域太宽、投资多、风险大、周期长,加之它又是以大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所以无论哪一个国家都难以独立承担研究开发工作,而需要有广泛的国际合作。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呼唤着科研机构和生产厂家乃至各国之间在互利基础上,共同合作,共担风险,共享成果。高科技的日益国际化表明了生产力正在形成国际化的生产力。比如,战后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电技术,新能源和空间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充分表明了新生产力是国际化的生产力。
二、新生产力对产业变迁的影响
1,科技化的新生产力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传统产业高科技化和高科技产业化。传统产业高科技化是指传统产业通过高科技渗透而得到改造、组合和分化,使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化。传统产业的高科技化的具体内容有:用高技术改造传统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以加生产的灵活性、多样性,复杂性和弹性;用高技术使传统多为升级换代,使之趋于高档次,多功能、低消耗;用高技术促进生产管理现代化等。我国95%的企业属于传统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我们必须把传统产业高科技化作为战略重点。
高科技产业化,是指在新技术不断产生和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各类具有综合功能的群体技术进入生产过程而形成的诸如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产业、新材料产业、太阳能产业和空间产业、海洋产业等。
在各个高科技产业中,以微电子、计算机、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激光、光电子以及信息转换、输送、处理、储备等技术为主体的信息产业将成为高科技产业的核心。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产业已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1992年电子产业的市场总额已达到7600亿美元,预计到2000年世界电子产业市场的总额将达到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这意味着,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信息社会。如美国在70年代新开创的工作职位中就有89%属于信息及其有关部门。我国目前尚处于前工业化时期,一方面,这更要求我们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另一方面,由于高投入和高风险,加之我国有限的财力,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2,综合化的新生产力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综合深化。首先,第四产业—信息业—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主导。这已是事实。信息产业是本世纪新科技革命的成果,是典型的综合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它不仅综合了潜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主体生产力和客体生产力等,而且通过对其它产业的高渗透作用,使其它产业产出品和社会价值含有信息产业的价值。信息产业具有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综合能力。随着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同时还将带来一、二、三次产业的信息化。其次,一、二、三次产业的划分将可能成为历史。一、二、三次产业是根据生产要素中主体要素对客体要素的加工次数来划分的,在新生产力条件下,这种划分将不再合适。例如随着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超级植物和超级动物的出现,农、牧、渔业便不再是一次产业,而成为二次产业,甚至三次产业了。再如,随着生产工具智能化发展而形成的智能机械产业,就难以认为是第二产业,如果我们可以称之为工业,但也难以称之为二次产业,它已是三次,甚至四次产业了。以当代六大高技术群为基础的生物工程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产业,智能机械产业、生物医学产业、超导产业、太阳能产业、空间产业和海洋产业等是难以分别纳入三次或四次产业之中的,这些产业的形成将使三次或四次产业划分的界线消失。如果立足于现有三次或四次产业的划分,可见,当代新技术产业具有明显的综合性质。
3,一体化的新生产力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教育产业化。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体力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以提高劳动者智力为目的的教育就难以与物质生产活动直接联系起来。因而人们就容易将教育视为精神生产活动,以至有人简单地把教育归结为上层建筑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力劳动在生产中的作用起来越大。一体化的新生产力中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实际就是教育、科研、开发和应用的一体化。教育和生产的密切结合,标明了在一体化的新生产力的条件下,智力劳动对生产或者说教育对物质生产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教育是物质生产要素劳动力(智力)的生产部门,更重要的,教育无论对于国家、企业和个人来说都越来越成为有利可图的投资部门。因为,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力(特别是智力)正越来越资本化。有人指出,教育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导产业。如果说除了第一、二三产业和第四产业之外还有一个第五产业的话,那就是教育。
一体化的新生产力对产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一体化,使产业结构的科技含量提高,使之对原材料的依赖性降低而对科技的依赖性增强。这是产业结构的科技化问题,我们已在前面分析;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一体化还会对产业的国际化及其方向产生重大的影响等。
4,国际化的新生产力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联系高度国际化。只要一国是开放的,其产业结构有国际关联程度。产业关联的国际化程度决定于国际分工深化的程度。在新生产力尚未形成之前,各国的产业分工主要是基于生产条件的异质性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其时产业的国际联系主要表现为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工,或者说产业之间前后的垂直关联。在新生产力条件下,国际产业分工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科技为基础的,产业的国际联系进一步表现为产业内部的阵际分工,即不同国家在同一产品生产上进行分工,以及同一生产过程的国际分工,即不同国家在同一生产过程的若干个阶段上进行分工。这使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国际关联。比如,二战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在把本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它国家和地区之后,又把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到其它国家。产业关联的高度国际化集中表现为国际产业分布和转移。它使一个完整的产业结构突破国界走向世界,这大大加强了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影响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三、新生产力对城市成长的影响
1,城市将成为新生产力的生长点
新生产力所具有的四重规定性,相对来说,只有城市才能给予较充分的满足。城市集中了一国的教育和科研的力量,不依托城市就不会有科技化的新生产力,就难以实现传统产业的高科技化和高科技产业化。与此相关,如果不依托城市,也就难以形成综合化的新生产力,就不可能形成实现产业综合化,难以形成信息产业,难以实现教育产业化。同样,新生产力的国际化及产业关联的高度国际化也是通过城市实现的。可见,城市是新生产力的生长点。如果我国要能够适应这次新科技革命的要求,发展新生产力就必须十分重视城市的发展。如果说,我国自70年代末改革以来,农村经济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我国经济的增长点,那么,在新生产力条件下,我国经济增长必然转为城市成长推动型。
2,新生产力促使城市现代化。从历史上考察,城市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的古代城市,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近代城市和以新科技革命为标志的现代城市。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发展都已步入了第三阶段,特别是战后,城市化进一步加速,到7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一般都超过70%,有的高达80%以上。当前,西方国家还出现了一个以高科技为条件的城市群体化发展趋势。而我国的城市发展总体上尚处于第二阶段。
城市在这三个阶段的成长中表现出两个趋势。城市的较大发展是在近代以后,在近代城市化阶段,城市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集中化趋势。这是十八世纪产业革命的结果,蒸汽机可提供的集中动力,使大规模的工厂化成为可能,并带动了城市中煤炭工业、化学工业以及钢铁、机械、纺织等近代工业部门的形成,并进而带动了基础设施与服务行业在城市的配套发展。集中化以制造业的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为基础,以交通技术的改进为条件。在本世纪中期以来城市的发展出现了扩散化趋势,或逆城市化(Counter unlanization)。这种趋势表现为,大型工厂或重加工型企业的外迁;一些具有特殊的资源密集型企业外延;具有高度专业性和配套性生产企业的外迁等等,这导致了人口和城市职能部分由城市中心向外移动和扩散。这种扩散趋势是由于城市使用成本增大,外部负效应过大,使分散化有了必要性。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如汽车和公路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如电子技术等)则为逆城市化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