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与建议_宏观经济论文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与建议_宏观经济论文

对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与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经济政策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多年来保持了快速、健康增长的势头,令世人瞩目。特别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却是一枝独秀,这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政策的正确性和驾驭经济的高超能力,认真冷静客观地分析我国目前宏观经济政策,其中也有些不尽人意,各种调控政策仍有很大空间,如果各种政策得到更进一步的整合,我国的经济发展会取得更快、更协调、更健康的效果。

(一)财政政策运用较好,金融政策运用不足

亚洲金融风波以后,我们国家采取的基本上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发国债,带动投资,使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据统计,1998年—2002年来,我国共发行国债9300亿元,仅全国781个技改项目给予技改贴息,就拉动社会其他方面投资达2810亿元,国债项目共带动银行投资11683亿元,使我国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但没有萎缩,而且保持平均8%左右的增长速度。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美国经济速度放慢、日本经济长期没有复苏,欧盟经济徘徊不前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却一花独放,协调发展,不仅解决了我们自身发展的问题,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特别是各国货币纷纷贬值为全球经济衰退雪上加霜的情况下,我们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应作的贡献。同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一大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生态建设、环境治理都取得长足的发展。这无数事实都充分地、雄辩地证明,党中央所采取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但经济的发展,长期靠财政政策也是有一定风险的:第一,财政不可能无限期地发放国债。第二,加入WTO以后,再继续下去,有沿用计划经济手段之嫌。第三,长此以往会弱化金融的地位。经济发展终究而且应该让金融打头阵,让其充当火车头的作用,而不应由财政的越位取代。金融政策运用不好,除认识上的问题外,最主要的是一些政策没有到位。首先是利率调整没有到位,尽管中央银行也连续多次调整利率,可是由于物价持续低迷,银行利率与物价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老百姓合计一下,还是存钱划得来,现在仍然是贷款增长慢于存款,两者分别为6.01%、13.81%,当初分流货币的初衷没有达到。其次是鼓励贷款的银行贴现和再贴现没有到位,企业或国民用银行的钱不积极,对企业发放债券卡得过死,银行开放市场业务,以收购市场证券等的宏观金融调控手段不足。再次是金融内部的多种监管手段偏严:一是存款准备金率6%偏高,二是75∶25的存贷门槛偏高,三是规模审批权限上收过严,四是金融网络的设置尚不科学,使大量农村出现“金融真空”。

(二)区域政策运用较好,产业政策运用不足

区域政策是国家宏观政策的重要政策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拉开和不断地推进,西部的投资明显增加,基础设施得以逐步改善;西部重大项目增多,对西部经济的拉动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义教工程和重点大学的培育,使西部教育和科技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近几年西部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前所未有的,如通县油路、通江达海公路、铁路等缩短西部出海出境的时间,特别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为西部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几年来通过长江上游、黄河上游等实行退耕还林、封山造林,使西部看到“再造秀美山川”的希望,也为长江、黄河中下游初步筑起了生态屏障。

在欣喜西部开发的成果时,与之不适应的是产业政策运用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优势产业没有得到政策的鼓励。仅以医药业为例,我国是医药业传统文明的古国、大国,历史上名医荟萃,中药鼎盛,有众多地域或少数民族传统形成的藏药、蒙药、维药、苗药等独特的药种。中国有十分丰富的药材资源,有些药材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如冬虫夏草、藏红花、麝香等,中国药材资源的立体分布和多样性也是世界靠前的。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药用市场。人口多且生活日趋改善的中国人,用于就医、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巨大,只是由于我们没有认真扶持这个产业,致使整个中国医药业发展迟缓。

二是落后产业没有受到强制性限制。比如近几年来,国家强调关闭“十五小”,特别是小煤窑、小冶炼,但是关而不闭,时关时开,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山区,更是如此。主要原因是:政策不配套。比如小煤窑关闭后农民的燃料怎么解决,鼓励用电,电费又高;发展沼气,国家投入又少,措施不力。比如限制小冶炼就应有相应的电价、运输车皮的审批等,还有人员“转业转岗”问题,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不解决,是很难关闭的。

三是稀缺资源型产业的保护政策不到位。象石油、天然气产业,是稀缺性、不可再生性资源,由于我们没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使石油、天然气受到超限量开采。

四是新兴的产业没有培育起来,产业替代显得迟缓。比如汽车,一直是中国人又怕又爱的东西,对于汽车发展,由于长期争论,致使这个汽车制造业长期没有得到扶持,所以汽车制造业始终处于这样一种尴尬境地,自己生产的车品质很差,国人不得不花钱买外国的好车。我们在顾虑国人买不起私家车和有车没路跑时,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外国好车、洋车大摇大摆地驶进国门,占领本该由中国车占领的公路,也占领本该由中国车占领的市场。

(三)增加收入政策运用较好,引导消费不足。

近几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较多、增幅较大。一是连续三次大规模地调整公务员工资,使工薪阶层收入实现翻番。二是对离退休人员,特别是离休干部实行增加离休金补贴,使这部分人的收入也增加百分七八十。三是建立了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保障等制度。四是实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最低保障,使这些贫困群体,基本生活有了着落。五是农村实行税费改革,使搞税费改革的地方农民负担减少25%以上,减负即是增收。六是对农村特别是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地区的农民,在减少对土地投入的情况下还能获得不菲的收入。这些措施覆盖人口面广,特别是城市尤为明显。但与之相应的引导消费的政策力度不足,表现形式是百姓有钱舍不得花,消费心理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宁愿把钱存在银行里;根本的问题是政府引导消费政策出台少或者根本就没有具体的引导消费的政策。

在城市,由于近些年的房改货币政策的推行,以及医疗改革,学费的双轨合并,使本用于生活有点节余的居民不敢花钱,他们在一片现在“有房住不起、有病看不起、有学上不起”的怨气声中,将一点点节余都存在银行,以备未来使用。城市居民的消费有如下几大项,即教育支出、就医开支、住房消费、购车,对这些重大的开支,除个别地方实行贫困生助学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政策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引导消费或刺激消费的政策出台。

在农村,现在农民应该是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一部份是处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尚有少部份仍处于温饱线上。农民是一支庞大的群体,农民的消费除了简单的就医就学等费用必不可少外,如引导得好,也有相当的消费能力,比如富裕起来的农民可以引导汽车消费、住房消费、小型农机具消费等,但是以上消费没有做很好的引导,更很少有鼓励政策。

(四)城市政策运用较好,农村政策运用不力

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城乡差别的缩小,但我国总体上是城乡差别在拉大,以城乡收入而言,农民收入每年才2000多元,而城市人口收入7000元左右,农民收入不如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生活质量更是不可相提并论。我国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了大的建设和改造,在最近几年更是你追我赶,日新月异。现在的城市建设的内在质量已经不是过去,只是交通便捷、购物方便、上学有名校、就医有名院的问题,而追求的是所谓文化城市、学习城市、数字城市、生态城市、旅游城市、绿色城市、环保城市等。中国的城市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这与国家投入分不开。

与城市相比农村则不一样了,首先是农民收入又进入了新一轮徘徊期,即使有增加也是小幅的,尚不提有些地方农民收入的水份。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重要的是对农业投入不足,农民的生存、生活、生产条件改变不大。一是生态环境条件差,有不少农民居住在“十年九旱”的山谷,有的与山崩地裂地质灾害相伴,有的地方贫瘠得“阿屎也不生蛆”。二是居住条件差。三是生活条件差,相当部份农民过着“磨骨头养肠子”的生活,对现代文明还是一种全无所知。四是生产状况差,几乎还沿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加锄头犁耙式耕作方式。一些交通条件不好,相对闭塞地方情况更为严重。这一切都是对农业重视不够和对农业投入不足而致。

(五)治标政策出台多,治本政策出台少

这些年的宏观政策确实收效卓著。但细研起来,这些政策由于受环境、时空影响,多是些短时效、适用性的,缺乏一种长时效、相对稳定的战略性之策,治标胜于治本。例如:最近再就业政策的出台,再就业的重点是国有企业职工,并从小额贷款和税费减免都考虑得一应俱全,确实深得人心。农村通过税费改革,减免三提五统、屠宰税等使农民负担减少,通过税费改革政策规范了农民负担,把过去基层随意向农民收取的不合理负担的路给堵塞了,广大农民欢声笑语,这个政策非常好。

但是,细想这些政策也尚有余地,还有一些地方可以从根本上、战略上去解决问题。如再就业政策的减免税费到2005年,时限太死,可能到2005年下岗职工全部就业或者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也可能随着入世对民族工业冲击,失业率还会更高,这是其一。其二解决再就业,核心问题是加快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做大就业平台,这才是根本出路。如何搭建一个大容量的平台,如何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扶持,如何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等都还研究不够。

再来看看农村政策,“三农”问题是中国的核心,而农民收入增加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如何解决农民问题,首先分析农民不能增收的根本性制约因素在哪里。显然对农副产品提价可能也不复存在,我国农副产品由于劳动生产率很低,成本也高于世界平均价格。调整产业结构,也有个总量平衡的问题,总量决定价格,只要总量达到一定数量,就免不了有价格走低的可能,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依靠科技,也是凑效的,但科技对农副产品的支撑不可能履盖所有农民,尤其西部那些山一家、水一家的农民。农民增收减缓固然有前面提到的科技的问题、结构的问题、价格的问题,但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率低下的问题。生产率低的核心问题是生产资料——土地太少的问题,现在农村经过包干到户20多年来,虽然农副产品都增加几倍,而对于一家一户的生产规模来讲,不是在增大而是在减少,现在沿用包干到户的土地多数只有1—2亩地,更为严重的受“耕者有其田”思想的影响,20多年来从大家庭分出的小户,往往一家3—4口人,只有原来的一份责任地,“种金子没种子”、种粮食解决温饱都很难。

二、对改进宏观经济政策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政策的不足或不完善,本人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一)深化对金融的认识,适当调整金融政策,把拉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作用归于金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个核心,本人的理解有两层意识:一是金融对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投入大,产出就多、经济发展就快。二是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调剂作用。当经济出现紧缩时,则采取放松银根的政策;当经济出现过热时,则采取收紧银根的政策;当经济进入一种适中、良性,按比例发展时则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我们现在的经济状况处于一种事实上的紧缩期,物价长期低迷即是佐证,如果我们再把每年国家花巨额国债的因素去掉,我们紧缩的迹象就更明显了。在这种状况下,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有几年了,能否实行稍微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呢?我认为是可行的。最简单的理由有两条:一是我们已实行5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国债虽然还在安全系数内,但国家背了不小的内债,另外通过打击走私等措施,财政实现快速增长期也已过去,2003年增幅大幅回落即是例证。再加上入世使得我们关税不会有所减少。二是银行存贷差距大。全国银行存款余额是12万多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藏存款6万多亿元,占51.96%。大量的存款放不出去,也将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具体建议:一是再一次降息。降息的辐度应与物价指数挂钩,要让百姓感觉到:这钱存着没有大意思,该花就花。二是调整存贷比例,适当调低存款准备金。按《巴塞尔协议》,我们银行的自有资本金还远远没达到标准,降低一点银行准备金,有利商业银行组织存贷。三是调整县一级金融机构的设置,引入竞争机制,特别要把金融服务下伸到乡(镇),让老百姓都能贷款,以减轻百姓因高利贷而带来的负担,抑制农村非法的放高利贷的“事实上存在的小钱庄”。四是放宽审贷规模权限,多给基层银行一点自主权。

(二)配套相关政策措施,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强限落后产业,扶持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

产业政策是一个最复杂、最系统、最难操作和最易见效的政策,同时也是任何国家和地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我认为在产业政策上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强力限制落后产业。落后产业,即是没有多少市场,或者主要靠出口到一些不发达国家为主的产业;从工艺上讲十分落后,或者几乎是半手工艺机械的;从环保角度讲,是以破坏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对这样的产业,应从制定的产业目录中去掉并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强力限制,如银行不予贷款,财政不予注入资本金,有关部门不予办理或提供手续,税务部门要对其课以重税等。当然解决这些问题还有配套政策问题,如产业工人的转岗安置问题,取消这些原始产品后,用何替代问题,最现实的如采掘等产业,国家必须要给予帮助,尤其要解决靠近煤炭采区居民的燃料问题,出路是出台鼓励用电政策,大力发展沼气,国家补一点,农民贷一点,自己投劳一部份就可以解决。否则会招致生态的又一轮破坏。

二是扶持优势产业。优势产业即是有市场,工艺先进,不伤及环保的产业。优势产业最明显的特点是对其它产业有可替代性,特别能替代落后产业和落后产品的产业。优势产业还应具有很大竞争力,比如电力,现在我国总的来说还是电力缺乏的,虽然现在没有出现大面积的限电,但至少有如下特点:一是分布不均,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十分缺电。二是电价偏高,一般普通居民多数只用于照明,加大电力的发展,不仅做大这样一个产业,而且会带动国家发生一场变革。但现在电力能源发展仍然慢于工业发展的速度,电力能源替代研究慢于其它领域,象发展电力这样涉及国家命脉的产业,应把它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作好规划,进行宏观用电量到微观水利资源的综合开发;制定优惠政策,从资本金的注入到银行部门的贷款,以及税费的减免等给予优惠,鼓励国家、集体、私人一起上,建设一个庞大的能源产业。还可制定鼓励用电政策,在一些耗电大行业,特别象取代煤的产业给予减征税费等,也要鼓励居民生活用电,基本上都做到“以电代煤”,这样会取得经济、社会、环保等多赢的效果。

三是培育新兴产业。所谓新兴产业,除具有一般优势产业的特征外,更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从科技的角度具有前瞻性,率领产业潮流。二是从经济效益来讲具有绝对垄断性(至少是在一定的时期里)。三是从前景上看对经济具有很强的推动力。新兴产业的开发和形成批量生产的制约因素是两条,一是开发的前期经费没有保证。二是开发出的成果转化难,尤其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难。这就必须由国家采取特殊政策,除一般的税费减免外,首先要建立一笔数量可观的科研开发基金,可以招标开发,其次应给一笔推广费,包括专利购买、技术培训,国家虽然花点钱,但真正形成一个产业后,国家的收入,及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三)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出台鼓励合理消费的政策,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发展

我国近几年来,虽然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启动消费,但是成效不明显。消费为什么启而不动呢?原因可能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国民没有一个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正确的消费观念。二是政府出台鼓励消费的政策力度不够。

1、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正确的消费观念来自良好的消费心理,而消费心理受制于消费预期。要营造良好的消费预期环境,鼓励和倡导适当的日常生活消费,量力而行的住房消费,相对超前的学习和保健消费。

2、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消费,要立足点在于消费拉动经济,或消费刺激经济。比如汽车消费是一个很大消费领域,国人相当一部分不是买车不积极,而是养不起车。买一辆车总要管若干年,而每年的养路费、保险费,购置附加等要让每一位购车人都伤透心。如政府从鼓励消费出发,减少一些税费,让国人既能买得起车,又能养得起车,我想这个消费的效果是巨大的。再比如相对集中的农民,能否通过“小额信贷”,或按揭贷款购建新房。这对广大的农村又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消费市场,不仅可以解决农民住房问题,分流银行货币问题,而且对建筑、建材的拉动也是巨大的,可为一石几鸟。

3、有关部门要支持消费。消费是自己花自己的钱,但也要有关部门的支持,在办证、办照、提供有关手续等方面提供便利服务。社会、舆论部门也要为消费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四)开发“三农”政策,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生存条件上下功夫

“三农”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企图通过一招一式是不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的农民太多,遗留问题也太多。建议从以下三个层次上加以解决:

首先是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是针对农副产品结构性、区域性、消费习惯性过剩得出来的。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一是产业结构调优。即把种植业内部的经济与粮食作物调到合适的比例;把种植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调到一个合理程度;把畜牧业内各业调到一个合理程度;基本应是增加经济作物,特别是出口农产品,适当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尤其是不受国家保护的粮食作物。加快畜牧业的发展,走稳定生猪、主攻牛羊、发展家禽和水产的路子。二是产品结构要调强。现在各地都有一些好的产品,这些好产品处于一种“自己吃不了,上市没有货”的状况。要下决心让好的产品发展起来,调大调强,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三是区域结构要调特。根据生态状况及气候、海拔等因素,鼓励按区域选准自己发展路子,走出自己的特色,如沿海的水产、云南的花卉、贵州的地道药材、北方的玉米、南方的水果等。

其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主要是路、水、电。路应在实现通县油路的基础上,乡级也应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水利都是十分重要的,要改变基本长期处于大江大河的水白白流掉,而大面积的国土严重缺水,尤其是工程性缺水十分严重的状况。通电的问题是解决供电质量问题,由于农村线路长、线损大、年久失修,农民用电费用是城里人的4倍左右。

再次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生存条件问题。农民最迫切的是就医、饮水、燃料、住房等生活条件的改善,近些年来实行的渴望工程效果好,但是覆盖面积还不大。解决这些问题,不投资不行,特别在饮水问题上。另外就是国土整治问题,贵州这些年实行的坡改梯,效果是好的,但数量少、速度慢。近些年国家有些投资,但历史上形成的问题,这点钱显得杯水车薪,国家必须加大投入。

(五)加大治本之策的研究,应通过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各种手段,从战略高度治理经济环境,为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1、在宏观经济增长的目标上,应找出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几个主要因素如财政、金融、税收、外贸进出口的关系,通过相关法律,把他们相对固定下来,比如说GDP实现一个百分点的增长,税种的多少、税率的高低,银行利率的多少,进出口量的多少,是减少关税还是增加关税,财政投资是多少,并且一定几年。只能通过行政手段作些微调,而各相关部门都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制定出履行职责的制约机制。只有把这个科学的确定目标,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再建立相互间制约机制的调控政策,才可能摆脱经验决策和人治经济的传统管理模式。

2、创新城市经济发展和管理的路子。现在城市首先要抓的是城市的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越来越雷同,所谓“千城一面”,缺乏指导。其次是城市的定位也没有自己的特色,产业的重复,“大而全小也要全”。再次城市的功能,大城市、特大城市应具备什么,功能上应适当区分。第三是管理,没有一个综合执法的管理机构,谁都在管但谁都没有管。针对以上情况,国家紧紧抓住城市的规划、城市的定位、城市的功能,城市管理的综合执法等方面出台法律和政策,以保证城市健康、协调发展。

第三,减少农民,提高农民劳动生产力。“三农”的核心是农民,农民的核心是收入增缓。收入增缓的原因是农民太多,每户农民的单位生产资料太少,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进城进厂,把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优化配置农民的生产资源,如果现在农民人均一亩地解决温饱的话,人均五亩地可奔小康,人均十亩地可以成为富裕户。解决农民分流的措施是两条,一是取消城市户口的歧视性政策,有房住、有生活来源的就是居民,而且应享受与城市人口完全平等的政策,如上学、就业、参军等。二是鼓励土地流动,并限制今后分家不分地,不能把已经很小的生产规模划得更小。借鉴欧洲经验,一家的田产只能由下一代子女中的一个人继承,其余的给点补贴,都赶进城去。农民减少了,农民的生产规模才可能扩大,生产力才能提高,这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治本之策。

标签:;  ;  ;  ;  ;  ;  ;  ;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与建议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