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文明冲突论”的背后是冷战思维和种族主义
季 思
在纳粹主义溃败70多年后,在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消亡近30年后,在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和福山“历史终结论”被证伪近10年后,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文明交流互鉴已成为世界发展潮流的21世纪,美国仍有一小撮人为了所谓“战略利益”和“全球霸权”再次玩弄起“文明冲突”和“种族主义”伎俩,炮制“对华文明冲突论”,赤裸裸地挑战现代人类社会的文明底线。
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各种文明相互交流共进的辉煌史。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所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始终离不开各种文明的交相辉映。发源于地中海的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都曾受古埃及文明影响与启迪。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则在古两河流域文明的熏染下跻身世界四大古文明之列。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贵族共和制与民主共和制孕育了现代西方民主政治。文艺复兴运动席卷整个欧洲并孕育出人文主义、科学主义与理性主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代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中国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把儒家文明传播到西方,也从西方引进了新的文明要素,拓展了中华文明的广度与厚度。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玄学、儒学相融合并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一部恢宏的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各种文明相互影响、相互滋养、交融共进的历史。
前列地尔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具有扩张毛细血管,恢复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微循环,增加动脉血流量,促进侧枝循环开放,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5,6]。如今前列地尔已广泛用于脑梗死,糖尿病并发症,耳鸣及慢性肝炎等疾病[7],但未见前列地尔治疗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报道,为观察治疗效果,现将本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与巴克那些野蛮的主人相比,约翰·桑顿无疑是文明的代表。然而,作为不可得的“他者”,桑顿最终遇害。杰克·伦敦早年生活贫苦,为了生活,在各个行当里摸索。他做过蚝贼,不久他结识了海湾巡警,又反过来做巡警去追捕蚝贼(王龙君2011)。纵观杰克·伦敦的一生,从底层奋斗成为一名知名的作家。杰克·伦敦从未自暴自弃,虽干过不正当的行业,但最终也能改头换面,他一直在文明的世界里探索。正如上文所说,巴克一个个主人的更替,只是作者在寻求理想中的文明“他者”。虽然桑顿最终遇害,但也不足以说明作者对人类文明失去希望。每年夏季,巴克总会来到桑顿遇害的山谷祭奠。这是巴克对桑顿的怀念,对人类文明的怀念。
人类社会大多数矛盾冲突主要源于利益争夺而非文明差异。冲突和战争在人类历史上并不鲜见,其中不乏“文明差异”掩饰下的利益争夺。历时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大多以“夺回圣城”“铲平异教”之名行争夺领土和掠夺财富之实,而古罗马教廷心中的“圣城”耶路撒冷早在十字军东征之前的7世纪就已落入所谓“异教徒”之手。在第四次东征中,十字军还毫不留情地洗劫了“同根同源”的东正教圣城君士坦丁堡。无独有偶,两次世界大战作战双方也多是深受西方文明熏陶的现代工业化国家。这种“同质文明”内部的残酷战争论证了“民主和平论”的破产,更凸显了“文明冲突论”的荒谬。美国在冷战后发动的每一场战争,不论其理由多么冠冕堂皇和义正词严,背后都离不开强烈的地缘政治盘算和现实利益驱动。人类社会从古至今无休止的冲突与战争,大多与实际利益有关,与文明差异并无太大瓜葛。
美国“对华文明冲突论”的本质是冷战思维和种族主义。受“二元对立”思维范式影响,美国在发展扩张中始终在区分“自己”与“他者”,并不断地树立“敌人”。 冷战期间,美国选择了意识形态迥异的苏联;20世纪80年代,选择了声称要“买下美国”的日本;世纪之交,又选择了一体化道路上联合自强的欧洲。每一次“成功”都在不断强化着美国对“敌我两分法”的偏执与迷信。所以,当中国的全面进步繁荣冲破其心理防线时,美国在“历史经验主义”的驱使下毫不掩饰地祭出了“对华文明冲突论”大旗。这一论调不仅把美国“二元对立”的哲学范式、“非友即敌”的冷战思维和种族主义的流毒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暴露出美国在世界大变局中自省精神缺失、自强基因羸弱、包容力下降以及理性崩坏的局限与弊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当美国一小撮人极力宣扬“对华文明冲突论”时,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并再次向世界彰显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开放包容和美美与共。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对华文明冲突论”丧失理性的喧嚣,是不会在人类文明长河中激起哪怕一点点浪花的。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
(责任编辑:邓长淼)
标签:文明冲突论论文; 种族主义论文; 美国论文; 维和论文; 冷战论文; 种族隔离制度论文; 文明交流论文; 历史终结论论文;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