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科普翻译”风潮_科学论文

出版业“科普翻译”风潮_科学论文

出版界涌动“科普译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国内出版业逐渐涌现一股出版科普译丛的热潮,很值得国人关注。

科普书:名家名作的文库

今天,随意走进一家稍具规模的书店,都会在书架上看到这些书籍,它们排列有序,醒目地占据着书店中的一方天地: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剑桥文丛”、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科学与人译丛”、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第一推动丛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丛书”、武汉出版社的“科学名著文库”、上海科技出版社的“科学大师佳作系列”、三联书店的“科学人文丛书”……

综观这些科普著作,可以发现它们有两个特点:

第一,都是国外知名科学家的知名作品。正像萧乾在“剑桥文丛”的序中所说:作者大多是本世纪世界级的科学家,而这种由世界级科学大家亲自撰写的科普读物,是目前国内科普读物中最缺乏的。

第二,这些科普译著以文丛、文库的方式出现,通俗易懂、文字优美。

读者如果翻阅一下这些科普译作,一定会欣喜地发现,它们从主题到内容都有非凡的吸引力。像《天才引导的历程》,是一部为数学写史、为数学家立传的书,只需具备高中数学知识,即可毫无困难地追随天才引导的历程;而《生命起源的七条线索》,是运用福尔摩斯式的探案故事的风格,论述地球生命的起源问题,读者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尽情领略科学的奥妙;又比如古生物学家、科学史学家斯蒂芬·杰·古尔德的《自达尔文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均受好评,仅美国读者就逾百万……而这些译著的文笔文思也是一样的漂亮,理性的铺陈和感性的抒发都恰到好处,严谨清丽的笔调中流露的悯人情怀更是感人至深。

国内出版界科普译潮的涌现,自然对各方面而言都是一大幸事,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读者:书的价值与价位

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引导着人类的文明进步。但对于大众而言,虽然是渴望了解关于世界和宇宙的种种奥秘,却缺乏真正接触了解它们的机会。

现在,我们有了这些科普译著。在三联书店的“韬奋中心”,贾先生对笔者说:“我不久前买了《复杂》,读得很开心。我想很多人都有想探明宇宙和人类奥秘的好奇心,那就来读一读科普译丛吧。”

在风入松书店,苏小姐正认真地捧读《大灭绝》。她说:“平心而论,这些书的价格和其价值相比,定得不算高。可是,要是有心多买几本,就困难了,我准备有空就进来看上一段。还有,就是朋友间借阅,‘书非借不能读嘛’!”

出差来京的陈先生正在书架前兴奋而又犹豫不决地挑着书。他说他们那个小地方还见不到这些科普好书。可是,书价不菲,所以拿不定主意该买哪几本。

看得出来,读者是真心欢迎这些科普译丛的,他们乐于“洗耳恭听”科学家对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现象的简明风趣的诠释。只是,正如苏小姐所言,书的价格和其价值比虽然定得不算高,但从个人实际购买力而言,买下一本轻松,买下三四本有些不易,要买下一套、数套,就相当困难了。

出版社:读者群与效益

毋庸讳言,出版社出版这些科普译丛是希望在得到读者肯定的同时,取得相当不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叶彤先生是三联书店《读书》杂志的编辑,也是“科学人文”丛书的主要编者之一。他向笔者介绍说,“科学人文”丛书出版后反响很好,不少读者写信来谈他们的读后感,《北京青年报》等报纸相继摘发了《复杂》等书的部分章节,向读者推介。叶先生还说,科学界有不少教授、院士对这套丛书也显示了很大的兴趣,《复杂》出版后,航天部某所的教授研讨班(里面包括中科院、北大、人大等单位的科学家),专门用了两个单位时间探讨该书对当代学科发展的新方向的揭示。

对于笔者提出的即使是三联书店的“科学人文”丛书,似乎也存在着读者面不够广的问题,叶彤先生说,科学译著向来拥有的是一个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不会像社科人文类书籍那样,在很大的范围内争取到读者。科普译丛的包容性很强,有些书要求读者层次较高,但就他在书市上的亲见,有的书在中学生中也拥有读者。科普译丛的出版,并非是面对某一特定的层次,但要求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量。

而就笔者所知,日本的讲谈社在30年的时间里,出版了900多种科普丛书,平均每月出版2.5种,其中不乏科普译著。他们的书全是小开本,价廉物美,他们的口号是“让日本人能够人手一册”。

相比之下,我们的出版社,囿于一些限制因素,科普工作是不是做得还不够深入呢?当然,在科普工作中,就算是冒着将科普书籍弄成文化快餐的风险,出版社的种种努力对那些无意于改变自己科盲处境的人而言,依然是多少有些无能为力的。这也正是科普工作中必须面对的最大障碍。

那么,有没有因书价而使得读者望而却步的因素在内呢?

叶先生说,书的价格定得并不高,他也同意就个人的购买力而言,这么多书是难以买下的。“但总不能叫出版社赔钱吧?!”

“出版社是赔是赚呢?”“虽然自从丛书出版后还不曾在销售方面做过统计工作,相信出版社没有赔钱。”叶先生坦白地回答说。

这是三联书店。那么其它出版社如何呢?

一般而言,图书出版一万册即可盈利。江苏人民出版社就其“剑桥译丛”回答说“效益很好”;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回答是“‘科学与人译丛’效益不错”;湖南科技出版社说“第一推动丛书”是他们80年代末引进版权最好的一套丛书,其中《时间简史》等书再版多次,效益可观;上海科技出版社的“科学大师佳作系列”总计22册,已出版的前七册“取得极大成功”,今年10月将继续推出《地球实验室》、《人脑之谜》等五本新书……

日历一页页地撕下,20世纪即将过去。在这百年更替、千年嬗变的时代命题面前,在信息文明席卷全球、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今天,国内出现的科普译潮,表明出版界顺应时代的要求,已经在科普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愿出版界乘着政府提倡“科教兴国”战略的春风,在科普工作上再接再厉,进一步加大广度和力度。

标签:;  ;  ;  ;  

出版业“科普翻译”风潮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