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培军[1]2004年在《华西集团发展战略构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业是作为国家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担负着社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及改善人民生活。这个行业的发展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关系极大。随着建筑市场激烈的竞争,面对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制定发展战略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论文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作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章主要是企业的宏观环境、产业环境、机会和威胁的分析。第叁章是华西集团现有的内部资源和综合能力的分析。第四章是华西集团战略分析与选择,确立了企业的经营思想和发展战略。第五章是确保实施企业战略的主要对策。即按照已确定的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的体制改革、文化建设、搞好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以及增强抗风险的能力的论述。笔者所学专业为工民建,从事建筑业十余年,曾担任过专业工长、项目经理,在华西集团企业发展部任职,结合本人的工作经历,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与探讨,提出的企业发展战略及对策,有助于指导华西集团的经营活动,使华西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强做大,健康顺利地发展。
马常松[2]2006年在《中铁A局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要生存和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离不开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做指导。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客户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动态多变,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更为重要。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中铁A局集团是一家国有特大型施工企业集团,其主业土木工程建筑受国家总体规划、宏观经济状况及地域的影响。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建筑市场逐步对外开放,中铁A局集团这样的特大型建筑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潜在市场和与国际承包商同台竞技的机会。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对整个国内市场和建筑业而言的,机遇是潜在的。而就中铁A局集团来说,挑战则更为现实,或者说挑战大于机遇。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市场环境,中铁A局集团如何应对,如何充分、有效利用集团的资源,以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不断获得竞争优势,保持可持续发展,这都离不开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结合中铁A局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其面临的外部环境,制定正确而富有特色的发展战略,对于中铁A局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迫切的现实意义。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了中铁A局集团发展战略研究的选题背景和集团的简况,并对论文的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二章首先对国际、国内建筑业的基本概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随后运用PEST分析工具和Michael. Porter的“五力模型”对中铁A局集团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中铁A局集团外部存在的机遇与挑战;第叁章运用“战略能力分析”和“价值链分析”对中铁A局集团的内部条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中铁A局集团内部的优劣势及其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第四章提出了中铁A局集团战略制定的指导思想和集团愿景,采用SWOT分析工具,对集团总体与各主要业务的优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了分析。本着发展优势、利用机会、克服劣势、避开威胁的原则,拟定出若干备选战略方案,并进一步确定中铁A局集团的战略方向,提出了中铁A局集团的战略构想,并对战略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在第四章确定的战略构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中铁A局集团发展战略实施的相关业务群战略及其实施的各项保障措施。
张俊[3]2008年在《成都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如同金融海啸一般,席卷全球,无一幸免,欧美等发达国家成为重灾区,“国家破产”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新名词。受其影响,全球经济结束了自2000年以来的持续高增长而进入衰退期。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正变得黯淡的今天,中国成为了亮点:在经受接连的严重自然灾害之后,我们成功举办迄今为止最好的奥运会,完成漫步太空;在严重的金融危机还在肆意蔓延之时,北京亚欧首脑会议成为解决世界经济发展难题的舞台……。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叁十年前还处于经济崩溃的边缘,而今却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中国巨变之谜何在?巨变源自正确的国家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及其一系列方针、政策和行动。这一战略强调实际结果高于“政治的正确性”、经济发展高于“意识形态的纯粹性”。正确的战略、强有力的实施、及时的调控,成就了我国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即使在连续5年GDP增速高达两位数后回落至10%以内的今天,这种持续发展的基本面仍然没有改变。战略攸关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命运,也同样攸关一家企业的发展与命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而动荡,国内政治经济局面稳定又良好,作为一家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成都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本文以下称“成都建工”)该如何去识别和利用外部环境存在的机遇、识别和规避外部环境存在的威胁呢?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这些战略性问题成为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正是对这些战略性问题系统思考的结果。我希望通过对发展战略的研究,以明确成都建工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制定出科学的战略,并通过强有力的实施、恰当的评价与控制,来促进企业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而健康持续的发展,从而真正担当起国有大型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的角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心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由四部分构成,共分五章,写作思路如下:第一部分是情况简介。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对象——成都建工战略研究的背景、理论依据和逻辑结构,为本文的第一章。第二部分是成都建工的战略分析,为本文的重点,包括第二章和第叁章。在第二章,对成都建工所处的宏观环境、产业环境、运营环境等叁个层次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存在的机遇与带来的威胁。在第叁章,对成都建工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能力等要素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客观理性地归纳了成都建工所存在的优势与劣势。第叁部分是成都建工的战略制定,为本文的核心,构成第四章。本部分是在第二部分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审时度势,重新确立了成都建工的使命,建立了到2015年的战略目标体系,并制定了实现这一系统目标的途径:由纵向一体化和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基本竞争战略、职能战略所构成的系统一致、总分协调的战略体第四部分是成都建工的战略实施与评价,构成本文的第五章。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但由于战略实施是一件浩大的、需要实际操作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因此本文在这部分仅概其要:在简单介绍了分叁阶段实施战略的框架后,对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组织、领导、企业文化、重大战略问题和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战略控制与评价的思路进行了简介。本文重在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问题,并由此形成了一些有利于解决成都建工经营管理问题的新思路:⑴提出了成都建工企业集团改制重组的思路和操作办法,建议通过产权划拨方式把成都市与建筑相关的优势国有资源纳入成都建工体系,建立以资本为纽带、母子为体制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从而形成以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模式。⑵提出了纵向一体化战略和企业集团战略的总体战略组合模式,明确了成都建工将来的发展方向和途径,为其资源配置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有利于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和效果。⑶提出了明确的业务布局思路:重组业务,巩固和发展建筑主业;进入并大力发展房地产开发业务;进入水泥生产业务,并适度发展以水泥和混凝土生产为主的建材生产和销售业务;稳定和调整其它与建筑主业无关的业务。⑷提出了整合优势业务上市的思路,并制定了相关方案,以打通直接融资渠道,为成都建工的持续发展提供财力支撑。⑸提出了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以新城镇整体开发为核心的城市产业理念。
于毅[4]2006年在《省建八公司管理与变革若干问题探讨》文中提出世界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变化,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之中。2006年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据权威机构预测,今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经济增长要靠投资来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使建筑业出现空前的繁荣景象,也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本的进入,业界竞争十分激烈。加之建筑市场本身有待规范,信用程度也较低,建筑市场竞争存在着巨大风险,有些甚至还是人为的陷阱。在此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深受其害,收益水平持续下滑,资金周转链时时中断,处于非常窘困的境地。笔者近期就任的省建八公司也不例外,加之该公司自身观念陈旧、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责任不清、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缺陷,以至于出现严重亏损,有限的资金深陷不良工程之中,在整个市场总量扩大的情况下,公司的经营规模不但没有进一步开拓,反而开始萎缩。受命为这个公司的负责人,无疑是对我职业生涯的一次巨大挑战。以公司的现实问题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其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可以使自己尝试运用所学的理论工具,认真分析企业内外环境,看到机会与威胁,切实剖析公司存在的具体问题,形成现实的解决方案,带领公司走出困境。本文的基本思路就是针对本公司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运用PEST方法分析企业内外环境,依次递进挖掘问题的纵深根源,逐步找到工作开展的思路,进而形成解决方案和变革措施。本文在结构上采用递进纵式结构,分八公司概述、八公司的竞争战略、八公司的组织变革、企业的一线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共四章分别进行分析、论述,阐述的问题在内容上具有逻辑关联,即,工程亏损和资金困境是公司亟待解决的两大难题,这主要是由公司竞争策略的盲目性导致的;竞争战略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必须及时调整其策略,提高决策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而这又需要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体系作为保障;如果公司组织结构不调整,指挥管理系统仍将继续失灵,各项工作都难以开展,因此组织变革是本公司必须首先要进行的“手
陈欢欢[5]2015年在《单位制解体后社会空间的运行》文中研究表明1980年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渗透,国有企业等单位的改制,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的自由流动,国家权力逐渐从社会空间退缩,国有企业逐渐成为单纯的经济实体,不再承担社会职能,社会空间逐渐独立、扩张,城市社区生活逐渐从“单位制”社会中抽离出来。国家权力的逐渐退出一方面促进了社会自主性的增强,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思潮以及价值取向的多元、多变。脱离“单位制”的社会空间是如何运行的?谁来治理脱离“单位制”的社会,脱离“单位制”的社会该怎样运作,成为执政党、各级政府和普通民众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本文在“国家—社会”的理论视角下,运用“过程—事件”分析方法,把脱离大型国有企业的成都市曹家巷社区作为一个微观的社会空间,选取了对曹家巷具有重大历史性影响的危旧房拆迁改造事件,从微观上、动态上展开对脱离“单位制”的社会空间运行的讨论。本文通过描述曹家巷拆迁改造存在的困局、相关利益主体如何破局、如何协商、拆迁最终能够取得成功的这个过程,努力展现围绕着危旧房改造这样的重大事件,政府、单位、社会、市场是如何互动的,努力发掘其中的内在逻辑,试图总结出单位制解体后社会空间良性运行的一般规律。全文共分为8大部分。除导言外,有7章。这8个部分构成提出问题、理论指导、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导言部分主要交代了研究的问题及意义、研究的方法与资料来源以及个案的概况。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从单位制研究、社会协商研究叁个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第叁章是对本文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主要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和社会协商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章主要论述曹家巷拆迁改造的困局,单位、政府、市场都不愿担任拆迁改造的主体责任,曹家巷处于了一种“单位制”解体后的真空状况。第五章主要论述由于政府的介入实现曹家巷拆迁改造的破局。第六章主要论述通过社会协商,实现了曹家巷拆迁改造的立局,通过居民与居民的协商、政府、居民与企业的协商、政府与居民的协商,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协商保证了拆迁改造项目的正式启动。第七章主要论述通过曹家巷拆迁改造,形成了曹家巷工作法。第八章对本文进行了总结,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单位制”解体后,国家权力逐渐从“社会空间”当中抽离,一定程度的将权力让渡与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社会自主空间的扩展。通过组织化的方式表达意见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逐渐成为了民众主要的的表达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带来的是社会自主空间的变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在这样的变化下处于重构之中。“社会空间”自主良性运行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社会的承接,而社会协商是促进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有效方式。
佚名[6]2016年在《开放篇》文中研究指明四川:川军海外竞风流四川省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培育具有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且适应国际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的大型骨干企业,助其走出国门,寻求新发展空间。川军中打头阵的当是华西集团,作为西部建筑业的龙头老大,从2009年开始创建对外投资板块,从承建的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的竣工,到承建的美国驻北京大使馆新建办公大楼的落成:从东非、西非、南非,到东南亚、南太平洋及
宋学军[7]2004年在《大港油田存续企业组织变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通过和发布,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在主要目标和指导方针已定的条件下,我国石油工业进行了重大重组和调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完成了上下游一体化的区域经营及核心业务的海外上市。对于石油企业内部重组后的存续企业,如何在国内市场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实现平稳过渡、开创新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目的在于以组织设计与变革理论为指导,探讨大港油田存续企业当前时期组织设计与变革的实践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叁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主要归纳概括有关组织设计与变革的基本理论及各种观念与方法,力求简洁、明确、系统、完整。第一章是引言部分,该章的内容应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项目的目的和意义、项目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等部分;第二章主要介绍组织的基本概念和当前组织结构的类型,分析了影响组织设计与变革的环境因素、内在因素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方式,论述了组织有效性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最后,提出了组织变革的动态模型。第一部分主要是理论研究,并以此作为本文的框架理论。 第二部分(第叁章—第四章):主要论述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组织改革、国外石油企业组织结构类型,总结出带有启示性的一些观念和做法。同时也对我国企业改革、石油工业改革、大港油田组织机构沿革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大港油田存续企业组织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第叁部分(第五章—第六章):探讨当前大港油田组织变革的实践问题。第五章主要根据第一部分的理论,对存续企业影响组织变革的内外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内部资源、市场分布、企业战略等主要影响因素;第六章根据内外因素,分析适应环境的组织特点,提出了大港油田存续企业组织改革的方案。
玉子庆[8]2004年在《国有矿山企业管理创新的模式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国有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和严峻局面,怎样把中央提出的“叁改一加强”方针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最终把国有企业塑造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自主经营,自求发展,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模式,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摆在经济学家和企业经营决策者面前的突出课题。论文选取华锡集团铜坑矿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外的“企业再造工程”和国内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试图从理论上对国有企业特别是本行业的现代管理创新模式进行探索,从实践上提出有效的企业管理创新实施策略。论文主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指出了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即在当前的形势和经济运行环境下,要全面落实中央提出的“叁改一加强”方针,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尤其是搞好企业的内部管理创新工作,向内部管理要效益。 (2) 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管理创新的主体是人,人力资源在企业各生产要素中最具弹性和经济增长潜力,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充分发挥企业职工蕴藏的劳动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中心的内容。 (3) 对国有矿山企业的现代化企业制度模式进行了深层次研究,提出了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实施办法,以及基于该理论的矿山股份制改造实施策略。 (4) 全面分析和总结了铜坑矿“全员全额浮动工资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及其对国有企业,特别是本行业发展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5) 研究了铜坑矿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部管理创新策略。即继续深化“全员全额浮动工资制度”改革,建立适合矿山实际情况的内部市场管理机制。 (6) 提出了未来铜坑矿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模式和实施策略。
潘鸿[9]2006年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购并的动机和利益转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观世界各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并购重组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热点。总体而言,西方成熟市场已经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其中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浪潮(1992-2000)刚刚结束。这些并购浪潮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周期基本保持一致,每次并购浪潮都表现出与当时经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合并方式,与当时的经济、金融、政治及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冲击有很大的关系。相应地,西方并购理论的发展一般也是围绕并购浪潮的现实条件和效应,侧重于解释其动因而展开的。然而,西方经典的购并理论中关于购并动因的解释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购并并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在中国资本市场,特有的制度背景和企业发行上市的宝贵资源,使得“壳”资源价值在购并重组中居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壳”资源价值理论表明,收购者发动针对目标上市公司购并行为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被购并上市公司原有股东转移过来的壳资源价值,而且当收购者在被购并企业中取得了决定性地位以后,便会以各种方式从其他中小股东处攫取利益转移给自己。因此,沿着购并过程中的“壳”资源价值的实现和利益转移为主线,考察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购并行为的方向和脉络,尝试解释中国上市公司购并推进的机理,探寻非正常利益转移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揭开上市公司购并“黑箱”最直接和最可行的视角。围绕上市公司购并而展开的壳资源价值实现和利益转移主要包括以下叁种方式:(一)内部交易,包括关联交易、抵押担保等方式掏空上市公司;(二)后续融资,即控股股东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大量交联交易,短时间内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达到再融资标准,通过高市盈率增发或配股套取大量资金;(叁)内幕交易、二级市场操纵,即控股股东和相关利益主体(内幕交易者)凭借内幕信息或者操纵市场从二级市场获取巨大的流通股差价利润。本文沿着“壳”资源价值实现及利益转移的脉络,对中国上市公司购并的动因进行了研究。综观全文,共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绪论针对国内外购并浪潮的特点和现实特点,总结了国内购并的基本形式和类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购并过程中呈现出的背离经典购并理论的表现进行了总结,并以“壳”资源价值为切入点,初步提出:我国资本市场存在许多实现大股东非正当获利的机会,获取“壳”资源价值是我国上市公司购并的基本动机。针对上市公司购并前后利益环节的分析发现,购并完成后大股东进行利益套取的模式主要有内部交易、后续融资和二级市场操纵叁种。在上述基本判断的基础上,后续章节中将分别对这叁种利益转移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证方面的探讨。第二章文献综述该章从微观角度总结了现有文献中关于企业购并动机、购并绩效的研究结论,随后从适用性角度总结了经典购并理论对中国资本市场购并行为的解释力度。结合中国上市公司购并的特点,发现现有经典的购并动因理论对中国的购并实践缺乏说服力。同时,有关大股东侵
辛才荣[10]2018年在《基于品牌形象建设视角的四川国企软实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智能化、价值多元化的当下,关于国企的价值诉求民意表达多元、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多发、新闻媒体片面报道哗众取宠、个别专家过度解读随意扭曲、国企自我宣传失语失声底气不足,客观上将国企置入了“品牌短板”“形象危机”这一尴尬境地。如何基于品牌形象建设视角,研究四川国企软实力提升的路径与对策,已经成为四川国企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时代命题与研究课题。本文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四川国有企业品牌形象建设面临的难以确定目标受众、传播内容的吸引力度弱、隐藏的品牌危机、形象的负面片面化等问题,结合四川国有企业产权模糊“虚置”、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及缺乏公平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等不利因素,借助SWOT、PEST、4C等理论模型,对当前四川国企品牌形象建设的问题、环境、受众等进行解析,并选取当前国企品牌形象建设过程中的优秀案例进行阐述,提出了四川国企品牌形象建设要坚持内宣外宣融合、注重软件硬件兼顾的路径和12项具体工作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软实力建设矩阵平台构想,即提升四川国企外部影响力、内部凝聚力、价值创造力、责任驱动力四个模块,并对平台建设内容和保障条件进行了阐释,尝试回答“塑造什么样的国企品牌形象”,“向谁传播品牌形象”,“如何有效有力传播品牌形象”,以及怎样将四川国企的软实力“虚功实做”和“硬化”等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塑造和传播国企良好社会形象的品牌战略定位,倡导四川国企对软实力建设在理念上予以重视,政策上予以支持,在人才、技术和资金上予以保障,及时有效地扭转国企“大而不强”“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理不直、气不壮,名不响、牌不硬”的被动局面,进一步服务、助推国企做强做优做大。
参考文献:
[1]. 华西集团发展战略构想[D]. 龙培军. 西南财经大学. 2004
[2]. 中铁A局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马常松. 电子科技大学. 2006
[3]. 成都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俊.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4]. 省建八公司管理与变革若干问题探讨[D]. 于毅. 西南财经大学. 2006
[5]. 单位制解体后社会空间的运行[D]. 陈欢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5
[6]. 开放篇[J]. 佚名. 城乡建设. 2016
[7]. 大港油田存续企业组织变革研究[D]. 宋学军. 西南石油学院. 2004
[8]. 国有矿山企业管理创新的模式研究与实践[D]. 玉子庆. 中南大学. 2004
[9]. 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购并的动机和利益转移模式研究[D]. 潘鸿. 上海交通大学. 2006
[10]. 基于品牌形象建设视角的四川国企软实力提升研究[D]. 辛才荣. 西南民族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