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心理治疗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_潘小维 卫星

重庆渝西医院 重庆 400050

【摘要】目的 研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6年11月-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掷骰子的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心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力变化和心理状态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上、下肢肌力≥II级例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治疗后观察组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43.42±6.34)、(31.27±3.2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0.09±6.12)、(37.85±3.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进行心理治疗可改善患者上、下肢肌力情况,有利于患者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心理治疗;运动能力;焦虑;抑郁

脑卒中属于脑血管疾病之一,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当前该疾病的发病率还在逐年上升,对我国老年人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随着医学的发展进步,对该疾病的治疗也有所进展,但是仍不可及避免的留有后遗症,因此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也是一项重点内容[1]。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康复治疗工作顺利开展有重要影响,此次研究对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探析心理治疗的价值,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6年11月-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7-72岁,平均(60.32±2.45)岁;轻瘫15例,不完全性瘫痪18例,全瘫7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9-75岁,平均(61.05±2.71)岁;轻瘫16例,不完全性瘫痪19例,全瘫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脑血管防治指南》提出的脑卒中偏瘫诊断条例,这其中已经排除精神障碍者、恶性肿瘤合并者、颅脑手术者、昏迷者。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试验研究,且已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康复治疗,主要包括对卧床期患者进行良性肢体位置的训练,定时做关节锻炼、变换体位、作为平衡等;对离床期患者进行重心转移、缓慢移动、坐站平衡好全身协调性运动训练;对步行期患者进行站立时间、踏步和使用辅助器材的训练[2]。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治疗,主要为:(1)赢取患者信任。护理人员以热情的态度为患者服务,给予患者真切的关怀,对患者进行心理抚慰,赢取他们的信任,乐于配合治疗[3]。(2)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针对患者存在的负面情绪进行合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比如对于轻度负性心理可通过交流沟通进行改善;对于中度负性心理,应让其认识到康复治疗的意义,从思想上进行教育。对于取得的阶段性进展告知患者,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由被动治疗转变为主动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下肢肌力情况和心理焦虑、抑郁状态。采用SAS和SDS量表对焦虑、抑郁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表示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试验数据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如P<0.05说明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下肢肌力情况 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有所改善,而观察组的改善状况更为显著,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下肢肌力情况[n,(%)]

3讨论

脑卒中已经上升为全球性疾病,当前脑卒中已经成为脑血管疾病致死的首位,而对于生存的脑卒中患者,遗留运动功能障碍的概率高达75%,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影响患者正常生活[4]。随着近些年医学的发展进步,医疗模式逐渐变革,护理工作引起重视,有效的护理模式在医学领域被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来说,普遍都在后遗症时期,该时期对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有可能激发其“康复潜能”[5],有利于提升患者肢体活动能力,进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轻给家庭造成的压力。而处于康复治疗期时,如患者的负面情绪较高将会影响康复治疗的顺利开展,最终影响康复效果。因此,在康复治疗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改善其负面情绪尤为重要。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肢肌力≥II级为32例,相比对照组的2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肌力≥II级为34例,相比对照组的25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过心理治疗可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更好的配合锻炼,有助于提高上、下肢肌力。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改善状态,心理治疗后观察组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43.42±6.34)、(31.27±3.27),对照组的分别为(50.09±6.12)、(37.85±3.6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可转变患者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为顺利开展康复治疗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采用心理治疗可转变患者错误的思想观念,改善其焦虑、抑郁状态,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为康复治疗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改善患者的肢体肌力情况,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素贞. 浮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 针灸临床杂志, 2016, 32(5):22-24.

[2] 赵丽华, 叶海峰, 杜卫杰.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河北医药, 2017, 39(21):3355-3357.

[3] 王丛笑, 郄淑燕, 张晓颖,等. 上肢康复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康复, 2016, 31(1):5-7.

[4] 杨瑛, 赵李克, 曹英华. 早期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医学, 2016, 23(3):405-407.

[5] 张蓓, 刘志浩, 吴卫青,等. ICF康复理论与方法在老年脑卒中“治未病”体系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7, 23(3):220-222.

论文作者:潘小维 卫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7

标签:;  ;  ;  ;  ;  ;  ;  ;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心理治疗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_潘小维 卫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