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如何消除思维定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定势论文,思维论文,化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曾经读到一则父亲考儿子的故事:一个桌子四个角,砍去一个还有几个?儿子不假思索地回答三个,父亲得意地告诉儿子应该是五个,儿子不服气,于是俩人一起剪纸来试,结果出乎意料,不但可能剩下三个角、五个角,而且还可能是四个角。这则故事中,父亲和儿子起初都陷入了思维定势,通过实验才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时的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具有两重性,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思维定势的形成,标志着对某种知识或方法已经熟练掌握,有时能够简化对问题的认知程序,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本形式。但在更多情况下,思维定势表现出其消极性,容易导致人们对经验的过分依赖,使思维产生惰性,从而限制对问题的全面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在化学教学中,应当根据思维定势的特点,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克服其消极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一、在课堂教学中消除思维定势
多年来传统的教学习惯使教师备课时只考虑怎样讲教材,课堂上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很少顾及学生自己的想法。学生长期受求同思维的影响,而不喜欢求异思维,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思维定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障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实验等手段,消除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改变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鼓励,对学生的质疑要给予充分的解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有机化学中乙醇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提供乙醇的分子结构,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思考:“乙醇分子中有哪些熟悉的原子团?通过分析这些原子团的性质,可以推导出乙醇可能有哪些性质?如何验证这些性质?”等问题。学生就可以得出乙醇分子中含有两种官能团,通过思考讨论乙烷中烃基和水分子中的-OH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再进一步推导出乙醇既可以溶解于水,又能溶解于有机溶剂,同时还可能发生O-H键和C-H键的断裂反应,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达到锻炼思维的目的。
2.培养发散思维
消除思维定势的最好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针对某一问题从不同方向、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使学生超越各种习惯性思维障碍,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首先,培养发散思维先要扩大联想的范围。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越多,联想的范围越大,从而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于化学中的一些问题,可联系物理、生物等相关学科,或者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广泛的联系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例如,讲到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时,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根据平常掌握的知识,学生会联想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如切好的土豆会变红、藕会变黑等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引起的?维生素E的抗氧化、抗衰老是否也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系等。
其次,利用探究教学也可以锻炼发散思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心理,启发和活跃学生思维,给学生创造大胆探索和猜想的机会,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不放过任何疑问。同时训练学生大胆假设,对于正向思维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从反面去思考是否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方位的探寻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势的确定性和单一性。
例如,在讲授“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这一节课时,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证明铁、氯化亚铁、氯化铁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学生很容易想到用一些常用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与铁、氯化亚铁、氯化铁反应,验证这几种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但在证明氯化铁的氧化性时,往往只考虑用比铁活泼的金属做还原剂,却容易忽略作为还原剂的铁也能和氯化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鼓励学生多想一些有可能的氧化剂或还原剂,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注重实验教学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实验内容,创设相应的实验情境,设计出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简单方法,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实验: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分离铁粉和碳粉的混合物。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提供各种相应的实验仪器和药品,由学生去验证。学生可能想到用盐酸溶解,铁粉溶于盐酸,碳粉不溶等不同方法,最后经过比较,鉴别,找出最简单的方法:用磁铁吸引铁来分离铁粉和碳粉的混合物。
二、在习题练习中消除思维定势
练习是巩固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有些同学在分析题意时,审题不谨慎,思考不细致,凭习惯印象主观臆断。
例如化学题:将的浓盐酸,稀释为的稀盐酸,需加入水的体积是多少ml?
某同学解题如下:
附图
答:需加入水的体积是250ml。
这位同学遇到新问题时,只注意到与旧知识的相似性,忽略了差异性,仍用熟悉的、固定的公式、方法去解决新问题,没有注意到题中所求的是加入的水的体积,而不是稀释后盐酸的体积,因此少了下一步:需加入水的体积是250ml-21ml=229ml,从而导致了错误的结果,这就是思维的消极定势在起作用。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来看,问题的解决是一种有目的的认知活动,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通过一题多变的手段有效地突破由于问题情境相似、相近而引起的思维定势障碍,进行多向思维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以增强克服思维定势的经验和能力。同时,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反应,引导学生能够深层次地分析问题,善于评价自己的思路。教师要经常训练学生使用“问题单”来监控自己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逐渐学会在问题掌握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警觉自己在解决问题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来,并加以修改。比如在进行自我监控时拟定一个自我提问单:
(1)我仔细审题了吗?解题方法中哪种最合适?
(2)解题时我考虑全面吗?进行双向推理了吗?
(3)我归纳总结思路了吗?
(4)我是否结合了新知识、采用了新方法?
经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以利于在解决问题中的正迁移,避免产生思维定势的可能性。
例如化学题:等体积的pH=9和pH=13的两溶液混合,求所得溶液的pH值。解题时,有的学生因习惯了做酸碱溶液混合的题,想当然地把 pH=9的溶液当做酸性溶液,所以计算中常常会出错。如果学生通过自我监控反思:“我注意仔细审题了吗?解题时考虑全面吗?”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及时改正。
总之,思维定势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虽然有消极性,但是教师只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潜心钻研和摸索,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改革教学方式,寻求解决方法,就一定能够真正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提高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