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长文化产业链条,合力打造文化产业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产业论文,链条论文,合力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文化特色鲜明,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有明显的优势。由于文化产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从这一产业的特点出发,拉长文化产业链条,走整合的路子,合力创造中原文化产业的整体优势。
一、科学界定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的地位
衡量我省文化产业的地位,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文化产业在我省GDP总量中的比重。当然,文化产业的作用远不是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它本身具有超出经济价值以外更深厚的意义。但是,不可否认,数字又是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目前,还缺乏完整的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统计。
从目前我省文化产业的统计情况来看,文化产业仅占GDP的3%。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2005~2020年规划纲要》提出,预计到2010年,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也仅占GDP的4%。按照国际惯例,占GDP的5%以上的产业,才能称得上是支柱产业,从现有的状况看,我省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还比较勉强。但另一方面,目前我省仅旅游业一项,已经占全省GDP的7%。实际上,旅游业本身就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而且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中,旅游业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但在我省文化产业的总体统计中却未纳入。2004年,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划分为两部分、九大类,其中第一部分第六类包括了“旅游文化服务”。把旅游业统计在文化产业之内,是顺理成章的事。目前,在国际统计中也没有统一的文化产业分类,而是将文化产业纳入服务业范围。美国、墨西哥与加拿大采用的北美产业分类系统中,旅行与旅游产业也被列入文化产业内,内容包括30个小部门,如旅游服务的各种运输、住宿、饮食、旅行社、会议与展览、国家公园、海滩、博物馆与历史遗址等。
由此可见,只有把文化产业的内容明确下来,才能科学地统计出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对文化产业范围的界定,直接影响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思路。要使我省文化产业有大的飞跃,首先要科学合理地界定文化产业包括的内容,这是基础性的工作。
二、建立文化资源调查和价值评估系统,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科学依据
我省确定的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等为代表的主导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业、广告会展业、文化创意和动漫业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业、体育休闲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业等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是切实可行的。实践证明,从总体上给我省文化产业的区位优势进行明确定位,在产品结构方面合理配置并良性开发文化资源是成功的秘诀之一。
我省文化产业的区位优势是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的。因此,只有搞清楚我省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才能增加规划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这也是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思路所在。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我省地下文物、馆藏文物、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全国八大古都我省有其四。以仰韶文化、夏商文化、汉文化、宋文化和炎黄文化、河洛文化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鄂豫皖苏区、竹沟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老子、庄子、张仲景、张衡、杜甫、韩愈、吴道子、范仲淹、朱载堉等为代表的文化名人,博大精深。以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和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嵩山、南太行、伏牛山、大别山为代表的山水景观,以汴绣、钧瓷、汝瓷、唐三彩、南阳玉雕、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代表的民间工艺,以宝丰民间演艺、濮阳杂技、豫西社火、豫南民间歌舞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我省为全国戏曲大省,豫剧享誉海内外,曲剧、越调等地方剧种,魅力独特。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我省建设文化强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资源的价值无可限量。
我们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些丰厚的资源,首先需要把家底盘清,不仅要搞清楚已经开发利用中的文化资源,还要搞清楚未开发的文化资源,并对它们进行综合价值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区分哪些是作为进一步开发的项目,哪些是需要保护,不适宜近期开发的。一方面做好已经开发的项目,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建立一批具有地域优势的文化产业基地,着力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发展重点突出、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形成河南独有的强势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亮点,使之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另一方面,分别对有待于开发的项目与不能近期开发的项目提出意见,避免盲目开发而对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造成破坏,给子孙后代留下保护完好的文化资源,为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为此,对已经开发的文化产业项目,建立相应的统计体系是必要的。这一工作其他地方也在做,如上海市已经计划设置文化产业统计体系,为科学决策服务。上海市计划设置四类指标:1.文化产业总量的规模指标;2.文化产业结构状况的指标;3.文化产业变化趋势的分析性指标;4.文化产品制造业状况、文化产品销售业、文化服务业等分类情况的指标。我省可参考建立本省的统计体系。同时,目前国家和部分省市已经建立了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机制,即蓝皮书机制,对于指导文化产业发展是有帮助的。我省也应建立相应的机制,以便于对文化产业进行动态指导。
三、拉长产业链条,营造产业优势
近年,我省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虽然文化产业百花齐放,各有亮点,但还没有形成中原文化的整体特色,在全国乃至境外影响力有限。与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与沿海先进地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状况有明显差距。因此,发展文化产业,要走拉长产业链条,合力营造产业优势的路子。
拉长产业链条一方面是把分散的文化产品、行业组合起来,把不同地域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品牌,形成一个整体,造成产业开发的优势。在这方面我省已经开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并开始见成效。我省提出,整合文化资源,走集团化发展之路。要抓住重塑市场主体这一关键环节,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限制,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扶持一批重点文化企业集团,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如我省制定的以郑州为中心,以郑、汴、洛、濮、三、商沿黄文化产业带为主轴,以豫北和豫南文化产业区为两翼,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区块为支撑,构建“一带两翼”的文化产业区域布局。着力打造具有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特色的沿黄文化长廊,努力把郑州建成全省文化产业中心和全国重要文化产业基地,形成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业集团和产业区块,向基地化方向发展的战略是成功的。
拉长产业链条,合力营造产业优势还包括打破行业界限,文化产业与其他科技产业进行结合,创造新的经济卖点。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证明,文化资源一旦与其他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欧、美、日等国就是通过把文化作为要素在其他产业的渗入融合下,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新的卖点进入市场。目前诞生的许多新型产业,都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结合的产物,拉长文化产业链条,实现文化产品与物质产品的互动,必将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合力打造我省文化产业优势
我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依赖于全省上下各界的共同努力。省委、省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要加快改革步伐,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坚持“宏观管好、微观搞活”的原则,创新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实现政府职能逐步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
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主要依靠政策和法律法规。国际社会十分重视政府在文化发展中的政策指导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专门召开过“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并提出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计划指出“文化政策是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提出“未来的文化政策必须面向和更加适应新的飞速发展的需要”。近年,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在兴起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投资高潮,公共财政对文化设施的拨款规模几乎超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总和。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文化体制改革还处在初始阶段,文化产业领域资源配置机制和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完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法规还不健全,这就容易引发文化产业发展的无序化。因此,我省政府部门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有效的政策法规,保证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同时,还要重视政策与法律法规的落实工作,进一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并根据文化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抓紧制定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省文化企业要走集团化发展之路。要抓住重塑市场主体这一关键环节,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限制,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扶持一批重点文化企业集团,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放宽市场准入,放手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进军文化产业,特别是高新文化产业领域。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支持民间资本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集团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有机结合,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要开拓多种渠道,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切实落实国家和我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争取更多的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
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努力解决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聚集能力不强,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外向型文化人才短缺的问题,吸引省内外和境外优秀文化人才加盟我省文化产业创业。高等院校和各类职业学校要积极调整专业结构,着力培养文化创意、动漫、网络等新兴技术人才和生产销售人才,尤其是策划、经营管理人才。积极培育我省文化人才市场,促进文化人才的合理流动。对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使文化人才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实现出人才、出产品和出效益的统一。
标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 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