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旋律——广东学术界谈爱国主义与时代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代精神论文,学术界论文,爱国主义论文,广东论文,旋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爱国主义与时代精神”研讨会的召开,给广东学术界吹入又一阵新风。搞人文科学的人,从本学科出发,自觉地关注、参与、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把自己的研究与当前改革开放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既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也是一种值得大力倡导的务实学风。本刊与广东历史学会、《广东社会科学》杂志、肇庆市社科联联合举办了这次研讨活动,并选取其中部分文章作为“学术聚焦”栏目加以推介,本意亦在于倡导这种方向和学风,并通过这一栏目陆续把学术研讨中的“重点”、“热点”、“焦点”及时反映出来,促使学术研究活动与时代实践的脉搏同步。
弘扬爱国主义是我们的崇高职责——兼谈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的演化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是动员广大群众奋起御侮的鲜明旗帜,是激励人民建设祖国的强大动力。
弘扬爱国主义,无疑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崇高职责。
爱国主义,确切地说是具有完全意义的爱国主义,应是激情和理性的结合,而不能有所偏废。人们总是为祖国的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娇的江山和优秀的同胞而自豪,长期积淀了朴素的、深切的炽爱。当然,这种激情是弥足珍贵的。但是,深刻的、丰富的爱国主义不能局囿于此,它还必须包涵理性的内容——决不能坐视祖国备受侵凌和沦于贫弱,定要“上下而求索”地寻觅救亡和富强之路。激情促成了理性。理性升华了激情。因之,对祖国的命运的镂心刻骨的关怀,就不能不体现为把爱国主义与当代先进社会思潮和运动——救亡和富强的理论和实践——相融汇、相激扬。爱国主义由此蕴涵了拯救和发展祖国的社会内容,洋溢着时代精神,既是对历史传统的承续,更是在新的条件下的发展。
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在近代中国异常昂扬,获致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它的主流与当代先进社会思潮和运动紧密结合,并成为一切先进社会思潮和运动必具的本质特征和主要标志。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中国近代的发端,具有特殊的意义。从中世纪末叶入于近代,舞台帷幕的开启既非生产力的突飞猛进所促使,亦非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所导致,而是为英国侵略者发动的鸦片战争所拉动。强烈的外烁作用迫使近代中国逸出了正常的、健康的发展道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于原有的封建主义枷锁之外,又增加了殖民主义的新桎梏。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由是成为这种畸变的社会形态的主要矛盾,并且往往居于最突出的地位。严酷的现实是: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岁月里,帝国主义采用了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肆无忌惮的侵凌中国,把它推向贫困落后的深渊。因之,避免瓜分、共管的厄运,争取民族的独立;摧毁侵略者在华统治的墙角——封建主义,以民主取代专制;要之,挣破双重镣铐,以拯救和发展中国,使中国臻于独立、民主和富强,必然成为迫待解决的根本任务。作为近代中国先进思潮的主旋律的爱国主义的理性内涵,就在于此。
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从鸦片战争以迄八国联军之役,中国的爱国反帝斗争的失败是难以避免的。在这个历史时期,国家的权力为清朝政府所控制。现存政权主要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并随着帝国主义侵略触爪的深化而逐步与之结成联盟,充当“列强”的“鹰犬”,甘为奴隶总管的角色。他们的抵抗大抵是消极的,对侵略者表现出一副奴颜媚骨。当然,封建地主阶级与侵略者之间并非没有矛盾。统治阶级的部分成员及代表确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刻主张抗击侵略者,甚至积极投入了正义的战斗。但是,除掉少数的优秀人物外,他们的爱国主义并不蕴含着先进的社会思潮,难以完满地回答来自外部世界的双重挑战。赢得胜利与进步,在那样的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卷入抗击侵略者斗争的还有广泛的阶级和阶层,主要是农民阶级和新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虽已诞生,却未成为自为阶级。农民阶级是反侵略的主力,从三元里抗英斗争到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他们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但是,落后的生产方式限制了他们的眼界,使得他们不能把爱国主义与先进的社会思潮与运动相结合,提出科学的民族解放纲领。资产阶级的政派之一——维新派也把这个课题作为社会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他们正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把维新运动推向高峰,使爱国主义与维新思潮和运动相融汇、相激扬:从爱国走向变革。然而,由于他们缺乏赖以凭藉的物质力量,又对帝国主义存在着轻信和幻想,所以他们的奋斗未能取得真正的重大成果。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爱国主义跨出了新的步伐,与当代先进的民主主义思潮和革命运动相融汇、相激扬。他们竭力避免中国惨遭“瓜分”或者“共管”的厄运,为争取民族的独立而奔走呼号。严峻的事实是必须从爱国走向革命——以武装斗争为手段,粉碎反动腐败已极的清朝政府和后来的军阀统治,才能拯救中国。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对帝国主义既缺乏深切的认识,又从未真正建立起全国范围的政权,以致在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始终未能提出鲜明的反帝口号和进行坚决的斗争。因之,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反对帝国主义不能得到充分反映和取得重大成果。资产阶级曾把爱国主义提到新的历史高度,赋予它以时代精神和社会内涵,丰富了爱国主义传统,起了震聋发聩的启蒙作用。只是历史的局限使得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彻底胜利,自然也不能真正完成反侵略的大业。
近代中国总是处于“挨打”的境地,根本原因就在于此。民主革命新阶段的到来——新民主主义革命取代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根本改变了这种屈辱的历史。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爱国主义与当代中国最先进的社会思潮和运动相融汇、相激扬,即附丽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几经曲折与反复,终于完成了近代民主革命历程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找到通向胜利的途径——新民主主义道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正确解决了当前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动力和前途诸问题,被概括为一个著名的公式,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因之,也就科学地解决了它所内涵的民族解放的课题。这种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和历史趋势的社会思潮和运动,把爱国主义深化和拓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致令人民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和社会的进步。高扬的爱国主义,结出了空前的硕果。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光辉结局,就是不容置辩的范例。
在论及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反帝课题的,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必须予以科学的分析和实事求是的评论。与坚船利炮俱来的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但侵略者决非是如他们自诩的“文明的使者”。他们“为自己”而不得不带来的某些新的社会因素(近代企业、教育和科技等),完全是服务于殖民主义掠夺的,而不是为了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福祉。为殖民主义枷锁所桎梏的人民失去了旧世界,却未能也不可能获得一个新世界。只有在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之后,那些新的社会因素才能成为他们真正享有的果实。一部中国近代史,毋庸置辩地论证了这个真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并非要把封建的中国变为资本主义的中国。恰恰相反,它们要把中国沦为殖民地附属国,以成为供“列强”贪婪榨取的附庸。而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无论是洋务运动、清末新政、袁世凯政权,抑或蒋介石的22年统治,都没有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些充当帝国主义代理人的专制统治者的“政绩”的渲染和夸大,只能是无视基本史实的无稽之谈。只有挣破了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枷锁后,中国人民才能使自己的祖国臻于繁荣富强!
近代爱国主义的历史进程
爱国主义既是历史范畴,即随着各时期社会的变化,其内涵也会有所改变。如在封建时代往往和忠君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屈原式的爱国思想,其中是带有爱乡土的感情。宋末的文天祥、明末的史可法也属于这一类,同时和民族气节相联系,如岳飞抗金就带有这类性质。
到了近代,爱国主义思想主要是对付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鸦片战争的抗英斗争拉开了近代爱国主义行动的大幕。由于清朝政府推行宁赠友邦、不给家奴的卖国政策,实际上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因此反对封建专制政权的民主革命,如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政纲,提出“驱除鞑虏”、“建立民国”的主张,就带有爱国主义性质。反帝反封建是中国近代革命路线的主旋律,同时也表现为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这是由于中国当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现在有些青年由于不懂历史,如三元里抗英有人说是干了蠢事,理由是当时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清朝是个落后的封建王朝,认为先进可以帮助落后,所以不应该抵抗。还有割让香港给英国,我们认为是国耻;而有个小青年却说为什么当时不把广州也给英国?这样广州今天就像香港那样繁荣了。学术界中人,也有为当时清政府不搞改革开放而表示遗憾,认为使晚清时失去现代化的机会。还有鸦片战争后广州人反对英人入城问题,广州人是对还是错?过去多数历史书认为是爱国的思想行为,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斗争。但也有说是不负责的意气用事,甚至把叶名琛的一误再误、大沽之失、天津之约,都归咎于粤民的一激再激。提高到理论上,就说这种狭隘的传统型的爱国主义往往弄致最屈辱的投降主义出现。由是爱国被说成是排外,是抗拒西学东渐的逆流,显示出岭南文化难以想象的封闭性,是妨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阻力,给广东乃至全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以上分歧应该进行讨论。
这里需要探讨的问题:所谓传统型的爱国主义在近代中国是否过时?有一种观点,认为近代中国,唯一正确的救国道路是以开放的心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改革宗法专制制度,发展经济,实现民富的目标,这是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独立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现代爱国主义的真谛及它与传统爱国思想的差别所在。这里牵涉到爱国主义的转型问题,即由传统型爱国主义转为现代爱国主义。提出这种观点的动机当然是好的,但是这种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在晚清封建专制统治下能够实现吗?历史实践证明,康梁变法及后来有人提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在旧中国只能以失败告终。我们现在推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实现改革开放并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那是可能的;但在晚清时只能高扬反帝反封建的传统爱国主义,不可能超前实现所谓现代爱国主义,更不能用后者来否定前者,这样对年青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只能起误导作用。
开放与爱国
爱国主义与对外开放,在近代以来,也就是在世界市场形成之后,在和平的时期里,这二者便是辩证的统一。不仅在什么国度,人们爱国,也就是要振兴祖国、建设祖国,而国家的建设和振兴,只能打开国门进行;然而,当国门打开之后,则必须坚持主权独立原则,即坚持爱国主义原则。爱国则必须开放,而开放是为了爱国。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只有开放,才能振兴;闭关锁国,只能落后,落后必然挨打,最终也只能被动开放。同时,实行开放,必须坚持主权独立,丧失主权的“开放”必然沦为殖民地。
开放与爱国,是否可以兼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开放与保持主权的关系,正确地吸取历史的经验,防止两种可能出现的错误倾向:如果实施开放而不以保持主权为前提,就可能重蹈清朝由被迫开放而丧权辱国的覆辙;如果实施开放而又不清除视借外债如饮鸩的思想障碍,“门户开放”将是一句空话。故孙中山曾经反复申述,开放以保持主权为前提,开放不会导致丧权,开放与爱国完全可以兼得。可见,开放与主权的辩证关系,也就是开放与爱国的辩证关系。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孙中山把能否保持“完全主权”作为两种开放的分水岭,作为爱国还是亡国的关键。
既要开放,又要爱国,近代仁人志士的共同立场。70年代以来,中国从痛苦的教训中再次懂得了国家的振兴,必须要开放,要打开国门利用外部力量进行“四化”建设;人们开始懂得爱国主义与开放主义相统一的道理。应该说,十多年来的对外开放的事实已经证明,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国家振兴的必由之路。开放政策的实施,给中国带来了勃勃生机,带来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当然,开放使人们眼界大开、国家振兴,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开放中也曾出现种种糊涂观念,也产生过一些负面的影响,一些有悖于以爱国为宗旨的负作用,说到底是一些人还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开放与爱国的关系。
当开放之初,特区开放伊始,外商纷纷前来投资设厂之时,一些还不敢开眼看世界的人,便惊恐起来,似乎中国已临“亡国”的大祸,指责开放是“引狼入室”,以为“开放”=“卖国”。有人看到开放带来的变化,不以为喜而以为忧,他们痛哭“江山变色”,担忧“复辟”之将至。这些人头脑中传统的封闭观念,是那样的根深蒂固,固不知商品经济为何物,也不知当今的时代是什么时代。
然而,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澎湃,席卷着神州大地,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铁一般的事实说明,中国必须开放。而当开放使人们看到西方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之时,真可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一“跳”本该是要“奋发图强”,但不然,一些人产生出来的却是“样样不如人”的自卑心理。甚至有人以为“月亮也是外国的圆”,主张全盘西化,声言必须把一切传统统统扔掉才可以实现现代化,要以“蓝色文化”取代“黄土文化”。近现代曾一度出现的“崇洋媚外”思想又死灰复燃。正是在这种“崇洋媚外”思想的支配下,一些人经不起外来的诱惑,在洋人面前丢了人格、损伤了国格。
而当开放给人们带来了硕果、带来了喜悦之时,学术界有一些人以为近代中国不应抵抗外敌,广东人更不应该“抗英”、不应该“不许外国商人进城经商”、不应该把洋人从珠江三角洲赶到长江三角洲,贻误了广东现代化的大好时机。总之,这些人把“爱国”=“排外”=“封闭”。同样,他们的词典里缺去“爱国”一词,或许他们的“爱国”一词是另作他解。
总之,爱国主义与开放主义,必须结合,前者为目的,后者为途径,前者离不开后者,而后者却服务于前者。
对外开放与爱国主义的历史演进
古代中国闭关锁国给传统爱国主义造成两种缺陷:一是对内将“忠君”与爱国等同起来,爱国必须忠君,忠君就是爱国;二是虚骄的心态盲目排外,“严夷夏之大防”拒绝了解世界潮流和学习外国的长处,终致落后挨打、误国、祸国。
近代列强以坚船利炮和商品、资本,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被迫实行丧失主权、领土与民族尊严的对外开放。一代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奋起反抗外来侵略的血与火的洗礼中,摈弃传统爱国主义的历史缺陷,冶炼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近代爱国主义,作为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新的精神武器。
近代爱国主义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中形成如下主要的特点:一是爱国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和民族独立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特点促使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各地持续高涨,并且成为近代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高涨的民族主义思潮部分起源于传统爱国主义中的抵拒异族入侵的观念,但其要求的各民族独立、平等、自治的目标早已超越后者的局限。
二是“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毛泽东)对于中国来说,入侵中国的西方列强既是敌人,也是先生。它们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映衬出与之匹敌的东方封建主义没落文明的致命弊端。先进的中国人因此在抵御西方列强入侵的同时,不断向西方学习探求改造和振兴中华的革新之道。他们锲而不舍的探索和奋斗不仅赋予近代爱国主义以全新的内涵和活力,而且使中国在从西方引进形形色色的主义作为一个个救国方案并付诸实施之后,终于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结论。
三是近代爱国主义与传统忠君思想决裂,而与民主主义结合,从而担负起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任务。自从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以后,近代爱国主义便超越了林则徐为首的地主阶级开明派忠君爱国的情感纠葛和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保皇爱国的思想局限,向着民主共和的政治境界前进。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许多思想先驱开始将争取人民参政权与唤起人民爱国心联系在一起。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建立起来的人民民主专政,更是唤起翻身作主人之后的中国人民的巨大爱国热情。近代爱国主义的三大特点相继形成于一代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国家被迫对外开放之后,努力进行的化被动为主动的探索奋斗之中。它们为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升华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当代中国在深刻总结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之后,已经主动将对外开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基本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格局。这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基础上谋求与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屈辱性的对外开放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与此同时,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在冷战结束后面临的两大问题,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已成为中外关系的主调。在对外开放新格局和改革开放实践中,爱国主义无疑产生着新的内涵、形成新的特点。而另一方面,改革开放转型与国内外消极腐败因素在开放大潮中的沉渣泛起,都从不同的角度给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带来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从理论上探寻、反省和总结这些新的内涵、特点,从操作上解答、回应这些新的问题和挑战,都将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当代爱国主义,充分发挥其在动员、鼓舞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作用。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当代特征
爱国主义的基本涵义,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凡是对国家、民族有益的事情,就坚决拥护并积极参与;凡是对国家、民族有害的事情,就坚决阻止和反对;一切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
爱国主义是一个动态、历史的范畴。由于一个国家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所面对的主要矛盾不同,国民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具体表现形态也就各异,甚至在形式上极为对立;又由于在维护祖国利益的人们中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和利益集团,在其它方面甚至是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有着不同的主张和信仰,他们爱国的程度和层次也不一样,有的只在某一部分内容上重合,在其它方面则是矛盾或对立的。
在外敌入侵,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奋起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生存,不向侵略者妥协和屈服。在这个历史条件下,无论他属于哪个阶级、哪个集团,无论他有着何种政治信仰、宗教信仰,只要他坚持抵抗,站在反侵略的一边,他就是爱国者,就属于人民的阵营。这种情形在我国抗日战争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而在国内阶级矛盾占据主导地位,阶级对立、阶级冲突十分尖锐,没落、腐朽的反动势力阻碍着国家和民族进一步发展的时候,爱国主义、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就表现为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推翻旧的、不合理的政治、经济制度,清除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腐朽、没落的阶级和集团,使国家、民族恢复生机和活力。对国家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深深关注,对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热切追求,这正是一种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是一种无比的忠诚和热爱,是爱国主义的伟大体现。
在外敌入侵被打退,国家处于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国内急风暴雨式阶级斗争已经结束,政治统治基本平稳、安定的时期,爱国主义主要就应当体现为积极致力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使国家日益强盛,人民日渐富裕,国防日益巩固。
在中国当代,爱国主义又包含哪些内容呢?
邓小平曾说过:“什么叫爱国者?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只要具备这些条件,不管他们相信资本主义,还是相信封建主义,甚至相信奴隶主义,都是爱国者。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推而广义,只要有民族自尊心,拥护祖国的统一和稳定,无论他在意识形态上信仰什么主义,都可以称得上是爱国者。
1990年5月3日,江泽民在《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一文中提出爱国者的三个层次:(1)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2)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3)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江泽民指出:“我们并不要求所有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赞同大陆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他们赞同‘一国两制’,我们就要同他们加强团结。”不同层次的爱国者,爱国主义的涵义有所不同,但最起码的要求,是要拥护祖国的统一。
由此看来,当代爱国主义应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拥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反对分裂国家,反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统一。具体来说,就是维护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赞成以“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维护我国在南海诸岛的主权,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其它任何形式的台独。这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
2.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决反对任何把西藏、内蒙、新疆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祖国大陆分裂出去的企图。
3.贡献全部力量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为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拼搏。江泽民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因为社会主义“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与光明的前景,集中体现着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赞成祖国统一的固然是爱国主义,拥护社会主义、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勤奋工作是更高层次的爱国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是密不可分的,要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振兴中华,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历史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是贯通和统一的,它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的现实追求和中华民族的深远前景得以实现的唯一可能性,因而改革开放是当代的爱国主义的重要特征。
4.积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致力于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也是当代爱国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江泽民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人民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也是统一的。”它的基本精神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建设和管理自己的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内容。”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
史学有祖国
迄今为止,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空间,总离不开国界,因为自有文字以来的人类历史都与国家相依存。
人类的历史充满着错综复杂的斗争,最基本的是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民族和种族斗争。这些斗争无一不与国家有关。国家与国家的斗争往往是各种斗争的综合反映。
国家既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是地域管治的工具。国家对内的统治是以强力调整国内关系为依归的,而国家的对外制衡则在于最大限度地维护所辖地域利益,使之免受域外的侵害。有的国家不以维护其所辖地域为满足,不断向外扩张,而使别国蒙受侵害。于是有国与国之间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这种斗争,数千年来史不绝书。
研究历史的人大抵公认侵略别国是非正义的,反侵略是正义的。但也有一些为侵略辩护的理论,即“侵略有理”论。后者违反历来国与国关系的多数公认的准则,强词夺理。
历来国家有疆界,史学工作者有国籍,所以毫无疑问,史学有祖国。自古以来,多数史学家都爱他们的祖国,并为其祖国而编写、研究历史。迄今以来,史籍或史学著作都是国别史或是在某些国别之内的区域史和专门史。众所周知,史学工作者在研究历史时都各有其立场、观点、方法。关于阶级的、集团的立场,有的时候,有的人们,未必愿意公开宣示,但国家的立场则往往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是爱国主义起作用。
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有正当的和狭隘的之分。前者在平时专心致志于己国的繁荣富强,在国家危难时起而卫国,反对外来侵略,但不侵略别国。后者平时自傲自负,唯我独尊,时机一到便侵略别国,为己国谋不义之利。我们当然要赞成前者,反对后者。
我们应当提倡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爱国主义,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也热爱别国人民,同情和支持他们的正义、进步事业。世界是终要实现大同——无国家、无阶级、无剥削、无压迫的境界,但是现在还有国家、阶级、剥削、压迫,国家的性质也有区别,比如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我们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应热爱社会主义的中国。对于历史上的中国,我们应怀着浓厚的感情、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它。
有人认为,持爱国主义精神去研究历史是一种偏见,只有无爱无恨也对待历史才是客观的、公正的。这些人不懂得爱和恨本来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爱什么、恨什么源于人们的立场。立场就是立足点,除了“外星人”,人人都需要在地球上有其立足点的。没有立足点的史学工作者是根本不存在的。立足于中国的史学工作者当然要热爱中国,憎恨给中国带来过无穷灾难的外来侵略势力。不然的话,他的立场就是站在中国之外了。近百年来,灾难深重的祖国就像煤渣的老婆子。她蓬首垢面、穷困潦倒。但是我们对她不能不爱,对制造这种社会环境的根源,我们不能不恨。我们更要为摆脱旧中国的窘境而献身的人们表示崇敬。我们提倡历史主义的爱国主义,并不是要“捡煤渣的老婆子万岁”,而是要老婆子的子孙们挺起脊梁骨,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但是,我们绝不允许对这位“老婆子”横加指摘,诸如“愚昧”、“落后”、“短视”、“保守”之类。毫无疑问,这些指摘都有其事实根据,但却没有指出其内在的和外在的根源——统治“老婆子”的土洋两种恶势力,反而对洋大人的“文明精神”、“嘉言懿行”尤多称道,以衬托出“老婆子”的卑微低贱,因而得出“活该”的结论。更有甚者,连“老婆子”的子孙们的不平之鸣、攘臂而起也要批评一番,说是横竖成不了大气候,何必多此一举,招惹麻烦,打乱中国近代化,即洋化的进程。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这是文天祥《正气歌》中的名言。“正气”在“邪气”泛滥中方显得珍贵;爱国主义精神在国家危难中更展现光辉。没有国,就不必爱国。没有侵略主义、卖国主义,就不必有针锋相对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历史的产物。
标签:爱国主义论文; 军事历史论文; 历史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抗日战争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封建社会主义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时代精神论文; 帝国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