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娟[1]2003年在《网络时代中学德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文中提出网络时代的到来开辟了人们生活的新空间,使人类社会的整个生存状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从网络特点入手,分析了网络带给青少年的心理、观念和行为的双重影响,进而分析了网络时代中学德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针对当前青少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
汪霓[2]2016年在《微博时代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对于目前的德育教学而言,微博是其比较难以触及的一个“盲点”,中学生在微博上的道德习得在一定意义上与学校德育目的相违背。现代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显着,不仅仅是因为青少年这一群体及其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他们也是社交网络最大的用户群体。社交网络毫无疑问的在日常社交和科普电子技术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它自身所存在的风险同样不可忽略。中学生大多数并没有足够的自律意识,比较轻易被外界的舆论和压力所感染。网络暴力、色情以及近几年来所传播的不良的价值观,对于青少年来讲,这些都是存在的现实的威胁。另外,还存在这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网络诱导犯罪、网瘾和睡眠不足等等。微博作为时下青少年主要的网络交流的平台之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微博在提供方便和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的同时,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弊端。中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面对微博上鱼龙混杂的信息,并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加之自控力不强,思想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腐蚀。中学德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而在微博盛行的网络时代,书本和老师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微博成了主要的信息来源,这无疑加大了中学德育工作的困难。如何加强和改进微博时代中学德育工作成为了德育改革的重点。本文在对中学生微博使用情况及现代德育环境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微博时代下,中学德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微博带来的影响以及现存德育方式内容与微博时代脱节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整合了加强和改进微博时代中学德育工作的对策。旨在强调要充分运用健康的微博德育资源,同时杜绝微博不良因素的侵入,培养中学生的自我认知保护机制,构建学校家庭一体的新的德育模式,合力促进中学生的德育发展,打造健康的微博环境,通过微博平台,密切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延伸学校德育时间与空间,加强校园微博建设,整合微博德育资源,充分利用微博进行德育工作,引导学生遵守微博网络规范,提高认知甄别能力,以适应微博时代中学德育的要求。
黄娟[3]2012年在《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管理的困境与出路》文中提出互联网给中学德育管理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认真研究网络时代中学德育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中学德育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将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针对网络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的巨大变革,尤其给中学德育管理带来的巨大影响,对如何在网络时代进行中学德育管理这一课题进行了探讨。笔者客观地分析了网络发展给中学德育管理带来的重要影响及中学德育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了网络时代中学德育管理工作的涵义、主要特征以及应处理好的关系,并提出了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与可行性对策。全文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界定了相关的概念,如网络环境、中学德育管理等,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有关的研究趋势。第二部分,针对网络对中学生及中学德育管理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叁部分,主要对解决网络对中学德育管理影响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更新观念,调整内容,拓展途径,建设队伍,优化环境。本文旨在通过对环境下时代中学德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积极拓展中学德育管理工作的新领域,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学德育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为进一步地推动网络时代的中学德育管理工作,提供可资参考的意见。
邓玉皎[4]2014年在《网络环境下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行为模式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网络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促使人们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的发展及其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教学情况,而教学实效性是最能反映教学情况的因素。就高中思想政治课而言,实效性是其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生命线,没有实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没有任何意义。网络环境下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是适应学习型社会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对高中生进行正确价值引导和确保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分析发现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主要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等。网络环境下,这五大因素面临着新的机遇和严峻挑战。如网络环境为教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平台,但也对教师的能力和权威提出了挑战;网络环境下学生主体性增强,但网络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环境下教学内容能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但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教学手段在网络环境下沿现代化方向发展,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网络环境促进了教学环境合力效应的发挥,但也使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环境日趋复杂。面对网络环境下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新机遇和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利用机遇,迎接挑战,提出促进网络环境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不断提升的可行性对策。合理借鉴国外相关教学经验,坚持整体性、主体性、教与学和谐互动、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从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五大因素进行对策思考,才能真正提升网络环境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具体来说:第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提升主体素质。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观、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观等现代教学理念;同时教师要全方位提高自身主体素质,如政治素质、理论素质、道德素质和信息素质等。第二,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在学习上表现出这一年龄段特有的心理特点,教师要结合高中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意志力等方面不断强化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自觉主动性。第叁,网络环境下教学内容要按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需求不断得到优化。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可以把甄别过的网络信息巧妙地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去;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可以把网络道德和网络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纳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中。第四,从教学手段出发提升网络环境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要求教师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并借助网络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如明确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目的、精心制作课件并认真设计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参与;在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创建双向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和基于网络的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第五,要发挥教学环境的合力效应净化网络环境。从教学外部环境来看,社会要加强监管、社区要加强宣传、家庭要引起重视;从教学内部环境来看,学校要加强引导,同时加强与教学外部环境的联系,促进合力效应的发挥。
孙苹[5]2003年在《中国入世对中学德育建设的机遇、挑战和对策》文中研究指明人类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意味着我国在经济上与世界全面接轨,这大大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而带来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变化。西方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会乘我国入世之机在我国登陆,并给我国的德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的主流文化正经受着各种亚文化的巨大冲击。对此作些前瞻性的探讨,有利于我国中学的德育更主动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外国文化、资金、教学经验等的进入,将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影响我国中学的德育。它为我国提供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德育条件,同时也增加了德育发展的难度。因此,我国中学的德育应以开放的胸襟主动地融入全球,走向世界,从而使我国德育中存在的一些痼疾得以医治,并赢得一个崭新的德育。 本文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旨在对中学德育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预测,试图找到最佳的对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入世可能对我国德育造成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构大体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入世给我国中学德育带来的机遇。入世有利于我国引进国外的德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有利于为我国德育的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第二部分,入世给我国中学德育带来的挑战。入世后,伴随着商品的流入,国外的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进入了我国,在加速国内德育环境和德育对象变化的同时,也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第叁部分,我国中学德育应对入世的策略。针对中学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提出要树立现代的德育理念,增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德育内容,抢占德育网络阵地,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江爱民[6]2002年在《网络时代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研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网络文化对中学德育的影响为时代背景,探讨中学生道德判断力受到的影响以及提升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对策。首先以教育实践中长期坚持对学生的细致观察为基础,对中学生的品德现状及其特点进行理性的剖析;接着,通过对学术界相关资料的广泛涉猎,在有机整合的前提下,客观地审视网络时代网络文化对中学生道德判断力影响的积极面与消极面,指出网络时代由海量信息冲击波带来的中学生道德判断上的困扰;最后,紧扣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对网络时代我国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的提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裴芳芳[7]2011年在《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以势不可挡的趋势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就像一枚铜钱的正反两面,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社会中的一个巨大的不可忽视的群体就是青少年,青少年在享用网络资源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受到了网络负面影响的侵蚀,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对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和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使得青少年的道德大坝正接受着网络发展所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撞击。青少年网络德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网络发展带来的现代性问题。青少年网络德育作为一个新问题突出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探讨和研究青少年网络德育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揭示青少年网络德育的现实情况,展望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探讨青少年网络德育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势在必行。本文基于青少年网络德育的主题,通过对青少年网络德育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思考,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对青少年网络德育的涵义、特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了总结评述,并在总结的基础上,对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力求写出新意,争取为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同时也能为丰富网络德育内容、深化青少年网络德育的相关研究作出贡献。
高富英[8]2007年在《网络环境下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也是一个网络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学生作为使用网络的一个重要群体,其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等方面正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影响。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学生接触和利用网络的状况,全面研究和探讨网络环境下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对策,掌握网络环境下育人的主动权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力图在了解和分析网络环境下中学生接触和利用网络的现状、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中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提下,提出网络环境下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和建议,以促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不断发展。
沈亿峰[9]2009年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未成年学生网络德育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正在经历着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社会转型,特别是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发展而形成的网络社会,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德育环境。这种全新的德育环境,必然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未成年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对传统的学校德育来说,可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网络道德将挑战现有的道德基础,催生新的道德精神,德育如何适应这种新的网络道德环境,建立网络德育理念,建构网络德育模式,便非常现实地摆到了广大德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面前。如果说网络教育是一场“21世纪的教育革命”的话,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网络德育是一场“21世纪的德育革命”。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网络的发展对广大未成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未成年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造成一些负面效应,如信息泛滥、垃圾污染、游戏网恋、网络上瘾、黑客行为乃至网络犯罪,使得未成年学生的网络德育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但同时也给未成年学生的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我国,学校开展网络德育的时间比较晚,起点也比较低,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目前无论是学校德育工作者还是父母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重视程度也还远远不够。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如何依托学校的网络资源和德育工作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对未成年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促进广大未成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本文试图先从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结合未成年学生网络德育研究的现状和社会转型期未成年学生网络德育的现状,通过对成都市中学生网络德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和社会转型期未成年学生网络德育现状的原因分析,探索社会转型期未成年学生网络德育的对策和建议。本文首先阐述了未成年学生、社会转型期、道德、网络道德、德育和网络德育等重要概念的内涵,从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以我国社会转型对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的影响和社会转型期未成年学生网络德育的意义为切入点,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通过对未成年学生和未成年人、青少年、儿童的区分,将“未成年学生”这个不太明确的概念的范围仅仅界定在主要包括小学生、初中生及部分高中生这一特殊群体上,以使本文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紧接着,本文重点阐述了我国社会转型期未成年学生网络德育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整个社会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网络德育观念;学校缺乏进行网络德育的有效模式和活动方案;未成年学生自律能力有待提高;网络德育资源有待丰富;网络德育师资队伍的缺乏;网络德育内容脱离网络生活等,这就为下文展开的调查和原因分析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然后,针对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从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和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两个方面对成都市中学生网络德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网络对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都提出了挑战,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涉世不深的学生冲击尤其严重,而学校的网络道德教育明显滞后于学生的需要,现有德育教师队伍的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还相对缺乏,网上德育运作的机制明显滞后,效果未能如意。作为网络德育工作者,在充分利用网络时代带来的历史机遇的同时,应抵御其消极作用,在德育工作中加强网络教育,引导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增强抗诱能力,进而培养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的自我教育能力。最后,结合社会转型期这个时代背景对未成年学生网络德育现状进行原因分析:传统德育的习惯势力影响甚深;整个网络德育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学校缺乏有效的网络德育资源;网络德育环境不和谐;在网络德育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心理引导;网络条件下现有德育工作机制存在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对未成年学生进行网络德育的对策和建议:发挥学校在网络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网络德育工作者应转变观念,增强网络德育实效性:培养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律能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叁位一体的网络德育体系。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1、使用了“未成年学生”这个在当前学术研究中不常使用的概念,并通过与未成年人、青少年、儿童的区分,将“未成年学生”这个不太明确的概念的范围界定在主要包括小学生、初中生及部分高中生这一特殊群体上,从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展开下文未成年学生网络德育现状、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的论述。2、将社会转型期和网络德育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以社会转型期未成年学生网络德育的意义为切入点,找到它们之间的的内在联系,即社会转型期下的网络环境是未成年学生网络德育研究的背景和前提。然后从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和学校网络道德规范教育现状两个方面对成都市中学生网络德育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为下文的社会转型期未成年学生网络德育对策研究提供佐证。本文写作面临的困难和不足:1、本文研究的主体是未成年学生,然而当前关于未成年学生网络德育的文献研究极度缺乏,因此在文献的参考和引用上大多采用的是其他研究者关于未成年人网络德育的研究成果。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由于笔者生活阅历和思想认识的局限,对未上学的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了解,进行相关的调查又有相当大的困难。当然,由于我国未成年人义务教育的广泛施行,上网的未成年学生实际上就是未成年人的主体,所以本文采用未成年人的研究成果大体上是可以的,但毕竟两个概念不完全一致,.容易给人造成不严谨的感觉。2、在关于未成年学生网络德育的文献理论研究极度缺乏的实际情况下,再加上本人研究水平和理论功底的不足,本文难免会显得理论性不强,说服力不够。此外,本文研究的主体未成年学生虽然包括小学生、初中生及部分高中生这一特殊群体,但笔者由于自身实际情况的限制只能从宏观上去阐述这一概念,而不能将未成年学生分为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这叁个年龄段分别展开论述,故本文在分析未成年学生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时都只能从整体上去探讨,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虽然笔者对成都市中学生网络德育状况进行了相关的调查与分析,但也是仅仅局限在某些具体的年龄段上,缺乏深层次的研究,有以偏概全之嫌,这样使得本文研究深度不够。
田黎明[10]2007年在《论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网络模式的构建》文中指出随着电脑网络的技术更新,“互联网”像一个不断生长和扩张的大网,伸向世界各个角落,也渗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对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互联网迅猛崛起的背景下,青少年学生无疑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受到了比书本知识更加广泛和强烈的网络信息的冲击。网络时代不仅对学生思想道德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而且对学校德育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特点,认清互联网对学生思想及行为的冲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已成为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德育网络模式应运而生。德育网络是指运用互联网手段和空间,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语目标和德语内容来开展的一系列德育工作活动,是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使德育现代化的一种形式。我们选择“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网络模式的构建”课题,旨在构建一种中学德育网络模式,以便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指导网络时代的中学德育实践。本文分五章,我们初步设想,中学德育网络模式按照“原则与理念,队伍与途径”的思路展开。即在文中探索了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网络模式的构建应该遵循的五个原则,探究了德育网络模式的新理念,以及在网络时代做好德育模式的转型,在新的模式中开掘传统的优秀德育思想,创新行之有效的德育新模式。还要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懂得现代管理和网络技术的高素质的德育队伍,探究构建德育网络模式的途径和方法。本文以平顶山市市直中学为切入点,通过对调研实际情况的研究。以“特殊”见“一般”,从中总结规律与经验。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充分开发利用德育网络的功能,拓宽学校德育的渠道,把互联网作为德育的有效手段,同时为德育构建起良好的网络平台,利用“互联网”构建德育的立体社会网络,加强对中学生道德规范的教育。这样,既能够充分占领中学的道德教育阵地,又能够使德育更具实效性,初步构建一个创新的、开放的、和谐的、互动的、高效性的德育网络模式,从而指导中学德育工作的实践,创造出一个适合时代需要的、生动活泼的、体现现代德育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网络时代中学德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D]. 刘丽娟.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 微博时代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汪霓.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3]. 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管理的困境与出路[D]. 黄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4]. 网络环境下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 邓玉皎. 江南大学. 2014
[5]. 中国入世对中学德育建设的机遇、挑战和对策[D]. 孙苹.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6]. 网络时代中学生道德判断力研析[D]. 江爱民. 福建师范大学. 2002
[7]. 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综述[D]. 裴芳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8]. 网络环境下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究[D]. 高富英. 云南师范大学. 2007
[9]. 我国社会转型期未成年学生网络德育研究[D]. 沈亿峰.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10]. 论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网络模式的构建[D]. 田黎明. 中南大学. 2007
标签:中等教育论文; 中学生论文; 青少年教育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社会现状论文; 网络道德论文; 思想政治课论文; 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