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人民医院 山东莱芜 271100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脑梗塞的疗效及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方式。方法 选择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维脑路通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入,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通脉汤。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总有效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上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我们根据老年脑梗塞不同分期及老年人病理、心理特点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提高老年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配合分期综合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老年脑梗塞 分期综合护理干预
脑梗塞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并发症多,致死、致残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活生存质量。现代医学认为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脑梗塞及分期综合护理干预,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1~2010.1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老年脑梗塞病人120例,所有病例均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60~82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1.52±8.25)分;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63~80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2.19±8.47)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病情严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疗法(控制血压、脑水肿,改善脑循环,防止并发症,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维脑路通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入,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通脉汤(处方组成:地龙15g、全蝎15g、黄芪20g、当归20g、半夏12g、天麻15g、红花10g、丹参20g、川芎15g、香附10g、三七10g)。每日l剂,水煎2次取汁400ml,早晚分服,14剂为1疗程。
1.3分期护理干预
1.3.1急性期护理 要做到:嘱病人安静卧床,避免躁动和情绪激动;每日记录24小时出入量,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要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变换体位,保持良肢位,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同时,要使患者皮肤保持清洁干燥,对易受压部位,要勤按摩,增进局部血液循环,以防压疮的发生;保持大小便通畅;对于患病48小时以后不能进食者,及时给予鼻饲流质软管;输液速度根据病情适当控制,使用脱水剂时避免药液外渗引起的组织坏死。
1.3.2康复期的护理 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康复治疗开始得越早越好。由医护人员给予正确指导和一定的帮助,如翻身、按摩、坐起、站立、走路等,为以后的功能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避免瘫痪病人肢体障碍的诸多不良姿态。早期投入康复训练,坚持锻炼,持之以恒是战胜疾病的关键,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锻炼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失语病人每日上、下午对其进行语言训练,方法有对话、读报、听收音机等。
1.3.3后遗症的功能恢复护理 语言障碍的病人情绪多焦躁、痛苦。医护人员要多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痛苦,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急性期护理上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功能位置,以防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在病人病情稳定情况下,指导和辅助其进行功能锻炼,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每天2~4次,每次5~30分钟。
1.3.4心理护理 加强引导。加强对老年患者的认识、感情、行为的护理,进行有效的引导。根据各阶段病情变化,掌握患者心理需求,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解除患者顾虑,缓解紧张焦虑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自觉主动配合治疗;对症护理。加强对症状及急躁心理的护理,尽量满足患者的各种需要,稳定因疾病带来的急躁情绪。对治疗期间的症状及急躁心理,要查清原因,生活上多关心他,精神上应多给予同情和安慰,尊重他们,用轻松可信的语言和他们交谈,暗示他们的病并不严重,只要坚持治疗不久即可康复。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作组间统计学差异分析,计量以X±S表示,各组实验数据的比较采用t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性界限。
2.结果
2.1疗效评价 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采取用药前及治疗7d、14d各评分1次的方法评定。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l%~10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1%;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l7%左右;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18%以上。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为总有效率。
2.2结果分析
2.2.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见表1
注: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7d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14d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无明显性差异,治疗7d后、14d后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2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2
3.讨论
3.1老年脑梗塞的发病机理 现代医学认为脑梗塞主要发病原因:(1)血管病变:血管壁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先天性异常、外伤、中毒、肿瘤等;(2)血液病变:血液黏稠度增高。如高血脂症、高血糖症、高蛋白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等;凝血机制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应用抗凝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此外,妊娠、产后、手术后及服用避孕药等可造成易凝状态;(3)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病(约占非栓塞性脑血管病55%~75%)、低血压、心脏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冠心病、心房纤颤、传导阻滞)等;(4)其他如血管外因素的影响、 颅外形成的各种栓子等。脑梗塞的主要诱因为: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
脑梗塞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中医文献有关中风的记载不少。《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指出中风有中经中脏之分,症状轻重不一。《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提出气血并逆之说,并指出病位在上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在“中风”篇中写道;“中风之发生⋯⋯⋯⋯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而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提出病变部位在“肌肤筋脉”和“清窍”。中风的发生尽管因素复杂,本病的发生,发展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等因素有关。在结合具体证型进行中医辨证施治的同时,应以活血化瘀通络治则贯穿始终,才能取得更佳疗效。
3.2活血通脉汤治疗作用 方中地龙、全蝎行气活血,化瘀通络;当归、红花、丹参、川芎、三七活血,除去气血痹阻,通利血脉、活血散结,加入香附等理气行气,与黄芪等益气之药,以助血行。天麻平肝以熄风。同时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实,黄芪能明显减少血栓形成和降低血小板粘附率,使聚集的血小板解聚;川芎具有明显的抗凝、抑制血栓、改善血液流变学、扩张血管、增加脑部血流量以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红花抗血栓、抗凝血、改善脑部循环外,尤能保护脑组织、对抗脑缺氧、改善脑代谢、降低脑水肿。川芎同样能抑制血栓素、改善血流变,对抗超氧化以及扩张血管等。当归抗血小板凝集、抗血栓、抗脂质过氧化。全蝎具有显著的抗凝、纤溶、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粘稠度、降血脂、抗血栓等作用。丹参能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抑制凝血,激活纤维系统活性;抑制血小板凝聚,改善血液流变学,使病人高粘血症得以缓解。全方攻补兼施,气血同治,痰瘀并治,共奏滋补肝肾、活血理气、化痰开窍之功,使“气顺则痰血清,血行而风自灭”。
本方法能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脑血管侧枝循环建立和微循环的自动调节,保护脑组织,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全身血瘀症状。本方法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增强疗效,降低致残率,副作用少。同时选用中药药物价格低廉,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3.3老年脑梗塞患者的护理 老年性脑梗塞疾病要早诊断、早治疗,并积极做好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心理护理和生理护理。由于老年人反应迟钝,自觉症状不明显,不能仪仅依靠主诉来发现身体变化,护士必须通过认真,仔细严密的观察,主动发现病情变化,否则容易延误病情。重点观察意识、血压、脉搏、呼吸、瞳孔和神志变化情况。护士多与病人交流,采取尊重、关心、同情、疏导、鼓励、抚慰等方法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其孤独、焦虑、消极等不良心理因素,促进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良好的护理,能使病人摆脱药物所无法医治的痛苦,得到全身心康复。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陈清棠.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论文作者:周梅
论文发表刊物:《临床医学教育》2018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1
标签:患者论文; 病人论文; 脑梗塞论文; 神经功能论文; 老年论文; 疗效论文; 评分论文; 《临床医学教育》2018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