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与21世纪”研讨会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孔子论文,述评论文,研讨会论文,思想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香港孔教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联合主办,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子学会、韩国成均馆、广东三水市孔子学会协办,“孔子思想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9月25日至28 日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有15个国家和地区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提交论文170篇。会议全面探讨了在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纪,儒家思想将如何发挥其作用等问题。下面就一些主要问题进行综述与评析。
一、关于儒学与儒教的问题
孔子思想是儒学?还是儒教?一种观点认为孔学是儒教。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认为,“宗”是祖宗的宗,“教”是有教无类的教。因此,宗教是个生命伦理的概念。基督教代表西方文化,孔教代表中国文化,当西方的基督教进入中国时我们也该有个宗教的回应,这个回应是什么呢?就是孔教。有所不同的是中国人在伦理中发扬宗教,西方人在宗教中发扬伦理。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院长梁秉中认为,用宗教的方法去推动孔子的优秀思想是有强大生命力的。有些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儒学没有宗教的基础,它只是一门学术,与宗教无关。还有一派观点主张儒学与儒教不能截然分开。台湾学者唐亦男认为,如果把宗教当作一种信仰的态度来看,就不会有很多的矛盾。与会学者还探讨了信仰与学术的关系,现代化建设中是否需要宗教伦理进行调整等问题。
笔者认为,儒学是儒家的基本学说,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它的优秀部分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但被东方一些国家和地区所信仰,而且也为西方一些国家和地区所接受。若把宗教分为崇拜超自然神灵的鬼神之宗教与关注人文、信仰的道德之宗教的话,中国的宗教则属于后者。另外,中国宗教的特征是包容的,而不是排他的,这就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具有深刻的理性和人文精神,并与人们的安身立命、思想寄托、生活信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就中国文化的现实和发展而言,真正重要的不在于儒学是否拥有宗教之名,而在于儒学是否具有宗教的功能?该功能取决于儒学能否重新转化为国民心灵中的某种精神力量,能否对民众生活、信仰形成某种教化作用。
二、关于孔学与儒学的问题
与会学者对这一问题产生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孔学不等于儒学。曾敏之认为,孔学是指真正的孔子之学,《论语》是研究孔学的重要著作。而儒学则是指汉儒之学和宋儒之学。汉儒以董仲舒、郑玄为代表;宋儒则以朱熹为代表。加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他们都对儒学作了研究并加工改造,既阐述了孔子的学说,又援引道家、佛理入儒,从而把儒学推上一家独尊的地位。曾还认为有学者之所以在儒学之外,又提出孔学,意在要与汉儒、宋儒的儒学有所区别,来阐述孔子学说的真义。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学即儒学,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说这一观点。新加坡学者李诗锦认为,道与传统的分疏是儒学系统名实的确立。儒学系统的建构是孔学的价值理性与中庸理性的建构和传承。儒学系统就是孔孟儒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道统。台湾学者林安梧认为,“儒学”一辞,现在常有被扩大化的解释。最常见的是将整个中国文化的弊病都归之于儒家,而儒家又以孔子为代表,最终落罪于孔夫子;从“五四”的彻底反传统到文革的批孔扬秦,都是在这个调子下进行的。它之所以被扩大,与两千年的帝皇专制文化有关系,于是许多学者就将两者混淆在一起,以为儒学用来维护帝皇专制的。林强调还原儒学本身,正视儒学原典。儒学的原典就是孔学。与会学者在讨论该问题时,又引出对儒学自身的看法。
三、关于孔子儒学的时代价值问题
这一问题是此次大会研讨的核心。
有些学者从总体上强调孔子儒学的现代意义。宫达非在大会发言时说,我们今天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研究要有世界意识。台湾学者唐亦男指出,在社会迅速变化的今天,人类逐渐物化,价值趋向虚无,两千年前孔子这套思想观念是否有存在的意义,是否还能作为提升人性、陶冶心灵的依托,或作为实际人生的指导?唐认为这可以用徐复观先生的话作为检验。另外,儒学是“常道”,故能担负起当前时代的使命。俄罗斯学者嵇辽拉通过对近两百年间孔子学说与俄罗斯文化的相互关系,进而阐述孔学对俄政治文化的影响和意义。韩国学者吴钟逸提出“儒学对21世纪文化创造应做些什么?”引起很大反响。吴认为21世纪的文化要冲破霸权主义时代的桎梏,创造追求人类和平的新文化;要摆脱物质万能的西方文化的束缚,发展西方所仰慕的东方智慧,形成为人所推崇的“以人为本”的东方价值观。儒家思想是实现人性之善的完美智慧,这是任何其他思想所不能替代的。香港学者叶国洪认为,若探索儒家思想与中华现代化关系,则须对西方文化冲击儒家思想的历史作出纵深式的回顾。特别是晚清70年间,儒家传统思想提供了近代化的基本动力,供给知识分子以接受现代化的道德勇气与理论基础。叶指出中国史家若不深切反省早期现代化运动中挫败的深层因素,而轻率地把“中体西用”论作为事败的代罪羔羊,则现时推行的如火如荼的经济现代化运动仍有重蹈覆辙的危险。此外,台湾学者曾祥铎和大陆学者周继青都对“中体西用”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笔者认为,泛泛地谈论孔子思想对21世纪的意义和价值,如同“隔靴搔痒”,关键在于怎样才能把孔子思想的优秀价值部分落实在具体问题上,使之有可操作性,确实能在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将儒学的一般意义真正地表现出来。
还有一些学者从具体问题出发,阐述了孔子儒学的现代价值。如“义利之辩”问题。美国学者成中英认为,个人的功利是利,考虑他人与社会的利益是义。所以,利与义的关系涉及到情欲与道德、私心与公心、人心与道心、经济生活与道德生活等多层面的关系问题。韩国学者吴锡源认为,在现实情况中,义和利的本质是相异的,因此才有其相互纠纷的关系。义的价值是以分辩是非的道德价值判断为中心;利的价值是以计较得失的物质价值判断为根据。前者是善恶行为,具有动机主义倾向;后者是利害行为,具有结果主义倾向。还有学者对“重义轻利”这一历史命题给予重新定位。再如“天人合一”问题。很多人认为人与万物是和生共荣的,但并不排除他们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天人合一”思想在今天的意义在于人与万物要和谐统一。
与会代表在会上还提出了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法文化、孔子思想与21世纪人类心理健康、儒家伦理与社会生物学、生态伦理学与未来学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对启迪人们从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思考和研究儒学现代价值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