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初西藏科技发展研究*
陈莎莎 陈华 陈方美 王俭 苏淼淼 拉姆央金
(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西藏 拉萨 850008)
摘 要: 西藏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是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西藏自古就有灿烂的科技文明,进入21世纪以来,西藏的科技事业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农牧、生态、地质、交通、信息等领域成绩斐然,为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文章全面梳理了21世纪初西藏科技发展历程,总结、分析了西藏科技事业发展状况及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西藏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 西藏 科技创新 科技支撑 发展研究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是全国重要的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基地,也是国家确定的沿边地区开放开发重点区域和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西藏科技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进入新世纪以来,西藏科技工作紧跟全国科技发展步伐,积极深化科研体系改革,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重点科技领域成效显著,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提高。
1 研究背景
西藏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藏的现代科技发展几乎是空白。既没有专门的科学管理机构,也没有一所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西藏科技事业的发展,陆续组织气象、水文、水利、地质、医疗卫生等科技工作者进藏开展工作。1974年,西藏自治区科委成立,随后各地(市)科委相继成立,西藏科技事业开始走上了有计划发展的道路。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标志着西藏科学技术与全国一道进入了科技事业发展的春天,西藏科技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西藏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和全区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西藏的科技事业在人才、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得到了极大提升和发展,总体科技实力显著提高,各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到2010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1]科技事业步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2 研究目的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为全面展现21世纪以来西藏科技事业发展历程,梳理西藏科技发展脉络,总结、分析西藏科技发展规律,为政府决策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笔者对21世纪初(2001-2010年)的西藏科技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回顾和分析,总结了西藏科技发展成绩,深入分析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以期对今后西藏科技事业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2.2 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查找、资料收集、调研座谈等方式,收集、整理21世纪以来西藏科技事业发展状况、各类科研机构数量、科研人员结构等资料,通过纵向数据对比,横向资料研究,形成最终研究报告。
3 新世纪初西藏科技发展成果
2001-2010年,是西藏科技事业加速发展时期,全区科技工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科技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勤奋努力、开拓进取,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和保障。着力实施了区域农业发展、高原生态环境保护、藏药现代化、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新能源产业化五大科技支撑行业,加大了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加强了科技交流与合作,科研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科普宣传不断深入,科技资源整合初见成效,科技人才队伍素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全区科技工作迈出了新步伐。
3.1 科技管理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2001-2010年,西藏积极深化科研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针对科研机构管理体制仍存在着条块分割、分散重复、效率不高、面向市场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完善了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并积极探索科研单位科技创新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办法。针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加强了项目跟踪管理工作,制订出台了《西藏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强了科技项目过程化、动态化管理。全面推行了科技信用制度和科技计划分批审批制度,有效提高了项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1]修订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办法。在全区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出台了《西藏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工作实施方案》,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和实施,促进了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3.2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2004年,为不断探索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新阶段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总结经验、广泛调查研究、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自治区科技厅提出了“1344”的科技工作思路。2009年11月,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与自治区教育厅、农科院等部门建立会商机制,提出科技资源合理配置的重大政策措施建议和全区重大科学工程建设计划等建议;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与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厅部门建立相关沟通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按照建设、集成、共享、服务的建设思路,在原有8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基础上,先后启动建设了11个跨部门、跨地区的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三类科技创新平台,其中: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6个,行业创新平台5个,区域创新平台2个,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 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2001-2010年,自治区科技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其中,自治区科技三项经费累计投入达52072万元,七地(市)三项经费累计投入达到8093万元(见表1)。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数量及经费支持力度也大幅增长,有力支持了西藏科技事业的研究与发展。
表1 2001-2010年西藏自治区科技三项费用统计表单位:万元
3.4 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对食管癌根治术中血流动力与术后镇痛效果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池瀚 周红梅 符新春 等(1)40
表2 2010年西藏科技活动基本情况表[2]
表3 2000年和2010年西藏自治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统计表[2]单位:人
3.5 科技工作成果更加丰硕
2001-2010年,共安排国家和自治区各类科技项目1185项,期间共组织4次自治区科技奖励评审工作,共评审出162项获奖成果。其中,自治区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1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52项,三等奖79项,四等奖8项(见表4)。有5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1,3]
表4 2001-2010年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获奖基本情况表单位:项
3.5.1 高原特色农牧业。新世纪以来,包括科学施肥、育种、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以及科学养畜、畜群调整等一系列农牧业科技措施得到推广普及,西藏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农牧业生产开始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商品粮基地、粮食自给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大型建设项目成效逐步显现。农林牧渔总产值到2010年时已达到1007685万元。
安:我一般会先试琴,找到琴的明显缺陷,就要求调律师解决问题,但是在音乐会前的短暂时间里,可修复的问题确实有限,也许可以让调律师简单修复一下反应迟钝的弦槌和弹簧结构。除此以外,我每次都会从最低音演奏到最高音,然后要求调律师将不够松软的弦槌单独扎开,以达到柔和却有穿透力的声响效果。之后,我会踩下左踏板,并重复一遍刚才的事情。有时,我们只注意正常状况,而忽略了踩下左踏板之后的状况,之后在演奏中,当我们需要用到左踏板时,才发现声音是软硬不均的,我会极力避免这样的状况。
2001-2010年,国家、自治区对农牧科研推广投资不断加大,农牧科技工作得到加强。
“金牦牛科技工程”的实施,使得牦牛胚胎移植取技术得重大突破,填补了西藏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开展了青稞、小麦等农作物的新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引进工作;实施了多个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进行了绿色食饮品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大了科技特派员专项的扶持力度,这一系列科研项目的实施催生了新技术研发与新成果转化的速度,并直接作用于农牧各领域的产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2010年,西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240020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0150公顷,产量912289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4010公顷,产量58231吨,蔬菜、瓜类播种面积21.16公顷,产量581208吨,其他作物播种面积24.54公顷,产量318862吨;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面积达15.87万亩。牲畜存栏2321万头(只),猪牛羊肉总产量26.31万吨。
纵观新世纪初西藏科技发展的十年,西藏的科技体制仍不健全,科技意识与理念较弱,科技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科技成果管理体系、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等滞后于科技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全区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科研机构的管理制度改革滞后,科研机构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用人机制不够灵活的问题,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地调动。
3.5.2 新能源。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将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放到国家能源建厂设开发战略的优先地位,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在这样的国家政策大背景下,西藏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2008年《西藏自治区薪柴替代能源发展规划》发布,计划投资58.11亿元,通过改变传统能源汲取方式,实施新能源开发,逐渐减少了城乡群众对传统薪柴能源的依赖。[4]
2001-2010年,按照科技工作服务基层、关注民生的要求,先后组织实施了无电地区风光电建设项目、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截止到2010年,自治区在无电地区建立了独立光伏电站602座,推广太阳能户用系统16456套,总功率达14430千瓦,解决了30.7万人、改善了1.3万人用电问题。西藏已成为全国太阳能应用率最高、用途最广泛的省份之一。在沼气技术的示范推广方面,西藏首次开展太阳能浮罩式沼气技术试验示范,解决了高原低温环境下容积产气率低、沼气池建设成本高等难题。截止2010年,西藏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配套建设8万余座,主要分布在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昌都,受益面较广,受益人口达30多万人。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西藏以农牧区和农牧民为科普工作的重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学普及工作。开办了《高原科技》《科普园地》《科普长廊》《科技之声》等栏目,编译出版了《现代科普知识读本》(藏文)系列书籍,加强了科普基地建设。结合科技下乡等活动,创建了一批科技示范县、科普教育基地和少数民族科普示范基地,为当地农牧区开展科普活动提供了基础平台。通过星火学校建设、星火科技培训、星火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不断建立和完善农牧区科技培训体系,部分乡镇成立了农村科普协会或农业技术协会,加强了农村科普网络建设。
另一方面,组织与组织之间操作化为组织与媒体、组织嵌入方式和组织与国家、民间、企业三个方面。媒体的介入起到的效果是双方面的,大众传媒有利于整个社工行业的宣传和监管,而在整个社会对社工职业的认知都尚处于初级阶段,社工组织自身的能力仍需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是需要谨慎看待媒体的介入,例如双方在理念上差异而导致服务对象的权益受到损害。后两者可以从影响力来看,即目前外界给予社工职业的影响力量较强,而反之社工对于外界的影响力较弱。
2001-2010年,自治区藏医院受自治区藏药厂、昌都藏药厂、那曲藏药厂等六个藏药厂的委托,开展了名贵藏成药“七十味珍珠丸”“仁青常觉”等10种藏药保护品中的基础研究。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续保要求对其进行药学、药效、毒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建立了规范化的质量标准,首次进行了除“七十味珍珠丸”以外的九个品种的药效、毒理研究,进一步用科学理论、科学数据确认了这些藏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科技交流合作方面,与美国、日本、德国等10多个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交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项目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合作项目主要涉及生物技术、新能源、现代农业等,合作形式包括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共同实验、技术示范等。这些合作项目的开展,大大加快了科研进程,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
3.5.5 生态环境保护。201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整合财政厅、发展改革委、交通厅、环境保护厅等部门涉及农村的资金,在全区500个行政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2001-2010年,投资16010万元进行自然保护区建设。资金采取国家拨款、自治区财政拨款、地方自筹或争取国内外赠款等多种渠道筹集。截至2010年12月,西藏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其中,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14个),保护区总面积41.37万平方千米,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47%,建立了21个生态功能保护区(国家级1个),有效保护了西藏的重要生态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实施了“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初步建立了西藏典型生态安全屏障区保护与建设关键技术体系、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评价系统与预警体系。
令w=4|m|πft/c,对于特定的互调频率,ar和w均为恒定常数,lr为随电长度L而定的常数,则式(28)可简写为:
截止2010年,西藏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52686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49539人,科技从业人员1245人(见表2、3)。科技人员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总量逐年增长,人才环境得以改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西藏共培养一级学科带头人15名、二级学科带头人25名,科研骨干60名,出版形成了一支由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以及一般科技人员组成的科研队伍,为提升全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奠定了基础。2007年,科技部启动了“科技兴藏人才培养工程”,截止2010年共举办4期培训班,培养科技管理人员168人。
3.5.7 信息技术。西藏的信息业起步于1990年。新世纪初,西藏通信事业实现了超前发展,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覆盖区,由光缆、卫星传输,集程控交换、卫星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于一体的通信网络。截至2010年12月,全区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01.5万,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10.4万户,普及率达到15.4%.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发展有促进了西藏网络文化、远程教育等社会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支持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安、交通等社会公共事业信息化建设,加速了西藏经济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方面,研究开发了“西藏农村信息服务平台”“西藏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西藏旅游目的地营销平台”“西藏藏药信息管理系统”“西藏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等,实施了星火计划“西藏农村信息服务试点工程”,建立了“四江流域”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扩充、推广和共享了科技信息资源平台、科技管理信息服务平台、资源环境保护与规划信息服务平台。
3.5.8 高新技术产业。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定工作和扶持力度。2001年9月,西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为西藏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市场拓展提供服务。2007年9月,西藏(成都)科技孵化器在成都高新区顺利启动,2007-2010年,共孵化企业28家,孵化项目31个,涉及生物医药、高原生物、高原特色农牧业、新能源等诸多领域。截止2010年,全区培养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46家,产值达9.26亿元,销售收入9.17亿元,利税1.36亿元。
唱片,通常指音乐传播的一种介质,具体形态可以分为、钢丝唱片、胶木唱片、黑胶唱片,以及现如今的CD光盘等。20世纪80年代,随音乐产业的兴起,唱片(磁带)音乐成为音乐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国际唱片业联盟统计数据现实,全球音乐产业在20世纪末达到发展顶峰。然而,20世纪末期,唱片音乐由于受到互联网的巨大冲击,市场份额逐渐萎缩。加之盗版唱片的猖獗,致使其受到严重打击,并坠入低谷。
3.5.6 高原生物。实施了“中、日、美联合植物学考察”“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西藏色季拉山森林水文特征效益研究”“高原鼠兔对藏北牧场的危害及生物控制技术的研究”“藏菠萝花抗贫血抗氧化药物的研究”等项目,出版了《西藏生物多样性——自然之美》系列丛书。2010年8月,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与中科院北京微生物所联合共建的高原真菌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真菌联合重点实验室依托西藏资源优势,主要对西藏地区的真菌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建立真菌标本库和真菌菌种库。建立了甲玛湿地保护与修复试验示范区,开发出了“湿地鸟类监测与保护技术”“退化湿地植被修复技术”和“退化湿地筑坝修复技术”3项湿地饱和修复技术,筛选出水葱、宽叶香蒲和芦苇3种植物作为退化沼泽湿地修复植物并获得专利4项。这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与成果的取得,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对建设西藏生态安全屏障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6 科技援藏与科技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
自1995年科技援藏工作启动以来,科技援藏在促进西藏农牧业基础产业、特色优势矿产及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自治区所属单位共承担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课题)298个,安排经费2.67亿元,此外,国家还支持西藏建设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个,国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国家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1个,国家创新型企业2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各援藏省市已落实援藏项目158项,项目资金1.06亿元,项目和资金落实率达95%。[3]2007年6月全国科技援藏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及2009年8月第三次全国科技援藏工作座谈会暨部区会商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更是推动了科技援藏工作的进展。
3.5.4 地质矿产。西藏地处世界最大的成矿带之一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成矿带的东段,地质造独特,成矿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至2009年底,西藏已发现矿床(点)、矿化点3000余处,有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41种,涉及的矿种有102种,约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的60%.2001-2010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引进和开发了一批矿产开发利用技术和综合回收技术;进行了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调查、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等工作;开展了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盐湖资源等的勘查与评价、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积极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在基础地质、矿产勘查和矿产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与天地并”的论断,无疑将礼提升到与人类文明同存亡的崇高境地。而其核心内容仍不脱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这些基本伦理原则。遵守这些原则,过去称为“顺”,现在却被认为几可与天地同久。这说明伴随着对礼的作用及意义问题的思考,人们对礼的起源的思考也更加深入。
3.7 科普工作取得新成效
3.5.3 藏医藏药。藏医藏药的开发利用,是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2001-2010年,实施了“藏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程”。在藏药材人工种植、藏药新剂型新工艺开发、藏药材质量标准化、藏药共性关键技术设备研发、传统藏药秘方的抢救整理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编写了《藏医药防治大骨节病研究》,该书填补了国内外长期以来大骨节病没有系统研究的空白,研制出了防治大骨节病的骨节1号“堆子丹聚丸”。实施了“濒危藏药材人工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西藏药用植物资源、濒危藏药材调查,建立了名贵藏药材的种质资源库和种植基地,开展了藏药才人工引种驯化与组织培养。截止2010年,已确定75种濒危藏药材品种目录。实施了“藏成药、藏药材质量标准研究”,建立植物药材质量标准16种,矿物药材质量标准20种。[1]
4 存在的问题
4.1 科技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2001-2010年,西藏自治区累计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0.89亿元。其中科技推广费8060.64万元,占投资总额的3.86%.科技推广费主要用于科技成果推广、培训、指导等工作。10年里,全区累计推广优良品种32.22万亩,良种推广率到达31.36%,引进奶牛11730头(其中内地引进2840头),黄牛改良19.75万头,科技贡献率达40%以上。
4.2 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西藏科技资源分散,缺乏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没有统一的科技条件平台,科技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现有的科技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科技在解决制约全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上还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瓶颈”将成为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5-6]
此外,在城市副中心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建设上,本文对系统的逻辑架构、物理架构和网络架构分别进行了设计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
4.3 科技人才严重匮乏
科技人才是制约科技发展的一重要因素。西藏科技队伍整体素质较低,承担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相对较弱。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专业不合理,缺乏学科带头人。根据《西藏统计年鉴》(2011)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全区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49539人,但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为44140人,占89.1%,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仅为5399人,占总数10.9%.
5 建议
5.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西藏科技管理与运行机制的改革明显滞后于其他地区,其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应优化科技管理体制,通过体制与机制的转变、优化来吸引人才、吸引经费,完善科研创新体系;其次,深化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增强科研创新活力。通过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激发科研机构的内部活力,从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再次,整合全区科技资源,提升科技贡献水平。以农牧业为重点,推进产业化建设,开发高原特色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全区资源,着力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5.2 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2001-2010年,西藏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到2010年,投入经费已达18933万元。但R&D经费内部支出总数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2010年,西藏R&D经费内部支出为14598.5万元,R&D经费内部支出占西藏生产总值的0.29%,处于全国最低水平。与西藏相邻的新疆R&D经费内部支出为266545.4万元,R&D经费内部支出占新疆生产总值的0.49%,青海R&D经费内部支出为99437.9万元,R&D经费内部支出占青海生产总值的0.74%,而与全国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76%,因此,西藏仍需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加大对重点科研领域的资金投入,提高投入产出比,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出力。
5.3 重视人才发展,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
西藏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时期,对人才的需要呈继续扩张的趋势。但目前,西藏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仍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特别是工程技术类与科学研究类人才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藏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能干事的科技人才队伍,充实到各科研领域。同时创造宽松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和报酬,在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建立一支高效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MSTAR数据集是通过高分辨率的聚束式合成孔径雷达采集到的静止车辆的SAR切片图像,包括多类目标SAR图像数据。实验中,训练样本为17°方位角的SAR图像数据,测试样本为15°方位角的SAR图像数据。在10类目标识别实验中,实验数据包括BMP2,BTR70,T72,2S1,BRDM2,ZSU234,BTR60,D7,T62,ZIL131十类目标数据。采用数据增强对训练样本进行扩充,通过像素平移的方法使得每类训练数据在原有基础上扩充了5倍,10类目标测试与训练数据分布如表2所示。
6 结语
进入新世纪以来,西藏各项科技事业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上述10年的发展研究,笔者发现中央关于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对西藏的亲切关怀、全国科技系统的大力支持、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为西藏科技发展进步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各科技领域成绩斐然,西藏科技事业不断向好向快发展。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西藏科技发展水平整体仍偏低,科技基础条件还比较差,科技的支撑作用虽然明显但还不够强劲。
以上三种接班模式虽然在能力和忠诚两个维度上有优劣之分,但是具体选择哪一种模式还要充分考虑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因素,[4]这些因素会对接班模式的能力和忠诚度要求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需要不同的接班模式。
进入新时期,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对于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西藏,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了利用新思维、新技术、新合作超越传统发展模式迎头赶上的机遇。因此,总结21世纪初这10年的科技发展状况,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发展需求与规律,对于正确把握“十三五”时期及今后西藏的科技政策,促进西藏科技的快速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坚信,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藏科技工作一定能够再创辉煌,使科技进步成为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马胜杰.加快创新突出特色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在2011年度全区科技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西藏科技,2011(2).
[2]多吉次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切实发挥科技对经济建设的支撑作用[J].西藏科技,2006(4).
[3]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西藏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4]拉巴平措,陈庆英,张云,等.西藏通史[M].中国藏学出版社,2015.
[5]多吉次仁,成升魁.努力推进西藏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N].西藏日报,2005-11-05.
[6]成升魁,多吉次仁,闵庆文,等.西藏自治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 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新世纪初西藏科技发展研究”(RK20170016)
编校 洛松拉措
标签:西藏论文; 科技创新论文; 科技支撑论文; 发展研究论文; 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