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乡镇改制企业成长情况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实证论文,乡镇论文,情况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乡镇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过重要贡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山东诸城、广东顺德和苏南地区为典型,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对乡镇企业进行了改制,大量原来由乡镇集体所有的企业以各种形式出售或转包给个人,改变了原有的产权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支兆华,2001;张军、冯曲,2000)。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创新进程的加速,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动荡和复杂,一些企业出现了生存和成长困难。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企业群体,乡镇改制企业(注:本文中的乡镇企业包括村办集体企和乡(镇)办集体企业两类,所以,乡镇改制企业相应地包括了村办改制企业和乡办改制企业两类。)的成长能力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就业问题的解决。为了更好地剖析乡镇改制企业的成长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采取将乡镇改制企业与非改制而来的民营企业(注:这些企业是指由个人、合伙创办起来的民营企业,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戴“红帽子”和所有制变革的过程。)(下文统称“民营企业”)进行横向比较的方法,根据企业访谈和问卷调查的资料对乡镇改制企业的成长阶段、成长速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一、乡镇改制企业的运行绩效与问题:文献综述
对乡镇企业改制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对改制原因、改制形式、经营者地位等问题的理论解释;二是对改制企业的运行特点、绩效与问题的评估分析,主要分析改制对企业运行绩效的影响。相比而言,目前对后者的研究在理论深度、方法规范和研究热情等方面都还与前者存在着明显差距,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乡镇改制企业的运行绩效
对改制前后乡镇企业运行绩效的比较是现有研究的主要内容。孙建南(1999)在考察了苏南乡镇改制企业的运行状况后认为,随着产权制度改革攻坚进度的加快,已有不少勇于探索和善于实践的大中型改制企业赢得了改革的主动权,取得了新的发展优势,正逐步从单一生产经营领域走向资本经营领域。干晓艳(2002)基于对四川省429家重点改制企业运行情况的监测结果,发现与改制前相比,改制后企业的资产规模有了较大的扩张,运营效率不断提高,资产负债率明显下降,资产结构有所改善,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出口销售增势突出,赢利大幅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处(2003)根据对集体改制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得出,改制企业普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吸引了一定的社会法人股,改制到位的企业建立并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一些企业在改制后经济效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欧阳春(2000)等人指出,有些乡镇改制企业盈亏不实和分配不当,经营效益与改制前相比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不过,从总体上说,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乡镇改制企业目前的运行绩效是良好的,比改制前有相当的改进和提高。
(二)乡镇改制企业的现存问题
乡镇改制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主要包括:①筹资困难。乡镇改制企业由于所有制性质转变等原因而面临融资困难,导致一些企业发展资金不足(欧阳春,2000;陈苏等,2000;干晓艳,2002)。同时,出资不规范和不到位也造成了一些改制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先天性“贫血”(张贵友,2001)。更有甚者,由于法规不健全和管理力度不够,有些企业抽逃股金。②技术创新困难。丁宇(2001)对江苏省盐都县乡镇改制企业技术创新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改制企业的技术创新受到了经营者短期行为的制约,技术创新的热情在改制后出现了下降趋势,技术创新的定位也有失偏颇,技术创新的投入明显削弱,创新人员的利益难以落实。郑英标(2001)也指出,改制企业还存在着技术改造项目难以选准、低水平重复建设、科技人才缺乏、环保意识不强、贷款困难等问题。③管理水平不高。这主要体现在经营者的管理能力和企业的管理机制两个方面。陈兆仿等(2000)认为,改制企业经营者驾驭企业的能力明显滞后于环境变化的要求,其陈旧的思想观念削弱了机制优势,知识更新缓慢制约了经营管理者个体素质的提升,理性思维浅陋束缚了决策视野,管理方式老化降低了经营活力,班子结构失衡影响着企业的整体功能。同时,改制企业的管理机制仍不够完善,家族化管理有增强的势头(张贵友,2001;干晓艳,2002)。④外部环境欠佳。许多研究都认为改制企业面临着较严重的外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某些部门仍在向改制企业乱收费和下硬指标(欧阳春,2000)。陈苏等(2000)在对镇江市改制企业的调研中发现,改制企业外部环境趋紧,摊派、收费等在改制后有增无减,企业办事变得困难起来。
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改制前后的纵向对比分析,虽然可以剖析出改制给企业所带来的优势和劣势,但是,仍无法从中知晓乡镇改制企业在所有企业群体中的竞争优势和不足,而这种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间的比较分析。民营企业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营企业被认为是很具活力和成长性的企业群体。所以,通过将乡镇改制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横向比较,可以分析出乡镇改制企业的成长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二、乡镇改制企业的成长情况:比较分析
(一)数据与来源
本研究的样本数据来源于2003年3月~2004年1月对浙江省慈溪家电、海宁皮革、柳市低压电器这3个典型产业中600份有关企业成长的调查问卷。该样本数据采集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即典型企业访谈阶段(2003年3月~2003年5月)、问卷设计和试调查阶段(2003年5月~2003年7月)以及问卷调查和补充访谈阶段(2003年7月~2004年1月)。本研究对改制企业和民营企业的325份有效问卷进行相关的统计处理。在这些企业中,海宁皮革企业占25.3%,慈溪家电企业占64.4%,柳市低压电器企业占10.3%;存续20年以上的企业占6.8%,存活15~20年的企业占12.5%,10~15年的企业占21.6%,5~10年的企业占35.7%,5年以下的企业占23.4%;改制企业共68家,占20.9%,其中,村办改制企业26家,乡办改制企业42家;民营企业257家,占79.1%。样本中乡镇改制企业在创立初期和2002年底的企业规模情况如表1所示。在改制形式的选择上,村办企业主要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和民营独资企业,分别占76.9%和23.1%;乡办企业由于在改制时规模一般较大,所以,改制形式更为多样化,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和非上市股份制公司占较大比重,也有部分企业改制成合伙企业。
表1 乡镇改制企业的规模情况
村办改制企业
乡办改制企业
民营企业
创立时的平均员工人数(人)
12654 123
2002年底的平均员工人数(人) 194452 407
创立时的平均销售收入(万元) 300356 440
2002年底的平均销售收入(万元)3050
58684926
(二)主要结论
1.乡镇改制企业的成长阶段。企业成长是一个复杂的阶段性演进的过程,包括“质”的成长和“量”的成长两个方面,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会显示出不同的行为特征。目前,国内外对企业成长阶段的划分标准尚未统一,但邱吉尔和刘易斯(Churchill & Lewis,1983)构建的企业成长阶段划分标准比较常用。他们认为,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在企业当前的工作重点、企业的决策机制、业务多元化程度、经营效益要求、所有者在业务经营中的角色这5个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可以根据这5个方面的不同特征判断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例如,创业期的企业以全力争取顾客为最重要的任务,企业还没有开展任何多元化业务,经营管理决策一般是所有者一个人说了算,并由所有者控制企业的全部业务经营;成熟期的企业则以维护现有市场份额为最重要的任务,经营管理的民主化决策机制已经建立,所有者只参与少部分业务的经营。
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村办改制企业和乡办改制企业都在尽量扩张企业规模,已经开始涉及一些多元化业务,企业的下一阶段的运行目标是力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而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这表明,乡镇改制企业正在从粗放式数量型成长向集约式质量型成长转变,业务运行的效率和效益是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同时,企业的重大决策一般采取管理者和下属共同商定的方式,比企业创立初期完全由所有者一个人说了算有了较大进步,但所有者仍然控制并参与了企业的大部分业务活动。根据邱吉尔和刘易斯的企业成长阶段界定方法和样本企业在5个方面的均值大小,我们可以认为,这些乡镇改制企业总体上已经度过了创业期和生存期,目前正处于成长阶段,面临着组织结构变革、管理方式转变等新的成长任务和问题。同样,样本中的民营企业也处于成长阶段,即所谓的“二次创业”时期。乡镇改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同处一个成长阶段为横向比较两者之间的成长情况提供了可能。
表2 乡镇改制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成长阶段及其特征
村办改制企业
乡办改制企业
民营企业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企业当前扩张规模的重要性 3.00
1.41
2.80
1.15
2.76 1.46
重大决策民主化程度2.75
0.96
2.60
0.83
2.81 0.87
企业现有业务多元化程度
2.50
0.58
2.13
1.25
2.38 1.01
企业对投资回报率的重视程度2.50
1.00
2.53
1.06
2.57 0.85
所有者对业务经营的控制程度2.00
0.82
1.87
0.92
1.82 0.83
注:问卷中上述5个问题各有5个选项:1代表程度非常低,3代表程度一般,5代表程度非常高。据此可以得出第一个问题的均值,再根据5个问题均值的总体分布情况判断出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
2.乡镇改制企业的成长速度。根据问卷中各企业在2000年和2002年底的员工人数、销售收入情况,可以得到乡镇改制企业的年均增长率,以此表示乡镇改制企业的成长速度(见表3)。在村办改制企业中,员工人数和销售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和35%,乡办改制企业这两个指标则分别为16%和29%。两者成长速度的差别可能是由于2000年或改制时乡办企业的规模总体上大于村办企业,所以,乡办改制企业的成长速度相对慢些。民营企业同期的员工年均增长率和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和42%,其中,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村办改制企业和乡办改制企业。但由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得出,乡镇改制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员工人数增长速度和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在0.05水平上都没有显著差异,村办改制企业和乡办改制企业在这两个指标上也都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乡镇改制企业的成长速度总体上与民营企业没有实质性差别,因此,可以认为,目前它们具有相同的成长性或成长速度。
表3 乡镇改制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成长速度(%)
村办改制企业
乡办改制企业
民营企业
员工人数年均增长率
25 16
19
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
35 29
42
3.乡镇改制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根据对国内外有关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综述(邬爱其等,2003),并结合融资困难、技术创新困难、管理水平不高、外部环境欠佳等这些被认为影响乡镇改制企业成长的因素(欧阳春,2000;陈苏等,2000;陈兆仿等,2000;丁宇,2001;干晓艳,2002),本研究从企业、产业和政府三个层面设计了可能影响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的因子分析方法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到技术管理能力、政府产业促进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等11个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根据各影响因素的均值大小,可以发现乡镇改制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核心团队稳定性、市场机会识别能力、企业家的判断能力、企业所处的融资环境和享受的产业政策要强于或优于民营企业,并且由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得知,乡镇改制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市场机会识别能力、企业家的判断能力显著强于民营企业。与此相反,乡镇改制企业的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间互助程度都还不及民营企业。改制企业的税费负担也较重,从产业园区建设、举办地方产品展销会等产业促进行为中受益较少,其中,改制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企业间互助程度两个方面显著不如民营企业(见表4)。这表明,乡镇改制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能力差异,前者的成长环境总体上不如后者,但由表4数据还无法识别出乡镇改制企业的动力因素和障碍因素。
表4 影响乡镇改制企业和民营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 乡镇改制企业
民营企业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技术管理能力(9)**
3.70
0.50
3.61
0.70
政府产业促进行为(8) 3.54
0.59
3.70
0.67
企业信息化水平(5)** 3.46
0.54
3.51
0.82
融资环境(4) 3.40
0.78
3.22
1.06
税费负担(4) 3.76
0.70
3.39
0.81
民主决策机制(4)
3.63
0.99
2.98
0.99
核心团队稳定性(5)
3.86
0.57
3.83
0.72
市场机会识别(4)*
3.51
0.59
3.46
0.68
本地企业互助(3)*
3.22
0.66
3.28
0.79
企业家判断能力(2)*
3.99
0.64
3.89
0.77
地方产业政策(3)
3.73
0.69
3.55
0.72
注:①*、**分别表示相关系数在0.05和0.0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
②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构成该影响因素的条款数。例如,技术管理能力这一因素是由9个不同问题的条款构成,问卷中要求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对各条款进行5级判断,其中1表示极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
为了明确上述因素对乡镇改制企业成长的实际影响,笔者对各影响因素与乡镇改制企业的成长性(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从实证分析可以得出,技术管理能力、核心团队稳定性、市场机会识别能力、企业家的判断能力、地方产业政策等都与企业成长性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企业互助与企业成长性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地方政府的产业促进行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和决策机制、企业所处的融资环境和承受的税费负担等与企业成长性并无相关关系。
表5 各影响因素与乡镇改制企业成长性的相关分析
注:*、**分别表示相关系数在0.05和0.0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双尾检验)。
结合表4和表5数据可以得出,乡镇改制企业总体上拥有比民营企业更高的技术管理能力,并在改制后组建起了较稳定的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企业家对市场运行趋势的判断能力较强,企业的市场机会识别能力较强,企业能够享受到地方产业政策的优惠和好处。这些因素都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乡镇改制企业的快速成长。调研发现,惠康、富邦等乡镇改制企业的技术实力较强,在本地同行中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组织架构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例如,这些规模较大的改制企业大多建立起了专门的技术研发部门,企业依靠该部门的力量进行新产品开发和业务流程改造等,而不是根据本地同行的新产品和新工艺进行简单的模仿创新。改制前企业的厂长或主要领导绝大部分成为改制后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他们拥有较丰富的市场知识和管理经验,与地方政府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可以更多地知晓地方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往往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和政策优惠,这也成为促进改制企业成长的重要动力。
浙江省中小企业以集群化成长为特色,本地网络下的企业间的紧密合作被认为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动力因素。但本研究却发现,企业之间在市场信息、订单业务等方面的互助合作行为与乡镇改制企业的成长呈负相关关系。可能的解释是,在创业时期,由于企业在生产、市场、管理等方面资源较少、能力较弱,企业运营需要依赖本地相关企业和地方组织机构的支持。但到了成长阶段或“二次创业”阶段,企业实力有了较大的改善和增强。一方面,企业的快速成长更多地依赖于自身能力,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自主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决定企业成长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本地网络提供的资源不足以保证企业的快速成长,企业会主动突破本地网络的局限,寻求跨区域、跨国界的组织机构的合作与支持。
与其他相关研究的结论不同,本研究虽然也发现乡镇改制企业目前还承担着较重的税费负担,但它并没有对企业成长产生制约作用。本研究还欣喜地发现,大多数乡镇改制企业已经建立起民主决策机制和稳定的技术团队、管理团队,为企业持续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研究也发现,乡镇改制企业在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上与民营企业还存在着显著差距。虽然本研究没有证明这种差距阻碍了改制企业的成长,但随着技术创新和全球化竞争进程的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信息获取能力,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持续成长能力。
三、研究启示与不足
通过对浙江省乡镇改制企业与民营企业在成长阶段、成长速度及其影响因素三个方面的对比分析,本文有以下发现:①乡镇改制企业目前正处于成长阶段或“二次创业”时期,企业成长面临着新的市场、技术和管理等任务和问题。②乡镇改制企业的成长性与民营企业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以说明改制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是积极的。③技术管理能力、核心团队稳定性、市场机会识别能力、企业家的判断能力以及地方产业发展政策与改制企业的成长性显著正相关,本地企业互助与改制企业的成长性显著负相关,融资环境和税费负担则与改制企业的成长性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为了促进改制企业的持续、快速成长,地方政府除了不断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外,当前更为重要的任务是帮助企业提升自身能力,重点是提高企业的市场能力、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
本研究也存在着不足。本研究的样本企业来源于浙江省温州、宁波和嘉兴三个地区,这三地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比重较低,乡镇改制企业的数目不多,从而样本改制企业的数量也就较少。正如秦晖(1998)指出的,我国乡镇企业的改制逐步从以“股”为主的阶段转到了以“卖”为主的阶段,本研究中的改制企业大多是“卖”的产物,它们在治理结构、管理风格等方面的特征类似于民营企业,而较少具备股份制企业的特征。所以,本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可能不是很高。但是,本研究给出了特定类型的乡镇改制企业的成长图景,对其他地区、其他类型改制企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了弥补研究的不足,未来的研究一方面应该增加样本企业的数量,另一方面应该扩大样本企业的地区分布和类型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