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哲学视野下的知识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视野论文,哲学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知识经济的界定 近来,知识经济成了热门话题。社会哲学家应当从自己的特殊视角去审视它。
知识经济,用通俗、简明的话来界定,就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这是1996年经合组织给它下的定义。
知识经济的出现意味着精神——这朵自然界漫长发展进程中开出的最灿烂的花朵——终于为人类结出丰硕的果实:智力成为人类社会资源配置上的第一要素,从而使人类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
尽管近代一位哲学家宣布过“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却只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这同近年的世界竞争已成为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特别是以高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的事实分不开。1997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强是由信息高科技产业所提供的,美国商品出口总值中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服务出口总值约占40%。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近50%来自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瞻望未来,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经济肯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从社会历史哲学的视角看,人类文明的进展始终伴随着精神、知识、智力因素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扩大、增强。众所周知,伴随人类从原始蒙昧状态进入文明状态的,是劳动分化为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以及有了专门从事知识生产的精神生产者。而世界经济近三百年来得以工业化的根本原因是与知识有关的根本性创新。在今天,知识的创造、存取、学习、交流和使用方式的速度决定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速度和方式。这些事实对社会哲学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的话,那末在今天,这一唯物史观还须重视生产中的知识因素(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二、知识经济将改变资源短缺状况 马克思的社会哲学历来重视经济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当经济形态出现一种带有根本性变化时,它不能不对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我认为,可以把知识经济社会看作一种技术经济形态类别的社会。目前,全面把握知识经济对社会发展诸方面的影响还为时过早。但下述一点是确定无疑的:知识经济的出现意味着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源将有一个根本变革。
当今,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个关节点。它因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出现而面临能否持续发展下去的难题。资源短缺、能源枯竭是全球性问题之一。但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同解决问题的手段一起出现的。而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就是知识经济。
有人从“动力”的视角区分人类社会的各个时代:农业时代是以犁和拉犁的牲畜为基础;工业时代以发动机和驱动发动机的燃料为基础;信息时代则将建立在计算机和联结计算机的网络基础即信息基础结构之上(Michael L.Dertougos:《通信,计算机和网络》,载《科学》,1992年第1期)。相应地,农业时代的经济是劳力经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是资源经济(耗费大量自然资源),而信息时代的经济则是知识(智能)经济。可以说,今后人类发展将更加依靠自己的思维创造力,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主要依赖物质资源。
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学从一个客观事实:自然资源稀缺出发,研究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这些资源。但工业化生产又使我们进入一个规模经济的时代。规模经济的特点是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的能源和资源来生产比过去多得多的产品。这样做一方面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引起生产过剩和经济衰退,另一方面则造成不可再生的能源与资源的枯竭。二战后的两次石油危机对全世界(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带来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衰落——单纯谋求数量增长的时代、即规模经济的时代的衰落。警报拉响了。它提醒人们:应当有一个既能保证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又能节约物质能源,重视质量的时代的到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给人以希望。
许多事实表明,知识作为一种生产投入,以日益增长的程度取代物质投入,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第一,有了知识经济,人们对自然资源稀缺这一点的担忧可以大大减轻了。因为知识(高新技术知识)能够极大地节约自然物质资源,达到提高经济效率的目的。21年前,美国发射到火星的“海盗号”耗资10亿美元。而近年的“探路者号”登上火星,仅耗资1.8亿美元。二者相差5倍之多,就是因为高新技术使所耗资源大大地节省了。
第二,新知识带来高新技术,进而使许多高新技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许多原来是高价位的商品变得大众化了。比如说,现在电脑的价格只相当于20年前的万分之一,高新技术产品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在它的全部价值中,能源和材料的消耗只占很小比重,而80-90%的价值来自知识。而知识并不是稀缺的。
之所以说知识不是稀缺的,因为第一,作为资源的自然物,在地球的范围内是有限的,而且许多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即将枯竭。而作为人类头脑产物的知识,其增长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而且事实表明,人类知识的增长日益呈现加速度的趋势(所谓“知识爆炸”)。第二,许多自然物质资源(如石油、煤炭)只能一次性使用。而作为资源的知识和信息却具有与此相反的特性:它不会因被使用过而消失,因而可以成为人人共享的东西。所谓信息高速公路的目标和任务就是:使知识和信息成为在所有范围内各个角落的每个人共享的东西。
三、知识经济看重无形资产 人类社会一旦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智能生产方式取代工业化生产方式,人们对财产的看法相应地要发生改变。
在过去,人们重视的是有形资产、硬件。然而知识经济所看重的却是无形资产、软件。无论是企业资产还是国家资产,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来自无形的知识。拿企业来说,美国的微软公司就有形工厂看,规模很小,库存量少。但其资产值高达2000亿美元。反之,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有形工厂很大,但它在全球的设施和库存量资产值则只有400亿美元。美国是知识经济最发达的国度,1996年美国的G.D.P增幅中,有1/3来自网络化数字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产业。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的比例高达50-60%。
无形资产在今天胜于有形资产。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注意。对于缺乏市场经济社会生活经验的我们来说,本来就因不懂得名牌、商标、知识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而吃过不少的亏。现在面临知识经济的到来,就更应当学会重视无形资产了。
四、知识的地位和价值的改变 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升值使知识拥有者得好处多。
随着无形资产的升值,知识多的人获得高报酬的机会就越多。据统计,在经合组织国家中,教育程度低的平均失业率达10.5%,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平均失业率只有3.8%。美国有的经济学家甚至预言,50年后,将不再有原来意义上的产业工人,新的就业岗位只能在知识型产业中涌现。在国家之间也如此。在国际市场上,产品是依照同一价格进行交易的。知识强国的工人干一小时所得的报酬要高于知识弱国的工人干几十小时所得的报酬。这是因为知识密集产业的产品能卖高价钱。因此知识强国事实上在征收技术弱国的“技术税”。所以无形资产升值这一事实应当提醒我们:过去农业社会遗留下来的那种轻视知识价值的社会价值观应当彻底改变了。
五、重视创新性的高新技术知识 知识经济的“知识”应指以高技术知识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这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知识。试对比一下高新技术知识与传统旧技术知识带来的不同效用:例如在食物中,基因农作物产品的组分大于传统农作物;在能源中,太阳能、受控热核聚变能的组分大于煤和石油;在人们的交流中,信息网络终端多媒体的利用频率和效率高于火车、飞机和电话。创新能以多种形态出现,包括已有产品的增值改进;技术应用于新的市场;利用新技术服务于一个已存在的市场,并且其过程并不是完全线性的。创新需要不同行为者(包括企业、实验室、科学机构与消费者)之间进行大量的交流,并在科学、工程、产品开发、生产和市场销售之间进行反馈。总之,知识经济不仅重视知识的创造,而且要注重知识的扩散与使用,包括搜集和利用知识的效率。
因为新的经济形态取决于高新技术,而后者又取决于具有创造性的知识。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理应与工业经济时代的教育不同。前者尤其重视智力劳动者的个性。在当今的国际竞争中,除了培养能生产出创新知识的人才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性(即超常规)的发展战略,否则要赶超别人是很难的。美国人在80年代一度在汽车工业和传真机方面落后于日本。美国不采取按原来路子追赶的办法。而是做电子邮件(E-mail),很快就把日本的传真机打倒了。美国人重点搞个人计算机,有了它,传真机就不要了,而且其功能远远超过传真机,花钱却比传真机少得多。创新性的高新技术知识的妙用这在这里。
美、日之间的这场竞争给我们的一点重要启示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里,高新技术的出现使任何人都难以垄断全部世界市场。人们只要抓住高科技,便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结果,谁都可以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现在,美国人很懂得国际竞争靠高科技,所以他们办企业离不开学校。美国著名的128公路旁的大片高知识企业,都紧挨着高等学校。美国人办公司、办企业,先要看距自己30分钟里程的范围内有没有大学,没有大学不要办工厂。
六、经济分析方法的改变 知识经济作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事实上是一种智能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生产方式。因此不能不在经济分析方法上有所改变。按照旧的理论,传统的生产涵数注重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资源,而知识、技术只是影响生产的外部因素。知识经济则要求新的理论分析方法:知识更直接地纳入生产涵数之中。知识投资可以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并将这些生产能力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举例来说,把基因工程技术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便能带来一系列新的基因农作物。由于这些知识投资的特点是增加回报率,所以知识投资构成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
知识资源的非稀缺性表现在知识可以从一个企业或产业溢散到另外的企业或产业,几乎可以不用额外费用(知识产权是有期限的)便可以重复利用。这样的溢散可以减轻由于资金紧缺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压力。所以有人认为,知识经济将导致对旧的经济学理论和模型的修正。例如知识经济是藐视“稀缺原理”这样一个基本经济理论的。
七、知识经济的几个特性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会因知识本身不同于其他实物资源的地方而给自己带来一些与非知识经济不同的特性。以下几种特性都同知识的本质有关:
(一)推出高新技术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这一点在个人电脑的产品上尤其明显。70年代美国电机、工业产品生产周期平均为两年,到90年代缩短为3周。新产品推出的周期取决于知识更新的速度。在“生产→技术→科学”公式起支配作用的时代,科学知识更新慢。在今天,旧公式被颠倒过来,变成“科学→技术→生产”。由此带来了高新科学技术知识更新越快,新产品的周期就越来越短的趋势。
(二)产品重量概念被改写。就是说,高新技术产品中无重量(无形的)成分日益占主要地位。而有重量的物质成分(构造硬件的原材料)大幅度减少。电子计算机的芯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产业结构出现从有形向无形转移的趋势,即产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倾斜。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毫无疑问必然使服务业获得大发展。据估计,无形的服务业将占世界产业的60%以上。
(四)无国界的(或跨国界的)事物日益增多。由于信息技术的发达,推动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在一定意义上成了无国界的经济。跨国公司成为全球性企业。有资料证明,这些企业跨国越多,利润越大。
八、知识经济带来知识管理 在知识经济中,企业要有自己的智力资源即人才。而企业的管理也必定打上知识经济的特征:知识管理。这样的企业叫知识型企业(公司)。
知识管理(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管理)的特点是从生产向创新转变,其经济效益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创新,而不再是有形的资源、厂房和资本。决定这一特点的是:产品和服务越来越知识化、智能化、数字化;生产模式正从大批量生产向个性化产品的小批量生产转变;生产工艺越来越智能化;市场和贸易越来越电子化。
知识经济要求整个社会的个人有创新的个性。但知识型公司的知识管理则要求一种新观念:知识共享。为此要求雇员克服“信息利己主义”。一方面,公司要克服陈旧的保密观念——公司所需要的雇员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某些机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的特性和创造新的有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调整公司的重心,把重心放在建立有利于雇员彼此进行合作的创造性方式,激励雇员参与“知识链”。
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在知识经济中,技术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因此要把创新的创造能力看作属于经营过程,要求在公司内部做到共同分享知识。
九、虚拟现实技术的妙用 知识经济以高科技为核心产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其中,对人驾驭自然产生巨大影响的一种高科技,是虚似现实技术。我们知道,人胜于其他动物之处在于他以劳动实践来改造、支配自然。而劳动的特点在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他的表象中形成“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即“实践观念”。但这个实践观念见诸客观时,却未必能完全达到劳动者预期的目的,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实践才能做到这一点。而这些反复实践会耗掉人们大量时间、精力与成本。虚似现实系统使人能看到和感受到仅仅作为计算机产生的图像而存在的物体。人们可以对此“物体”进行反复操作,直到达到预定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他无须为这反复操作付出昂贵的代价。例如,借助这一技术提供的飞行模拟器,可以完成飞行训练而无须冒真实飞行时的风险和付出昂贵(失事)代价。科学家借助这种技术模拟生物化学实验工作,可以了解分子内部秘密,由此获得的信息比杀死一大批北美野牛进行细胞和组织分析所得到的信息还要多。由此可见,虚拟现实技术这种知识可以创造(节省)多么巨大的财富。此外,这一技术还可以用来帮助人们做那些人所无法做的工作。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的是“想象的世界”,它不是真实的。但事实世界的问题却要靠它来解决。那么这一虚拟的世界是实在的吗?还有,人们问,“既然我们可以运用虚拟实在技术创造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同的世界,而虚拟世界是虚幻不实的,那么我们有什么先验的理由相信,我们原先认为是真实的现实世界就不是虚幻的?我们可以创造虚拟世界,我们也可以创造真实世界。这两个‘世界’的界限在哪里呢?”(金吾伦:《塑造未来——信息高速公路通向新社会》,182页,武汉出版社1998。)这些哲学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科学哲学家们的兴趣,本文限于篇幅,留待以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