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岛市论文,发展战略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青岛市国际化发展战略思想与目标
设计好青岛市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模式,首先必须明确以下战略思想和方针。
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只有立足现实,制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才能符合本市的客观实际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具有科学性;只有放眼未来,才能从战略的高度,真正面向二十一世纪,为迎接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确定青岛的位置,制定能揭示未来发展方向、激励全市人民为之奋斗的发展战略。
统筹考虑,选择突破。所谓统筹考虑有两层含义:首先,青岛是全国也是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制定青岛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要把青岛放在山东省、沿海流域、全国,更要放在东亚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下统筹考虑。其次,一个城市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设计不同类型与内容的战略来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所谓选择突破,一是国际化的不同战略类型是分层次、有轻重的,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实施的顺序和重点有所不同;二是在战略设计上应当注意发展地区优势,扬长避短,突出自身特色。
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所谓认清形势就是既要看到国际化的好处及必要性,又要看到国际化是一柄“双刃的利剑”,它在为各国经济的发展披荆斩棘、开拓前进的同时,也可能伤及自身、酿成损失。抓住机遇就是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抓紧确定和迅速推进国际化发展进程。当前对青岛市来讲面临两个战略机遇:一是东南亚经济正日见复苏;二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指日可待。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两个机遇,设计好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快国际化进程,增强整个城市经济的竞争力。
注意风险,趋利避害。既然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生的城市国际化都是一柄“双刃的利剑”,那么“注意其风险,趋利避害”就应当作为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设计的指导思想之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对一个城市而言,不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也是难以实现高水平的现代化的。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姿态融入这一历史潮流中,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并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才是正确的态度和唯一的抉择。
二、青岛市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目标定位
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目标定位是要明确一个城市实现国际化的内容、所要达到的水平和影响力,确定一个城市在国家和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发展方向,在全国或世界某一区域所处的位置、特点、主要功能及发挥的作用。
以此为依据,我们认为面向新世纪的青岛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目标定位应当是:“让青岛发展成为山东与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对外开放的龙头和区域性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以及人员信息交流中心;影响力达到和超过东亚地区的国际化城市”。简称“一个龙头,五个中心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这里所说的区域性是分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山东,目前青岛市在山东省的“龙头与中心”作用已经基本实现,但仍需要进一步渗透、加强和提高;第二层次是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第三个层次是东亚和更广泛的地域。根据这一定位,青岛的发展就不仅要立足于青岛而且要立足于大陆桥经济带甚至更广泛的地域。既然青岛是对外开放的“龙头”,就要带动“龙身”、“龙尾”的开放。既然青岛是“中心”城市,就要一方面带动腹地的发展,通过与内地在资本、产业、信息、人才、市场等多方面的相互渗透,形成强有力的纽带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向海外辐射,通过与海外在经济、贸易、金融、人员信息等多方面的相互交流,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共同繁荣。只有这样青岛才能真正发挥强烈的聚集和巨大的辐射作用,真正具有国际化城市的本质特征,实现自己的国际化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因此,我们认为这一定位,既能反映出青岛的个性特色,又能反映出青岛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在国内外的地位和作用,并具有鲜明的国际化导向,且与具有法律地位的青岛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三、青岛市国际化发展战略模式
设计不同类型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并明确其内容,形成不同的战略模式,这应是青岛市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主体。
1、开放带动战略模式
开放带动战略是一个城市实现国际化的首要战略。所谓开放带动战略,就是通过扩大开放的范围、提高开放的深度和层次,来推动城市的国际化进程和水平的长远规划和谋略。青岛虽然有着客观的区位优势,但这一优势的真正发挥却是对外开放以后的事。特别是1992年,省委省政府确定青岛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龙头”,进一步加强了青岛对外开放的地位。
开放是青岛实现国际化的最大优势,在这方面也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与世界上的国际化城市比较,甚至与国内的苏州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差距。如苏州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并依此来改造传统工业,使新兴产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10%,提升到1998年的53%。因此,面向新世纪的青岛要想实现国际化进而实现更高层次的现代化,就必须紧紧围绕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战略目标,在进一步完善“一园三区三线”开放布局的基础上,以提高开放型经济的质量和综合效益为中心,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加大与国际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对流量,不断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再创开放新优势,以新的大开放面貌带动国际化迈出大步伐。
我们认为,青岛市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当前应当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注意扩大海外华人效应。深圳、珠海,分别借助香港、澳门的中介作用,通过海外华人效应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步入国际化进程;浦东借助大上海的品牌效应吸引了更广泛的海外华人投资,这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浦东发展的新引擎。由于海外华人具有雄厚的资金以及“寻根”情节,青岛市应以平度华侨工业园的建设为契机,重视海外华人资金,将它们进一步引入青岛以带动自己的国际化进程。二是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特别要鼓励外资投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服务业的开放上青岛应走在全国的前列。因为中国即将加入WTO,这一方面将推动我市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另一方面会使我市金融、保险、旅游、电讯、商业零售等服务业面临严重的冲击。在这方面与其被动防御,不如积极主动地争取政策、早日开放,以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三是进一步扩大对沿海及内陆省份的开放。在“开放”的内涵上,要树立青岛之外就是“外”的思想。一个城市要在国际上叫得响,必须在国内有相当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此,青岛市应当更加重视对其它沿海城市和内陆省份的开放,既可以吸引其它沿海城市企业的投资,也可以投资于内陆或积极参与西部地区大开发,以此增强青岛对沿黄经济协作区的渗透力、聚集力与辐射作用。
2、改革促进战略模式
改革促进战略是一个城市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战略,特别是当城市达到初步的国际化之后,通过改革促进其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提高就更加重要。实施改革促进战略,首先是“开放”本身需要改革。为了加快国际化进程我们必须转变开放思想,更新开放观念,创新开放方式,开辟开放途径,加大开放力度。其次是进一步改革企业制度。一个城市的国际化首要的在于实现经济的国际化,而这又取决于企业的国际化。为此,必须对企业尤其国有企业进行改制、改组、改造并加快改革步伐,使其在经营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符合国际规则与惯例。这方面改革应当延伸到港口、交通及通讯领域,如为加快把青岛港建成北方航运中心的步法,可以考虑青岛港的改制上市问题,以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港口发展与建设,在这方面锦州港已经取得十分成功的经验。第三是进一步推进外贸体制的改革。这方面应注意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帮助私营生产企业申报进出口权,让其参与国际竞争,并成为扩大外贸出口的增长点,从而推动出口主体多元化;二是促进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结合组建跨国公司,出击国际市场。目前,我市许多工业企业缺少国际商务经验,尚处于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而外贸企业国际化经营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业化程度不高,生产能力较差,“拳头”产品不多,市场开发的后劲不足。现实发展要求外贸企业要向实业化发展,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生产企业要与外贸企业相结合,发挥其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以此,促进工业型、贸易型和金融型企业集团实现有机结合,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即充分利用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科研开发实力、外贸企业的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优势及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能力,筹建综合性、多功能、国际化经营的跨国公司,尽快形成综合优势和规模效益。鉴于这方面工作对青岛市的国际化影响重大,我们建议可单独立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组织实施。
3、发展扩张战略模式
一个国际化城市,首先是人口和用地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其次是经济实力要超过一般城市,它所产生的经济功能及辐射范围远远超出本国,而达到一个区域乃至整个世界。实行城市国际化的发展扩张战略,就是通过城市规模的扩大、空间的拓展、经济的扩张、功能的完善来提高城市的聚集力与辐射力,从而推动城市国际化进程。
在规模扩大、空间扩展上主要是搞好城市总体布局。可以考虑把青岛分成中心区和次中心区两大区域。中心区有“两点一环”三部分形成,即由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五区组成的东部市区为辅城,黄岛新经济区为主的西部市区为辅城,城阳区及环海公路部分地域为主的环胶州湾海岸带为发展组团,形成环抱胶州湾的整体发展态势。中心区的功能定位是发达的贸易、金融、旅游、规模化和技术密集型的工业,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科技教育。产业配置方向是以贸易、金融、科技教育、旅游等新兴行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现代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青岛市总体布局中的次中心区由五个县级市构成,其功能定位是培育与中心区互补型的产业体系,吸纳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农业园区经济,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园,观光农业园等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
在经济扩张上,主要注意发挥双向拉动作用。作为定位于对外开放的“龙头”和中心城市的青岛,要实现自己的国际化,应当发挥两种效应:一是集化效应。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环境,对境外国家和周围腹地产生一定吸引力和向心力,把它们的资金、技术、原材料、劳动力等吸引到青岛,扩大经济规模,增强竞争力。二是扩散效应。把青岛的资金、产品、技术、信息、劳动力等要素传导到海外和腹地,与其形成强有力的产业连带和经济互补关系,进而拉动青岛自身的发展。
在功能完善上,主要是搞好水、电、热、气、通讯、交通等方面建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和生活设施体系,从而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的综合素质。通过深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机制,创建布局合理、城市与农村一起、历史与现代融合、山海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国际化城市。
4、重点突破战略模式
一个城市的国际化涉及经济、金融、贸易、文化、科技、人员、信息等方方面面。单就经济、贸易来讲也涉及不同行业,要在一定时点上同时实现多方面的国际化是不可能。这就需要采取重点突破战略——也就是选择主导产业、明确优先行业、确定重点区域、扶持骨干企业率先实现国际化,以此带动整个城市的国际化进程。
在青岛市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主导产业的选择方面,参考专家意见,基于国外建设国际性城市的有益经验及青岛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潜能,青岛市应以港口贸易和多功能综合型产业为主导,带动和推进其城市国际化的进程。
在产业结构和发展顺序方面,参照专家们的意见,我们认为青岛市在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过程中应以海运和港口建设、旅游业、对外经济贸易、渔业和海洋资源开发、金融保险业、邮电信息业、家电电子业及航空运输和机场建设为优先发展的八大行业。
在重点区域上,要特别重视“一园三区”,即高科技工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作用,使其成为重点开放区,优先发展。为此,就要积极创造条件,在适当时机,争取黄岛新区(包括开发区和保税区)能享受上海浦东新区的政策,扩大保税区范围至前湾港,实行港区一体的政策。从而使黄岛新区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带动整个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发展的态势,以此推动青岛的国际化。
在扶持骨干企业方面,应重点扶植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等名牌企业,支持它们开展海外投资经营和加工贸易;着力培植一批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骨干企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抓好一批能够有力促进产业升级的重点项目、重点产品,使其成为新的名牌。
5、区域合作战略模式
区域合作战略是城市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战略。可以说,一个城市如果不与外界进行各种合作与交流,没有广阔的区域基础,其国际化也就无从谈起。区域合作战略中的“区域”分为两大层次:一是国内,二是国外。目前实施区域合作战略的关键是选择好有利于青岛优势发挥和国际化进程的合作区域,然后采取适当的方式开展合作,促进交流。
关于国内地区合作战略中战略区域的选择。参照专家们的意见,青岛市发展战略中最为重要的区域战略是与大连、秦皇岛、天津市等环渤海一带的各大城市和地区联合协作,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其次是与山东各沿海和腹地的主要城市及地区全面合作,集中本省区整体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目前要特别注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青岛带来的机遇,积极开展与西部地区的合作。在这方面青岛啤酒、颐中烟草、红星化工、海尔、海信、双星等企业已迈出较大步伐。
关于国际区域合作战略中合作对象的选择确定。由于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如果把对外合作区域仅仅限定在有限的几个国家和地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区域多元化、经济合作广泛化的路子。因此,今后除巩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外,还应当开展与中东、中欧及非洲等国家的合作。
6、结构调整战略模式
调整产业结构并不断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青岛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关键环节和走向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首先要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和国家的产业政策;其次要从实际出发,发挥青岛优势;第三要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第四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跳跃式超常规发展。
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首先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海洋科技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其次是用高新技术大力改造和提高传统的轻纺工业和农业。同时将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腹地转移。再次,适应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度发展资金密集与技术密集结合的产业,如车辆船舶、石油化工、机电一体化设备等,以发挥青岛优势,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衡量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程度的主要指标是“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同时这也是衡量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指标之一。目前,青岛市三产比例为16.5∶46∶37.5,三产比例太低。为此,必须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重点发展旅游、金融和信息咨询业,使“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朝着“三、二、一”的方向转变。
7、经营城市战略模式
所谓经营城市,就是利用市场手段,将城市可以用来经营的部分存量资产和生产要素推向市场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从中获得收益。再将这部分收入投入到城市建设的新领域,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城建市场化之路,实现城市的滚动发展。其重要手段是对市政建设的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合理布局、完善服务、改善功能,进行聚积、重组和营运。由此促进城市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城市建设的全面进步,进而推动城市的国际化进程。
在这方面最具典型意义的首数大连市。基于对国有资产的全新认识,大连市使城市管理走向产业化,培育起绿色的城市经济,构成了我国城市开发建设中颇为独特的“大连模式”。大连通过土地转让,获得了撬动大连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实现了城市建设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通过重新规划与出让土地获得级差地租,将级差地租投入到市政建设中,美化城市,完善功能,使城市增值;增值后的城市就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外资给城市以回报。即一边改善城市面貌,一边利用外资。城市环境越好,吸引外资越多;外资涌入越多,建设资金就越充裕。如此循环往复,进入良性循环。
我们认为大连的经验是值得青岛学习的。如果我们加以认真研究,精心设计,整体运作,也一定能够把经营城市的文章做好,发挥其推动青岛发展、美化青岛形象、促进青岛国际化进程的巨大作用。
8、趋利避害战略模式
青岛市要通过国际化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就应当遵从“积极审慎,趋利避害”的方针,推行趋利避害战略。一个城市在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有资产流失。二是无形资产流失。三是环境污染问题。四是境外企业失控。五是市场没能换技术。
国际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与损失绝不止上述几种情况。但是这些问题的发生有很多是由于我们管理不善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我们不能因为有上述现象发生而否定国际化给我们带来的积极意义和实际利益。相反,为了更好地推进国际化进程,我们必须一方面加大对外开放,另一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进我们的工作,实施趋利避害战略。首先,我们要加强对国有企业与外企合资过程中的国有资产评估工作及合资后的监管工作;其次,实行名牌产品保护制度,对于本地名牌产品用品牌作价入股合资企业要进行谨慎的决策和严格的审批;第三,要严格审查引进项目的环境污染情况;第四,要加强对境外企业的管理与监督;第五,在引进技术与项目时,坚持“市场换技术”的原则,做到在引进项目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我们建议,市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就上述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制定出有关的管理规定、形成制度,以把趋利避害战略落到实处,使我们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尽可能做到利益最大化而损失最小化、发展最大化而风险最小化。
标签:青岛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企业定位论文; 青岛生活论文; 国际人才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