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治疗。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7年9月医院收治的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6例。针对高凝状态,对照组患者使用丹参酮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多发高凝状态,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从而更好的控制凝血指标,有效解除高凝状态。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治疗观察
【中图分类号】R7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5-0125-02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肾脏疾病,主要是由于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大幅上升,使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等症状,同时伴有水肿、高脂血症,以及其它的相关代谢紊乱症状,其中该病最为主要的临床特征,就是病理性大量蛋白尿。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系统受到激活,血液浓缩,尿中抗凝物质丢失,因而通常处于高凝的状态。持续的高凝状态将会造成患者病情恶化,严重时可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1]。因此,在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中,应针对高凝状态采取有效措施,合理控制各项凝血指标,避免患者病情恶化。基于此,本文选择2014年9月—2017年9月医院收治的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患者92例,研究了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2017年9月医院收治的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患者92例,其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纳入患者46例,年龄在20~68岁,平均年龄为(37.9±3.8)岁,病程在8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2.1±1.3)年;观察组中纳入患者46例,年龄在22~69岁,平均年龄为(38.5±3.4)岁,病程在10个月~6年,平均病程为(2.9±1.6)年。纳入标准:均符合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生化及凝血检测均处于高凝状态,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既往有原发性高凝状态、肝脏疾病、免疫性疾病等病史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均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常规使用丹参酮注射液治疗,入院后使用丹参酮注射液,静脉滴注用药60mg,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稀释,一日一次。疗程2周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在对照组患者用药的基础上,取低分子肝素4000单位,每日1次皮下注射,连续用药2周。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主要包括24h蛋白尿、血浆白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得出数据通过SPSS 18.0软件统计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24h蛋白尿(8.72±5.41)g,血浆白蛋白(20.84±4.99)g/L,血清总胆固醇(8.85±2.63)mmol/L,纤维蛋白原(5.96±1.19)g/L,D-二聚体(2.89±1.14)mg/L;对照组患者24h蛋白尿(8.69±5.37)g,血浆白蛋白(20.66±5.23)g/L,血清总胆固醇(8.74±2.71)mmol/L,纤维蛋白原(5.81±1.03)g/L,D-二聚体(2.93±1.08)mg/L。治疗后,观察组患者24h蛋白尿(4.15±2.26)g,血浆白蛋白(38.16±8.66)g/L,血清总胆固醇(5.89±0.46)mmol/L,纤维蛋白原(2.12±0.31)g/L,D-二聚体(0.43±0.09)mg/L;对照组患者24h蛋白尿(6.13±3.79)g,血浆白蛋白(31.12±6.59)g/L,血清总胆固醇(7.92±1.35)mmol/L,纤维蛋白原(4.66±0.81)g/L,D-二聚体(2.02±0.77)mg/L。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凝血指标对比(x-±s)(n=46)
注:相比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肾脏综合征是一组常见的肾病临床症候群,其发病原因较多,主要的临床病理变化是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进而表现出高脂血症、高度水中、低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等症状。该病主要是由于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大幅上升,使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等症状,同时伴有水肿、高脂血症,以及其它的相关代谢紊乱症状,其中该病最为主要的临床特征,就是病理性大量蛋白尿。肾病综合征主要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等类型,就原发性来说,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均可引起肾病综合征[2]。对于继发性发病来说,主要病因则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淋巴瘤或实体肿瘤性肾病、骨髓瘤性肾炎、肾淀粉样变性、糖尿病肾病等。
肾病综合征患者易发生高凝状态,其主要原因在于肝脏合成凝血相关物质增加,例如第Ⅴ因子、第Ⅵ因子、纤维蛋白原等增加。尿中抗凝血酶Ⅲ丢失,血浆纤溶酶原活性降低。患者在高脂血症状态下,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能力加强。由于血管壁损伤、感染等影响,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从而增加高凝状态。另外,肾病综合征治疗中常使用利尿剂、皮质激素等,会促进血液浓缩,增加高凝状态。持续性的高凝状态,将造成患者肾小球毛细血管反复凝血,对系膜细胞、内皮细胞产生刺激,可引起功能性肾单位不可逆损伤、肾小球纤维性硬化等病症,因此,对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必须基于抗凝治疗更多的重视,避免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综上所述,肾病综合征多发高凝状态,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从而更好的控制凝血指标,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减少副作,有效解除高凝状态。
【参考文献】
[1]但刚,刘媛,江忠勇,等.低分子肝素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凝状态的实验室观察[J].重庆医学,2015(14):1916-1917.
[2]单薇.来氟米特联合银杏达莫对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凝状态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1):105-108.
论文作者:屈晓群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患者论文; 状态论文; 蛋白尿论文; 肾病综合征论文; 肝素论文; 对照组论文; 肾小球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