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战略的技术创新路径及其战略适用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适用性论文,技术创新论文,路径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商业领域最大的悖论之一就是,市场领导者们必须不断地努力使自己最畅销的产品过时。因为他们知道,“在公司的周围,众多竞争者们正在‘借用’自己的创意,并且提高同类产品的品质,进而把自己努力获取的消费者群体的胃口又吊了起来——要达到的满意度水平就这样不断地被提升”[1]。事实的确如此,市场的领先者们要想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就必须时刻警惕竞争者们的学习,学习效应降低了竞争者们的市场进入成本,大大增加了市场领导者创新的压力。那么,企业如何在自身的竞争战略框架下,进行技术选择;在既定的技术选择基础上,如何有效地实施技术创新的目标等基本问题,就成为企业竞争战略的技术维度实现所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竞争战略下的企业技术选择
企业的技术选择与其所采取的竞争战略密切相关,二者的有效结合才可使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空间。
(一)迈克尔·波特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及其分析框架
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及其战略的“产业五力”分析框架为战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波特首先给出了企业面临的产业五种力量即“潜在进入者”、“行业内现有竞争者”、“买方”、“供方”以及“替代品”等。这五种力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决策。波特指出,虽然企业面对产业中的五种力量,可以摆出“进攻者”或者“防御者”的姿态,但是,实际的竞争战略,还是被具体到“总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与“目标集聚战略”上来。三个基本竞争战略的划分是在“竞争目标”与“竞争优势”两个基本维度形成的坐标轴上形成的。如图一所示。
图一中的“竞争目标”维实质上是指企业竞争的目标市场范围的界定,当企业选定全产业作为自己的竞争空间,并且同时选定自己的竞争优势为“低成本”时,这就意味着,企业选择了“总成本领先战略”。而当企业选定自己的竞争空间为全产业范围,但是,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定位于“顾客感知得到的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时,企业实际上选择了“标歧立异战略”。至于“目标集聚战略”,则主要是指企业将自己的竞争空间框定在一个有限的细分市场上,或者选择向市场提供差异化或特定系列产品,或者选择以更低的成本满足该有限市场,从而最终获得高于该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由此可见,撇开“市场范围”的选择维度,单从“竞争优势”的获取角度来看,实际上只有两种竞争优势的终端来源——“低成本”或“标歧立异”。“低成本”或“标歧立异”是通过最终的市场实现的。
图一 三种基本竞争战略[2]
(二)竞争战略实施的技术选择
迈克尔·波特认为,“低成本”或者“标歧立异”来源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3]。而且其将企业的各种活动的集合用价值链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图二所示。
图二 基本价值链[4]
在波特构建的企业基本价值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技术开发”贯穿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销售等基本活动中,并对整个价值链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技术开发对每个产业的竞争优势都有着重要意义。企业通过技术变革或技术创新获得低成本或者歧异化。企业的竞争战略不同,在技术战略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技术战略的类型确定主要依据“技术领先程度”与“市场范围”两个维度。主要分为“技术领先战略”、“技术跟随战略”、“市场缝隙战略”与“技术合理化战略”等四种基本类型,如图三所示。
图三 技术战略的类型
从图三中所显示的技术战略的基本类型中,可以看到,在有限技术空间中,技术战略的基本选择仍然是“领先”或“跟随”。因此,为了便于分析,将技术战略的基本类型定位于“技术领先战略”与“技术跟随战略”。由于技术要为竞争优势服务,而竞争优势最终必须要通过市场的检验,因此,在进行技术战略决策时,采用的是“技术—市场矩阵”分析方法。通过图四(下页)分析竞争战略下的技术战略的确定。
图四 基于竞争战略的企业技术战略选择
图四中,将竞争战略的优势基本来源定位于“总成本领先”与产品或服务的“标歧立异”两个基本类型,将技术战略定位于“技术领先”与“技术跟随”两个基本类型,从企业在全市场范围内参与竞争的角度给出了企业技术战略的选择途径。
当考虑企业在有限市场范围内进行竞争时,仍然可以依据图四的基本思路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仍然在于企业自身在特定市场中的“市场地位”与自身在特定市场中的“技术能力”。当企业选择特定的目标市场参与竞争,即采用“目标积聚”战略时,企业可以依据自己在该特定市场中竞争优势来源的确定,结合自身技术能力,可分别采用“市场缝隙战略”与“技术合理化战略”。
二、技术生长阶段与企业技术战略确定
技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技术的发展一般呈现出“S”形的生长特性。由于技术生长处于不同阶段时的企业研发成本及研发收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企业即使基于自身竞争战略确定了技术战略框架,但在实践中,还应当充分考虑不同的技术生长阶段技术战略选择的差异性。
在技术的出现阶段,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强,技术的市场应用前景不明朗,此时,技术和市场流动性都很大。企业在进行技术战略的选择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新技术是否能够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新技术将以什么形式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在这些问题得到肯定答案的基础上,企业应当仔细探寻新技术是为企业“创造全新业务”,“改变竞争规则”,还是“支持现有业务”。其次,企业还需要考虑“自身的技术能力”、“目前自身的市场地位”两个基本因素。当企业的“市场地位”与“技术能力”都很强时,技术领先战略用得将更加广泛,企业也具有更多的获取竞争优势的机会。但是,如果企业市场范围有限,即使此时没有相对强大的市场地位,凭借较为强大的“技术能力”,企业仍可以通过“第一个进入市场”的方式,采取“市场缝隙战略”。当然,如果企业的“技术能力”薄弱,那么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具有较大风险,企业宜采用“技术跟随战略”,或者“技术合理化战略”。
在技术成长、成熟的渐进演化阶段,随着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前景日益明朗,企业技术战略的选择也逐渐明朗起来。当企业的技术能力与市场地位都很强大时,技术领先战略比较适用。技术能力强但市场地位中等的企业,适合采用市场缝隙战略。技术跟随战略需要强大的市场竞争地位,虽然缺乏技术领先地位。而当企业竞争地位很弱,又不具有强大的技术能力时,就需要采用技术合理化战略。
图五中描述了技术生长阶段中企业技术战略的选定。
图五 技术生长阶段与企业技术战略
三、技术创新基本路径及其战略适用性
创新是竞争背后的驱动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技术战略的重要构成和技术战略实施的主要手段,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企业经济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市场正是价值实现的场所。这给出了分析技术创新路径的基本框架,即技术—市场矩阵。无论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创新的路径,不仅要考虑技术本身的发展状况,还要考虑市场的认可。
(一)技术创新基本路径
技术创新可以遵循两条基本路径:以“研究开发”,尤其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依托的演化型技术创新路径;以“技术组合”为依托的集成型技术创新路径。
1.演化型技术创新路径。演化型技术创新路径,是指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围绕特定技术系统,通过技术创新与技术替代等活动,使企业所专注的技术系统逐渐从发生、成长、发展至成熟,甚至达到技术极限的渐进发展的轨迹。在实践中,由于技术突破的发生,企业的演化型技术创新不一定总是能够完成单元技术生命的全周期,而往往是随着技术替代的发生,转入到新的单元技术领域中,开始新的单元技术成长的技术创新活动。演化型技术创新路径最终表现出各单元技术S曲线的包络曲线如图六所示。
图六 技术系统的包络曲线
演化型技术创新路径,以技术推动为主,以专注于某一特定技术系统的深化,体现在产品上是产品质量、性能不断优化、升级为特点的强专业化路径。企业采取演化型技术创新路径,是期望通过技术的发展推动产品的发展,创造新的需求。技术创新成果体现在产品或服务上,主要有两种倾向:一个倾向是企业产品围绕特定技术呈现出多样性,另一个倾向是产品相对单一,产品之间的差异也主要体现在技术性能的差异。
企业选择演化型技术创新路径,一般要具备几个条件:
第一,企业自身要具备强大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能力;
第二,企业的目标市场稳定,且目标市场的技术专业性强,产品或服务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并易于形成产品的差异化,从而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以弥补研发投入成本;
第三,企业所专注的技术,在技术特性上难以模仿,易建立对竞争者的技术壁垒,延缓技术创新成果在竞争者之间的扩散,从而保证技术研发投入的充分回报;
第四,企业的目标客户对本企业忠诚度或者依赖度较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易被客户接受,企业通过消费者扩散其技术创新成果。
采用演化型技术创新路径的企业一般采用的是技术领先战略。这样的企业将技术能力作为赢得市场持续竞争优势的依据。
演化型技术创新有其自身的局限。首先,对特定的技术发展而言,随着技术发展成熟度的提高,依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企业在该技术领域中的可供开拓的空间是逐渐递减的;其次,随着企业技术专业化道路的发展,企业会由于技术加深发展逐渐形成创新的“路径依赖”,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会进入创新的“锁定状态”,从而使该技术路径的发展陷入“成长陷阱”中;最后,演化型技术创新在本质上属于技术推动型创新模式,企业常常会由于其“技术专注”而忽略市场需求,因此,往往不能及时将技术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市场利润,从而导致企业逐渐丧失其竞争优势。
2.集成型技术创新路径。集成型技术创新路径,是指企业围绕产品系统的引入、成长、成熟以及衰退这样的生命周期过程,通过在各技术系统之间寻求产品技术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与最佳匹配,干预产品生命周期,从而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率的所有技术创新活动的集合,以及集合内各单元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总和。集成型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非线性创新的模式,强调除了技术与研究发展能力之外的企业其他多维能力,包括市场能力、信息能力等。集成可以分为基于企业价值链的垂直集成和基于不同技术系统发展的水平集成。这里主要是指基于不同技术系统发展的水平集成。集成型技术创新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干预状况,如图七(下页)所示。
图七 集成型技术创新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
采用集成型技术创新路径的企业,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企业具备强大的科技信息收集与评价方面的能力;
第二,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的能力较强,不一定强调基础研究能力;
第三,企业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战略选择、投入资源、实施及实施后评价的能力较强,即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管理能力。
企业采用集成型技术创新,最大的优点在于缩短研发周期,节约研发成本,降低研发风险。
集成型技术创新的局限在于,不利于企业在全市场范围内实现技术领先,技术创新成果易于被竞争对手模仿,难以通过建立技术壁垒赢得持续竞争优势。采用集成型技术创新的企业,一般通过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参与市场竞争。
(二)技术创新路径的战略适用性
企业最终选择什么样的技术创新路径,主要取决于企业在终端消费市场上采用的竞争战略,企业为达成竞争战略目标所选定的技术战略,以及企业对其自身市场地位(或市场目标地位)与技术能力的相对强弱的分析与权衡等几个方面。根据前述企业竞争战略的基本类型、竞争战略的适用条件、企业技术战略的选择以及技术创新路径的分析等,提出技术创新战略路径的战略适用性,如图八所示。
图八 技术创新路径的战略适用性简要示意图
图八中技术创新路径的战略适用性简图的绘制,建立在企业存在技术创新的假设前提下。另外,图中的虚箭线表示辅助性或次要性的选择,“创新路径”后下标“1”表示“首选路径”,“2”表示在首选路径基础上的辅助性“路径”选择。而“技术合理化战略”下选择集成型技术创新路径,也是在企业存在技术创新的假设前提下选定的。当选定“技术合理化战略”的企业,无论市场地位,还是技术能力都非常弱时,企业可以选择不进行技术创新。
企业的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演化型技术创新路径与集成型技术创新路径,都作为技术战略实施的可行路径,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市场地位与技术能力也将随之发生一定变化的状况下,路径的选择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而且,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而言,由于两种基本路径各具利弊,也存在一定条件下技术创新路径的相机选择或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