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与“九五”时期发展的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时期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是我国“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明年,我国即将进入“九五”时期。在这个重要的转折阶段里,如何正确估价当前经济形势和“九五”期间可能的趋势,是我们搞好整个经济工作乃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可以说非常重要。
一、当前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基本形势
(一)关于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从总体上看可以说是比较好的或很好的,1993年下半年开始的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抑制经济过热的战略措施,正在进一步发挥作用,国民经济正在向趋于稳定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
1.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但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1992年,我国经济出现超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连续两年超过了13 %,1994年下降到11.8%,1995年上半年仍然保持了10.3%,全年估计将达9~10%,明显超过8~9%的计划。也就是说, 连续四年出现了两位数以上的经济增长。这同国内历史或国际上比较,都是不多见的。
2.通货膨胀虽然仍在高位上运行,但上升速度已有明显下降。由于1992年开始出现经济过热,导致1993年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达13%;1994年又达到21.7%,是建国以来最高水平。今年以来,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逐步起作用,上涨幅度已明显回落,全国零售物价指数1~6月比去年同期上升18.5%,比去年全年降低3.2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为16%,比去年12月降低了7.2个百分点。如果下半年工作不放松和农业收成较好,很有可能接近或实现原定15%的计划水平。
3.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继续回落,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在建项目过多,是历次导致我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为此,从1993年下半年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起,我们就着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在1994年、1995年连续两年增幅明显低于上年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国有单位的投资增幅已回落到22.2%,又明显低于上年同期。特别是在严格控制投资总量的同时,资金着重向农业、能源、邮电通讯、机械电子等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以及国家支柱产业倾斜,重点建设得到加强,投资结构有了一定改善。
4.市场销售稳中见旺,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今年上半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0.8%, 扣除价格上升因素, 实际增长10.4%,生产资料购销也趋于活跃。市场上无论生活资料还是生产资料,绝大多数供应充裕,紧缺的东西不多。特别是随着生产的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也持续增加,上半年居民实际收入城市增长了8.8%, 农村增长了12%。城乡居民新增储蓄存款达4000亿元以上,比去年同期多增加890亿元。人心基本稳定。
5.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实际利用外资继续增加。今年上半年全国进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9%,其中出口增长44.2%,进口增长15.2%,贸易顺差达132亿美元,比去年全年顺差53亿美元增加一倍多。 外商协议投资额虽然有所减少,但实际投资达164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1.3%。由于进出口大量顺差,使国家外汇结存又有较多增加,6 月底达620亿美元以上,在世界各国中占第五位, 国家的支付能力和对外信誉进一步增强。
6.财政收入有较快增长,货币回笼有较多增加。由于去年进行的财税改革进一步发挥作用,今年上半年税收继续保持了近30%的增长,对缓解财政收支紧张起了重要作用。金融方面贷款总量没有超过计划,贷款结构有所调整,货币回笼情况良好。到6月底,累计净回笼货币285亿元,比去年同期多201亿元,为实现全年控制目标和经济、 物价的稳定,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上述几个方面的情况和数据,不仅标志着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确实是比较好的,而且反映了我们这次的国家宏观调控,没有采取“急刹车”,而采取一种“软着陆”的政策,有可能取得成功。
但是,也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形势比较好的另一面,也存在着不少重要的矛盾和问题,而且有些问题还是比较严峻和突出的。如果不尽快想办法加以解决或缓解,将势必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1.物价指数仍然较高,通货膨胀的威胁尚未消除。到今年6 月份全国零售物价仍然比去年同期上升16%,距我们现阶段一般认为最大的承受能力不超过10%,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由于通货膨胀率比较高,就带来了一系列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是相当一部分人实际生活下降,如1994年,从全国平均来看,人民实际收入虽然是增长的,但由于分配的不均衡,物价的较高上升,就出现了30%以上居民实际收入下降,有的城市如沈阳、西安等达到了40~50%,不少群众生活因此发生困难;二是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违法经营等层出不穷。为此,各方面反映很强烈,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来抓,这是完全正确的。
2.就业压力日渐增大,失业人数很难大幅度减少。由于我国劳动力众多,而人均生产规模不大,就业始终是个突出问题。1994年城镇的劳动失业率已达2.9%,比1993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 今年肯定会超过3%。特别是城镇失业率2.9%,失业者人数不到500万是统计不全的,它既不包括企业多余职工或者人们所说的隐性失业,这部分估计有2000-3000万人,比上述统计显性失业多五、六倍;也不包括农村急待转变劳动岗位的农民1亿多人,比上述统计数字多出几十倍。 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几百万人,也很难全部安置。这个问题如果长期不能解决,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都会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3.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产品供求回旋余地很小。我国人口众多而耕地面积较少,人均只有1.2亩;而单产已相对较高, 农业高速增长的潜力受到很大限制。这样,在政策上稍有不当或者遇到较大的天灾,就很容易出现农产品供应不足和市场物价的不稳定,导致整个经济工作的被动。如去年的高通货膨胀,由于粮食及与粮食有关的肉、鱼、蛋、菜等食品类价格上升的部分,即达13%左右,相当于全部物价上升21.7%的60%,今年上半年也基本如此。因此,如何采取多方面措施,真正支持和保证农业的较快增长,是一项决不可小视与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4.经济结构明显不合理,各产业之间发展不够协调。这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一是工、农业结构,农业明显落后;二是一、二、三产业结构,一、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发展明显不相适应;三是主要产业结构,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长期供应比较紧张;四是技术结构,高新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五是企业组织结构与国有资产的配置结构,至今仍基本保持一种传统低效益的格局,也远远没有实现优化。这些,都明显制约着经济的协调发展。
5.收入差距扩大过快,而且很难尽快缓解。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在改革以前,两者的比例曾经达到1 :2.37;80年代,因农村改革和发展都较快,1986年曾经一度缩小到1 :1.72。但近几年又迅速扩大,1994年达到了1:2.61,超过了1978年, 显然不合理。二是贫富收入差距, 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指标是基尼系数0与1之间的数值,当基尼系数为0时,表示绝对平均分配,为1 时表示绝对的不平等。我国在改革前的1978年时,基尼系数为0.16,在全世界几乎是最低的,说明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盛行。80年代中期开始拉开,到1990年城市达到了0.23,农村达到了0.3以上,还不算大。但到1994 年城市已达0.37,农村已达0.41,已经进入了国际上认为0.3~0.4的中等分配不平等的程度。三是地区收入差距,沿海与内地省区之间,经济差距扩大也比较快。虽然这是在相对扩大,而不是绝对扩大,但如果差距拉得太大,而又长期不能缓解与解决,对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也是不利的。
6.国有企业效益效率不高,有相当一部分运转很困难。这可以说是当前我国经济中最突出的矛盾。这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一方面仍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甚至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公用事业、基础设施、能源原材料供应和财政收入、劳动就业等。但另一方面又大多数效益效率低下,亏损的较多,负债率很高,相互间资金拖欠严重,资不抵债的比重很大。不但已经面临相当一部分企业本身很难做到正常运转,而且直接制约着我国整个经济的良性循环,已经到了非认真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这六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不但本身都很重要,而且解决起来的难度相当大。因为,所需要采取的措施,往往互相之间是有矛盾的,很难找到一个抓住一点就可以解决和缓解其他问题的办法。也正因为如此,也大大加重了国家宏观调控决策的难度,往往出台一个重要措施,不是这方面有意见,就是那方面不理解,很难取得上下左右的共识和各方面齐心协力地推进。
这是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主要的方面一般表现很好,但同时又存在种种比较突出和深层次的矛盾;一方面人们都认为应该尽快解决这些矛盾,但要真正有效解决,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甚至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这就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
(二)关于当前经济改革的形势
当前经济改革的形势,总体上可以说也是很好或比较好的,各方面的改革都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整个改革也正在向着既定方向继续稳妥地推进。具体主要表现在:
1.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已经确立了正确的改革理论、目标和各主要领域的基本思路。例如:我们改革的正确理论已经明确就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各主要领域的基本思路,就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既是过去十几年经济改革的经验总结,也是十几年改革的重要成就,对于进一步有效推进我国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农村改革大步前进,并率先改革了原有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我国的经济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制起步的,很快在全国得到普遍推行。这实际就是将原来实行的所谓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转变为以农户为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体制。从而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基本解决了建国30年所没有解决的两亿多人的温饱问题。随着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又带来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产权模糊。责任不清的问题,又积极开展了股份合作制的改革。农村改革的这种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深入推进的形势,也正是我国经济改革形势的缩影或写照。
3.市场范围日益扩大,各种商品市场初步建立。到1994年,我国的实物性商品价格已经放开由市场决定的部分,工业消费品已超过90%,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也占85%以上,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各种要素市场,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房地产和证券、期货市场等,也开始初步或正在蓬勃发展,说明市场机制在我国的资源配置中,已经或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4.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基本形成。至1994年,我国国有经济的比重,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从改革前近60%下降到40%左右,在工业产值中也已经从近80%下降到40%。而且主要是乡镇集体企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公有制经济包括国家和集体所有制仍然占85%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私人、个体和外资的比重并不大。由于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不但没有需要国家投资,完全能够同市场机制相适应,而且又巩固壮大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原则,无论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5.宏观调控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正在形成。发展市场经济,市场要放开,企业要放活,为保证经济发展基本稳定而不会失控,国家必须进行适度而合理的干预和调控。为此,1994年我们下决心推出了税收、财政、金融、外汇和投资等五大宏观体制改革。其中大多数改革,如实行以增值税为主的流转税和统一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收入所得税的税收制度改革;以实行中央地方分税制、企业上交实行税利分流的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外汇汇率并轨的改革等,已经按预定方案初步到位;金融、投资体制改革,也有了一定的进展。这就为我们逐步建立起一套规范化、法制化的宏观调控制度,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6.对外开放取得了很大成功,原有封闭型经济已初步改为比较开放的经济。改革与开放,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从1978年以来,我们从举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开放地区、到长江沿岸各省市、内陆省会城市和沿边地区;从首先开放一些加工工业和旅游服务业等,到有控制地逐步开放基础产业,金融保险和商业等,已经基本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并引进了上千亿美元的外资,办起了上十万家“三资”企业,吸引借鉴了不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外贸易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对于缓解我国资金和资源的不足,技术、管理水平不高,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上述改革成功的事实,不仅反映了我国当前改革仍处于一种较好或很好的形势,而且标志着我国从传统集中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在许多方面已经越过了两种体制的“分水岭”,整个改革已经形成了不可逆转之势。只要我们按照既定方针和方向,坚定不移地继续向前推进,整个改革就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功。
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当前改革的形势,也绝非很理想的。这除了整个改革与我们要求达到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大的差距以外,最主要的是各方面改革的进展至今很不平衡。具体表现在:
1.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三个关键层次或环节即市场、企业和宏观之间,进展很不平衡。一般来说,市场环节改革的进展较快,宏观管理环节改革的进展较慢,企业环节的改革则有快有慢,至今三者之间在体制和机制上远远协调不起来。
2.在市场、企业、宏观三个层次或环节的内部,改革的进展也很不一样。如在市场层次上,主要是商品市场发展较快,而要素市场的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才刚刚起步;在商品市场中,主要是农副产品和工业消费品市场发展较快,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则相对较慢;在农副产品和工业消费品市场中,主要是零售市场发展较快,批发市场的发展则相对不足。在企业层次上,主要是非国有企业包括乡镇、集体、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的改革进展很快,可以说已经基本上能够同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因而活力和竞争能力都比较强。可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展则严重滞后,一套传统的按行政隶属关系和行政指令为主的管理运营格局,至今没有根本打破。因而到现在国有企业同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仍然难以适应,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比较多。在宏观层次上,财政、税收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取得明显进展,但金融、投资、计划体制的改革,至今还远未到位。
3.改革已经取得较大进展的领域一般都是推进难度相对较小的,至今没有到位或者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一般都是难度很大的。我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是采取渐进方式,这种办法的好处是,起动较易,见效较快,对各方面的震动较小,较易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拥护。但不足的一面是,改革中一些难度很大的部分,势必都被人为地推到后面了,要真正建立起一个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体制,最终必然还有一个如何越过种种难点的问题。如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政府机构精简,职能转换,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等。由于这些改革的进展长期滞后,现在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这既是改革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反映,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难点。
总的说来,我国的改革形势虽然较好或很好,但至今仍然处在从传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过程之中,在许多领域客观上都是两种体制、两种机制并存。因而,经济生活中的矛盾、漏洞、磨擦甚至冲突必然很多,经济秩序比较混乱,形形色色的以权谋私、违法乱纪和腐败现象在所难免。这也就是我国经济改革当前面临一方面很好,另一方面又比较严峻的矛盾形势。
二、“九五”期间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可能走势
(一)关于“九五”期间经济发展的可能走势。
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形势都存在着既好而又矛盾较多的现实,“九五”期间的经济发展,也必然面临两种可能的走势。大体可以分别用以下几句话来概括:
一种可能是:理顺经济体制,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国有经济良性循环,经济秩序逐步规范,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另一种可能是:经济改革难以深化,经济结构继续扭曲,国有经济长期低效运转,经济秩序更加混乱,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滞涨阶段。
无疑,我们要尽力争取前一种前途,尽可能避免后一种前途。这里的关键环节,在于能否从总体上把国有企业真正搞好,使其效率效益低下的局面尽快有一个明显或根本的改变。只要把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绝大多数搞好了,有效扭转了长期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上一节中所讲经济中的种种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一般都有可能解决或缓解。从而使整个经济走向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例如:
1.关于通货膨胀问题。这是当前经济中的突出问题。我国这两年的通胀,一般都认为,虽然还存在需求拉动,特别是投资规模过大的因素,但并非最主要的。推动膨胀的最主要因素,已经转为结构性的价格上升和成本推动。这种通胀,在许多国家经济起飞的过程中都曾经出现过,但有的发生了严重通货膨胀,如巴西、墨西哥等;有的并没有发生严重的通胀,如二战以后的西德、日本、南韩和我国的台湾地区等。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企业的效益。如果企业的效益能够不断提高,由结构上升和成本推动可能引起的通胀,就可以通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降低单位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来加以消化,使最终产品的价格尽可能少上升、不上升甚至于有所下降。而我国的国有企业,现在根本没有这样的机制和能力,它不仅消化不了这种因素,而且还要搭车涨价。假若我们把国有企业真正搞好了,使之具有了较强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自觉性和能力,不仅高通货膨胀的局面可以较快扭转,而且推动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因素也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
2.关于就业压力问题。一个国家就业的规模,最终的载体取决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增长的速度。如果没有这样大的载体,靠强制性增加就业来缓解失业,也仅仅能解决暂时的困难,而且必然会带来企业和单位普遍人浮于事,劳动纪律松弛,劳动效率很低等一系列问题。假若国有企业的效益明显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财富增加了,就有可能保持较大的投资规模和较快经济增长速度,从而劳动就业压力也会得到真正的缓解。
3.关于农业基础薄弱问题。任何国家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投入,包括用比较充足的资金来发展农业高技术和搞开发性农业生产等。过去,在相当长时期内都是采取利用农业积累来发展工业的办法,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到一定阶段,工业已经有很大发展以后,为保证城乡和工农业之间的协调,就应该用工业积累来支持农业,这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国现在已经基本到了应该由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但由于工业特别是国有工业的效益不高,工业可能给农业的资金支援,除沿海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外,一般还很少很少。这也是当前制约我国农业较快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真正解决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也只有认真搞好国有企业,使国有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国家财力明显增强,才能更有效地解决。
4.关于收入差距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确实扩大较多,各方面反映也较大。但要缩小这些差距,最主要的办法也有赖于国有企业效益的提高。因为,只要国有企业的效益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支援农业的资金有较多的增长,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就可以有较快的增加,城乡间和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就可以缩小。特别是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收入差距,从统计数字看,一般都并不是国家的投资多少形成的。主要是内地国有经济的效益太低和非国有经济发展滞后,比重太小。因此除国家应继续适当支援以外,关键还是内地要把国有企业搞好,使其效率、效益明显提高;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推动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差距过大的现象才有可能逐渐缓解和缩小。
5.关于结构调整问题。要有效调整结构,一般不外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增长部分调整,这是最理想的办法,阻力也较小,各方面都能接受。但条件是既必须有大量的增量投资,又不致造成因投资超负荷而推动通货膨胀,这只有在国有企业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使社会财富和国家财政收入有较多增加才有可能。另一种是通过存量部分调整,这就势必需要按照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规律,淘汰掉一批效益既低又没有发展前途的国有企业,从而促使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趋于合理和资产结构的优化。
6.关于国有企业运转困难问题。包括如何解决企业的富余人员很多,资产负债率很高,社会负担很重,亏损比例和亏损额比较大,产品库存积压,相互间拖欠严重,正常需要的资金供应也很紧张等等,很明显,最好的办法都离不开通过搞好国有企业去根本解决。
总之,如何搞好国有企业和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可以说是确保我国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只要这一环节抓好了,真正抓出了实效,使国有经济从现在的不良循环转到良性循环,其他的问题和困难,都有可能解决或缓解,“九五”期间就完全有可能做到整个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假若放松了这项工作或者抓得不好,国有经济长期处于一种低效益运转,由于国有经济所占用社会资金和资源的比重甚大,而又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实际负债率越来越高,资不抵债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大,整个经济势必也就难以正常运转下去。
当然,这种情况,在近期譬如两、三年以内,估计还不致出现。但是,如果我们对此仍没有足够的警觉和危机感,那么,到“九五”中后期经济就有可能进入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的走势——滞胀。这不仅将为“九五”计划的实现带来很大困难,而且必然严重制约我国在下世纪初的经济起飞,影响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对此,也决不能掉以轻心。
(二)关于“九五”期间经济改革的大致趋势。
从上面的一系列分析和论述,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如何下决心搞好国有企业和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经济改革的关键环节。而且,最终的出路还只能是依靠深化改革。因此,“九五”期间我国经济改革的大致趋势,从总体上讲,我认为应该是:在坚持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所确立的基本目标和主要思路的前提下,围绕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促进国有企业良性循环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完善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宏观调控体制的建设,配套搞好政府机构精简、职能转换、法制建设、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力争到本世纪末,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初步建立起来。有关配套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基本的目标,仍然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主要标志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或者说:以明晰的产权关系为基础,以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为核心,以出资者负有限责任、企业交职业企业家经营为特征,以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相互监督制约的管理办法为保证的企业制度。其具体组织形式,从其它国家和地区几百年企业发展的历史变化来看,应当主要是公司制或股份制。当然,也不等于搞成毫无例外的所谓公司化。特别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数量众多,情况千差万别,在“九五”期间也不可能把每一个国有企业都改造为公司制或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实事求是地分类加以推进。
第一类,应该主要立足于搞好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适当缩小国有经济的范围。这里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大量国有小型企业,可以在认真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通过改组调整、股份合作、租赁、拍卖等办法改为非国有制企业;二是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产品陈旧、技术落后,没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下决心促使其破产、停产或者被兼并,以有效调整国有企业的存量结构,由于这两种企业现在大多数都是亏损的,通过这种办法改革以后,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就将大大降低,总体效益就会明显提高。
另一类,应该主要是着力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里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大量中型国有企业,可以在经过对资产严格而准确的评估以后,采用增量部分吸收多方面入股,或者将存量资产拿出一部分允许其他方面参股或者转为原有职工养老基金的办法,把过去的纯国家所有制企业改为一般以公有为主(包括国家和集体所有)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二是对大型国有企业和少数中型骨干企业,国家原则上还将继续掌握和控制。但可以根据其不同的性质与特点,采用程度不同的控制办法。国家参股的多少,主要以企业效益为依据,效益高的可以多参,效益不好的可以少参。在这几种公司中,大多数都是有限责任公司,少数有条件的,也可以办成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总之,无论哪类国有企业,除了极少数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企业以外,都应当改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真正企业,以促使其能够自觉地增加盈利,提高效益,从而真正体现出国有经济应有的优越性,实现整个社会主义经济所必须有的高效运转。
2.关于进一步发展市场体系问题。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也是我们深化国有企业和整个经济改革必须始终抓好的重要环节。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九五”期间除了必须进一步推进价格改革,把应该放开的价格逐步放开,真正形成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价格制度以外,改革的重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要抓住至今市场发展中的短线和薄弱环节,如商品市场中的生产资料市场和批发市场,要素市场中的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必不可少的新兴市场,包括股票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产权市场和信息市场等,积极加以推进;一是要尽快建立起种种必不可少的市场法制和市场规则,以尽快形成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让市场在国家宏观合理调控下对各方面的资源配置更有效地发挥其基础的作用。
3.关于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制建设问题。这既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整个经济相对稳定所必不可少的措施,也是促进微观经济得以平等竞争的重要条件。“九五”期间的改革,重点是要在1994年已推出的几种宏观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既定目标,积极加以推进和完善。主要内容: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流转税制改革和法人和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并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防止偷税、漏税和骗税,尽快开征遗产税、赠予税等新税种,更好地发挥税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以中央与地方分税制、国家与企业税利分流为主的财政体制改革,并尽快研究制定出中央地方事权划分的合理方案和企业上交不再实行承包以后国家与企业利益分配的合理办法,力争在“九五”初期基本都进入规范化的财政制度。三是要下大力气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在积极搞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同时,力争商业银行企业化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目标尽快到位,以更好地发挥金融手段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应有功能。四是要切实加快计划投资体制的改革,力争尽快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按不同性质企业分类管理的办法。五是要继续推进外汇体制改革,使人民币在2000年以前变成可兑换货币。
4.关于政府机构精简和职能转换问题。这既是当前经济改革的一大难点,也是影响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九五”期间,必须进一步大大精简各级专业机构,合并一些综合机构,适当充实加强监督部门和中介组织。并且把政府承担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职能和国有资产的经营职能合理分开,使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从过去的定计划、发指示、直接管理企业的人财物,真正转到规划、协调、监督、服务上来。
5.关于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问题。这也是当前改革明显滞后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其改革严重滞后,不但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职工劳动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而且间接制约了国有企业的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九五”期间改革的重要内容:一是要把传统的国有单位就业铁饭碗和终身制改为全面合同制,根据单位需要和本人意愿实行双向选择。二是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工资奖金分配制度,改为除公务员的工资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以外,企业单位或行业的工资由劳资双方根据社会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本企业的效益协商确定,个人工资同劳动者本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挂钩上下浮动。改变现在所谓效益高的单位就猛增工资,效益低的连基本工资都发不出来,在宏观上既无法合理控制,在微观上又产生新的分配不公的状况。三是要尽快建立起一整套包括退休养老、公费医疗、工伤和失业救济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全面实行退休、医疗保险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制度。将保险费原来单方面由国家或企业承担,改为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将保险资金的管理运营由原来的许多部门分头负责,改为由一个社会性的保险机构统一负责。五是要加快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结合工资和房租制度的改革,逐步推行居民住宅商品化,以合理减轻国家负担,减少住房分配不公的现象,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居民住房的需要。
6.与此同时,“九五”期间还要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对外开放和法制建设。包括:进一步发展完善农村的联产承包、双层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招标拍卖“五荒”开发经营权和推行农业生产的股份合作制等,以更好地挖掘农业增产潜力,提高农业效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外商投资建设某些基础产业和改造国有企业,适当允许外商开办金融、保险业务,减少进出口贸易的行政性限制和对外商投资尽快实行国民待遇等,以更好地发挥开放对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快有关重要立法,完善各种经济法制,逐步做到经济活动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和整个经济管理的法制化与规范化。
应当看到,要实现上述“九五”期间的一系列改革,任务是十分复杂和艰巨的,其中,最核心的很明显还是如何越过国有企业改革这一大难关。如果说,整个改革前十几年重点是攻克价格关,以建立和形成真正的市场作为整个经济运行所必须有的基础的话,“九五”改革所要攻克的难关,可以说就是如何使市场活动的主体——国有企业的体制与机制,能够真正同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只要把这一关越过去,我们的改革可以说就基本成功了。
标签:国企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