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浅谈论文_雷淑云

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浅谈论文_雷淑云

雷淑云 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南街小学 7362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的心理特征,抓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在课前、课堂、课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直观教学、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存在不善于动手的一面,怎样才能改变这一局面,使学生乐于动手,善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教学实践,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感到压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快乐”。数学知识抽象,枯燥,学生缺乏兴趣,这时教师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的心里特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给学生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实践操作,既提高了学生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潜能。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操作,先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然后对比分析,探索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归纳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转化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转化后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学生在操作活动的引导和促进中把外界的运动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动手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思维提供支柱,有助于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在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操作时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索,怎样摆放、移动学具或实物。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事先让学生分别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拼一拼,大家兴趣极高。有的拼成长方形,有的拼成平行四边形,还有的拼成正方形等。让学生仔细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动手操作中大脑会积极的参与思考,学生的思维过程会在动手操作中显示出来。因此课堂中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拆一拆,装一装,比一比,拼一拼,测一测,量一量,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得出结论,学生就会在真正意义上掌握这些知识,大脑里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动手操作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直观教学中,不少教师采用直观演示,对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理解算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教师演示教具时,学生只能看,不可能人人动手,其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动手操作的要求越高,学生的求美心和表现欲就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完成每项操作。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时,教师开门见山,“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够拼成三角形呢?让我们一起动手试一试吧!”动手操作就需要借助学具开展活动,这时让学生拿出老师课前布置的不同长度的小棒,试着摆一摆,拼一拼,学生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人人动手动脑,长期地操作和训练,就逐步养成了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动手操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该使操作活动游戏化,让学生在“玩”中发现规律,发展智力。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比如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教师准备了黄色,红色,白色的小球若干个,让学生根据条件往盒子里放小球,假如一定摸到白色小球;摸到红色小球的可能性较大;摸到黄色小球的可能性较小......在不断的提问变化中,学生调整思维,改变放球的策略,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得当的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勇于“做数学”。

五、动手操作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变教师的示范演示为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学具便是重要条件。因此,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各环节,还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给学生创设动手的条件,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如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为了让学生不但获得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还让他们经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发现,归纳出:把圆分成无数个相等的近似的三角形后,这些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的面积S=πr²。课后我体会到动手操作无疑是学生理解知识的极佳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表象,有效地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六、动手操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解决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发掘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拓宽动手操作的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解决能力。

比如:教学完“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引导学生探索:课桌椅摇晃该怎么办?学习了圆的面积以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可不可以?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让学生给自己的相片做精美的装饰框,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与宽,算出客厅的面积,再测量一下地砖的长与宽,并算出地砖面积,最后估算一下客厅里铺上这样的地砖最少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4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让我们有效掌握动手操作这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因动手操作而显得更加精彩!

论文作者:雷淑云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7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浅谈论文_雷淑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