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办法
一、废气治理措施
(一)地下采矿在凿岩、爆破、装运过程中均有粉尘产生。为做好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公司对坑下粉尘、炮烟等有害物质的排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坑内作业地点采取湿式凿岩,出渣前喷雾洒水;二是加强局部通风;三是为井下作业人员配备防尘口罩;四是建立完善系统通风网络,加强进、出风口洒水降尘等。通过这些措施,大大降低井下作业的粉尘浓度,改善了作业环境,保护了井下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以及对地面空气的污染。
(二)在选矿的破碎、筛分环节,采取加装除尘设施和二级水膜降尘。通过除尘处理后排放量约为35吨/年,除尘效率达到了94.70%。回收的粉尘稀释为矿浆经地沟流淌至回收池,人工铲回磨矿工段利用。在生产过程中,渗入捕捉药剂产生的挥发份气体,根据职业健康管理的要求,为每位操作员工配发口罩、工作服、手套等劳保用具,减少职业病发生机率。
二、废水治理措施
(一)生产废水零排放。一是车间生产废水:通过建立废水综合利用系统,将车间生产废水由水隔离泵房扬送到尾矿库,经过沉淀、曝气、过滤、渗透到尾矿库坝前回水池,再经回水泵输送至生产高位水池供生产循环使用;二是井下废水:一部分从低中段输送到高中段再就地下排循环使用,另一部分通过井底水仓汇集泵送至地表高位水池供选厂使用;三是地表、自流和车间清洁卫生废水:通过汇聚沉淀后,扬送至生产高位水池,高位水池的水全循环又供生产使用。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年重复利用循环水115万立方米,年节约费用168万元,实现了生产废水零排放,自然环境不受任何污染,减少地表水的使用,使当地的农业灌溉得到有效保障。
(二)矿井涌水达标排放。外排口通过在现有过滤设施基础上进行改造、沉淀池加高80公分,池与池之间增设过滤网,以及增加废水循环利用率,减少废水日排放量,降至1600吨/日以内,达到100%达标排放。
三、废石(碴)治理措施
(一)井下废石100%有效处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井下废石就近充填采空区、就地排水排泥,真正做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公司所属各矿山工业固体废物主要为井下开采所产生的土石渣,不含其他有害物质,土石渣大部分不出坑,用于采空区的充填,多余的废碴用于尾矿坝的堆砌。
(二)酸浸废碴再选利用。经多年的生产发展,大量氧化铜矿酸浸后常年堆放在露天堆场,占用大量土地,且不利于安全环保工作的推进。通过技术攻关,实施浸碴回收入流程再选,变废为宝,可以减少土地占用,有利于矿山环境的保护。从2013年开始,年处理浸碴15万吨,浸碴平均铜品位0.21%、银品位9g/t,年回收铜精矿200吨、银300kg,预计可持续生产15年,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可减少土地占用面积约40000平方米,有效降低了公司浸碴场地管理的费用,既保护了矿山环境,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生产尾矿严格管控。公司所属各矿山均按设计要求建立了尾矿库专门储存尾矿,设置专门队伍实施24小时动态监控管理,每隔一定时期聘请专业研究院(所)对尾矿库实施稳定性分析评价,并不断加强完善尾矿库建设、管理的各项措施,不断提高尾矿库防洪抗洪等级,提高安全可靠性。尾矿库通过近年3000多万元的防洪加固和多年植树种草,以及在线监测系统完善,已经成为花园式尾矿库,能抵御500年一遇洪水,使下游居住村民得到安全保障。
四、开展绿化造林,美化矿区环境。
矿山坚持开展厂(矿)区植树造林活动,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创建清洁绿色矿山。矿山获得国家绿化造林先进单位荣誉。
成 效
一、通过对矿山“三废”的治理,一方面,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含量和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使管理者、经营者和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促进矿产开发、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通过综合治理,可以恢复生态,有利于改善矿山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二、根据绿色矿山建设规划,编制了生态植被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完善绿色矿山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矿山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矿区土地复垦水平全面提升,矿山企业与地方和谐发展,获得国家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审核认证。
展望
绿色矿山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矿山。建设绿色矿山是新形势下保证矿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科学、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资源利用与矿山发展相协调的重要举措,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矿山将继续秉承科学发展理念,依托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努力推动技术进步,严控“三废”、优化“三率”,创造效益,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绿色矿山夯实基础。
论文作者:高慧敏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0
标签:矿山论文; 尾矿论文; 废水论文; 井下论文; 作业论文; 粉尘论文; 措施论文; 《科技中国》2018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