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江泽民同志论文,贡献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不仅一以贯之地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而且在改革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观点,实现了一系列理论突破,达到了我们党在实践认识上的新水平,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理论贡献。
一、科学地认定邓小平理论的思想路线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最显著的贡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邓小平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思想路线,所回答的是关于思想路线、哲学世界观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地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这一精髓论集中表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的应有地位和意义,自始自终贯穿于江泽民的实践观之中。他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部观点的精髓。”(注:《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1993年11月2日)反复强调:“要通过学习,努力掌握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提供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注:《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1996年1 月24日)尤其是要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1998年2月19日《人民日报》)
精髓论的提出,是我党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宝贵经验产物,也是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具体运用。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定为精髓的过程是对实践认识过程再确立的过程,它来源于实践,又接受实践经验的检验,是基于我党历史的宝贵经验,反映了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联系,是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共同构成了完整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从我党的成功历史经验可以看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其他一系列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倡导和支持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重申和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得以顺利进行,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无不得益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江泽民强调指出:“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一再证明,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发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在重大历史转折的关头,在面临众多困难和严峻考验的时候,更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精髓论的提出,揭示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江泽民同志科学地论证了精髓论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指出:“我们历来主张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马列著作中找不出现成的答案,因为那个时期没有这些情况和问题。”(注:《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1996年1月24日)因此, “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努力学习和掌握贯穿在邓小平同志著作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注:《学习学习再学习》《求是》1994年第13期)他强调:“一定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离开了科学的世界观,我们的决策、我们的事业就丧失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注:《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1996年6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本来是内在统一的,但我们有些同志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他们分割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唯物辩证法的修养。我们工作中发生片面性、绝对化、‘一刀切’、‘一哄而起’等等,从方法论来说属于形而上学的东西。为什么?原因也是缺乏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修养。”(注:《在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上的讲话》1993年1月15日)
精髓论系统地论证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内在统一有机整体。实践没有终结,思想解放也就永无止境。江泽民同志系统地分析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没有止境,要一以贯之。”(注:《在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上的讲话》1993年1月15日)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因为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做到实事求是。也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摆脱一切外来的束缚,才能真正做到进一步解放思想。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进步与跨越总是与思想解放相伴而行的。思想解放一步,认识提高一步,社会就发展一步。“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注:《在第二期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研讨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6月3日)
二、鲜明地提出理论能否联系实际不仅是一个学风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
学风问题实质上指的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也就是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党内的学风端正不端正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必须解决好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必须要有一个好学风。江泽民同志指出:“解决实际工作中理论是否联系实际,不仅是个学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加强和改进理论学习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强调:“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学风问题是一个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6 年6月24日)提出:“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要达到这些要求,全党同志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努力,尤其要切实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从实际中来并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学懂,也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用好。从党的历史看,什么时候理论和实际结合得好,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因此,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会更加自觉和全面,就能排除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避免和减少在工作中的出现的片面性、绝对化和左右摇摆。”(注:《学习学习再学习》《求是》1994年第13期)
江泽民同志提出正确处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优良传统学风之间关系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问题,进一步阐明了学风问题与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相统一的。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全新的事业,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这同继承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相统一的。”(注:《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讲话》《解放军报》1996年1 月18日)“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要会背几个条文,而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思想路线。”(注:《关于加强党校建设的几个问题》《党建》1990年第8期)
三、创造性地进一步发展了我党理论联系实际学风,把学风问题科学的界定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
针对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对学风问题进行了科学的界定。这不仅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刻对我们在学风上提出的根本要求,而且是我们想问题、干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和着眼点,充分体现了江泽民同志学风的鲜明特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是因为它始终严格地以事实作为自己的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程度,在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实际生活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他提出:“这里有一个学风问题:究竟是单纯从马克思主义书本里的片言只语找答案,还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实际的问题。”“一定要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提高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来谈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开来,没有出路。”(注:《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摘要》《求是》1997年第12期)他强调:“这‘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是我们党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体现。”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发扬这种优良学风,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极大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他强调:“在我们党的队伍中,在我们干部队伍包括一些领导干部中,照本宣科的不良风气,断章取义、各取所需的不良风气,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风气,说一套做一套的不良风气,仍然严重存在,这些不良风气,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十五大精神的贯彻落实,败坏党的形象和声誉,窒息党的生机和活力,也影响干部的健康成长。”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决反对这些不良风气,带头形成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把这些好风气在广大干部和党员中大大地弘扬起来,长期坚持下去。”(注:《在第二期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研讨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6月3日)
四、鲜明地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理论上和政治上成熟的标志。
理论联系实际乃是实事求是的根本点、灵魂。它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最显著的特点——实践性以及实践的目的性。理论上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而政治上成熟的实践表现则是理论上成熟。二者是统一的、相关的,都可以归结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点上来。江泽民同志提出“能不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是理论上和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一个根本标志。”(注:《在第二期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研讨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6月3日)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江泽民同志提出:“理论思维的成熟是党的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无论对党还是对党的干部来说,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科学理论,这是我们党政治上成熟的根本标志。”(注:《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1993年11月2 日)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正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题中应有之意。指出:“党在理论上的提高,是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科学性的根本保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重视理论,学好理论,不能浅尝辄止,满足于字面的一般理解。”(注:《在出席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的同志座谈时的讲话》《求是》杂志1994年第13期)强调:“分析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掌握新知识,摸索新经验,既是新的实践过程,也是新的学习过程。不加强学习,就会处于盲目、被动和落后状态,就不可能取得领导的主动权。”(注:《学习学习再学习》《求是》1994年第13期)
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党在政治上成熟的标志。马克思主义是深深植根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始终同实际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于它能够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开辟道路。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成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一文中指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现在我还要说,能不能把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是理论上和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因此,“要进一步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要帮助党员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在出席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的同志座谈时的讲话》《求是》杂志1994年第13期)
五、系统地论证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进一步阐明了实现二者结合的关键。
实践第一的观点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所在。江泽民强调必须“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提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检验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抛弃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抛弃那些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的甚至歪曲的认识,抛弃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思想,坚决反对那些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注:《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1993年11月2日)
一方面,对实际的科学认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江泽民指出“什么是我国当前实际?这就是我们正在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1998年2月19日《人民日报》)“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 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注:《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摘要》《求是》1997年第12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拒绝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实践证明,我们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了。
另一方面,理论就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江泽民说“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
江泽民进一步阐明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指出:“实现这个结合,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并把两者正确地统一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之中。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认识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重大影响的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在实现两者结合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勇于探索和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智慧;坚持独立自主地分析和解决中国的问题,找出适合我国情况的前进道路。”(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1年7月2日《人民日报》)
六、科学地阐明了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的关系,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必须自觉树立实践的观点,群众的观点,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新经验。这是江泽民同志实践观点和工作方法的又一鲜明特点,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重要体现。他指出:“正确的思想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来的,只有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才能不断地获得、坚持和发展真理性的认识,才能保持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注:《在〈朱德传〉出版发行暨纪念朱德诞辰一百零七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1993年12月10日)提出:“尊重实践必然尊重群众。”“讲政治,就是要求坚持尊重群众、尊重实践这个辩证物唯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6年6月24日)
由于面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任务,面临不断发展的形势和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懂得、不熟悉的东西很多,必须刻苦地学习。“学习什么?学习社会,学习并科学地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注:《江泽民在优秀县(市)委书记表彰会上的讲话》1995年7月1日《人民日报》)“广大人民群众每天都在创造新事物、新经验。这就要求我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深入进行理论的探索、概括和创造。‘理论来源于实践经验’”(注:《加强党的理论建设》《求是》1991年第12期)提出:“推进改革和建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不少,好办法从哪里来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中固有的,归根到底是来自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丰富多彩的实践。谁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谁就有力量、有智慧、有办法,就能够经受考验,战胜困难,做出突出成绩。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因此,“必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深入到艰苦的地区和困难的地方去,老老实实地听取群众的意见,老老实实地改进工作,在领导改革和建设中不断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注:《江泽民在优秀县(市)委书记表彰会上的讲话》1995年7月1日《人民日报》)
标签:学习学习再学习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论文; 群众观点论文; 人民日报论文; 求是论文; 理论联系实际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