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孩的方式去跟他们对话——推荐《孩子是个哲学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个论文,哲学家论文,去跟论文,小孩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40多岁以后当上了父亲,被自己的孩子感动,为自己开启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丰富世界。《孩子是个哲学家》写下的就是他与年幼的两个儿子相处时的种种趣事给他的启迪和感动。
我感觉到我的人生更丰富,更深刻了。我意识到每一段小插曲,不论是多么无趣或扰人,在它的背后都隐藏有巨大的惊喜,有时甚至闪现智慧的灵光。
有小孩之前,我总是带着一点优越感观察其他父母。我觉得他们很可怜,笨手笨脚。我从自己拿手的心理学理论角度挑出他们的错误,在心里大加批判并且想好应该如何如何。我以为自己一定会比他们强。结果,等我有了两个小孩,我就不敢再说大话了。我过去的所有理论就像纸牌城堡一样不攻自破。我不再那么有自信,并屡次跌得灰头土脸。
这并不算是失败。为了能学会理解,为了能向前走,必须打破原有的“自信”与自以为是。这是你正确的第一步。
我跟其他父母亲一样,也曾被孩子胁迫,被刺痛,重新评判自己。所有种种,无一幸免。我的孩子常常以他们狡黠的直觉触及我内心的痛处。这些也让我大受教益。他们让我改变的过程,自然有辛苦或伤痛,但我想没有任何心理治疗、修炼或东方教派可以替代,有此功效。
有孩子的生活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有欢乐有悲伤,也有疲劳:如果把你们为他们独立前所准备的食物一碟一碟排开,可以排到仙女星座那里去。父母简直就是孩子的奴隶。更不要提数不尽的矛盾、失望、吵闹、生病,以及同样排着队的账单要付。
哪一个做父母的事先知道自己将面临那么巨大的挑战?更不要说为此所做的牺牲了——没有孩子的话可以做多少事情!我有时候也很怀念我跟维维安可以连续讲五分钟的话都没有被人打扰的那段时光。
事情远不那么简单。有了小孩以后父母会变,但也可能向负面改变。我相信父亲或母亲的角色会让人神经紧张。我们如果习惯性地扮演受害者,就成了小孩的俎上肉。我们喜欢嫉妒,则不用担心没有发泄处;我们若有强烈的控制欲,他们也是现成的对象。至于那么么多的神经兮兮的瞎紧张呢,没有比小孩更能激起我们的惊悚幻觉的了。
所以说,为人父母等于是被判终身为奴,或是可能迫使你得神经官能症,或是向未知世界的一趟振奋人心的旅游。该如何走呢?
这里有两点要注意:第一是投入学习。如果我们敞开心胸,乐于参与,我们就走对了。通常父母想的都是可能教导孩子做些什么。或许我们应该反过来问问自己,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对寻常问题,提出新奇、独特看法的往往是我们的孩子。有时候,该去学校的应该是我们。
第二点是提醒自己,虽然做父母那么琐碎,平凡得不屑一顾,却极其重要。看看其他职业,工程师接触到的材料是水泥和钢筋;医生手里是组织纤维、器官、细胞;艺术家对面是色彩、声音、画面;厨师烹煎炸炒;而父母掌管的是生命,或至少参与了生命的创造。他们接触的是人。孕育、抚养、给予孩子关爱和呵护,教育他们适应这个世界的生活法则,帮助他们发挥潜力。没错,为人父母是最美的一门艺术。
本书谈的是一个人所学到的东西,那个人就是我。我把我的经验变成了研究的范畴,因为我是个心理学家,惯于探讨人类的内在经验,从而总结。所以观察我做父亲后的变化对于我不是件难事。
虽然这里谈的只是我自己的经历,但我深信我所说的能给世界上任何地方的父母或从事与儿童有关行业的人士一个借鉴。我终于明白,我跟孩子的关系直接建立在我和他们妈妈的关系上。如果我和他们的妈妈关系不好,就不可能跟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
有次我们在火车站候车室候车。三岁的艾米利奥对我和他妈妈说:“爱!爱!”然后让我和维维安明白,他要看到我们抱在一起。虽然这让人十分尴尬,但在闷得发慌的旅客面前我们还是照做了。可是对艾米利奥来说我们太含蓄、太敷衍了,他要的是我们更热情的拥抱。还要爱,他说,还要爱。我们只得很矜持地遵照吩咐,还是不行。艾米利奥一直坚持。最后直到他满意了,满意地一屁股坐到我们两个中间,当“爱的三明治”。
孩子就连做梦也没想过,有些事需要在众人面前保持矜持,为什么爱会不好意思呢?他所在意的,只是身为父母的我们彼此相爱。当他紧挨着父母做“三明治”的时候,小脑袋瓜子里在想什么?我只能想像,但我相信他一定感觉很好。隐隐约约,在爱他的人的体温中,他知道这两个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彼此相爱,—切就都对了。那应该是很美好的感觉。
或许我们对生活的要求太多了。我们这个时代,家庭已病人膏肓。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已经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核心家庭,婚姻制度也摇摇欲坠,关于两性关系的讨论正如火如荼展开;宗教信仰日薄西山,导致家庭更不稳定、不确定、孤独,家庭变成了万恶渊薮。
我又想到另—个截然不同的例子:一天早上我们四个离开在乡间的家到城里去待了一天。走时全家人精神饱满,晚上回家的时候,我们已经被累垮了。小儿子放声尖叫,大儿子发脾气,我和妻子在拌嘴,然后把气都出在孩子们身上,整个一场混战。我们的家就像压力锅一样,眼看快爆炸了。这就映照出今日家庭的典型表征,一家人被迫待在一起没有退路。当然,即使在那时,在我心里的某一个角落,依然有爱,只是我没意识到。
幸好那只是一个偶发事件。我和维维安之间没有任何问题,但我知道要继续保持和睦的关系我们都得努力,谁也不能坐享其成。有了小孩以后,我和太太的关系变得既亲密又疏远。亲密,是因为她将这两个小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我对她有无尽的感激,那是我这一生收到的最美的礼物。只要想到那两次分娩,她疲惫的脸上同时闪耀着喜悦的光芒,我就有说不出的感激。我觉得我们两个正携手经历一次美妙的冒脸:照顾两个孩子长大,帮助他们成为实在、完整的人。
可是我们的关系也有不恰当的时候,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少了。过去原本知性的对话现在变成“这个尿布会渗”,“快一点,小孩在哭,要喂奶了”,“小心别让他摔跤,我很喜欢那件衣服”。两个人长此以往面对这些琐事,早晚会因疲惫而爆发。
再回到火车站那一幕。艾米利奥希望我们要好,他要看到、感觉到我们相爱。为什么?很简单: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关系息息相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父母关系下的产物,可以是美好和谐的关系,也可以是叫人心碎的伤痛。父母的关系造就了我们,不管你是属于大家庭时期、单亲家庭、人工受孕、基因改造、子宫出租或精子银行哪种形式,血缘关系永远与你同在。
我们可以拿菜园来做例子。如果菜园土壤肥沃且细心栽培,蔬菜才会长得好。如果菜园疏于管理,杂草丛生又寄生虫肆虐,结果会怎样?小孩对父母的关系是无选择余地的,然后和他们在一起。如果父母关系很紧张,那毒素会传染到他身上。如果家庭气氛不平和,他就会在冲突中成长。如果这种气氛是焦躁不安的,孩子的未来也就充满不定数。
虽然花费了不少时间,但我终于明白,我跟孩子的关系直接建立在我和他们妈妈的关系上。如果我和他们的妈妈关系不好就不可能跟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当然我和太太的关系有其独立的价值,就算没有小孩也很重要。不过有了小孩以后,这个重要性更被凸显出来。
道理虽然清楚,过于相信自己的信心,有时候我也会忘。既然心里知道我们夫妻俩的关系没有问题,就懒得再去照顾,让菜园子自生自灭,把心思全放在孩子身上,去独立体验充满惊喜和新奇发现的冒险之旅。渐渐地,维维安对我视而不见,我也对维维安视而不见。
艾米利奥有了意见。对他而言,我爱维维安很重要,可是我们的关系中心,是弥足珍贵、地位神圣不可侵犯的他。有一天我们跟他聊起我和妈妈,说还没有他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多么惬意,我们那时候十分恩爱而且有很多时间在一起。我又说那几年我和维维安经常会两个人出去吃晚饭。他惊讶极了,居然不带他,也不带乔纳森,因为我们也喜欢独处。我在艾米利奥眼中读到一丝惊慌,之后又因为觉得被冒犯而生气。他根本无法理解我和维维安没有他也可以很快乐。
好在我及时意识到这类的危险。事情是这样的。我在孩子身上耗费了我绝大多数的精力,惟一可以阅读、思考、写作的时间只有清晨。我开始在早晨五点起床,结果小孩起得比我还早。仿佛敌军入侵,一点一点地攻下所有的战略位置。于是我开始打算五点起床,四点半,四点。结果晚上困得要死。但是晚上小孩上床后,本是我跟维维安唯一可能独处的时间。结果呢,维维安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个活死人。
如果有人问我,我会说维维安比写作重要,但是说话时会结巴。事实上我一天最精华的时间都留给了写作。那是我的救赎,最后仅存的自由,那是我的生命之泉。我是这么想的:假如剥夺我写作的可能,我会发疯。
然而我觉得沮丧,老觉得不对劲,写作也因此中断了。我终于了解自己一直知道但是不愿意承认的事实——我的优先顺序错了。不管事情有多重要,你把事情摆在人的面前就不对了。于是我决定早上不再那么早起,不甘心情愿地决定牺牲写作和思考的时间。再珍贵、再美好的事物,我也必须学会放弃,决定还给我太太一个清醒的丈夫。
这样做后,我立即觉得整个人都活了起来,似乎失去的宝藏失而复得,写作的灵感又回来了。我甚至还腾出别的时间来写作。一旦将心中的优先顺序重新安排好,我白天一样可以早起,晚上也不再觉得疲倦和情绪低落。
还有另外一件事更微妙,且出人意料。艾米利奥和维维安的关系似乎更亲密了。不是说原来他们关系不好,可是有件事我不是很喜欢——艾米利奥常常对妈妈很不礼貌。有时候他跟我讲话根本无视妈妈的存在,好像冷血的大男人。我觉得很不舒服,可是不知道怎么办。我赫然发现原来不知不觉中,艾米利奥反映的是我对维维安的态度。原来是我那样对她,而不是艾米利奥,是我把她放置在无关紧要处冷落着。幸好我及时发现并改正过来了。只要我改变心里对她的态度,艾米利奥的外在举止亦随之改变。
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了解到我所有的问题和局限在这个家里都无处藏匿。以前表现不明显,没人去触及,我可以假装没事,现在却明明白白在那里,令人心虚,想躲也躲不掉。我如果意志消沉,那意志消沉就展现在家人面前,我如果生气,餐桌上就多了它这位客人;我如果心慌意乱,从我的声音、我亲人脸上的表情都能有所察觉。
在家里没有任何隐私可言。我的思想是公开的,我的孩子每天都会把它搬上舞台演给我看,或精力充沛,或耍横,或歪曲事实,或假意掩饰,都既是对话语的反射,也是行为的浓缩。
所以我对我的思想及其效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常常妄下断语,做出负面或武断的结论,表现出不满和悲观的情绪。在我脑中,维维安可以千变万化:有时候是仙女,有时候是女巫;有时候聪颖贤惠,有时又愚蠢至极;有时是我的红粉知己,有时只是同住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总之,有时吸引我,有时又让我觉得乏味。
我决定让自己的脑袋冷静一下,把我所有的固有的看法暂放起来,用不带任何偏见的眼光去看维维安,尽可能不加入主观意见。虽然开始不容易,但是成功的时候也很多。不必事事下结论,开放的结局往往更好一些。这样发觉自己变单纯了,更能跟现实契合,成为了一个跟另一个生命共存的生命。
我发现自己还学会了接纳。我对接纳的艺术早有领悟。我知道我们没有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希望并争取他人凡事合乎我们的要求,那样做常常只是白费力气,保证令你大失所望。而今我重新认识了这门艺术。维维安就是维维安,孩子就是孩子,到此为止。我不再期待他们按我期望或指定的模式行事,也不会因为他们不照此去做而抱怨。
标签:父母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