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达到”需要做好--关注“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_中小学生守则论文

“理解,达到”需要做好--关注“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_中小学生守则论文

“看得懂,够得着”更需做得好——聚焦《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守则论文,中小学生论文,做得好论文,得着论文,看得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前,《中小学生守则》因为“过于宏观”“难以落实”受到过不少人质疑,不过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了。日前,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删除了一些笼统的原则性规定,加入了更具操作性的规范内容,《中小学生守则》有望成为真正可操作、易做到的学生行为规范。

       新版《守则》新意多

       新版《守则》全文共9条,282个字,采取“总分”形式,每一条先有一句总体要求,再分述具体要求。与老版相比,新版《守则》在内容上做足了“加减法”,新意颇多。

       新意之一体现在,概念化的内容少了,对学生的要求更加细化。老版《守则》的第一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现在有了更具体的要求,那就是“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原来第二条“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的笼统要求,现在被细化为“好学多问肯钻研。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集体”等规定变成了“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珍爱生命,注意安全”被细化为“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被细化为“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到知错就改”等;“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被细化为“爱惜花草树木,节粮节水节电”。

       新版《守则》删除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等操作性不强的内容,补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容易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如主动分担家务、自觉礼让排队、不比吃喝穿戴等。还增加了时代发展过程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文明绿色上网、低碳环保生活、热心志愿服务等内容。

       新意还体现在新版《守则》未沿用颇具争议的“见义勇为敢于斗争”,改为“会自护懂求救”,提醒孩子们在遇到危险、困难时要懂得想方设法自护、自救。

       《守则》修订的历程

       作为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新修订的《守则》一经发布好评如潮。而事实上,这并不是国家第一次对其进行修订。仔细算一下,《守则》已经有35年的变迁史。35年来,国家不断对其进行修订和完善。

       公开资料显示,1981年,国家正式发布《小学生守则》;10年后的1991年,《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发布;1994年,《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发布。这就是后来长期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两守则、两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2004年教育部对“两守则、两规范”进行了修订,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对配套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2004版《中小学生守则》和配套的两部《日常行为规范》对于促进学生积极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内容比较宏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在具体操作中,有些要求难以落到实处,《日常行为规范》中内容过多且交叉重合等。为此,教育部决定“制定孩子够得着,实实在在的《中小学生守则》”。2012年,教育部启动修订工作,将2004版《中小学生守则》及配套的两部《日常行为规范》合二为一,形成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并于2014年公开征求意见。

       今年8月27日,教育部对外公布《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要求各地遵照执行,并表示各地可依据修订后的《守则》,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教育部表示,新版《守则》的制定,历经基层调研、国际比较、多方参与、反复论证、集思广益的过程,形成最大公约数、凝聚了广泛共识。《守则》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立德树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重大部署落细、落小、落实,引领和规范学生思想品德与言行举止。

       好制度更需落实好

       将《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共70条2000多字精减为不足300字的新版《守则》,并在开学前正式印发,意义非同一般。不少教师纷纷表示,《守则》一改旧貌变得内容具体、表述生动,学生“看得懂,够得着”,更需要将其落实好。

       《守则》如何科学落实,引来不少人进言献智。

       武冈市教师刘传斌认为,如果学校只是把《守则》贴在宣传栏里、教室墙上,或组织学生简单背诵内容还远远不够。“学校应该让《守则》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让孩子们在理解中自觉遵守,而不是让孩子们跟着《守则》空喊口号。比如可以将《守则》融进具体的校本课程和学生活动之中,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认知、认同、践行。”刘传斌说,不要让学生觉得新《守则》是约束其行为的禁令,而应该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的精神指引和人文关怀。

       “落实新《守则》需要新思维。”湖南教育新闻网评论员殷建光认为,要有大人率先垂范的思维。要求孩子怎么做,大人应该先做好,老师、父母等都应该积极开展学习新《守则》活动。“要有惩戒思维,没有惩戒,就没有教育。各地尽快出台落实新《守则》的具体条例,在具体条例中应该有惩戒条款。遵守《守则》是本分,违反《守则》必须接受处罚,这应该成为教育共识,也应是法制建设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我们期待各地各中小学认真做好新《守则》的宣传、落实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引导中小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让“看得懂,够得着”的《守则》,真正成为孩子做得到、做得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标签:;  ;  

“理解,达到”需要做好--关注“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_中小学生守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