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女性教育研究论文

汉代女性教育研究论文

汉代女性教育研究

□邵爱玲

【内容摘要】 汉代女性的教育分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两种形式。女子从胎儿时就开始接受胎教,乃至嫁为人妇后继续接受婆家的教导,可以说终身都在接受教育。家政技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伦理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内容,知识文化教育是少数女性的专利。

【关键词】 汉代女性;家庭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家政技能教育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育向平民化方向发展。汉代女子教育进入定型时期,但这一时期对于女性的教育,仍然是两种形式,即宫廷女子的教育和普通家庭女子的教育(主要指宦官之家)。本文从女性终身受教的角度,展现汉代女性受教育的全貌,分析儒学的发展对女性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宫廷教育

自汉代起,后宫是古代女性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教育对象主要是宫女,包括皇帝的殡妃、夫人、公主等;以皇帝或皇后(包括太后)任教,或设置、聘请专职教师。“和熹邓皇后……自入宫掖,从曹大家受经书,兼修天文、算数。昼省王政,夜则诵读……又诏中官近臣于东观受读经传,以教授宫人。左右习诵,朝夕济济。”可知,汉代后宫有专门由女宫担任的“学事史”,负责后宫女性的教育工作,培训工作由东观负责。这里的曹大家即班昭,教育对象遍及后妃、宦官和宫女,通过教育学习知识主要是以《女戒》为教学内容,遵守宫中礼仪,言行规范。另外,也是满足太后听政所需。据《后汉书》记载,霍光主张“以群臣奏事东宫,太后省政,宜知经术,白令(夏侯)胜用《尚书》授太后。”明帝马皇后,“数授诸小王,议论经书,述余平生,雍和终日”,顺烈梁皇后曾下诏“大将军以下至五百石,悉遣子就学,每岁辄于乡射月一飨会之”,安帝元初六年(119),邓皇后为贵胄、贵戚进行教育,“诏征和帝济北、河间王子男女年五岁以上四十余人,又邓氏近亲子孙三十余人……教学经书,躬自监试。”主张男女都应该读书习礼。

二、家庭教育

家庭是一个人教育的起点,一个人从胎儿开始乃至一生无时无刻不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胎教及幼教。早在西周时期,《大戴礼·保傅》中有这样的记载“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御户右,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缊瑟而称不习;所求滋味非正味,则太宰依斗而言曰,不敢以侍王太子。”这是关于胎教的最早记载。而“周室三母”之一的太任即是如此。《列女传》卷一《母仪传》记有“寝不侧,坐不边……”在其看来,“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与善则善,敢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因而,生子必形容端正,德才过人。

汉代大儒贾谊则吸收了西周以来关于胎教的理论。在其《新书·胎教》中说“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强调了胎教的重要性。第一,婚姻对象的选择上应选“孝悌世世有行义者”;第二,为儿童发育提供安静的生长环境,包括饮食、居住、情绪状态等。由此,汉代时期已非常重视胎教的问题。

3.文化知识教育。“古之妇学,必有礼而通诗,六艺或其兼擅者耳。”汉代女性精通文史知识的不在少数,儒家经典亦受女性推崇。《汉书》称赞孝成许皇后“聪慧,善史书。”《后汉书》称和熹邓皇后“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家人号曰“诸生”。《后汉书》说顺烈梁皇后“少善女工,好史书,尝以列女图置于左右,以自鉴戒。”明帝马皇后能诵《易》,喜读《春秋》与《楚辞》,尤其董仲舒的书。汉代对女性文化知识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士大夫家庭,文学、史学等领域都有她们的身影。班昭《东征赋》,蔡文姬《悲愤诗》,班昭续写《后汉书》中的天文志和八表等。但对于平民家庭的女性来说,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记载鲜见。谢夷吾任寿张县令时,县里有一名叫张雨的女子,五十岁还没有出嫁,“留养孤弟二人,教其学问,各得通经”。

关于女性的教育,大部分都集中在这一时期。按内容主要划分为伦理道德教育、技能教育、文化教育。母教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刘向在《列女传》中的《母仪篇序》曰:“惟若母仪,圣贤有智。行为仪表,言则中义。胎养子孙,以渐教化。既成以德,致其功业。姑母察此,不可不法”。

(1)管子在正断层无内压工况下的破坏形式为受拉破坏,随着断层位移的增加,管子的轴向应变峰值增加但峰值位置不发生变化。

(二)早期教育。每个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大约六岁,教授简单的数字,南北东西方位名称;七岁教以男女不同席,八岁教以进退辞让的礼节,九岁教以一月中的数日和朔望。十岁以后则告以不出闺门。学习烹饪、纺织、丝麻等家庭的日常事务,以便襄助男子。《礼记·内则》载:“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到十五岁举行冠礼,并进入成人时期。

整治酒席也是汉代女性所必须学习的。特别是上层人家的女性,在祭祀之时需要亲自下厨准备祭祀的酒食以示“敬天敬祖”之意。而平民百姓的家庭日常生活中很少讲究饮食的精细,女子在从小的耳濡目染中就已学会做些粗茶淡饭。技能教育的传承主要是家世传授为主,不同的家庭根据行业或阶级传授给他们子孙不同的社会经验和技能。广大农民在劳动中传授给子孙以生产经验;小商人家庭则经商经验传授给子孙。

2.技能教育。这主要是针对“四德“中的妇功。班昭解释其为“不必工巧过人,专心纺织,不好嬉笑,洁其酒食,以奉宾客。”女性的家务劳动主要是缝纫纺织、整治酒席,几乎社会各个阶层的女性都要接受类似的教育。西汉昭宣时期,张安世贵为公侯,家资丰厚,妻子仍不辍纺织。东汉曹操夫人丁氏平时在家中,一般都在织布机上专心织布。东汉邓后,出身豪族世家,幼时“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因此遭到其母阴氏的反对,要求其学习纺织等妇业。可见,在汉代上层妇女也从事纺织劳动,只不过她们的纺织大多是为了“修身养性”而实际经济意义不大罢了。而在一般平民家庭之中,女性的纺织收入则是占据了家庭收入的相当部分。古诗《长安有狭斜行》“大妇织绮祉,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夹琴上高堂。”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乐府诗《上山采蘼芜》中,一位遗弃前妻并再婚的男子比较前后两个妻子的纺织技艺:“……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再如《后汉书·冯衍传》注引《衍集》载:“(冯)衍与妇弟任武达书曰:入门著床,继嗣不育,了无女工。”不会女红成为冯衍妻被休的一个原因。由此可知,在汉代女性掌握纺织技艺是何等的重要。

另外儒家认为,“乐”可“合德”。非常重视女子音乐方面的训练。尤其社会上层的人家,更是让子女学习一些歌舞、琴艺、书画之类的教育。《后汉书·列女传》载蔡文姬“妙于音律”,创作古曲《胡笳十八拍》;刘兰芝“十五弹箜篌”等都是典范。更有些民间女子以歌舞技能进入高门,得到皇帝宠信,位至皇后、贵妃。如刘邦的宠妃戚夫人,自幼生活于民间,会弹瑟击筑,擅美歌舞,后来流入汉宫。因而,汉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

1.伦理道德教育。《白虎通·嫁娶》中载“人所以有师何?学事人之道也。”以“五常之道”驯化人的德性。要女子遵从男尊女卑之道。“三纲五常”则强调了女性卑弱的地位。臣忠、子孝、妻顺是中国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核心。董仲舒更是从阴阳理论上阐述了这一思想。在其《春秋繁露》中指出“阳始出,物亦始出;阳方盛,物亦方盛;阳处衰,物亦初衰。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终始,三王之正随阳而更起。以此见之,贵阳而贱阴也。”为男尊女卑、男贵女贱提供了理论支撑。使服务于男性,依附于男性成为广大女性自觉行动,并以“三从四德”为女子的道德和行为规范。西汉贾谊在《新书·礼》中指出“君仁臣忠,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德,礼之至也。”在这里,他把妻柔、姑慈、妇德看成是女性礼教的最高境界,足见他对妇德的重视程度。东汉明帝马后、和帝邓后皆因“德冠后庭”立为后,顺帝梁后也“以德进”。

虽然互联网不存在界限,但是地方性的新媒体存在着地域限制,作为地方性新媒体,就应该具备其他外部大型网站不具备的优势,即充分展现本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倾力打造本土化内容,突出表现地方特色化内容,这正是各地新媒体能够大展拳脚的舞台。

平遥县汾河灌区片末级渠系配套工程青落村农渠混凝土防渗工程,原设计为底宽70 cm、高70 cm的梯形防渗渠6条(1-1农~1-6农),共计4 834 m。因占地等矛盾久调不决,致使青落村此6条农渠防渗工程无法实施,并且在项目村内其他区域也无法调整实施,项目村委同意将该部分渠道防渗任务调整到其他项目村实施。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读《孝经》,这是古代家族上至帝王之家,下至平民百姓首先要学习的。汉代以孝治天下,而“贤妻良母”的主要标准之一就是孝。《孝经》《女戒》《列女传》是家庭伦理教育的主要教材,强调女性的柔、顺、贞。其中班昭的《女戒》中作“卑弱”、“夫妇”、“敬慎”、“扫行”、“专心”、“曲从”、“叔妹”七篇,以“卑弱”为宗旨,要求女子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女子服从丈夫,包容丈夫和他的其他伴侣,夫妻关系更是看作是主仆关系;女子要孝顺父母、谨言慎行、侍奉舅姑等,概括了女子的自身修养及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后汉书》说顺烈梁皇后“尝以列女图置于左右,以自鉴戒。”汉宣帝“诏赐贞妇帛”对贞妇进行褒奖……至东汉,女德教化趋于严格,倡导女性从一而终。

关于幼教,主要针对幼儿时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诸如饮食用右手、讲话时的反应、女性角色意识等。

随着普惠金融工作统筹推动,2016年邯郸银监局制定了《2016年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工作方案》和《关于金融去杠杆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等,将发展普惠金融作为改革的重点领域,并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及精准扶贫为抓手,明确发展普惠金融目标责任与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和渗透率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三)婚嫁和出嫁后的教育。《周礼·昏义》载:“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汉代女子在即将大婚的前三个月的教育仍然沿袭前代。关于“四德”的教育主要而女子出嫁之后,婆家便开始担负起调教媳妇的责任。如生育、教养子女及料理家务等。正如古语所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杨元珍之女杨礼圭为教育两个儿媳妇曾在家中立有一“敕”,云:“吾先姑,母师也。常言圣贤必劳民者,使之思善。不劳则逸。逸则不才。吾家不为贫也……”可见,杨礼圭教育儿媳主要是让他们养成勤劳的品质。

对转染siAFAP-EZH2的siEZH2组、转染siRNA control的control组以及不进行转染的空白组MDA-MB-468细胞进行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和空白组比较,siEZH2组EZH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control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到每个家庭,或许会因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的差异所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等会有所不同。但鉴于父母对子女职责与慈爱的共同性,伦理道德、基本生活常识、生产技能等方面是每一个家庭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共同内容。

总的来看,教育的内容是以“三从四德”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加之家政技能教育,不同阶级的女性教育内容略有不同,但都以顺从男性、服务男性为目的,让女性接受礼教并转化成自觉行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家庭生活。当然,关于女子自身修养的教育是可以肯定的,但其对女性的的束缚程度乃至后世女性地位的沦丧无疑也是其根源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知识文化类的教育,集中在上层社会之中,对于广大的平民家庭的女性来说,则几乎是没有机会的。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皇后纪序[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范晔.后汉书·后纪·邓皇后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章学诚.文史通义·妇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6]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常璩.华阳国志[M].成都:巴蜀书局,1985

[8](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东汉)班固.白虎通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熊贤君.女子教育史[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2005

[12]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13]高士喻.国古代妇女生活[M].上海: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

[14]苏萍.班昭《女戒》教育思想初探[J].妇女研究论丛,2005,1

【作者简介】 邵爱玲(1990.5~),女,山东临沂人;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秦汉文化

标签:;  ;  ;  ;  ;  

汉代女性教育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