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又称“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胃部慢性疾病,其属于胃炎当中的一种,并以腹胀、嗳气、上腹部隐痛为主要的临床表现[1],通常伴有贫血以及消瘦等情况,由于该疾病属于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加上病情易反复,给患者造成的影响较大,所以临床上对于有效的药物治疗方式进行了不断的研究,随着中医技术的不断推广,有研究指出,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剂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为此,本文做了如下的研究报道。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观察对象为2018年4月-2019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8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并将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两组,一组实施常规西药进行治疗的对照组,一组为采取半夏泻心汤加减方进行治疗的实验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女性患者20名,男性患22名,平均年龄为(50.62±4.33)岁;实验组:女性患者18名,男性患24名,平均年龄为(53.41±3.67)岁。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得出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该组患者选取常规的西药治疗,药物分别为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国药准字H20066724·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阿莫西林胶囊(国药准字H12020807·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前者口服治疗,一天两次,一次一粒,后者口服治疗,一天两到三次,一次两粒,连续治疗8周,观察治疗的效果。
实验组:该组患者选取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剂治疗,基础方剂为:姜半夏、枳壳、红枣各12g,党参20g,黄芪10g,甘草8g,黄连5g,干姜6g。剧烈疼痛加白芍15g,腹胀明显加厚朴8g,胃部反酸加海螵蛸12g、吴茱萸4g,嗳气加佛手12g,湿气较重加藿香12g、薏苡仁12g,体寒加小茴香12g,气虚加怀山药30g,脾胃失调则需要将甘草、半夏以及黄芪的剂量调整为8g[2],所有的药物需要用水煎制,一天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连续治疗8周,观察治疗的效果。
1.3判定标准
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胃粘膜萎缩积分与肠化积分。
不良反应包括:失眠、头痛以及恶心。
治疗有效率: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均消失)、改善(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均有明显好转)以及无效(上述两种情况均为达到)。
治疗前、后的胃粘膜萎缩积分与肠化积分各为10分满分,分值越低症状越轻。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如下表一,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一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n(%)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二。
表二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n(%)
2.3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胃粘膜萎缩积分与肠化积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胃粘膜萎缩积分与肠化积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粘膜萎缩积分以及肠化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且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三。
表三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胃粘膜萎缩积分与肠化积分 (±s)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早期症状不明显,易导致病情持续发展,最终影响自身的健康水平,由于西药长期治疗会增加不良反应,增加胃部的刺激程度,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所以临床上开始不断的对中药进行研究。在中医学上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与饮食和脾胃失和有关系[3],从而导致脾胃紊乱、蕴湿生热,所以选取的半夏泻心汤可以有效的祛除体内郁结的湿气,改善患者自身的血液循环环境,提升患者的身体免疫力,基础方剂中的姜半夏具有补血养气的作用,党参和红枣具有益气补血的作用,同时还能提高免疫力,而甘草和干姜可以清除体内的炎症,降低胃部的不适反应,再加以薏苡仁和藿香,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使得体内的湿气完全祛除,促进气血的正常流动,以改善患者的病情,且中药方剂主要以调理为主,使得患者的身体素质不断的提高,防止病情的复发,从而提升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采取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相比单一的西药治疗更能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病情改善,提高治疗的效果,降低不良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房军.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9):107-108.
[2]袁全军.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147.
[3]王秀萍,张来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J].河南中医,2016,36(10):1697-1699.
论文作者:邓黎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5
标签:泻心汤论文; 患者论文; 半夏论文; 实验组论文; 两组论文; 积分论文; 加减论文; 《医师在线》2020年第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