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教育大学的教师教育力及其提升路径
龙宝新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 综合化时代教师教育的办学主体已转向由传统的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共同分担,高纯度师范院校一统天下的教师教育格局已成历史。教师教育力是鉴别教师教育综合化品质的标志性概念,是一所教师教育大学所能为社会提供的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的能量、实力与潜质,教师教育力评价是优质教师教育综合化的助推器。高校教师教育力的核心构成是:教育专业吸引力、教育人才培养力与教育市场竞争力,而激活其运行的四个节点是:发展愿景、专业建设、特色培育与过程监控。面向未来,要提升教师教育力,教师教育大学就必须把稳办学方向、保证资源供给、优化培养环节、强化学科建设、完善职后发展服务体系。
关键词: 教师教育大学;教师教育力;构成图;运行图;提升
2018年1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教师教育改革重要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这一文件表明:我国教师教育发展正步入开放化、混合化、竞争化、优质化、综合化的时代,那种高纯度师范院校一统天下的教师教育格局彻底进入历史!就国家此项改革的初衷来看,其意图是:借力综合大学、师范大学中的非师范专业来提升我国职前教师教育事业的综合实力与市场竞争力,强化国家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但如何确保这一政策意图在相关高校中不折不扣地落实呢?无疑,这一问题的解决亟需一个实质性指标及相应政策杠杆的研发来支撑。笔者认为,教师教育力监测与评价是能满足这一需要的最佳选项,理清高校“教师教育力”的内涵及其形成机制是国家与高校合力推进教师教育综合化改革的科学依据。
一、教师教育力:鉴别教师教育综合化品质的标志性概念
在教师教育综合化时代,参与举办教师教育事业的高校一分为二,并出现新的变革态势:一类是传统师范院校,其显著变化是应用型非师范专业大量出现,甚至在专业数量、招生规模上大大超过了师范专业,教师教育纯度迅速下降,对非师范教育的举办热情持续飙升;一类是综合大学,其显著变化是着手举办师范专业与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其教师教育份额迅速增加。这两类大学可以统称为“教师教育大学”,其共同点是均含有教师教育事业的成分与要素,只不过两者的教师教育含量走势背道而行:前者呈递减之势,而后者却是递增之势。在教师教育内涵化发展时代,社会对教师教育大学的关注焦点并非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规模或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纯度,而是其对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这就是教师教育力。所谓教师教育力,就是一所教师教育大学所能为社会提供的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的能量、实力与潜质,是其基于已有的生源层级、学科结构、专业类型、师资水平、培养体系、资源状况等为未来教师提供优质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可能性大小。在教师教育综合化时代,为什么需要对教师教育大学进行教师教育力评估呢?这一评估的现实性体现在哪里?在此需要进一步分析。
(一)综合化时代教师教育事业面临的新挑战
步入综合化时代,教师教育不再是师范院校的专利,而是分布在各高校,师范大学与综合大学共建师范专业成为基本教师教育格局。在这种形势下,如若缺乏实质性教师教育指标监测环节,教师教育资源配置很可能失去客观依据,趋于无序化、零散化,无法引导其流向优质教师教育办学主体,最终可能导致综合化进程与国家培育优质教师教育服务的意图背道而驰。尤其是当前,教师教育综合化正面临着双重挑战:其一是师范大学急于降低师范专业比重,摆脱师范身份对一流大学发展造成的瓶颈;其二是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事业的意志还不够坚定,教育学院时刻面临着被停办或弱化的危机。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师范专业的学部化办学问题
综合干预后,无适应症用药、药物选择不当等均有较大程度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用药疗程过长是最突出的问题。见表3。
目前,学部化办学在重点师范大学中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现象,成立教育学部、归并师范专业、统整教师教育学科是其一般套路。从表面上看,教育学部的成立有利于教师教育专业化、集群化发展,但就其实质而言,这一校内教师教育办学新体制其实是师范大学内部解体的产物,从此师范大学一分为二:一部分是被剥离出师范大学母体而生的教育学部,一部分是与师范属性日益远去的文理工科非师范专业群落。从这一剥离的深层思虑来分析,师范大学办学者潜在以为:师范专业会抑制学校非师范专业的发展,阻碍师范大学的综合化进程,不利于高校按照“综合大学”的完美范型来推进。似乎可以认为,学部化办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办学规格、规模、水准整体下降的转折点,是师范大学脱掉“师范”帽子、降低师范教育专注度的伏笔与先声,是国家教师教育事业最危急时刻到来的标志,其实质是师范大学“隐性脱帽”之举。可以设想,假如全社会看重教师教育事业,师范大学与普通大学竞争的利器是其骄人的师范专业规模与教师教育品牌,而非通过举办自己不大擅长的理工科专业来与之较量。学部化办教师教育现象的出现充分表明:在当代高等教育格局中,师范专业是弱势专业,教师教育学是弱势学科,国家推进教师教育综合的政策基点理应是扶持师范专业与教师教育学科,而非任由师范大学隐性脱帽,甚至用种种金蝉脱壳戏法来放弃自身的社会使命!
2.综合大学中教师教育的生存危机
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有对车型相关系统比较熟悉及具备较强的诊断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的。一般的诊断流程是:发现问题、验证分析、资源整合、解决方案制定、实施排查。在这诊断过程中,如果遇到新问题,则要继续验证分析、整合资源、重新设计维修方案、实施排查进行循环,直到问题解决。
早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举办教育院系或开设获得教师资格所需课程。”但在实践中,这一举措的落实举步维艰!在国家振兴教师教育号召下,尽管我国许多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等校先后建立了教育学学科、学院,开设了教育硕士、教育学研究生专业,日渐具备教师教育能力,但在强势理工科专业、学院的围剿下,教师教育学科发展态势不彰,一直处在进退两难的窘境之中,兰州大学等高校相继撤销教育学院便是例证[1]。当然,也有一些综合大学的教育学科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如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但这些学科发展常常处于边缘地位,其强势学科多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大教师教育学科相差甚远。这一形势表明:借力综合大学做大教师教育的综合化路径步履维艰,其主因可能是:教师教育还没有找到接入综合大学机体的最佳接点,还不可能真正融入到综合大学的细胞中去,综合大学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势必存在对教师教育事业的“排异现象”。在这一形势下,综合大学办教师教育的意图仍然具有一定的虚妄性,如何借助教师教育实力监测手段来引导其走上一条协调、稳健、持续的教师教育发展轨道,激励其举办教师教育专业的信心与动机,提升其对全国教师教育事业的实质性贡献力,就成为促使综合大学教师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一条良策。
相比而言,教育人才培养力是最具控制性、灵活性的教师教育力类型,其特点是:显示度较高,观测相对容易,是高校提升其教师教育力的重要操控点。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环节,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高校提升其教师教育力的攻坚工程。
混合型教师教育格局的诞生意义明显,即大范围、多层级、全方位调动了普通院校,尤其是中低端院校参与教师教育的热情,一批新建本科高校、高职院校迫切要求参与教师教育事业。此时,如若没有建立起一道针对那些不具备教师教育办学资质院校的隔离机制,教师教育综合化很可能适得其反,造成大量高等教育机构鱼贯而入、鱼目混珠的局面出现,甚至成为新一轮教师教育事业品质退化的起点。之所以有这种可能出现,是因为当下我国缺乏一个针对混合型教师教育机构的教师教育品质衡量尺度,缺乏最具公信力、实质性的教师教育品质量具。因此,要确保我国混合型教师教育机构、教师教育格局健康发展,教师教育质量评价就必须走出表象观察、表层指标的误区,走出单看综合大学举办的教师教育专业数量、教师教育学科排名等评价指标陷阱,转而深入到这些现象的幕后去,精细分析此类高校的优质教师教育服务供给能力,即教师教育力,并积极利用这一实质性指标研发与监测来引导混合型教师教育机构的良性发展。
(二)教师教育力评价:优质教师教育综合化的助推器
教师教育综合化的终端目的是培育优质教师教育服务,助推优质教师教育综合化形态的出现,而优质教师教育综合化的核心内涵正是其较高的教师教育力水平。开展教师教育力评价,全面分析一所教师教育大学的生源吸引力、教师培养力、行业竞争力与就业市场力,对于科学引领当代教师教育综合化改革意义非凡。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教育力是高校教师教育能力实力的聚合点
如果将高校举办的教师教育事业视为一个实体,它一定是由两面构成的:一面是教师教育表象,一面是教师教育实力,只有穿透表象触及实力,我们才可能看到一所高校的真正教师教育能量。应该说,教师教育力是将所有教师教育事物、要素、单元连为一体、凝聚一起的内线与内因,是判定高校教师教育资源配置、教师教育人才使用、教师教育学科建制等科学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教育力就是统摄所有教师教育要素、单元、事物的聚合点与交汇点,它能为所有具体教师教育事物、要素、单元在这一点上找到存在理由与恰当位次,并能为一切合理教师教育改革提供终极缘由。无论是在师范大学还是在综合大学中,其一切教师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科学性与可行性均可借助“是否有利于其教师教育力提升”这一标准来判定。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相信:教师教育力是一所高校中蕴含的所有教师教育力量的公共集结点。更进一步说,无论是学部化办学还是混合化开展教师教育,其唯一合法性是:它促进了高校的教师教育力持续增长,任何其他改革行为的正当性,包括师范大学剥离教师教育、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等都将在客观的教师教育力测量中给出最公正的评判。
2.教师教育力是高校教师教育服务整合能力的体现
从深层来看,教师教育力是撬动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积极力量的集合,是高校教师教育事项中体现出来的教师教育实力的聚合;从表层来看,教师教育力是高校将有限的资源、人才、精力用于发展教师教育事业,以提高优质教师教育服务的能力。高校其实是一系列办学资源构成的经济实体,但是能否将这些资源用于教师教育,会将多大比重的资源划拨给教师教育部门,以及它能否将这些资源合成为教师教育服务,这的确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分别构成了教师教育事业的核心构成要素——教师教育价值即举办要求、教师教育规模与教师教育能力,这三个要素同时具备才可能保证现实教师教育服务在高校中的形成。在此,教师教育力其实就是高校举办教师教育的价值力、壮大教师教育规模的意志力与做强教师教育的智慧力等构成的有机体。教师教育服务绝非简单教师教育资源、要素、人事的叠加,而是在教师教育目的统领下,所有教师教育资源、要素、人事在互动磨合、交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体教师教育服务形态。一旦这一服务形态建构完成,高校随之具备了培育中小学教育人才的功能。可见,教师教育服务的形成其实就是高校教师教育力的外现化过程,教师教育服务品质是高校教师教育力外化而成的产品。
3.教师教育力是高校对教师教育事业专注度的表达
从形成角度看,教师教育力是主观努力与物质投入复合而成的产物,是高校对教师教育事业的精力投入与物力投入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集中体现为高校对教师教育事业的专注度。进言之,这一专注度是由三方面因素合成的:其一是教师教育事业的忠诚度,即办学主体发自内心办好教师教育事业的夙愿与期望;其二是教师教育事业的专一度,即办学主体始终将教师教育事业作为主业(师范大学)或重要门类(综合大学)来建设;其三是教师教育事业的保障度,即将教师教育事业作为学校发展重点来予以人事、制度与资源方面的保障。总言之,教师教育力是高校投入教师教育事业的物力、精力与智力的总和,是这些投入在学校教师教育办学实力中的全面展现,是高校长期精心经营并持续专注教师教育事业的重要成果。客观地讲,尽管教师教育力评量并非扭转学部化办学倾向的关键,但它毕竟有助于量化地表明一所教师教育大学对师范专业的整体关注度,有助于社会将教师教育力提升视为学部化办学的根本出发点,而非师范大学用来掩盖“去师范化”隐流的遮羞布。从这一意义上看,专注与投入是高校教师教育力形成的两大根源,是评量一所高校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态势与后劲的核心指标。
近年来,随着欧洲空间数据基础设施(ESDI)等重大工作计划的开展,CEN标准的重要性和权威性越来越突显,促使CEN/TC 287开展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标准工作,许多CEN文件因领先于ISO,被作为ISO标准草案使用,最后发展为ISO标准。CEN/TC 287现行的地理信息标准见表3。
(1)理念前瞻力
二、高校教师教育力的具体构成与生成机制分析
对一所高校而言,尽管教师教育力的成因具有多源性,但其表现却具有共同性:一所具有较高教师教育力的高校一定会在其教师教育事业的各个方面体现出较强的竞争性与优越性。无论是综合大学还是师范大学,其教师教育力一定体现在其操持教师教育事业的各个环节上,例如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它们既是教师教育质量形成的核心环节,也是高校教师教育力的集中体现点。基于这一分析思路,我们可以对高校的教师教育力构成要素予以直观剖析。
(一)高校教师教育力的构成图
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环节是人才培养,对教师教育大学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是其教育人才培养及其相应教育服务供给的质量与能力,这就是教师教育力。高校教师教育力主要体现在教育人才质量形成的三个关键环节上,即招生、培养与就业,与之相应,高校教师教育力的核心构成是:教育专业吸引力、教育人才培养力与教育市场竞争力。在此,我们将高校的教师教育力构成图示如下。(见图1)
图 1高校的教师教育力构成图
上图表明,高校教师教育力的三大核心构成要素是:教师教育事业的专业吸引力、人才培养力与市场竞争力,每一个核心要素又是由多个二级要素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高校的教师教育力要素构成图。
1.教育专业吸引力
一所高校的教师教育力首先体现为其教育类专业的吸引力,一所潜在师范生源充盈的教师教育大学一定是高教师教育力型高校。当然,相对于两类教师教育大学——综合大学与师范大学而言,其教师教育专业的报考吸引力体现是不一样的:尽管师范专业是师范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但低层次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同样面临竞争力脆弱的问题;尽管教师教育研究生专业不是综合大学的优势,但一流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专业同样具有较强竞争力。进言之,一所高校的教育专业吸引力体现在三个维度,即潜在生源竞争力、报考竞争力与动机竞争力,三者俱佳的高校才具有教育专业吸引力。
(1)报考意向力
2.4 总结处理阶段 处理阶段是PDCA循环最后环节,也是巩固成绩,总结阶段[3]。根据患者在住院不同阶段的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各项具体情况,总结分析,找出原因,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使每次循环都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以此循环,从而使健康教育的内容不断得到完善。
毕业生是职前教师教育事业的终端产品,其在教育行业中体现出来的后续发展力与社会效应力是高校教师教育力的权威指标。这就是教师教育市场力。张维迎认为,大学是一种“关联性产品”,人们对大学的需求“取决于这所大学过去培养的学生的质量、现在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和预期未来可以培养的学生的质量”[4]12。教师教育行业亦是如此。教育行业及其专业需求是教师教育事业组织与变革的重要归口,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出发点与归结点,提升教育市场竞争力是高校教师教育建设事业的关节点所在。这一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三个:品牌竞争力、就业竞争力与行业贡献力。
(2)专业吸引力
市场竞争力是教师教育力的关键构成,具有终端性与持续经营性的特点。在教师教育力培育与提升中,高校必须确立教师教育品牌意识、市场意识与行业意识,形成面向行业、市场与品牌的教师教育办学定位,持续提升自身的教师教育事业发展力。
(3)动机竞争力
一是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带头作用。成立以厅党组书记、厅长黄志平同志为组长的厅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组建综合保障、“三定”规定、人事、财务、纪律监督等五个专题工作组。及时召开厅党组会议、厅党组扩大会议,班子成员集体订立“五条班规”并承诺带头践行、自觉接受监督:第一,对党忠诚,政治坚定;第二,依法履职,勤政为民;第三,廉洁自律,守正笃行;第四,五湖四海,合心合力;第五,务实创新,勇于担当。
其实,专业选择是多重动机因素同时生效的过程,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功利性因素与事业性因素,前者更多与教育专业附带的功利性因素,如职业稳定性、职业收入、职业声望等密切相关,后者更多与教育专业的“人-业”匹配性因素,如职业符合个人性格等直接相关。考生在专业选择中如果带有更多“人-业”匹配性因素考虑,其动机清纯度较高,后续专业保持度较高,也有利于考生教师教育潜能的呈现,故在报考动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就是动机竞争力。例如,在当前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中,考生的动机性竞争力相对较弱;而在未实施特殊教师教育政策的高校中,考生的动机竞争力相对较强。
上述三种专业吸引力构成了高校的教师教育专业吸引力与前端教师教育力,是师范生在踏进高校门槛时刻呈现出来的教师教育力。这一教师教育力类型的特点是:长效性与积累性。该类教师教育力是高校在举办教师教育专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一种办学实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效力持续递增,可以说是高校的教师教育优势因素长期累积固化而成的稳固成果。
2.教育人才培养力
相对前端教师教育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力则是中端教师教育力,是教师教育大学在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竞争力或综合教育力。在师范生进入高校后,一切教师培养要素与活动会整体介入师范生专业成长过程,并对其专业水平提升产生现实影响。在该类教师教育力中,最为显著的构成因素是教师教育大学在培养理念、学科结构、师资水平、资源吸附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实力与竞争力。
(2)研究区西南部NWW向的高山岩体及其隐伏岩体分布区后期岩浆活动较少、岩体相对较单一;而在研究区北东部的近EW向宝山岩体及其附近后期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地质环境较前者更为有利,具备寻找多种成因类型矿床的条件。
当然,教师教育力量化并非助推优质教师教育综合化的万能手段或唯一手段,对其作用不可高估。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一旦教师教育大学并不看重这一评价分数或结果,其专业导航力难以形成;其二,一旦师范专业在整个社会遭遇冷,本评价指标及其结果同样是无效的。但毋庸担心,理由很简单:一方面,一项评价只能在其职能范围内生效,即表明平行主体对象间的对比水平差异,故教师教育力测评只需为社会提供教师教育大学的师范专业发展信号即可,无须予以更多的期待与考虑;另一方面,如果政府、社会对教师教育力评价结论高度关注,行政性干预随之介入,本测评的社会意义与影响力必然剧增,甚至可能把师范专业“炒热”。综合上述分析,教师教育力测评一旦完成,社会效应必然出现,其对优质教师教育综合化的引领价值非凡。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者、设计者与导航者,教师教育理念前瞻力是高校教师教育力的重要构成。在教师教育实施中,有无先进的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支持、有无科学的教育人才培养思路统领、有无专业的教师教育观念凭借,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的教师教育实力。教师教育理念对教师教育实践的前瞻力体现在许多方面:为高校教师教育事业的规划、发展、改革设计出科学的蓝图,用专业教育认识来指引教师教育实践的展开,对教师教育改革的预期成果予以科学的价值评判,用理性教育思维来引导学校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等等。理念是脑中的实践,实践是身体中的理念。用专业、先进、科学的教师教育理念来谋划学校教师教育事业的全局、雕琢教师教育事业的细节,是一所高校的教师教育力持续飙升的观念驱动器。
(2)学科支撑力
学科是理念研发的平台,优势教师教育学科是撑起高校教师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师范院校要走综合化之路,就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3]。在教师教育大学中,教师教育学科是教师教育领域学者聚会、知识生产的学术支架,是教师教育学术深入发展的物质架构,做大做强教师教育学科是教师教育大学的远见之举。具体而言,一所高校的教师教育学科主要由教育学科(包括学科教学论)、心理学科与文理学科构成,这三个学科有无前沿的研究成果、成熟的学术圈、顶尖的学者团队、广泛的学术关联直接决定着其支撑一流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能力。学者、学问、学究是任何学科实践的三大基本构成要素,高校的教师教育学科支持力就体现在其教师教育学者、学问、学究等方面涌现出来的顶尖级学者、标志性成果与浓厚学术氛围之中。
(3)师资竞争力
教师人才是教师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最具能动性、爆发性、增值性的教育资源,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教师教育力提升的首要入手点,是一切其他教师教育力要素形成的基石与凭托。在教师教育大学中,师资竞争力主要来自两类师资:一类是教育理论专家,一类是教育实践专家,师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这两类专家在教育学术圈与教育行业中体现出来的显赫地位上,体现在两类优秀教育专家在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上。作为高校教师教育力的核心构成,师资竞争力常常以与其他教师教育要素结合的方式带动学校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教师人才在与办学资源结合中能够提高办学资源的社会效益,在与培养环节的结合中能够提高培养方式的先进性与效能性,在与学科活动的结合中能够提高学科建设的产出与水平,等等。一句话,师资竞争力贯穿在教师教育力形成的全过程、全要素之中。
(4)模式变革力
杠杆是能转动的棍子或板子,也可以是合页,它转动的中心点叫作“支点”。跷跷板就是一种杠杆。我不能用胳膊抬起罗克西,但我可以用跷跷板抬起它。其他杠杆可以帮助你把东西移动得更快或更远。
所有教师培养活动都要借助一定的模式来进行,模式是把各种教师教育要素连接起来的一个具体形体,教师教育模式及其变革性是高校教师教育力的又一重要构成要素。当前,高校教师教育模式的主要类型是理论主导型、能力本位型与自主发展型,每种类型都有其优势,但对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每种模式的适用性范围有所差异。同时,任何一种教师培养模式都不可能成为高校的唯一模式、固定模式,而要在不断改进、调适、选配、交融中持续提高其工作适应性与实际效能性。因此,是否善于选用科学模式来组织本校内所有教师教育要素,能否在发展中优化教师教育模式,提升其社会效能,是判定高校教师教育实力水准的两个重要观测点。
(5)资源吸附力
办学资源是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依托,与教师人才要素同等重要,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特定高校中,其办学资源是一个定值,具有相对有限性的特点,但如何配置则取决于具体专业的校内竞争力。对一个发展良好的学科与专业而言,它能从校内获取更多资源,表现出较强的资源吸附力,而对一个发展欠佳的专业而言,这种吸附力显得较为脆弱。在师范院校中,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之间、优势师范专业与普通师范专业之间存在着办学资源争夺关系;在综合大学中,教师教育学科与其他理工学科之间存在办学资源争夺关系。这就决定了每个专业学科从学校中吸附办学资源的能力是有差异的。相对而言,教师教育专业的资源吸附能力越强,表明其教师教育力较强;反之,表明该高校的教师教育实力有待于继续增强。
3.混合型教师教育机构的公共质量保障体系缺失问题
本次收集的所有数据录入到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用b±c表示记录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m(%)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
3.教育市场竞争力
色谱柱 Agilent ZORBAX SB-C18 柱(4.60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0.5%醋酸(36∶64),检测波长 283 nm,流速 1.0 mL/min,柱温30 ℃,进样量10 μL,按照上述条件各组分分离度良好(图2)。
在考生志愿选择前夕,考生对教育类专业的报考意向是反映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实力与吸引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就是专业报考意向力。在不同教师教育大学中,教师教育专业意向力的来源有所差异:在师范院校中,考生意向力的主源是其传统办学优势;在综合大学中,考生意向力的主源可能是其学校实力排名与社会声誉;两者俱佳无疑是学校占据教师教育招生高地的表现。例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一批一流大学的报考意向力相对优势明显,即便是传统省属师范大学的考生意向力也可能难以达到同等水平。正如有学者所言,“学校声誉有品牌效应,声誉好的学校往往能吸引优秀的师资与高素质的学生。”[2]42-46综合大学的较高报考意向力离不开其社会声誉表现。
(1)就业市场力
市场力是企事业单位及其产品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市场影响力,在教育人才市场上高校毕业生展示出来的就业市场力是鉴别其教师教育实力的重要指标。如果一所高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市场力,其意味着:在同等条件下,高市场力高校的毕业生更容易被选聘,因而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正如有学者所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追求体现在提供优质服务,满足消费者(社会、家庭、学生)的需求和偏好上,如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个人兴趣爱好的满足、家庭与个人对教育回报率的期望等。”[2]42-46与之相应,教师教育大学的就业市场力来自其优秀教育人才的输出。因此,高校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力是其毕业生在市场竞争空间中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或相对实力,是其被教育机构关注与重视的程度。
对系统的优化设计,省去外部芯片,节省PCB布板空间,减少信号线之间的相互干扰问题,将并行数据的传输速率由原来的35 MHz提升到50 MHz,对相同的原始图像,在相同的压缩倍数下进行压缩后,由上位机显示的原始图像和压缩图像的对比结果图分别如图8和图9所示。
(2)品牌竞争力
所谓品牌竞争力,就是一个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者在所属行业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信誉与口碑,即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与认可度,并在消费者的意识中占据了一个相对清晰、稳定、重要的位置。张维迎指出,“大学的声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友的质量,而不是老师的质量”[4]45。推而广之,教师教育大学的品牌竞争力是该机构在教师教育行业、圈层中获取了一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其毕业生在本行业中形成了标杆效应。教师教育品牌竞争力来自教师教育大学所培育出来的教育人才的可信度与认可度,来自其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性与影响力。持续经营教师教育事业,努力形成自身品牌,是高校培育其傲人教师教育力的路径之一。
(3)行业贡献力
教育行业是高校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终生耕耘之地,是其专业才能潜能持续被发掘、展现的场所,行业贡献力是毕业生在教育行业终身成就的集合。一名训练有素的教师教育毕业生能够在教育行业中持续前行、不断创造,进而对教育行业做出较大的社会贡献;而一名培育欠缺、训练不足的毕业生则可能终生业绩平平,对教育行业的社会贡献微乎其微。所以,高校教师教育毕业生的行业贡献力是评量其教育绩效的最高指标,但其缺陷是:影响教师一生成功的变量较多,难以判定职前教师教育对其行业贡献的真正大小与准确比重。
有教育类专业就读意向的考生不一定会最终选择报考教育类专业。因此,报考意向力与现实的报考选择——专业吸引力之间有较大差距。在招生志愿填报环节,每个教师教育专业的报录比既是本专业报考难度的体现,也是其对考生而言的吸引力体现:报录比越大,表明专业报考难度较大;相反,表明报考难度较小。决定教师教育类专业吸引力大小的因素也是多样的,其中,学校层级、性别倾向、职业前景等因素至关重要。导致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间教育专业吸引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专业生存环境:师范院校是教育“专业丛”的密集地,而综合大学中的教育类专业更多是“一叶孤舟”。这就决定了那些对教师教育专业倾向明显的考生容易选择师范院校。
每个人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潜能。作为老师的我们,一道赞许的目光,一缕善意的微笑,一句激励的话语,往往使学生受益终生。老师及时关注和肯定,可以唤醒学生的自信和自尊。
(二)高校教师教育力的运行图
一所高校教师教育力的形成绝非单因素操控的过程,而是多因素联动、互动、共促的结果,善于抓住核心要素来筹划教师教育力系统提升的运行图,是高校教师教育力快速、持续提升的科学思路。显然,高校的教师教育力是在教师教育办学实践中被激活、被整合、被升华的,办学实践就是高校锻炼其教师教育力的操作间。在教师教育力培育中,师范大学与综合大学应该掌控好四个关节点,即愿景、专业、特色与过程,在系统调控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师教育行业竞争力。在具体运行中,教师教育力提升工程大致可以按照下图来推进(见图2)。
图 2高校的教师教育力运行图
图2表明:高校教师教育力的运行是以教师教育发展图景为统领,以教育专业建设为中心,系统整合凝聚三类教师教育力——专业吸引力、人才培养力与市场竞争力的过程。该过程的科学推进需要把控好三个关键环节,即愿景规划、特色培育与过程监控,敦促所有教师教育力要素在专业建设这一交汇点上聚合生成。从力学角度看,力的三要素是方向、大小与作用点,与之相应,教师教育力的三要素分别对应的是教师教育愿景、教师教育特色与教师教育专业建设,教师教育过程监控贯穿全程之中。一所大学的教师教育力一旦形成,它会对学校专业建设产生反哺作用,随之提高大学师范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应该说,如果高校能够按照这一系统流程来全面筹划学校师范专业定位、布局、建设与评价问题,那些琐碎、零散、片面的教师教育改革行为会被统合到“教师教育力提升”这一主线上来,整个教师教育改革的合力随之增强,并为综合大学办好教师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理念支持。
所以,教师教育力运行中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四个环节:
1.愿景筹划:重视办学方向定位
高校教师教育力形成的首要环节是办学愿景筹划,这是促使各类教师教育力要素走向聚合的观念起点。要办好教师教育,高校必须明确三个问题:其一是教师教育事业在学校发展布局中的定位;其二是教师教育建设事业的主攻方向与学科;其三是未来教师教育建设事业的图景设计。如若能在这三个问题上达成共识,各类教师教育力就有了共同关注点与目标点,进而形成合力最优的培育效果。
2.专业建设:促成办学要素聚合
在教师教育力运行中,专业建设是主攻点,是所有教师教育力的主源与根源。借助教师教育专业建设来聚合所有办学要素、办学能量,促使各种教师教育力类型在专业建设中持续提升,是高校培育其教师教育力的常规思路。教师教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质是凝聚校内一切教师教育人力、物力、精力,促成核心教师教育竞争力的培育,加速其教师教育学科竞争力、人才培养竞争力、毕业生市场竞争力等的形成。所以,专业建设是教师教育建设事业的实质工作与焦点环节,是高校教师教育力的生力点与施力点。
3.特色培育:加快办学优势提升
教师教育力的一般存在形态是“基础+特色”,即一般教师教育力与特色教师教育力构成的综合体。其中,一般教师教育力主要指一所高校在生源、培养与就业方面表现出来的基本实力,而特色教师教育力主要指相对其他同类高校而言的特有实力,如独特培养模式、毕业生特有素质、独特培养理念等,后者成为教师教育大学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可以说,特色是高校发展中的亮点与突点,是对其全局发展中最具带动力的发展资源。所谓“特色发展”,就是“大学凭借良好的制度对自身、社会及市场的各种资源所蕴含潜能的激发与整合提升而形成的、被社会公认的整体优势特征,反映的是一所学校独特的本质内涵。”[5]54-59在同质化竞争中,教师教育大学容易陷入恶性竞争的循环,不利于每所高校各自特色的彰显;而在异质化发展主导的格局下,各高校之间会形成百花齐放、各放异彩的发展形势,有利于高校间形成“一校一品”的错位发展局面。所以,加快办学优势培育,借助特色培育思路来提升高校的教师教育力,是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
4.精细推进:关注办学过程监控
在教师教育力的催生与运转中,办学过程监控是确保教师教育力正向生长、高效运转的重要保证,借助过程监控来实现教师教育事业的精细化推进意义明显。过程控制,包括招考选拔、培养环节与职后发展等,都是高校教师教育力持续增量的重要环节,而实施这一监控的主要手段就是:对高校的教师教育力增减变化进行适时监测与客观评价,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弱势与不足,及时进行问题归因、精准干预、精细调控,引导高校教师教育力沿着积极方向持续增长。
由此可见,高校教师教育力的形成与运行是在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愿景统领下,以专业建设与特色培育为基本手段,以精细化过程控制为保障,促使学校的教师教育力正向持续增长的过程。高校教师教育力的运行图告诉我们:对构成该图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干预是促使高校教师教育力增长的有效路径。
三、高校提升教师教育力的现实路径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高校教师教育力提升理应抓住其运行关节点,并及时予以精准干预,确保其教师教育力持续提升。这些关节点理应是愿景筹划、专业建设、特色培育与过程监控;更具体地说,其直接着手点或操作点是高校的教师教育办学方向、资源供给、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教育实践等。无论是综合大学还是师范院校,要提升其教师教育力,就应该从这五个操作点着手使力,确保高校教师教育力的关键环节持续优化。
(一)把稳教师教育办学方向
高校教师教育力是一个矢量,即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一个量,准确的办学方向是决定其最终合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教师教育大学而言,其对学校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定位、方向确定、办学态度至关重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师教育办学定位决定着高校所能为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的空间大小,一个将教师教育事业作为学校“办学特色”或学校属性的高校自然会将更多发展资源向教师教育事业倾斜,否则,教师教育事业必将被置于边缘化的地位;其二,明确的教师教育办学定位是学校聚合校内各种教师教育力量或有利发展因素的统合点,在没有确定、稳定教师教育办学方向定位的高校中,其教师教育事业发展可能面临摇摆不定的窘境,不利于强大教师教育合力的形成。正因如此,要提升高校的教师教育力,就必须在学校层面准确定位学校发展愿景,明确教师教育事业办学定位,把稳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方向,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与规划支持。
当Rc=15,N=1 000时,算法在满足不同的覆盖百分比的情况下,覆盖子集的数量随节点的通信半径Rs的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从图5可以看出:当0.8≤p时,k值会伴随Rs的增大而增大,这是由于Rs的增大使得节点的覆盖面积增大,冗余节点增多,从而可以构成更多的覆盖集;当p≤0.8时,k值和Rs的取值关系不明显,这是由于受约束性条件影响,传感器感知半径增大所造成的覆盖面积增大所带来的覆盖集增加的效应降低。
(二)保证教师教育资源供给
高校教师教育力的形成其实是物力、人力、精力在教师教育专业建设中的聚合发力过程,没有必要的物力、人力、精力投入的教师教育办学实践势必面临发展困境。当然,一所高校中教师教育事业所能够获取的资源总量取决于两个要素:其一是教师教育学科自身的建设水平,一个具有较高建设水平的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自然具备较强的资源吸附力,相反,其自身造血与发展能力较弱;其二是学校发展教师教育事业的自觉投入,这是学校保证教师教育资源投入的主观条件。为此,要保证教师教育资源的有力供给,高校一方面要保证教师教育事业发展必需的物力、人力与精力,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强化教师教育学科专业的建设水平,提高其自身造血能力与资源吸附能力。一般情况下,高校应该在科学评估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发展现状与走势的基础上准确确定其发展资源需求,以超前投资的眼光增加教师教育投资,刺激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资源调控的特有功能。
(三)优化教育人才培养环节
应该说,教师教育力的主要生产车间是教育人才培养环节,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内涵、模式、路径的优化始终具有较强的能动性与先驱性,是实质性地提升高校教师教育力的关键入手点。有学者相信,“教师教育的本质特性体现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实践的人本性、教育文化的民族性”[6],所以,教育人才培养是彰显教师教育本质的中心环节。进言之,教育人才是教师教育事业的培养对象,严格按照教育人才成长规律来优化人才培养系统具有其客观必然性。在教育行业中,教育人才包括两类:一类是教育研究人才,一类是教育实践人才。两类人才成长中的共同需要是主体参与、成长环境与专业实践,这是因为教育人才始终是其在教育环境中经由专业实践而发生的自我成长过程。为此,要优化教育人才培养环节,高校必须抓住四个关键节点:其一是系统设计教育人才成长环境,构建有利于教育人才成长的学校文化环境、课堂教学环境与自我发展环境,营造对话性文化氛围,创建”共在“性合作平台[7]。为教育人才成长创造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营养教育环境;其二是系统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流程,包括招生、学习、实践等环节,确保学习者受到专业的训练;其三是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包括教育技能实践与教育研究实践,持续提升学习者的工作与研究能力;其四是重视教育信念与情怀教育,凸显教育行业的特殊资质要求,将课程育人、师德教育融入每一个人才培养环节与细节中去。
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目标,而加快实现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会有力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步伐。在当前的建设发展形势中,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水平,解决好长期以来制约农村和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利用最新的体制机制和理论实践,按照总体目标规划,逐步探索,理清在突出问题上“点”与“面”的关系,找准问题的根本所在,确实致力于“三农”问题的深入研究,凝心聚力做好“三农”工作,这是实施乡村战略的根本,可以保持农村农业良性快速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改革发展动力、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提升人民的获得感。
(四)强化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发展教师教育事业的学问支架,是驱动教师教育力提升的知识引擎,强化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是高校做大做强教师教育事业的又一重要入手点。学者认为,“学科的综合化是大学综合化的基础,学科的多样化是学科综合化的前提,多样性学科间的渗透、交叉与融合则是学科综合化的实质。”[5]54-59因此,推进包括文理基础学科在内的大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是推进教师教育综合化,提升高校教师教育力的必由之路。学科不仅是专业知识的聚集之所,更是专业团队的活动空间,做强做大教师教育学科对教师教育大学的发展而言意义重大。为此,高校必须加大强势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步伐,致力打造教师教育学科高峰,使之成为教师教育建设事业的强大学科航母。为达到这一目标,高校应该做好三项建设工作:其一是教师教育学科平台搭建,即建设一流教师教育研究平台、实训平台;其二是教师教育学科团队搭建,即建立以顶尖教师教育学者领衔、结构年龄配置合理的研究团队,使之成为一流教师教育学术力量;其三是教师教育学科方向建设,即培育以优势学科方向为主干、其他学科方向为辅助、基本学科方向健全的教师教育学科阵营,力促相互支撑、互动共生的学科发展格局出现。显然,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积累、持续推进、科学布局的实践,建设一流教师教育学科必定是一项系统工程与立体实践,是教师教育学科潜力培育的重要链环。
(五)完善毕业生职后发展服务体系
职后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毕业生质量、声誉、品牌建立的重要一环,构建毕业生职后发展服务体系是高校持续提升教师教育力的途径之一。就目前而言,教师教育大学应该建立形形色色的毕业生职后跟踪服务平台,如在线专业指导咨询服务系统、定期返校再培训制度、毕业生专业发展协作组织、毕业生专业发展支援机构、高校教师定期巡回指导制度等,及时为毕业生提供精准专业指导服务,为优秀毕业生迅速成长为教学名师、教育专家搭建优越的成长环境。换个角度来看,职后实践是教师教育专业学习者最终迈向职业成功的关键一环,相对而言,职前教师教育仅仅承担着铺路奠基、专业播种的职责。借助职后发展服务体系的建立来打通毕业生职前职后发展环节,建立毕业生职业持续发展的高速公路,是充分彰显高校教师教育功能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任炜华.教育学院停办背景下的学科危机及出路——以兰州大学与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为例[J].高教探索,2017(2):27-30.
[2]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7).
[3]朱佳颖.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的综合化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23-25.
[4]张维迎.博弈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甘晖.学科综合化:高水平师范大学转型的战略选择——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3(4).
[6]姚瑶.综合化背景下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7]余宏亮.数字时代教师角色的变革与重塑[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05):176.
On Teachers 'Educational Ability and Its Promotion Path in Teacher Education Universities
LONG Bao-xin
(College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bstract :In the era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he main body of teacher education has turned to be shared by traditional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 education ability is a landmark concept to identify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it is the energy, strength and potential of high-quality teacher education resources that a teac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can provide to the society. The core components of the educational ability of college teachers are: the attraction of education specialty, the cultivation of educational talents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ducation market. The four nodes to activate its operation are: development visi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cultivation and process monitoring. Facing the futu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ies must stabilize the running direction, ensure the supply of resources, optimize the training link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and improve the post-service system of post-servic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eacher education universities; teachers' educational ability; framework figure; operation figure; promotion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3X(2019)05-0083-12
DOI :10.16614/j.gznuj.skb.2019.05.011
收稿日期: 2019-05-24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课题“教师教育力提升与‘双一流’背景下教师教育综合化改革研究”(BAA18001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龙宝新(1973—),男,陕西洋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原理、教师教育学。
责任编辑 谭琳妃 英文审校 孟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