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实现“十五”科技工作的新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工作论文,新突破论文,学习贯彻论文,努力实现论文,十五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刚刚闭幕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是党中央在世纪之交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我们这次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认清当前形势,明确科技发展的任务,对“十五”期间的科技工作进行部署。
一、深入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加深对科技创新作为强大动力的理解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特征,纵览世纪之交国际总体局势,全面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做出了从“十五”开始,我国将进入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新的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提出了“十五”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举措,即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新世纪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指导方针。深刻理解“十五”《建议》的这一精髓,抓住其要领和实质,对我们全面学习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十五届五中全会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强调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把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
1、从当今世界变化的大格局,来认识科技创新的决定性作用,把科技和人才问题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江总书记指出:“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我们正面对着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世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二十一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必将发生新的革命性突破。”江总书记的这一系列论述,是对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态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概括。
当今科技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已真正成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主要驱动力。以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发明为特征的原始创新异常踊跃,提供了现代技术革命约90%的成果,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为整个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特别是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当代高技术发展的主导力量,正引发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产业革命,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重大成果层出不穷,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创新浪潮迭起;以纳米科技为特征的新材料科技正在引发新的产业革命。
无数事例说明,正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巨大驱动力,促使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并带动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优化升级。哪些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强,其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就足,升级的层次就高。从一定意义上讲,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最终将导致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随着科技创新和经济科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竞争和以科技为核心的经济竞争,以至综合国力的竞争更为激烈。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而科技创新实力和优势又源自于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因此科技人才的争夺则成为当今国际激烈竞争的焦点。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仍然占据着优势地位。特别是一批科技和经济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在经济科技全球化中是最大受益者,他们不但把企业、产品、市场扩展到世界各地,而且也把研发中心遍布在国外,目前正迅速扩展到我国。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延揽和争夺高水平的人才。一些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利用各种手段争夺、挖取我国的科技人才。事实证明,谁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谁就能掌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谁就能占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机遇,把科技和人才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
2、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认识为什么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
从顺利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过渡到第三步战略目标,是经济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变化,要求生产力必须发生质的飞跃,实现经济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的重大跨越。《建议》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之一,是驾驭世界大趋势、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战略性抉择。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其根源是技术层次低,尚未真正做到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是加入WTO后,我们将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与发达国家这些科技、经济强国进行直接的竞争,建立在目前这种经济结构上的国民经济就会处在不利、被动的竞争位置。可以说,这次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正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抓住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这一矛盾,就抓住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靠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后几十年中,靠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这两大引擎,一定能够完成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飞跃,确保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
3、从我国科技工作的实际,充分认识怎样才能提供科技创新这一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界一直围绕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例如通过改革,积极推动科技力量进入市场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实施科技攻关、“863”计划,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特别是高科技问题;实施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等科技体制改革在前十几年实践的基础上取得突破性进展。20年来,特别是在“九五”期间,在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指导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科技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工作的问题和差距。朱总理在《建议说明》中把“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列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之一,这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和高度重视。从现象上看,这些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的动力还远远不够,科技创新这个发动机的马力还太小,也就是说科技进步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很多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技术我们开发不出来,很多产业的主体技术还要靠进口,这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问题。说到实质上,是我们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成果转化能力不强。造成这些问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科技管理工作的问题。认真剖析我们的问题和差距,有利于我们对症下药,通过体制创新和改善管理工作来克服这些问题。过去不少同志埋怨经济界依靠科技不够,现在形势不同了,《建议》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重点突出重要的地位,党中央、国务院把重担压在科技界肩上了,我们怎么办?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团结科技界,振奋精神,勇挑重担,取得“十五”科技工作的新突破,为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所需的强大动力和支撑。
二、“十五”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根据十五《建议》精神,目前,科技部正在组织制定《“十五”科技发展计划及十年规划》,这是直接服务于国家发展目标的计划、规划,对于未来5年全国的科技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五”期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
“十五”期间,应在“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全面发展科技生产力为中心的科技战略指导方针,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十五”科技发展重点专项规划草案明确提出,按照“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方针,总体推进,重点突破,推动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简称“创新、产业化”方针。
这一表述基本体现了新世纪初期科技工作以贯彻落实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精神为主线的意图,实际上已经包含并在一定意义上更加突出了“面向、依靠、攀高峰”的内涵;增加“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科技工作的整体,使基础研究和科技能力建设的内容在指导方针中得到充分体现。
按照这一方针推进“十五”科技工作,要首先把握好以下六个重要原则:
1、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把“创新、产业化”作为“十五”科技发展的主题
经济结构调整是“十五”期间全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科技工作服务的主战场。必须坚定地把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十五”科技工作的重点。要根据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难题,一手抓高新技术产业化,一手抓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必须始终重视加强高技术研究、基础研究等原始创新,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长远需求提供源泉和后劲。
2、总体跟进,重点突破,以技术跨越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项目重复分散、小而全是个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科技工作的新突破。突出重点是核心,是关键。只有重点突破,才能实现技术跨越,才能带动整个科技水平的提高,带动总体跟进,这要作为制定和实施“十五”计划重点注意的问题。要下决心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要从国家、行业、地方各个层次上认真分析、准确把握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和最迫切需求,突显各自的优势和特色,集中于有限目标,抓一批带动性强、影响大、作用突出的重点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集中人力攻克,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和突破,形成一批的区域特色的新兴产业。决不能再盲目铺摊子,撒胡椒面,搞分散重复。
3、以体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形成开放的管理体制和集成机制
当前我国科技既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更存在现有体制制约创新能力提高和创新效益发挥的问题。不彻底清除体制上的弊端和壁垒,科技就不能有效地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就不能成为强大的动力。但体制创新要围绕促进科技创新进行。“十五”计划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在突出国家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对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开放程度不高,集成力度不够,是科技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重复投入、力量分散,资源浪费。当代科技进步的速度如此迅速,使得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产业化等方面,仅靠某一个研究机构或某一个部门、地区的力量,是难以为继的。科技管理必须是开放的管理体制,特别是要注重发挥各部门、各地区协同作战的优势,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综合优势,最终达到双赢。
4、促进区域科技协调发展
区域科技工作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基础、条件和起点等差异较大,从国家层次上要充分考虑区域科技的协调发展,特别要把支持西部大开发摆在“十五”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可能和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用创新的精神安排好“十五”科技工作,既体现全国一盘棋,又要体现鲜明的区域特色。
5、在开放的科技系统中,加强自主创新
随着我国参与科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十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领域将进一步拓展。但是,扩大开放不仅是为了采人之长,为我所用,更重要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才更有能力和资格开展更多的对外合作,才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何况那些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关键技术是引进不来的,必须靠我们自主创新。要把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作为“十五”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原则。
6、以人才为本,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国家、地方、部门的“十五”科技计划都要搞成以人才为本的计划和规划,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十五”科技计划的突出地位。在抓好项目的同时,更要抓好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建设,抓好队伍建设的关键是要建立新的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把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激发出来。
“十五”期间科技工作的目标是:
——大幅度提升产业总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使我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主要领域的技术水平,特别是制造技术和装备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部分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显著提高高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在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和关键技术成果,在某些有优势的领域掌握一批接近世界前沿的关键技术,为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国防实力提供有力支撑。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实现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2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超过20%,高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的年申请量比2000年增加80%。建设几个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推进基础研究再上新台阶。在一些有优势的科学领域的研究取得新突破,取得一批处于世界前沿领域,并且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开创性成果。基础研究水平进入世界前5—10名。
——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科技支撑有较大增强。建立完善的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体系,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减灾防灾、社会保障与服务能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完成科研机构结构调整工作,形成较合理的科技力量布局,初步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形成以一批精干科研机构和重点大学为主的高水平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初步形成以精干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和重点大学为主的新型社会公益科研体系,科研机构按新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顺利运行。形成和壮大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立新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
——初步建立新的多元化、社会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全社会科技投入明显增长。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的比例超过50%,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风险投资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培养和凝聚一批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国际知名学者,造就一批能够解决重大系统工程技术难题的高级专家和一大批适应市场竞争的科技创新人才。到2005年,全国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全时人数达到90万人年。
——科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新建若干项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科学工程,建成国际一流的科研网络,明显改善科技基础条件、仪器装备等基础设施,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科技活动的保障能力。
三、深入贯彻《建议》精神,重点部署“十五”期间科技工作
“十五”期间,科技工作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重点部署。
1、加强技术创新,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大动力
在这方面,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1)推进农业科技革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根据五中全会《建议》的部署,“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工作主要目标是:为国家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供技术支撑,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加速农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工作重点任务是:重点解决农产品质量、效益差,农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和全局性问题。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一,要以专用、优质农作物和畜禽品种选育与产业化为重点,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第二,要加强农产品加工领域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第三,要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实施农业节水科技行动,提高农业和农村水资源利用率;第四,要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为天然林保护与恢复、退耕还林还草、资源高效利用和防沙治沙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第五,要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的多元推广和信息传播体系;第六,支持乡镇企业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
(2)攻克和推广一批可以带动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
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把高新技术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嫁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为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总体技术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为此,要把制造业作为突破口,积极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工业智能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先进的工艺,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基础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同时,解决重大装备、成套设备,特别是机电一体化设备开发研制中的关键技术。组织力量,攻克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材料工业和纺织等工业中的一些重大关键共性科技问题,开发一批技术附加值高、性能优异、市场容量大并替代进口的新产品、新品种,带动工业产品结构的优化。使我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使传统产业总体技术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3)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十五”期间,要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能够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重点发展那些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以及一些有助于抢占经济竞争制高点的领域。要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力量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航空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高新技术,并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在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技术领域,要形成自主开发能力,积极组织重大高新技术工程。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要充分调动企业界的积极性,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缩短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成果的产业化过程。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大学、科研机构及广大科技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促进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区发展,形成若干优势互补、互为依存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使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主导性产业,成为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其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逐年有大幅度增长,特别是一些发达地区,所占的比例应更高一些。
(4)把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当前科教兴国的重点任务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已渗透经济、科技和社会各领域,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工业技术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加强国家安全以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成为关键环节和必要措施,成为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五”期间,要按照五中全会精神,将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的位置,并落实到各项科技工作当中去。首先,要引导和组织科技界、企业界和金融界等各方面力量,重点在微电子技术特别是集成电路设计、软件技术、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等领域开发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解决信息化中的科技“瓶颈”问题;第二,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电子商务、网络建设、远程教育、金融、保险、税收管理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工作有较大进展,特别是在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信息化网络体系方面要有明显进展。
(5)切实发挥科技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先导性作用
根据《建议》精神,克服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技要先行,应将科技进步融入西部大开发的每个环节。第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等事关西部大开发全局的工作中提供科技有力支撑;第二,开发推广一批西部优势资源加工的组合技术,形成以优势资源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新产业;第三,要始终把提高西部地区人口的科技素质和加强依靠科技自我发展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加大该方面的倾斜支持,为西部地区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四,组织全国科技力量支持西部大开发,鼓励和支持有关部门和东部地区支持西部科技发展。西部也应为有关部门和东部地区提供较好的合作环境,科技部将在上述方面给予专项支持,以提高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
(6)加大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资源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支持力度
五中全会《建议》中,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上升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长久大计予以重视。“十五”期间,科技工作要重点解决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中的一些科技瓶颈问题。第一,要解决资源的高效勘查和开发技术问题,进一步为我国矿产资源、油气资源和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第二,要大力发展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的综合治理技术,加强环境保护技术和工艺装备的开发,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研究开发生态整治技术;第三,要围绕气象、地震、水灾、地质勘查等技术问题,积极开展研究;第四,开发推广人口、健康、劳动保护、社会安全的一批关键技术,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业及其他社会发展领域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科技进步使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2、加强原始性创新,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科技持续发展能力,是保证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科技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的科技实力和发展潜力。包括科技基础设施水平、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都是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期间,要把不断增强我国的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关键环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作重点部署:
(1)加强战略高技术研究
“十五”期间做好第二期“863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根据现时国际尖端、前沿科技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集中优势力量,力争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海洋技术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研究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一批相当于“两弹一星”的重大科技成就,大幅度增强我国在高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巩固和提高我国在世界高技术领域的地位,为带动高技术产业发展、保卫国家安全、增强综合国力,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保证。第二阶段“863”计划的管理机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在继续发挥高技术专家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部门、地方在实施该计划中的重要作用,更进一步加强科研力量的集中。采取有效措施,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2)坚持不懈地抓好基础研究
要按照五中全会精神,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第一,组织力量,面向21世纪,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突出国家目标,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需要的重大科学问题,特别是在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健康、材料等领域中,对可能产生重大带动作用、能够形成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生长点的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国家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科学问题;第二,积极支持对于认识自然现象、揭示客观规律的自由探究活动;第三,积极推进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的建设,对于国际前沿中活跃的学科予以大力支持,对于在我国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领域给予积极扶持,重点支持生命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第四,继续推进大科学工程的建设,支持以它为依托的科学研究工作。
(3)重视社会公益性研究和产业重大共性、前沿性、基础性技术的研究工作
“十五”期间,要高度重视包括人口健康、资源、环保、医药卫生、劳动保护与安全等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公益性科研工作,特别是相应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
对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共性、前沿性、基础性技术问题,在基础研究、“863”、科技攻关等工作中,要有重点地进行安排,组织力量进行攻关,产生一批重大技术发明,为产业长远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持续提高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3、加快科技体制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是“十五”期间推进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
国家创新体系涉及到的领域已经远远超出科技系统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
今后五年,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力争有所突破:
(1)积极推进政府、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的有效结合,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国家创新体系不仅包括“产、学、研”还应该加上“官”和“金”字。原因就在于,如果没有政府职能上的转变,这个系统将难以很好地运行。如果知识不与资本结合,便无法由知识变成财富,财富又扶持更多知识出现这样一个良性转化。因此,促进“官、产、学、研、金”有机结合,并实现良好互动,对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至关重要。国家创新体系不但要有合理的结构布局,更重要的是各要素互动的运行机制。要加快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重点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的科研体系、社会化和网络化的技术服务和传播体系及相应政策法规、金融等支撑体系建设,形成合理的布局和资源配置。
(2)大力推进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根据“十五”期间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新的技术创新体系的目标,在总结242个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年底以前要基本完成中央和地方属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工作。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也要向企业化转制,使大部分科研转制科研机构应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断增强持续创新能力,不但要成为产业化的重要基地,还要继续成为重大技术研究开发和创新基地,通过竞争取得更多的政府项目,通过市场增强其经济实力和创新实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加强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和科技投入的主体。要在“十五”前两年形成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并逐步进行完善、提高。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转制为中介机构,加快现有科技类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服务。
(3)加快社会公益类和基础研究类科研机构的改革,建立一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科研基地
按照分类改革的原则,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明年要全面启动。通过竞争择优,在调整结构、分流人才的基础上,使一批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按非营利性机构管理和运行,形成新的社会公益研究科研体系。按照中央批准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方案,加速推进基础研究类和战略高技术类科研机构改革。在这些机构中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深化人事、分配等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聘用制,自主决定内部分配办法,建立新的科研管理制度。要充分发挥大学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要大力促进科研机构与高校多种形式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进入大学。形成国家精干、高效的科研基地后,国家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快科研设施、装备的更新和现代化,创造更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基地更进一步向全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鼓励地方和企业投资支持国家科研基地建设。
(4)加快科技计划管理体系的改革,推进科技项目招投标和科技评估制度
随着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和政策职能的转变,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势在必行。“十五”期间,要逐步施行政府科技计划项目招投标和科技评估制度。同时,项目的组织管理,采取课题制,实行全额预算、全成本核算和课题负责人的管理方式。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和实施将更加开放,吸纳地方积极申报和参与实施,一些项目要由中央、地方联合支持。同时,要继续改革科技成果鉴定办法,实行新的评估、验收制度。有关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一系列政策将相继出台,要加快构建新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
(5)继续探索新的科技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科研条件保障体系
“十五”期间,政府应继续通过政策引导,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开发的主体。改革政府科技投资机制,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用好已经成立或准备成立的各项基金;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积极支持高技术企业进入股票市场、特别是创业板市场融资。健全中小科技企业贷款担保机制,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形成新的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切实加强科研网络、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验资料等条件建设,形成供应社会化、资源共享的新条件保障体系。要通过我们的工作,争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科技投入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实现“十五”末研究开发经费占GDP比例1.5%的目标。
(6)建立开放式的科技体制,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保持开放是创新体系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十五”期间,要继续扩大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一方面,鼓励境外企业、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来华兴办独资、合作、合资科研机构;鼓励我国企业到境外开办研究机构。另一方面,各类科技计划都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广泛与国外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交流。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广泛地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尽快提高我们自身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要为更多的科技人员、科技企业家出境参与学术活动和技术交流活动提供便利。
4.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加强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要把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摆在“十五”期间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
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尽管目前仍然保持一支数百万从事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但高素质科技人才严重短缺。“十五”期间,要把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置于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实施国家各类优秀科技人才培养与选拔的计划和政策,努力提高科技人才素质和数量,要营造更为优良的环境和机制,加速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带头人、科技企业家的培养和成长。
(2)建立激励机制,改革分配制度,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
要下力气落实好十五大关于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与收益分配的政策,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中关于在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中进行试点,从近年国有净资产增值部分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职工特别是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政策。各地方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制定更有效的激励政策,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要创造环境和条件,鼓励留居海外的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为祖国服务,回国创新创业。
要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调动和保护科技人才创新的积极性。要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纳入技术创新管理的各个环节,引导和激励科技人员进行发明创造。引导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同时大力加大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要继续完善国家奖励制度,鼓励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
(3)抓好科普和科技培训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
加大科学技术的普及和科技培训工作的力度。“十五”期间,要加快大城市、特别是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科普场馆建设。发挥其功能。加强科普图书出版和科普宣传,继续完善和推进科技下乡。在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的同时,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素质,提高科技管理干部的管理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广大青少年和教育者自身的科技素质。大力推进科技界的精神文明建设。
“十五”科技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确定,下一步的关键是重在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落实上下功夫。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适应新形势,更新观念,找准位置,转变职能,结合实际,深入调查研究,以创新的精神安排好“十五”的工作。在新千年来临的历史时刻,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为推进我国科技发展和改革的各项事业,为完成“十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宏传蓝图而奋斗。
标签:科技论文;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论文;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论文; 科技支撑计划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济结构调整论文; 高新技术领域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