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农业论文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存在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存在问题论文,对策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是从事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的产业。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纤维和相当比例的工业原料均来自于农业。从宏观角度分析,今天人们天天都在消费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均来自古代的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所不同的是,古代农业是一种人类没有干预或极少干预的自然农业,而今日的农业是在人类的控制下进行的集约农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也在迅速地增强,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和人类对食物、纤维等农业产品在数量上迅速增长和质量上日益提高的需要,地球上大片可开垦的土地已被开采,大片的森林也被砍伐,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水资源被大量开发,随之而来的则是大片土地荒漠化,经济物种渐次消灭,自然界通过亿万年进化形成的生态链正在遭受破坏……。如果我们沿着人类的文明史来分析农业发展态势,不难发现以往的几个古代文明中心,不少地区也正是农业资源耗费最多,当今植被破坏最为严重和土壤砂化最为剧烈的地区。如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古印度的部分地区和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所经过的西北地区。而另一方面,在这些文明中心,凡是农业赖以生存的土壤、水资源和植被资源得到较好保护的地区,即使经过几千年的耕作,当今这些地区的农业仍旧保持着勃勃生机(例如太湖流域、珠江流域的不少县市)。这充分说明,只要人类科学地利用资源、保护资源,实行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从根本上说,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有限,人口数量众多,当今又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也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需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一样,发生了不少重大的变化,其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以粮食产量为例,目前我国粮食总产量已超过9000亿斤,约相当于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倍。在同一期间,我国人口约增加了一点五倍。也就是说,在这一期间,我国粮食总产量的提高速度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从而保证了全国人民对粮食增长的需要。这是我国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发展的基础。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目前的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在正常年景还不到800斤(接近800斤),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国必须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才有可能保证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而国家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部门的发展以及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对住房、环境和娱乐设施等要求的提高,又必然地带来有害于农业发展的一系列后果,如占用耕地、污染水资源、破坏农田正常的生态环境等等。根据对几个经济发达地区的分析,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1.耕地占用速度过快

由于经济的发展,占用部分土地从事道路、水利工程和房屋建设是必须的,但占用过多,征占速度过快,必然造成土地资源丧失过快和不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农民在经济条件改善后,建设自住房屋占地太多问题极为突出,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一现象相当严重。以江苏省为例,据统计,从1950年到1996年的46年间,全省因建设和农民建房等原因,占用耕地达1725万亩,年均占地达37.5万亩之多。若按这一速度发展,400年后江苏将无地可耕。

2.水资源和耕地的污染日益加重

由于工业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废气无控制排放,由此污染农业水资源并危及整个农业生态环境的现象日益加重。在经济发达地区如江苏、浙江的环太湖地区、广东珠江流域,这一问题已非常突出。

水资源的污染还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的高毒性农药和除草剂,以及农民在生活条件改善后粪便处理方式的改变。农村和城市大量排放的生活污水直接威胁着几千年传统农业已建立的农田生态系统。混乱的农业生态系统不仅会直接造成农业生产力的破坏,还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长江和太湖水污染及由此引起的鱼类种群衰退、物种消失便直接与此有关。

3.森林砍伐和植被破坏过速

由于战争破坏和逐年大量的砍伐,我国保存的森林资源有限。严格说来,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发达国家的日本森林占国土面积的67%,瑞典占52%,我国仅占14%)。在西部高寒山区,由于气候条件恶劣,不少地区缺乏良好的植被覆盖,草原地区也常常由于过度放牧,造成草原退化。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我国不少农耕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有雨则涝,无雨就旱”,农业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薄弱。由于土壤被冲刷,不仅使大片农田生产性能降低,而且带走的大量泥沙还导致了河道淤塞,诱发洪涝和其它灾害。

4.耕作技术改变后土壤地力出现下降趋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的传统农业已形成自己特有的耕作制度和相应的耕作技术,如重视使用有机肥料、精耕细作、注意轮耕轮作等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单价提高,不少地区为降低生产成本,有机肥使用大量减少,化肥使用量大幅度增加,农田耕作粗放,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肥力下降,物理性能减退。

5.农产品价格与工业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缺乏有效控制机制

我国农用物资价格近年来上升较快。国家为保护农民的利益,对农产品价格也作了一些调整,但相对于工业产品价格而言,仍较便宜,加上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仍为小农经济式的小规模农业,效益相对较差。而且,农产品价格在丰收与欠收年份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而波动较大,导致农民“丰收不增收”,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6.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

解放以来,我国在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天,我国近12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能自力更生地解决,并达到如此高的水平,这与我国几十年来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的进步是分不开的。但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力,由于土地资源和进一步增施化肥的潜力已经极为有限,必须更多地依赖于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的发展。相应地也就必须要求对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以更多的投入。

有关解决途径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其主要标志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以江苏为例,近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超过12%,比一般国家或地区要高出许多,国内不少省市的情况也与江苏省类似。

从宏观角度看,第二、三产业的增长自然可以增加对农业的反哺能力,这是第二、三产业对农业正向作用的一面。苏南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县市的经验已证明了这一点。但从另一方面看,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会给农业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土地资源被大量占用;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优质农业劳动大量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和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等等。如何在以上第二、三产业发展对农业两个不同方面的作用力之间,科学地找到其平衡点,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注意提高对农业生产生态链的认识就显得很为重要。

所谓农业生产生态链,是指农业生产不是一种孤立的生产过程,而是与气候、土壤、水资源和人类其它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从植物生产到动物生产,到人类生命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受着诸多生态因素的调控和制约,其前面一个过程的发展水平,会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后面一个过程的发展水平,因而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受着链式结构中各个环节的发展水平和协调程度的控制(见下图)。由于这样,整个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这一生态链的各个环节入手。特别要注意发现其薄弱环节,从改善这些环节入手,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生态链的构成

A:生态链的单链结构

B:生态链的动态结构

1.加强森林业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从总体上讲,农业生产的整体基础在于植物生产,因为只有通过植物生产,才有可能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淀粉、蛋白质、纤维和脂肪。植物生产按其性质又可大致区分为作物生产、草原生产和森林(业)生产。在这三类生产中,森林业生产是我国整个植物生产业最为薄弱的环节。加强森林业的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长期以来,由于战争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大片森林被砍伐,其结果一方面造成林产资源匮乏,另一方面则使大片土地水土流失,气候条件恶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被破坏,这是导致我国大片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即使是在东南沿海省份,虽然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相对比较充足,土层较深,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这些地区的林业建设仍有很大距离,水土流失现象也很普遍。同样是在这一地区,人们也不难发现,林业建设比较好的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也较高,农民比较富裕,如江苏宜兴、浙江长兴的丘陵地区;而林业建设比较差的地区,农业生产水平就比较低下,农民生活相对比较贫困,如江苏六合和仪征北部的丘陵地区。为此,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绿化造林,改造自然,以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应视为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举。

为了使营造的森林在尽快发挥改善生态环境作用的同时,兼顾国家对木材和果品的需要,在树种方面要精心选择和搭配,实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在人口稠密的经济发达地区,还应尽可能地兼顾生态环境的观瞻和美化。

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在姜春云副总理“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上批示道:“……历史遗留下来的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要靠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艰苦创业的精神,齐心协力地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加以根本的改观。”江总书记的指示深刻地揭示了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森林(业)建设已经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只要我们按照江总书记的意见,发动全社会重视和加强林业建设,保护好水土不再流失,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区域性的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优良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高效有序的农业生产,需要良好的气候条件、水资源、良好的土壤和先进的农业技术等各方面生产要素的合理配合,为此就必须注意加强区域性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以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城、乡工业布局规划和工业企业的三废治理, 防止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污染。

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不仅直接污染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水资源,造成大范围的农业生产水平下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而且还直接影响居民身体健康;这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尤为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必须从整体上加强工业的布局以外,还必须加强对三废的治理,用法律手段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2)加强对生活污水的排放控制及其治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农村城市化倾向的发展,生活污水在大量增加的同时,质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已成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必须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以江苏南部太湖地区为例,这里是我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地区。由传统的农业生产所形成的稻麦两熟的农作制度中,草塘泥、人粪尿和猪脚(厩肥)是农民习惯施用的大宗农家肥料,通过这些肥料,形成了农田生态中的养分利用小循环,即:

这种小循环是有机农业的重要特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单价提高,有机肥利用锐减,化肥用量迅速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也从根本上改变了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及人畜粪水的处理方法,传统的有机农业已不复存在。人粪尿、畜粪水和生活污水已成为这一地区新的污染源,即:

以上污染过程不仅可以污染江河,也可污染地下水。污染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仅可危及淡水鱼类的生存,也会污染海洋并对人类的健康发生直接的有害影响。为了排除人畜排泄物和生活污水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最有效的途径是要做好生活区与农田生产区的科学规划,在生活区内通过建立合理污水排放系统和建设相应治理设施。从长远看,还必须将饮用水系与排污水系分开,以尽可能减少水污染的负面影响。

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国家要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教育,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必须使全国人民认识到,工农业生产的过程是一个生态资源的利用过程(农业生产尤其是如此),必须将生态资源的利用与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生态资源的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保证我国的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保护土地资源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国人口众多,目前已达到12亿,但可利用的耕地资源有限(约16亿亩左右),与美国、俄罗斯有很大差距;即使与人口占世界第2 位的印度相比,人均土地占用量也少得多。为此保护已有农用土地不受或少受占用,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道路建设、港口、码头建设和工厂建设均要占用一部分土地,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考虑,这些土地的划转均应从紧审批,且须有计划进行。

土地资源的挤占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农民建房。农民生活改善以后,首先想到的是建房,这是正常现象。但在农民翻建房屋过程中,不少地区普遍存在着过多挤占农田的现象,造成农田资源的极大浪费。建议国家对农民建房用地应制订出相应的法规,实行农用土地的有偿使用,以控制农用土地挤占现象的蔓延。对农村究竟应建何种式样的住房,应组织专家进行调查和研究,使农民所盖住房既能尽可能少占耕地,又方便于农民的生活和生产。

4.发展农业科技,增加对农业科技和农业教育的投入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近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无可争辩地证明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科学论断。农业生产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于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当然,其它学科门类如生物科学、水利科学、乃至物理学和化学等等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农业生产发生重要影响。

综观解放48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可以发现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是极为巨大的。就品种改良而言,解放以来,我国主要农作物在实现良种化的基础上,几乎都实现了2—3次新品种更换,每次更换都使单位面积产量上升10%左右,有的甚至更多。目前我国大面积使用的粮、棉、油作物新品种,其产量潜力与解放初使用的品种相比,几乎都增加2—3倍。与之相应的,这一期间对主要农作物的高产栽培和耕作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我国之所以能以占世界7 %的耕地,养育占世界22%的人口,这与我国在这一期间农业科技发展方面取得的这些成绩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如同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一样,决不可能是等速进行的。在影响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诸多要素中,土地资源、光温资源和水资源等已经不可能有更多增长。在农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的今天,为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有赖于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

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藉助于生命科学不仅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现有农业生产的生态资源,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纤维和油料,也可能使农业生产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发展农业科学,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均有赖于农业教育的发展。教育是科技之母,只有通过发展农业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适应于未来农业科技发展需要的大批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为此增加对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的投入,对于我国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希望所在,也是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标签:;  ;  ;  ;  ;  ;  ;  ;  ;  ;  ;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