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误区_新课改论文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误区_新课改论文

新课改中语文教学的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误区论文,新课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惟综合化倾向

新课标提出了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沟通,将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的新的综合性学习理念。

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将学习的目标定位于全方位地了解科学知识、文史知识,往往要求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资料,将语文课上成了其他课。如《勾践灭吴》一文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但有的教师却将课文重点放到了这个精彩故事的学习上,让学生搜集大量相关的历史事实,进而分析历史事实,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虽然教师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却忽略了语文课自身的特点。

语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感知、理解,学会鉴赏,学会运用,学会发展,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最终形成精神的感悟和积极的价值取向。那种完全撇开语文课的特点,将语文课上成书法课、生活课、历史课或心理课的倾向,虽然貌似综合,实际上却是舍本逐末的伪综合,不仅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而且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其语文能力的培养、精神世界的提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同在文化沙漠上建大厦,只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

二、惟独表演化倾向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但一些教师却因此而放任自流,使教师的主体地位严重缺失。

例如一些教师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民主、互动,把学生分为几个方队,设男女主持各一名,教师则以裁判的身份出现,然后由学生自己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若干个问题和要求,再由各方队的代表完成,最后由教师评定得分。这样做看上去课堂效果很好,实际上却步入了“唯表演化”的误区。这样的课堂,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师指导下的读。新课标强调教师对“读”的指导,尤其是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只有逐步学会了精读、略读和浏览,才能对文本进行品味、揣摩、感悟和积累。“表演课”实际上是对学生阅读结果的检查,而非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只能依靠自己的领悟能力,其效率当然是极其低下的。

另外,“唯表演化”不能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一些接受能力、反映能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能成为课堂的陪衬,无从谈什么理解体验、感情熏陶和思想启迪。教师既没有承认并尊重课程学习中的个体差异,也没有承认并尊重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

三、惟自主化倾向

目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其中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因此,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备课到上课乃至作业的批改都由学生轮流进行,希望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淡化教师作用的“唯自主化”课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却因为教师作用的缺失,使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从而导致认识水平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如在学习戏剧时,教师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排演戏剧,学生的精力大都集中在了怎样演这出戏剧上,而品读文本的时间却很少。所以这种为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使教师的地位旁落的文本教学活动必然是不全面的。

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在教学过程中弱化教师的作用。在新课标指导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体性为前提。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现的,学生的自主式学习不是不要教师的“教”,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标签:;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误区_新课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