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如何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重点是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其实质就是经济增长由主要靠大量消耗生产要素转变为主要靠生产要素使用效益的提高,使生产一定数量的社会物质产品所耗费的要素越来越节约。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既是经济增长方式不断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换过程,也是生产要素使用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也要走发达国家同样的道路,或者采取同样的方法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对生产要素的构成进行分析。我们知道生产要素是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所构成,在货币经济条件下,后两者可转换成资金(资本)形态,这样生产要素主要由劳力和资金所构成,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就是提高劳动力和资金效益。在一般情况下,这两者是同步同方向而运动。但是由于劳力与资金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生产要素,它们既可相互结合,也可相互替代(用增加资金,减少劳力或增加劳力,减少资金来达到同一生产目的),这就意味着,生产要素使用效益的提高,即可表现为资金劳力两要素使用效益的提高,也可表现为资金(或劳力)使用效益的提高,而另一要素劳力(或资金)使用效益的停滞甚至下降。西方发达国家在追逐生产要素的提高过程中,由于资金相对宽松,而劳力比较短缺,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力使用量,是它们经济增长的着力点。而在我们国家情况正好相反,劳动力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接近无限,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资金的短缺。因此,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其着力点应该放在如何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上。
二、制约资金使用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
1、科技水平因素。科技水平的高低,是制约生产要素使用效益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在生产活动中,科技水平高,产品的质量性能会相应提高,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原材料、固定资产磨损会减少,所消耗的活劳动也会减少,使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明显提高。正因为如此,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德国为促使经济的稳步高速发展,都倾注全力,不断提高生产科技水平,它们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规模经济因素。规模经济对资金效益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许多产品的生产,必须在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单位产品的成本才会降低,资金消耗才会相应减少,产品也才会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为什么我们中国的汽车生产,在劳动力价格非常低廉的情况下,生产成本却高出发达国家的好几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形成生产的经济规模,几百家工厂一年所生产的汽车数量,只相当发达国家一个大型企业的生产数量,当然没有市场竞争力。
3、经济结构因素。经济结构合理与否,对资金的使用效益有着直接影响。经济结构合理经济才有平稳、协调发展的可能,社会资源才有合理使用的可能。反之,如搞重复建设,长线产品越来越长,结构失衡,将会导致部分产品超过社会需要而积压报废,部分基建项目被迫下马,给社会资源(资金)的使用带来巨大损失。
4、管理水平因素。管理水平对资金使用效益的影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企业来说,管理既包括对生产经营的管理,也包括对生产要素(人、财、物)的管理,其目的就是要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获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通过加强管理,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进而实现资金使用效益的不断提高。
三、金融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中发挥重要作用
金融在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中的作用发挥,主要是通过挖掘资金的供给潜力,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来实现,主要表现在:
1、促进生产科技水平提高。提高生产的科技水平,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科技水平的提高,并不能在生产活动中自然产生,需要人们去研究,去引进,需要对设备改造更新,也就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没有一定资金投入的科技水平提高是不可思议的。在我国现阶段,财政支出的效应被弱化,金融的支出功能在加强,这意味着,增加对生产科技的投入,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金融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对此金融可以通过增加较多的贷款来促进科技水平提高,还可以在贷款的期限上,贷款的利率上,提供优惠政策来推动科技水平的提高。当然,金融所付出的资金是有偿的,也是有限的,这决定了金融对科技的投入也应有所选择,不能追求过宽的范围,也不能追求过高的层次,而应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扶持那些能很快产生经济效益的先进技术项目。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大力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此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水平。对此,我们有不同见解。我们认为:中国劳动力供应充足,就业压力大,解决劳动力就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用机器设备,高新技术来排斥劳动力的广泛使用,在中国近阶段完全行不通,只有在就业矛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们普遍有了自己的稳定职业之后,才会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2、促进经济结构合理调整,逐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就是要对一些优势产品进行扶持,对一些劣势产业产品进行限制,这种扶优限劣可从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是通过增量,二是通过存量。通过增量就是在增加的投入中,向优势产业产品实行倾斜,扩大其在整个产业产品中的比例,并使其能有更快速度的发展。通过存量就是在盘活存量的过程中,对存量资产进行重组,使劣势产业的资产向优势产业转移。在当前企业资金主要靠银行供给,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70%以上的情况下,金融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同样,在促进一些企业形成生产规模方面,金融可以根据自身联系面广、信息灵、能融通资金的特点,选择那些一旦形成规模就能产生较大社会经济效益的企业进行扶持,使其尽早产生规模效益。金融的这种扶持,同样也可采取增加信贷投入、调整存量组合、提供优惠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来实施。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金融的这种支持,是实现企业生产达到规模经济的主要途径。
3、强化对企业资金使用的引导监督,注重金融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理企业如何使用资金是企业自己的事,银行无权干预。但在我国由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自有资金极少,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因此,银行有必要对企业资金的使用进行引导监督,促使其资金使用更加合理。同时,金融业要利用自身联系面广、信息灵的特点,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避免资金流动的盲目性。另外,为进一步促进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金融业要切实搞好结算工作,采取行之有效办法,保证汇路通畅。对长久困扰经济生活的“三角债”问题,要会同有关部门,齐心协力认真研究对策予以解决,使整个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有个明显的提高。
四、江西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金融对策思考
1、在力争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的基础上,对科技投入予以倾斜。扩大信贷规模,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否相矛盾?这要作具体分析。增加资金的投入;投资上一些新项目,虽然属于外延扩大再生产,但与“粗放型”的经营方式还是两码事。粗放型的实质是生产要素使用效益的低下,而不是生产要素的使用增加。因为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也要追加一定量的生产要素,同样也存在着“粗放型”经营与“集约性”经营的问题。因此,扩大信贷规模、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数量与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并不矛盾,关键是要看资源使用的效益如何,以及外延式生产在整个经济增长的比重。同时,从我们国家实际状况来看,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科技转换成生产力的能力也比较弱,经济的增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离不开外延型的扩大再生产,对此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联系江西的现状,扩大信贷投资总量,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更是很有必要。江西经济不仅落后于几个相邻的东南省份,而且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4年江西的GDP总量与人均GDP占有量在全国排名分别为16位和22位,落后非常明显。造成这种落后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固定资产投资偏低的影响,1994年江西固定资产投资量只相当于山东的20.8%、江苏的16.2%,比安徽也少,只相当安徽的62.1%。同时,国家银行的信贷规模也偏少,1994年江西GDP占全国的比重为2.44%,而信贷规模的比重为2.31%,低0.14个百分点,少38亿元规模。因此,改变江西经济的落后状况,转换江西经济的增长方式,必须保证江西的信贷规模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个较大幅度的增长。为此,在今后一段较长时间里,力争使江西信贷规模随着江西GDP更快的增长而在全国的比例相应提高,达到2.5%至3%,力争使固定资产的增幅略高于全国平均增幅,为此要作出不懈的努力。
2、严格掌握资金投向,切实支持科技开发、结构调整和规模经济。在力争信贷规模增加的前提下,向科技开发、结构调整和规模经济实行适度倾斜,并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措施:(1)在贷款的增量中,要加大用于科技开发、技术改造的比例,使对有关科技贷款的增幅高出整个贷款增幅2—3个百分点。争取技改贷款由现在占中长期贷款的40.6%,发展到九五时期占50%左右,即年均用于技改贷款达到30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60%以上。当然,对科技开发的支持、要注意科技项目的实用性,使之能尽快产生效益。切忌一味追求高科技、高投入而忽略了实用性,从事有限的资金能用在刀刃上。同时,对科技的支持还要在盘活信贷存量上做文章。江西不良信贷资产在300亿元以上,按照总行的要求,每年至少要盘活其中的5—6%,即盘活20亿元以上,若从中挤40%—50%即8亿元用于支持技改项目,其作用也不可估量。另外,在贷款的利率上给予优惠,比正常贷款利率低2—3个百分点,使之仅此一项每年节省科技开发费用2亿元以上。在贷款期限予以放宽的同时,对那些有发展前途的科技项目的贷款,若企业不能按时还贷,还可提供贷款展期的优惠。(2)对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规模经济的扶持,除了在信贷增量、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方面给予扶持外,还可对那些确有效益,但由于负债过重的企业,给予挂帐停息的照顾,使这些企业有个“喘息”机会。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尽可能挤出一块资金来贴息,以使这些企业能得到更多的银行贷款支持。调整经济结构和实现经济规模经济要在存量调整上下功夫,为此金融部门要积极参与和支持。这包括对劣势企业除了限制信贷投入外,还应将从中盘活的存量用于优势企业。对那些严重资不抵债,救活无望的企业,在银行债权得合理维护的前提下,通过正常途径,银行应同意其破产,以免银行的损失越来越大。对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并能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做法应予鼓励。对其中的有些劣势企业负债过重,而兼并企业承担其债务有困难的,可考虑采取延期还本付息,停息还本,减免本息的优惠措施,以促进加快经济结构合理调整和实现规模经济的进程。
3、大力发展完善金融市场,进一步挖掘社会融资潜力。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金融主体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社会融资的状况有了很在改变,1984年金融机构开始调整时,江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社会融资的比重超过95%,十年后的1994年,其比例只为80%,直接融资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业务有了飞速的发展。因此,金融对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支持,不能仅仅停留在靠几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帮助上,还要发挥其他金融机构和其他融资渠道的作用,充分利用金融市场的总体功能:(1)积极努力,在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每年发行5—8家科技开发和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股票,并争取在上海、深圳股票交易市场上市交易,以之吸收更多的资金。(2)对切实在今后有偿债能力的科技产品开发,可准许企业向社会发债券,进行直接融资,并使这种直接融资比例逐渐扩大。(3)鼓励投资基金投向科技开发领域。在江西现有6种上市投资基金的基础上,力争再上几种基金,如教育基金、养老基金、失业基金等,同时,原有的上市基金也要想法扩大规模,使之自身产生规模效应。(4)在大力发挥证券、信托、保险等公司作用的同时,积极吸引中外金融机构来江西设立分支机构,吸收更多的资金,为科技项目开发,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规模服务。
4、金融业本身要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为江西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金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业发展也有个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的问题。为此,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以资金营运效益为中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使金融本身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资金。1994年全省金融业为社会创造的金融业增加值为61.9亿元,金融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增加值为8.5万元,要力争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使金融业每年增加值不低于10%,“九五”期末达到120亿元,人均增幅不低于5%,“九五”期末达到12万元。同时,金融业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在坚持原有好的服务方法方式的基础上,延长服务时间,增加金融品种,代发工资,代缴费用,广泛开展使用信用卡,个人支票等业务,同时改进银行结算服务,完善卫星通讯,建立清算中心,加快社会资金周转速度,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江西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标签: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科技论文; 金融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规模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