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队伍流失问题是近年来教师队伍建设遇到的突出问题之一。由于我国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低、生存环境差、工作压力大、发展机会少、社会地位低,导致部分农村教师想要调入中心城市任教或到城市改行做其他工作。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农村中小学教师也是千方百计纷纷外流,致使农村地区教师严重短缺,阻碍了当地教育的发展。这种教师流失现象往往会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严重、整体水平不高。如何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这是摆在农村中小学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并提出对策,以期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
教师是一个教书育人的神圣职业,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现实中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教师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科学分析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也就成为了一个紧迫、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乡村教师队伍现状
(一)学科结构性缺编
学科结构性缺编主要表现在各学科专任教师数量少,在农村师资队伍中,绝大多数是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等主要学科的教师,而体育音乐美术类的教师人数极少,在部分农村学校,几乎没有开设此类课程,或者这些课程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执教。
(二)年龄结构性缺编
目前,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群体存在年龄结构断层问题,缺乏生机与活力。在农村教师队伍中,大龄教师与新加入教师行列的年轻教师占到绝大多数,而处于中青年阶段的教师数量很少。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青年教师被抽调走,或向上级流动,或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邬志辉认为,合理的教师年龄结构应呈“倒U型”,以30~50岁的教师为主。中年教师能够带动年轻和老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倒U型”年龄结构能够表现出教师的职业活力和发展潜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学历结构性缺编
学历能够判定教师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教师理论知识的深厚程度、教育教学能力的强弱与学历存在一定关系。由于农村地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仍是中师或中专学历的教师教师,缺乏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真正正规院校的大专本科学历教师,在农村地区仍是凤毛麟角。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解决对策
(一)政策留人
在国家财政上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在经济条件上给农村教师开绿灯,按照当地的物价水平为农村教师定期上调工资并给予农村教师特殊的生活补贴,比如学校对教师管吃住。更要杜绝拖欠农村教师工资等不合理现象的出现。教育主管部门要为农村教师制定合理的职称考核标准,不能按照城市教师的标准考核农村教师,更要本着公平、公开的态度进行职称考评,避免许多农村中小学校的职称评定欠科学、欠透明,而是在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背后暗箱操作;同时尽可能多的为农村教师提供教师评职称的机会。各级政府也要定期跟踪教师的各种状况,并通过与教师的亲密接触,真实地向国家反映其需求,并对所发现的问题提供建议,促进农村教师的发展。
(二)待遇留人
从增加财政拨款、提高地方补贴等方面入手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工资,尤其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应适当提高补助,弥补农村教师在与其他职业进行比较待遇时产生的落差感,提升农村教师在当地生活的经济水平;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尤其要规范绩效的发放程序,保障农村教师奖金福利的发放,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实际收入,实现待遇留人。在学校工作中,学校应该切实关心教师生活,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工作环境,想方设法为教师排忧解难,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从而使教师能够安心于工作。只有教师们的基本物质需要得到保障才能安心地留在农村,积极地从事工作。为了使那些有上进心的教师能够得到最大发展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国家政府应承担教师培训费用,开展多样性的教师培训;除了培训,政府也应定时组织安排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进行学习,与城镇教师进行交流,或鼓励师范院校教师下村指导并开展农村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提高农村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作者简介:李静(1995-),女,小学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小学数学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论文作者:李静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教师论文; 农村教师论文; 农村论文; 中小学教师论文; 教师队伍论文; 结构性论文; 工作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