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教育的出路_德育教育论文

论道德教育的出路_德育教育论文

浅谈德育教育的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出路论文,德育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荀子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贵为天下贵。”这里的“义”指的是道义,是就思想范畴而言的。人活着只求饱暖安乐,而忽视思想道德的修养,那就如同禽兽了。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同时也是塑造人灵魂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巨大作用越来越被人公认。而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社会道德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现象。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又该怎样做呢?下面谈点肤浅看法。

中国历来就很重视德育教育,古人曾将“立德”作为“三不朽”之一,把“明德”、“传道”,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这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解放以来,我们对待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弘扬、否定与批判的问题上经历了一场特殊的历程。文革时,不加分析地否定批判一切传统道德观,使人们思想陷入了茫然。使很多应该继承弘扬的优秀传统被否定批判。而不该继承的却又在死灰复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反映在教育上,提倡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只要是不符合政治目的的就是不道德的。要求人们无条件地接受被灌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不能或不知做别种选择,这实际上是口头上否定了传统的“忠、孝、服从、温顺”,而实际行动上又沿袭了这种传统的行为方式。这种批判只是换汤不换药,没有真正从行动上解放人们的思想。在这种社会状况下的德育工作,只是空洞的标语口号,德育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科学性、针对性,采用封闭式的教学方法,使人们成为变相的传声筒、留声机。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多变性,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人们不再相信单一的说教,甚至反感空洞的、形式化的说教,如果我们再用过去的方式和内容,势必无法适应当前的时代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的视野开阔了,思想拓宽了,信息渠道多了,人们因以前只接受单一形式的教育,对接踵而来的新事物缺乏理解,因而自身也就缺乏免疫力。另外,封闭的时间太长,人们因精神上的贫困而产生一种饥饿感。所以本应加以抵制的各种思潮,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等,也随着改革的大潮而被裹挟进来。再加之社会在改革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漏洞,遂使一些人钻了空子。致使社会出现了“劳不如贪、贪不如赌、赌不如偷、偷不如抢”的消极意识。使一部分人的道德素质和水平下降,社会道德滑坡。

自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思想工作也要寻求新的方法,以便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学生的思想道德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大环境,因而德育教育不是孤立的学校教育,德育如果抛开社会现实只抓学校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目标。学校常常感叹“学生在校进一步,回到家里退二步,到了社会退三步。”对此,教育部门也频频呼吁全社会能给予配合。我们培养学生不能离开他们生存的社会大环境,把他们放进真空中进行“无菌培养”,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所以净化社会环境是积极开展学校德育的首要条件。

儿童生来是一无所知的,他们的心灵犹如一块“白布”可以随意点染。他们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的方向将取决于家长、教师和社会对他们施加的影响。而我国多年来的教育方式一直是抽象的说教较多,例如有位老师在给小学生讲爱国主义时说:“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国家,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丰富的矿藏。”有位同学不解地问老师:“如果我们的国家小,矿藏少,那我们的国家是不是就不值得热爱了?日本地方小,矿藏少,他们的人民不也热爱自己的国家吗?”可见这种空洞的说教苍白无力,不具有真正的说服力。

虽然我国一直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但德育课始终没有独立内容和体系,把政治观念当作德育的全部内容,不分年龄、层次,一刀切地灌输给学生,使德育教育缺乏特点,显得空泛而无针对性,更谈不上科学性。

另外,中国的学校教育特别注重观念的灌输,而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学生即使有了思想意识形态的抗恶性,并不等于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辨析是非的能力,这种教育只能是事倍功半,我们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而不是教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把道德准则当做生活中的“红绿灯”而不去辨析、升华。

由此可见,我们不是缺乏德育热情和德育过程,而是缺乏合适的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缺乏操做这种方法的技巧,缺乏德育工作的切实内容和完整体系。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德育如果不进行必要的改革,那么德育就会变得毫无价值。德育改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为保证德育教育真正达到灵魂高尚的目的,我认为应做好下列工作。

1.政府和社会应充分重视和支持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精神文明也更加需要。现在学校在升学率的重压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智育放在首位。认为德育只是“软”件,而升学率才是教育效果的真正体现。社会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主,摆脱经济困境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急需解决的社会公德问题,这就成了“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我们试想一下,一个灵魂匮乏而不健全的人,即便学习再好或能力再强,又有什么用呢?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要在教育上加大投资,用力抓德育工作。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采取一定的措施,系统地、广泛地、深入地开展德育工作。而不要把这种工作流于形式,当作政治任务去整人,真正让人民知道这是关系到祖国前途、社会安稳的大事。

2.提高教育者自身品德修养,树立榜样作用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时代赋予各级领导和教育者的艰巨任务,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这种重视不是把任务布置下去,把政策传达下去就算了事,如果这样,德育工作势必无法深入。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教育者都不能坐等别人教育,德育教育者和领导者既是教育者示范者,又是群众的榜样。他们的言行对群众具有深刻的影响。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荀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对我们今天来说仍有借鉴意义。

3.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开展德育工作

我们不能把德育工作只推给学校,更不能把学生的品德教育只指定给思想品德课老师、班主任和辅导员,而其它老师都与学生品德培养无关。我们重视德育教育并不是要搞片面化、独立化、单一化。如果过于独立化了,其它老师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应该认识到重视从而游离于德育教育之外,这就不利于形成共识,形成合力。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认识到德育工作不是某一个教师的责任,而是全体教师和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展开德育教育,把学生的品德融合在各科的教学之中,生动而自然,贴切而感人。

4.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保证德育工作的开展

德育工作是人们思想内部的教育过程,人们在谈德育工作时往往只重视这种内化过程,而忽视外部的配合。教育不是万能的。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就是从外部实行监督、控制、约束一些人的不良行为,从而保证德育工作的开展。如果没有外部的约束、控制,内化的教育也就失去了外在的尺度。因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严格以法办事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5.尽快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德育体系

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原因,人们对传统道德观反复否定、肯定,人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面前仿佛失去了路标和评判标准,精神无所依托。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价值判断失范,使德育工作者难以开展工作。从批判——困惑——重建的发展来看,尽快建立一整套新的德育体系已是时代的呼唤。

6.结合社会现实,根据学生需要,引导提高学生的道德分析

和鉴赏能力

我们已经倍尝教育失误带来的严重后果,因而我们必须认真考虑时代和现实对我们提出的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新的任务,从而准确把握学生在现实和新形势下的实质性思想动向,使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和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需要。结合现实,根据需要,重新编定教科书,重新制定教学计划、目标和任务。

再者是德育方法的改变。德育方法是联系德育主体、德育对象、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枢纽。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把已定格的观念和情感硬塞给学生,强迫学生接受。我们只有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的分析和思考建立起来的道德观才具有稳固的基础,经得起考验。而空洞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建立起来的道德观犹如空中楼阁,经不起社会的考验。学生一旦进入社会,就会产生极大的反差。原来形成的道德观就会变形,出现迷惘乃至厌恶德育教育,影响德育工作的开展。

总之,我们的任务除了向学生阐述正确的观点之外,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道德推理能力和应用技巧。

注:《欧美高等学校道德教育史考察》魏贤超著,《高等教育》1995年第8期。

标签:;  ;  

论道德教育的出路_德育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