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要点分析论文_肖瑞东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要点分析论文_肖瑞东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铁路运营事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但是在不断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作为一个重要的使用环节,不管是设计还是加工,其重要性都影响着整个电气化铁路的运行。本文就对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

在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我国的铁路施工技术或水平开始迈向一个崭新的时期,即高速电气化铁路。而在高速电气化铁路工程中,接触网是一项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内容。所谓的接触网,指的就是在电气化铁道上,依照钢轨上空的“之”字,所架设的一种供受电弓取流的高压输电线;一般由四大部分构成,即接触悬挂(绝缘子、接触线、承力索、吊弦、连接零件)、支持装置(悬式绝缘子串、棒式绝缘子以及水平拉杆等等)、定位装置以及支柱与基础等。由于接触网通常都处于露天状态,且分布范围极大,因而极易受到如气候等条件的影响,继而对设备的电气性能造成损害,最终影响到火车运行安全性与舒适性。因此,进一步提升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施工水平及其技术,这对保障电气化铁路的平安运作,具有极为重大且现实的意义。以下,笔者就将其相关的施工技术展开阐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技术十分多元且发展迅速的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研究领域和进展是不一样的。总体来说,接触网施工的内容主要包括上部工程和下部工程两部分,其中上部工程又包括线索的架设、支持结构的安装以及悬挂高速等。而下部工程主要包括支柱与基础的施工等。目前在高速接触网的研究方面,德国、日本以及法国的接触网施工专业化、机械化以及标准化程度较高。比如,日本作为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的建设者,它所采用的接触网技术十分具有代表性,尤其是复链形悬挂方式,能够很好的适应高速运行的铁路,但是其也有缺点,那就是系统结构非常复杂,将会给各个环节的施工操作和后期的维护造成较大的难度。然而,法国采用的简单链形悬挂方式具有便于安装和维护的双重优势;德国采用弹性链形悬挂方式,其能够确保接触网弹性均匀性好,弓网受流质量好,但是弹性吊索在安装和调试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总之,在高速铁路接触网建设过程中,发达国家掌握相对比较先进和成熟的经验,其施工技术标准已经比较完善,并趋于规范化和系统化,这为施工的工艺以及施工方法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的电气化铁路发展迎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已经建成了一系列不同速度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并且接触网的方式主要包括简单链形悬挂方式和弹性链形悬挂方式,选择桩基作为接触网的接触支柱,选择高张力且耐磨的铜合金作为接触网的材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接触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1接触网的预弛度问题

电力机车受电弓受流性能受接触网预弛度的影响非常严重,有国家曾经进行过一个预弛度单链型悬挂的电力机车高速运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预弛度单链型悬挂相比于普通的单链形悬挂,机车高速运行,就接触线的抬升度而言,预弛度单链型悬挂要比普通型的单链形悬挂要小得多。在一定的跨度内,预弛度单链型悬挂的抬升量也比较均匀,支柱支持点和跨距中央抬升量相差很小。也有实验表明,在设立预设度的情况下,接触线的张力会适量地增大,所以,在机车高速单弓运行的情况下,接触网的受流状况仍然可以保持良好。其实我国电气化铁路目前大范围使用的普通单链型悬挂与预弛度单链型悬挂原理基本相同。

2.2施工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说一个工程最终是否能够按照预期取得一定的成果,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我国电气化铁路接触线的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而言,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本身施工队伍提供的各种施工用装备的性能较为落后,另一方面,施工队伍个人的技术水平和素养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通过我们的调查抽样分析,当下我国电气化铁路接触线的施工技术人员仅有少部分是通过相关的大学毕业的具有本科文凭的技术员,而且这些技术人员也主要集中分布于大中型施工队伍当中,而其余的施工人员多以中职和初中毕业的务工人员为主,就他们而言,一方面并没有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训练,另一方面,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自身的素质,无论是施工秩序还是基本的人文素养均较低,导致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因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而影响整个施工队的进程。

3、电气化接触网施工技术的研究

3.1基础浇筑

接触网的基础浇筑程序主要包括钢柱基础、杯型基础以及拉线基础等,它的施工工艺要遵循如下程序:先是施工准备,然后应对基坑各部尺寸进行检查与复核,再安放外模、对底部混凝土与垫层进行浇筑,紧接着安放内模、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校正内模,试块取样,然后再抹面、拆模、实施基础养护,最后再填写工程检查证、做好隐蔽工程记录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事项:①在浇筑垫层与底部混凝土时,搅拌前应严守设计要求的垫层厚度科学合理地计算出施工需要的垫层与混凝土的数量,定量搅拌,以达到节省材料的目的。②安装外钢模:依照基础顶面与水平基准点的高差与设计长宽尺寸在基坑上固定外模架设,使得定位桩连线中心和外模之间得以吻合,外模顶部与基础顶面平齐,固定好外模四周,保障外膜在基础浇筑时不出现移位的情况。③安放内模:将脱模剂量涂抹于内模混凝土面之后,把内模放在已浇筑完毕的底部混凝土表面,采用抬内模的抬杆延到外脚手架上从而调整固定好内模,以保障内模中心线和定位桩中心线。④浇筑混凝土与内模校正:在内模的四边分别做好重点标记,假设中心线同定位桩连线的中心线是重合的,那么内模位置就是正确的。⑤抹面:要用抹子抹平已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待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大概2h后,应针对基础表面进行表面处理,从而使得基础表面的平整度良好。⑥基础养护与拆模:基础拆模工作结束后,应使之实现蜂窝麻面、无漏浆、棱角完整、表面平整等状态;基础养护时间应大于一个星期,确保拌和用水与养护用水量差不多,浇水次数只要能确保混凝土保持全天湿润即可;当然,也要试块取样进行抗压试验,并依照实际状况搞好隐蔽工程记录工作。

3.2定位装置

定位装置包括定位管和定位器,其功用是固定接触线的位置,使接触线在受电弓滑板运行轨迹范围内,保证接触线与受电弓不脱离,并将接触线的水平负荷传给支柱。因腕臂定位环断裂后定位器(管)脱落低于接触线以及定位环断裂后接触线失去定位使拉出值发生变化造成的弓网事故屡见不鲜。这类事故一般发生在定位偏移量大、偏转活动频繁的锚段关节处以及曲线内侧反定位和靠近锚段关节反定位的腕臂定位环处。接触网运行时间越长,这类事故的发生就越频繁。为防止以上事故的发生,本文采取的措施是:用灵活偏转且各零部件之间的连接没有开口的新零件取代反定位处的腕臂定位环。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电气化铁路接触线施工技术的严格要求和执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一方面,将会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电气化铁路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另一方面也会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提升接触网施工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闫振良.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探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6,22(1):1.

[2]HayashiyaHitoshi,AbeYasuhisa,MandaiTsuyoshi,etal.Basiccharacteristicsofthecontantwirebreakingbythearebetweenthecontactwireandthepantograph[J].IEEEJTransIndAppl,2017,127(9):927.

[3]张朝磊.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6):65.

[4]王彦生.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工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5):65-66.

论文作者:肖瑞东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1

标签:;  ;  ;  ;  ;  ;  ;  ;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要点分析论文_肖瑞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