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宏观调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机制,有着巨大的优越性。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具有较高的效率,它可以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当然,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它在其运行过程中也有自身的弱点。事实上,市场机制在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中所引发的许多问题,仅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解决和克服的。解决市场机制这种既有优越性同时又存在明显缺陷的矛盾的办法,就是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调控机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一、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保证
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而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保证就是宏观调控。作为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最早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及本世纪20年代的法国和苏联,而后遍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我国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从国内的现实条件来看,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很不健全,市场主体发育还很不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有限,市场法制、市场规范有些尚未建立,再加之市场经济本身的功能缺陷,导致在市场机制的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诸如失控等副面效应。这时的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必不可少的政府行为,它的具体作用就是:保护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规范市场行为,医治市场调节的弊病,克服市场经济的自身弱点和消极作用,减轻市场调节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带来的经济波动,减少浪费的绝对数量,矫正其因收入差距拉大而造成的分配不公,弥补市场经济对投资大、风险大的公共设施、科技事业、基础性产业的忽视,等等……。总之,宏观调控是对市场调节机制“失灵区”的最好弥补。它应该贯穿于市场经济运行的始终。具体来说:
第一,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因而它往往以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社会劳动的浪费为代价。并且社会化大生产的程度越高,这种浪费的绝对量就越大。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这个自身弱点和消极方面,就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由政府制定市场运行的规则,通过对社会生产各个环节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生产者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以便在全社会范围内减少或避免资源的浪费,用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复杂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并不是经常处在平衡状态中,它们客观上存在着失衡的可能性。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那么,当供需差额较小时,市场可以自发调节。而当这种供需不平衡达到一定程度,市场已无力解决时,就需要国家通过运用各种有效的经济政策、法规和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使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上趋于平衡,从而保证国民经济正常、协调地运转。
第三,市场调节的范围不可能覆盖全社会的每个领域,对有些问题,市场机制就显得无能为力。比如,对社会效益很大,而经济效益却很低的一些非盈利性或短期内难于盈利的经济活动或行业,市场机制就难以进行调节。这主要是指广播、电视、教育、国防、文化设施、庞大的公共设施、高科技研究和试验、大规模环境改造、污染物清除、维护生态平衡、边远地区开发等等。这些都需要由国家采取特殊政策加以扶持,统一规划,重点投资,进行宏观调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些行业正常发展,使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被挤垮,从而满足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四,市场经济同时又是一种竞争经济,在市场竞争中,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就必然会拉大收入差距,产生两极分化,而不利于消灭剥削和走向共同富裕。这一矛盾的解决,也要靠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分配是第一次分配,政府的分配则是第二次分配。只有通过政府的第二次分配,才能达到社会公平分配的目的,才能进一步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有效区域
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高度社会化、高度市场化的商品经济,是“无形的手”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必须建立在市场这个基础之上,围绕着市场并主要是通过市场来进行。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都应当在“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的共同组织下进行。具体来说,是经济活动在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下自发运行,同时由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或手段进行间接调控。这是一种“双重”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这时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同传统体制下“有形的手”一“统”天下时的宏观调控相比,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宏观调控的有效区域方面表现为:
首先,在微观市场失灵的一些场合。因公共物品、垄断、外部影响等原因造成的微观市场失灵等场合,政府可以根据情况采取某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对其进行直接干预。如,通过立法与公共管制等对垄断加以限制;对公共物品进行直接投资;对有外部影响的经济行为进行征税或补贴等。这样,就可以矫正市场运作和导向,维护社会公正和平等交易。
其次,在“无形的手”无能为力的一些场合。在某些情况下,如熨平经济活动总量的周期性波动等,“无形的手”就显得无能为力。在这些方面政府则可以运用某些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的间接调控,以此减轻市场可能造成的危害,避免导致严重的危机。
再次,在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功能性障碍、市场不能正常运行的场合。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缺乏自主权和独立性,或因市场体系不完整、市场发育不健全等因素,造成市场经济在运作过程中出现功能障碍、运转不正常等现象,必须由政府推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措施和调整手段,培育市场,逐步消除市场机制的缺陷,克服市场机制的弱点,使市场经济能够正常地发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功能。总之,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基本形式
第一,政府直接投资。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直接投资主要应分布在两大领域:一是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二是高新科技领域。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来说,由于其生产周期过长,而收益率又很低,私人资本一般难以问津。市场机制此时显得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国家的直接投资,才能有效地加快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促进经济现代化的步伐。政府直接投资是我国宏观调控的基本形式,同时又是政府有效干预市场的基础。
第二,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政策调节主要是以协调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为目的。主要是指金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其中,金融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利率、贷款规模、货币投放量以及中央银行的“三大政策”来对经济运行的偏差实行调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整税率,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和增减总量来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金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我国在宏观调控方面使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手段。
第三、经济计划制约。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指国家直接的行政性指令性调控、比如国家储备、额度管理、规模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控制等。另一方面是指国家间接的计划诱导性调控。这主要是指国家在充分了解和正确地预测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制订一些经济计划来诱导企业的经济行为,克服企业行为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宏观调控也将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过渡。
第四,法规制度规范。市场经济需要竞争,但又不能保证合理竞争。因此在企业的竞争行为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就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控制、防止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和破坏性。随着我国法制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许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领域都相继有了规范,这将使我国的宏观调控走上法制的轨道,发挥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 市场机制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