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价值观多元化的几点思考_社会价值观论文

当代中国价值观多元化的几点思考_社会价值观论文

当代中国价值观多元化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当代中国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多元化已是一个普遍的事实。那么,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是在何种条件下产生的?为什么会在社会变革或转型期出现?形成这种多元价值观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如果价值观多元化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又该如何避免由此会导致的社会价值观的无序?对此,本文予以探讨。

思考价值观的多元化,首先应该明确价值的一元与多元问题。对于价值的多元与一元通常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理解:一种理解是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认为所谓价值的多元,是指同一价值客体对于不同的价值主体来说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以及同一价值客体对于同一价值主体在该价值主体的不同状态下往往也具有不同的价值;所谓价值的一元是指虽然任何一个价值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对于不同状态下的同一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当以人类社会总体为价值主体时,该客体的价值又是确定的。还有一种理解侧重于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价值的一元与多元,认为价值的一元是指在观念的某个方面或某个领域提倡或主张某种单一价值观念或价值准则的倾向,多元则是允许在某个方面或某个领域有不同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存在,并给其留下相应的空间。

本文是从后一基点,即价值观的角度出发进行论述。所以,从社会哲学的角度看,价值观的多元化是指一个社会系统中特定民族的社会关系、文化系统和观念意识形态的离散、分化和互解的状态。

价值观的多元与一元是辩证统一的。片面强调一元性或者多元性都容易走极端。但以事物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看,我们在接受一元与多元的哲学价值理念时,也应接受价值观的多样性共存的价值理念。

一、价值观多元化之必然

随着国际、国内全方位的实践进程的影响和不断深化,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其差异与多样化正日益凸显。具体讲,这种价值观的多元化是指在共时态上,社会中同时存在着多种复合的价值观念因素,无论在社会的宏观背景上,还是在个体的精神世界中,都同时存在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从西方传入的价值观、过去“左”的一套价值观以及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新的价值观等多种因素。

价值观的多元化,首先是与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紧密相关的。

今天的世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风行全球,扩展到世界各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凭借市场经济这一动力强大的发动机就这样诞生了。由此世界市场更加完整和统一,参与其中的各国国民经济主体在共同的体制基础上导致了国际经济关系的拓展和深化,进而使整个人类连接成为一个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浪潮带动着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面貌,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日益从封闭走向开放,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逐渐加强,使各种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相互交融和共存,表现为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与日俱增,且文化功能日益膨胀,对社会生活形成了广泛冲击。詹姆逊在论述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时深刻地道出了经济全球化的这种影响作用:“文化的威力在整个社会范畴里以惊人的幅度扩张起来。而文化的威力,可使社会生活里的一切活动都充满了文化意义(从经济价值到国家权利,从社会实践到心理结构)。”[1] (p.87)

总之,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将是导致全球社会结构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的转变,而这又将导致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三大领域中价值观的分离性发展,致使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态势。

价值观多元化状况的出现,不仅仅是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必然产物。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对推动价值观多元化的形成表现出很多方面。一方面,从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看,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而高新技术又是以创新为灵魂的。高新技术的创新不仅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创新,它表征为对整体社会的全面推进。即以思维的创新为前提、以文化创新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保证。这种创新的过程必然是新的价值观层出不穷的与时俱进的过程,因而必然会导致多元化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从时间进程的角度看,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后工业文明。农业文明中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主要表现为一种朴素的和谐关系,而工业文明中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主要表现为分裂对抗的关系,在后工业文明中,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反思与纠正以往那种掠夺性开发、利用自然的观念与行为,并认识到人类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人类的和谐,唯有建立更加合理、更加正确的价值理念,人类才不会自行毁灭。因此,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又开始走向新的自觉的和谐关系。所以在当代,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的重点不仅在于要妥善处理当代人之间相互满足各自需要的矛盾,而且要重视代际之间各自满足其需要的条件。因此,当一种新的时代到来而引起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普遍调整时,必然会出现社会整体价值观新旧并存的局面,其结果也必然导致价值观多元化的局面。

今天的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正进行着一场意义深刻的社会转型。这种社会转型首先是经济体制上的,即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为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但这一转型决不仅仅限于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它实质上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本起点,以社会经济生活的科学化、合理化,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法制化,社会文化生活的文明化、多样化为总体价值目标的现代运动。在这一系列变化中,最为重要的表现之一也是价值观多元化状况的形成。

首先,社会转型为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经济体制的转型势在必然地提升了主体的价值地位,市场经济的建立削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大一统压力,同时促进了思想平等和自由精神的生长发育,只有在思想的平等和自由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多元的价值观。政治体制转型内在地包含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而民主化必然有助于人们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法制化则从法律上保证着这种思想和言论自由的合法性,只有在思想和言论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允许多元化的价值观存在。因此,在社会整体转型中,内在地包含了打破与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大一统的价值观,这样就为从“一”到“多”创造了可能的社会条件。

其次,社会转型引发的新的经济生活为人们提供了价值选择的广阔空间,它推动着人们在以往经济形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政治理念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对传统价值理念的核心和主导信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向。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单一,国家和集体是最高的甚至是唯一的利益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趋于多元,不同利益个体、利益阶层、利益群体突现出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平等竞争、自我生存与扩张,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性,会使多元利益主体产生多元价值观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利益主体、利益格局和利益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的生成。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导致了主导价值观转向背景下不同价值心态的共存局面。作为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其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这种不完全同步性表现为,当新的经济基础已经取代旧的经济基础时,反映旧的经济基础的价值观不是立即随之消失,而是要继续留存一段时期。所以,传统的价值观还存在并制约着人们,而新的价值观又在冲击着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同时并存给了不同价值主体选择的自由和责任,不同主体的不同选择自然呈现出多元的态势。

由此可见,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多元化之所以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依据,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内部原因,也有国际社会发展的外部原因。一句话,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出现多元纷呈的局面是必然的。

二、价值观多元化的历史进步性

笔者以为,价值观的多元化是当代中国社会日益现代化的集中反映,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

从我们对价值观多元化成因的分析可知,以知识经济为重要特征之一的全球化进程本身就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必然性,价值观多元化作为这种社会必然性的结果也必然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必然性,或者说其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形式。所以,谁再想像以往那样以一种一元化的价值观去整齐划一已经绝非可能。因为在历史的维度上,它试图以过去的历史尺度及其价值一元准则来规范一个具有全新意义的历史活动,这种价值观所产生的凝聚力与号召力自然相当有限,难以为新的历史活动条件下的人们所接受。特别是在当今多元文化融通与交汇的现实趋势下,价值观一元化的诉求只能是一种善良愿望。

看待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主要地是要研究该社会需要什么,即这一社会的目标和社会理想是什么。社会需要以及社会目标和社会理想是由一定社会的本质特性决定的,即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所决定的。其中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一定经济关系的内在要求及其反映。任何价值观的产生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必须是有所依附的,也就是它的根是深扎于一定的经济关系的。任何合理的、进步的价值观,首先应该寻找它的社会基础和经济根源,应该深入到具体的社会历史中去。或者说,把其放到它所处的时代、社会关系、文化背景里面去思考。脱离了社会背景,它就不是现实意义上的价值观而是一种想象和空谈。所以,从本质上说,价值观的多元化(多样性)都与其赖以生成的社会密不可分,是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反映。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社会的发展,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中国人民就是通过这一纲领来认识中国社会要干什么,代表什么样的利益(社会需要)的;同时,任何社会的发展纲领、奋斗目标都是由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的,在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其社会需要以及社会目标是不同的,从而其价值观也就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定了中国当代价值观的基本性质和方向。这种价值观是与以公有制为主体、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社会主义相一致的,又是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和分配收入、产权关系清晰的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因此,它所倡导和支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是中国社会当代的价值观,这是中国社会现实的本质要求和历史的必然选择。

再者,价值观的多元化赋予个人独立和自由,高扬了个体的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张扬了人的个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中国当代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市场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的出现,能以强大的力量影响人们头脑中价值观的弃旧更新,使其尽快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长期以来,中国尽管早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整体主义传统价值观的国家,相对忽视了人的自我价值的方面。由于传统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性,经济、政治上的依附关系和高压政策,培育和养成了国人的奴化性格和依附人格,人们以圣人是非为是非,唯领导意志是从,把自己交给他人或所属群体去支配,没有个性,没有自我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进取心,缺乏自由民主意识,不愿或不敢去争取民主自由。价值观的多元化所消除的正是类似的整体主义价值观,弘扬的是每个人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人作为个体的自我价值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人类文明的进程本质上就是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是个体的人与整体的社会相互理解、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逐渐一体化的进程。个人的独立,个体主体的生成,为实现当代中国的现代化目标创造了必要条件。

总之,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是值得肯定的。我们如果仍然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相信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及其主体对于价值的多元选择与追求有其存在的理由,也就没有理由相信诉诸某种一元化价值目标的努力在某些方面或领域可以产生真正的一统的价值追求。因此,从主流上看,中国社会形成了价值观的多元化不仅是当然的而且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三、坚持价值观的多元性与价值导向一元性的统一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人们价值观多元化趋势的出现,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后果,即造成了多种不同性质的价值观并存的局面。这样一来,正确的、进步的价值观就必然会受到错误的、落后的价值观的消弱、曲解和冲击。因此,这就迫切需要从价值导向上,对人们多样的价值观加以正确引导。而所谓价值导向,就是一个社会所提倡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它直接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如前所述,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主体的多层次性和实际利益的差别,人们的价值取向往往是多元的。然而,对价值观多元化的肯定并不意味着价值导向的多元化,因为价值观的多元化并不排斥多元化的价值观要具有共同的制约基准。相反,这种多元化正是建立在一定的共同制约的基准之上社会才能良性运行,惟其如此,社会的整体价值利益才能得到维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肯定价值观多元化的历史进步意义,另一方面则应将其制约在一个共同基准之上。因此,正是这种多元价值观纷呈的现实,成为主导价值观确立的理论和逻辑前提。我们必须坚持价值观的多元性与价值导向一元性的统一。

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受着社会存在的制约,是处理一定经济关系之中的人们的需要和利益的反映。但是,作为价值观产生的根基的社会生活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具有整体关联性。正是社会生活的这种整体关联性又使价值观必然要呈现出主导性。道理很简单,如果人们的价值观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出现混乱与冲突,而无一种主导价值观使存在差异的价值观各方保持必要的张力,并抑制价值观念的冲突,这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会是难以想象的。价值观念的巨大差异乃至冲突,必然导致人们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乃至冲突,而人们行为的差异和冲突,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甚至导致社会的分化和瓦解。我们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教育,特别是通过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物质和精神等关系的科学理解,从根本上影响人们对世界、对社会和对人生等的根本看法,指导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而帮助人们形成正确合理的主导价值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与多作为一对矛盾,他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就价值观的多样性存在来说,它也是建立在统一的基础之上的。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由于实行了市场经济,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空前的冲击,一些反映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价值观如平等观念、利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人才观念、民主观念等在逐渐确立,然而这并不表明社会不需要主导价值观。恰恰相反,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必须是统一的、一元的。因为只有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性,才能维护社会的整体价值利益。具体地看,一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的基础上的,这一制度和原则,要求人们要树立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并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二是多样价值观的存在,反而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主流价值观在引导上的无力。我们已知再像过去那样要求人们遵守刚性集中的、大一统的价值观的做法行不通,人们在多样化的价值观面前出现混乱也在所难免。但是,并非所有的混乱都是不可避免的,它与我们主导价值观缺少创新有关。主导价值观念的创新也不是一定要在否定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基础上去进行;相反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多元价值观的并存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表明整个社会的开放,表明社会政治的清明,同时也表明人们行为选择的自主自由程度和丰富性多样性。问题在于,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如果缺乏一种主导价值观,人们在不同价值观导向下的行为选择将会变成一种“无主题变奏”,呈现出一派无序与混乱。而社会转型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现代化过程,它最好是有序的、渐进的和可控制的。所以,多元价值观不是相互间乱争乱斗、你死我活,也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通过冲突实现它们之间的融合,形成一种既能包容价值观的多元化,又能体现时代发展精神的价值观,即主导价值观。

可见,主导价值观的确立并不在于完全消解人们之间价值观念的差异,而在于通过对人与世界、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关系的科学而整体的把握,通过对各种现行的价值观的批判整合,确立一种为社会绝大多数人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并将此作为人们行为的导向,去协调人们的行为,从而有利于社会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有利于社会转型的顺利完成。因此,价值观作为一个观念系统,它既具有多样性,又体现为多样性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性集中体现于其内在应有的基准——主导价值观的确立上。所谓主导价值观,是以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多元”也就无所谓“主导”。它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体现价值体系的基本方向,统摄其他价值观念,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和趋势,规范行为、稳定秩序,提供精神动力支持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

需要强调的是,在价值观多元化基础上建立的主导价值观,应该是一个“复合体”,是众多合理价值取向的总合。这个总合,必须坚持宽容和批判的原则。宽容是以承认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合理性为前提,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精神;批判不是专制,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价值观来压制其他的价值观,而是不同价值观在平等基础上的竞争和对话,体现的是宽容的原则性。因此,宽容和批判是有机统一的,只宽容不批判会助长错误的价值观,只批判不宽容会导致单一的价值观,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用辨证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价值取向,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从而构建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

综上,任何社会的价值体系都是多元性与一元性的统一,割裂二者只取一方是错误的。合理的价值观结构应是一个整体系统,它包含多层面、多等级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这些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在一个完善的价值体系中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各价值观之间不是杂乱无章、随意排列的简单堆积,也不是并列存在、具有同等重要性的,而是以某一种或某几种价值观为主导形成的有序的价值观系列。概而括之,任何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应由多样的价值观与主导价值观共同组成,并由主导价值观做核心,统帅其他价值观念系统,这样才科学、合理和全面。

标签:;  ;  ;  ;  ;  

当代中国价值观多元化的几点思考_社会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