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莉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放射科 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筛选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主动脉介入造影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所有患者手术治疗前均接受胸腹部CTA检查,并将原始影像进行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容积再现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根据影像结果进行诊断,并总结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CTA特异性征象。结果:CTA确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7例,检出率为85.00%,与手术及DSA结果证实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图像后处理可清晰观察主动脉夹层范围及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移位与破裂口。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敏感性较高,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累计范围与细节结构,可作为首选的无创检查手段。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7-0097-02
主动脉夹层是指因多种原因导致的主动脉内形成双腔或真假腔一类的疾病,临床上较为常见,其病理基础主要为主动脉内膜的破裂,或主动脉中膜的弹力纤维层发生病变,患者动脉血液直接流入内膜下中膜层而导致中膜的撕裂与剥离,形成真假腔双腔主动脉[1]。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应及早诊断与及时治疗,避免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导致死亡的发生,DSA检查结果是目前临床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其为侵入性检查手段而备受限制[2]。本组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筛选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在46岁~72岁,平均年龄(55.9±4.2)岁,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气急、胸闷,并伴有胸背部撕裂样、刀割样疼痛,部分患者合并有腹痛,脉搏减速或合并有胸腔积液,病程时间3~19个月,平均病程(9.5±1.7)个月,高血压病史13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DSA检查证实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均在术前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
1.2 研究方法
选用我院东芝 Aquilion 16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320mA,矩阵为512*512,扫描层厚为5.0mm,层距为5.0mm,螺距为15,首先行常规平扫,患者检查前需进行屏气训练,后进行胸腹部扫描,患者取仰卧位,扫描方向为由头部至足部,选取胸廓入口至盆腔下缘髂动脉分叉处,观察患者主动脉形态及腹部情况,后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选用双筒高压自动注射器,其中A筒造影剂为碘帕醇88ml,B筒注射生理盐水20ml,选用团注对比剂跟踪法检测患者主动脉腔内对比剂浓度的变化,监测平面为T11~T12,感兴趣区ROI为T11~T12区主动脉中央,由患者肘前静脉团注,A筒注射速率为5.0ml/s,B筒注射速率为2.0ml/s,动脉期扫描延迟20~25s,静脉期延迟55s扫描,阈值设定为150HU自动触发螺旋CT扫描。
1.3 观察指标
将影像结果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阴影表面显示、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容积再现处理,根据影像结果有我院CT科两名副主任医师级别或以上的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诊断,并分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CT特异性表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IBM SPSS 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应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螺旋CT诊断结果与手术或DSA证实结果,CTA检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7例,检出率为85.00%,CTA检出率与手术及DSA结果证实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检出率较高,与手术正式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而通过研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CTA影响可知,CT平扫横断位下均可见患者主动脉内向中心方向存在不同程度的内膜片撕裂与移位,并且在增强扫描中可见撕裂的内膜片表现为曲绕的低密度影响,对于存在真假腔动脉瘤的患者可在动脉期增强扫描时发现真假腔见存在一个较薄间隔的“双腔征”的表现,真假腔同时显影但真强密度要高于假腔密度,在排空速度比较重假腔排空速度也要低于真腔,并且延迟增强扫描可见假腔密度较低,同时位于远心段的真假腔密度差异则并不显著,这可能与局部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关。对于存在附壁血栓的患者,通过增强扫描可发现附壁血栓一般密度较低且无强化表现,与真假腔比较存在显著差异,而钙化灶及管腔狭窄的表明患者存在主动脉夹层[3]。分析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优势在于螺旋CT检查迅速,并且通过薄层重建、图像后处理技术等可准确发现真假腔以及破裂口、内膜片的具体位置,通过三期增强扫描以及平扫的对比可明确动脉瘤的具体位置以及累计范围,对于附壁血栓、钙化、局部管腔狭窄的定位以及测量指标较为准确、快捷,同时CTA为非侵入性操作,相较于DSA检查医源性创伤极低,对患者机体健康影响程度较小[4]。
综上所述,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敏感性较高,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累计范围与细节结构,可作为首选的无创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 陈珊红,陈银众,赵益炼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2(1):5-7.
[2] 谢宗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诊断价值与DSA对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3] 刘琦,陈德基,谭理连等.320排CT血管造影诊断主动脉夹层[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1):113-116.
[4]张喜军,李淳成,吴耀军.多层螺旋 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18):1554-1557.
论文作者:宋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主动脉论文; 动脉瘤论文; 夹层论文; 患者论文; 螺旋论文; 血管论文; 多层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