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情感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试论论文,作用论文,家庭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在家庭里,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有割离不了的骨肉联系,因而家庭教育离不开情感因素,同样,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庭道德教育中情感因素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家庭教育的调查分析和教育实践,我们感到:在家庭教育,特别是在家庭德育中普遍存在着忽视情感作用的现象,在情感因素的认识和运用上容易走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娇宠放任。一些家长认为“小时不懂事,树大自然直”。上海市幼儿教育研究室和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在四个幼儿园的调查表明,独生子女在道德品质方面不如非独生子女。这种情况的造成,并不是因为生得少而给孩子的思想品德带来不利的因素,而是因为骄生娇养,对孩子放松了教育所造成的。娇宠放任的表现之一,是有些家长尽量让自己的子女吃好的,穿好的,尽量给子女安排舒适的环境条件,让子女守在身边,认为这就是对子女的疼爱,这种疼爱,只能使子女从小养尊处优,生活奢侈,好逸恶劳,怠情懒散,沉溺于“温室”里而丧失坚毅意志和远大理想,这种疼爱,最多只能使子女成为平庸无能之辈,不可能成为有真才实学的栋梁之才。娇宠放任的表现之二,是有些家长护短,对自己子女的缺点错误听之任之,不管不问,迁就纵容,甚至支持。有些青少年正是在家长的纵容下,缺点、错误由小到大,有的甚至触犯刑律,走上犯罪的道路。
另一个极端是打骂训斥。有些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打骂训斥的方法,认为“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绝不是好的教育方法。其实打骂训斥只能触及皮肉,不能真正触及灵魂。它不能从根本上使青少年懂得好坏对错的道理,心悦诚服地知错改错。同时,打骂训斥往往使青少年产生惧怕情绪。这种情绪一产生,轻则和父母疏远,不愿接近,不讲心里话,重则处处抵触,情绪对立。感情上产生了隔阂,父母的话再好,也就难于听进去了。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情感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处理情感因素时走向两个极端,就会使子女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产生扭曲,道德品质上出现不应有的缺陷。这些不能正常对待情感因素的家庭德育失去了家庭教育的优越性,不仅不利于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也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我们应十分重视发挥情感在家庭德育中的作用。
家庭道德教育的情感已超乎一般的年长一代与下一代的情感,是一种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的感情,有其本身固有的特征。在家庭道德教育中,正确的情感体现在关心、尊重、理解、信任、期望五个方面。
关心是家庭教育的切入口,是家庭道德教育行为的具体表现。家庭里的教育者照料被教育者的饮食起居、学习和身体,传授文化知识,解难答疑…所有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主动关心。这种关心的情感应该是细腻的、无微不至的,要关心孩子的物质需要,也要关心孩子的精神需要,这对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品德是十分重要的。但关心不是替代,不是放任,不然,情感的关心就会走向反面。
尊重是指家庭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只有尊重才会使被教育者感受到家长的关怀,没有尊重的情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有些父母爱孩子,但并不尊重孩子,他们或是把孩子当作自身的附属品,或是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未竞目标的工具,就是没有把孩子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而从小没有得到人的尊重的人,长大也不会成为人。因此,要培养道德人格完整的人,就必须尊重被教育者。
理解就是说家庭里的教育者要设身处地站在被教育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在心理学上称“心理置换”。只有真正理解了被教育者的困难、愿望与要求,教育者的关心才能落到实处,但一些父母虽然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却并不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活动,例如,孩子逃学、厌学,学习成绩下降虽只是表面现象,但在这个现象背后很可能就是学习负担太重,父母期望值过高,对孩子施加的压力太大所致。父母若能经常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相信对理解孩子、关心孩子不无裨益。
信任是家庭道德教育中情感的又一重要体现。在家庭里,教育者信任被教育者有跟他(她)一样潜在的智能,相信被教育者有战胜困难的勇气,相信被教育者有改正缺点、认识错误的需求,相信被教育者有积极上进的愿望和决心。这种信任对家庭道德教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这种信任,情感就是无力的,苍白的,而被教育者也只有建立了对教育者的信任,情感才能被接受、被升华。
期望本身就是教育者情感的体现。心理学实验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期望、鼓励所带来成功教育的例子。在期望中,被教育者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不仅仅是接受情感教育,还能把教育转化成新的更高的追求。被教育者的道德品质正是在教育者的期望中不断进步,不断登上新的水平层次。
青少年的情感内容是日渐丰富的,在其整个成长过程中,友谊感、集体主义、正义感、爱国主义等道德情感也日益加深,情感在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讲,情感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感染、纽带、激励三个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情感的作用,并在家庭道德教育实践中付诸运用,以不断增强教育的效果。
一、“动之以情”。情感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具有巨大的感染作用。家庭是人类情感的熔炉,父母的情感对子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远大的。要教育,引导、激励子女,“理”往往不如“情”。情感的熏陶,是子女接受家庭德育、形成道德认识的重要起步。首先,情感感染使子女产生道德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受教育者从内心接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共呜,它能使受教育者设身处地为教育者着想,从而自觉主动地接受和配合教育。“动之以情”是“晓之以理”的基础。要使子女产生道德情感上的认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关心爱护孩子,注意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来感染他们。家长的殷切期望,倾注感情的诱导,热情洋溢的教诲、乐观开朗适度的表情,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共同的道德认知,并使道德情感向健康、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其次,情感感染为子女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家庭道德教育只有考虑到孩子的需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情绪状态等因素,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在年龄特征上,对十三、十四岁的孩子来说,由于高级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两个基本过程尚未完成平衡,兴奋还占优势,与十七、十八岁的孩子比,给予同样的语言刺激,其情感反应,前者要比后者强烈得多;在个性特点上,对待胆计质的孩子,注意不要轻易用语言激怒他们,而对抑郁质的孩子,针对他们心灵比较脆弱的特点,施加语言压力要适度;在情诸状态上,教育孩子时,还要注意孩子的心境。孩子心境好,比较容易接受教育,若心境不佳,施加的教育影响则容易碰到心理障碍。因此,家长只有区别对待,动之以情,才能使家庭的道德教育事半功倍。再次,情感感染有利于激发和引导子女道德认识的形成。情感是伴随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认识既可以对情感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认识既可以对情感起积极作用,也可对情感起消极作用。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低,容易感情用事,需要家长帮助他们丰富知识,提高认识,逐步树立起是非观念,能够对事物的好坏、美丑、善恶进行鉴别和评价,并在这个基础上培养起相应的爱憎、好恶的情感。
二、“骨肉情深”。情感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具有很好纽带作用。家庭是以骨肉亲情为纽带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父子、母子之间有特殊的情感关系。这种关系对孩子来说,是人与人关系的开始。父母是孩子最亲爱的人,父母之间互相尊重、关心体贴可使孩子感受到家庭温暖。在此基础之上的道德教育,才具说服力和巩固性。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懂得:家庭主要是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每个人都是家庭中的一员,都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驯导孩子养成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关心父母的基本道德规范,从爱父母、爱家庭做起,逐步延伸到爱老师、爱别人、爱集体、爱国家。在亲情基础上开展的道德教育有其优势。家长必须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要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了解掌握孩子的心理状态,要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亲子关系,允许孩子对家庭的政治态度、道德行为、生活作风等方面发表意见,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这对青少年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家长还要尽可能地安排必要的时间同孩子一起开展有益的娱乐活动,“寓教于乐”,在活动中不断增进了解,进一步加深感情。在现代社会,随着价值观念的变化,家庭亲情日益显得淡薄,但是作为子女道德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在教育时要以爱心贯穿道德教育始终,引导子女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行。当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受到挫折时,更要发挥家庭的后盾、“臂弯”作用,使其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家长的爱心,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只有这样,青少年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意志。
三、“热情期待”。情感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在家庭中,由于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强,子女往往以家长的看法作为镜子来认识自己。家长充满热情的期待和激励,对子女来说是一种有力的暗示和鼓励,对增强子女的自尊感和上进心,深化正确的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并付诸道德行为都是十分重要的。自尊感的培养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性问题。家长要及时肯定孩子的成就和长处,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要适当表扬,这种子女良好的道德行为,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家长的鼓励和子女自身模仿、练习、实践等活动而逐渐养成、巩固。热情期待对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力是十分重要的。第一,要对子女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经常强化锻炼意志力的意识;第二,全方位营造家庭道德教育环境,运用家庭生活中每一个细节进行暗示,并针对子女具体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提出改进措施;第三,有意志地引导女子进行艰苦环境锻炼,使子女不断增强耐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