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之辩议论文1000

义利之辩议论文1000

问:《我的义利观》为题目的作文
  1. 答: 道义与功利,就像是天平的两端,每个人衡量的尺度都不同。有的人为了利益,可以抛弃道义,丧失本心;有的人为守道义,宁死不屈。在我看来,利为人所求,但若求得不义之财,又有何意义呢?
    见利忘义,丧失道义的同时,也在把功利摆上了赌盘,随时会一无所有。就如在竞争如战场的商界中,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新闻时有出现。有产业为卖相加分,把过期馒头更换日期,染色后又送往超市;有企业为提高产量,将危害婴儿健康的有毒试剂加入到奶粉中;也有商家为降低成本,有致癌地沟油用作汤底。他们那双通红的眼里只有“利益”二字,所谓的良心道义早已抛在脑后,犹如猛兽疯狂地追咬猎物。但到最后呢?等待他们的是产业倒闭,企业破产,商家被查封,负责人被判刑……只求利益,不顾道义的心理让他们走入深渊,到最后,只是一无所有。
    见利思义,道义先行,利也会随之而来。就如我国文学家朱自清,即使身患重疾无米养家,也毅然拒绝国民党派发的美援面粉,以明爱国之志。又像澳门特首崔世安,年轻时常二话不说给予朋友帮助,可谓为朋友两肋插刀。他们尽义,但也得到了利。朱自清虽病逝,但也激起中国人的团结,使他们共度危机;崔世安在危急时候得到曾帮助朋友的一臂之力,度过难关。道义,有时候让人丢失眼前的功利,但也会给你长期利益的机会,
    利可抛而义不能,先利后义,不仅是历史所推崇的,也是人们节气的体现。文天祥、苏武被敌国所俘,面对金钱美人的诱惑,纹丝不动,是因为他们把贞节放在第一位。抗战时期,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宁可放弃演出机会,连续注射三支疫苗针,冒着40度高烧的风险,佯病拒绝日军的邀请,是骨气的体现。坚守道义,得到的是心灵的强大,和后世的赞许。
    “利”和“义”,并不是一对反义词。面对义利的选择,坚守道义,是无悔的选择
问:正其义当谋其利 的辩词
  1. 答:楼上的孩子,以为自己是谁啊?这么鸟
  2. 答:哇嘎嘎嘎,你是温州实验的吧,哇嘎嘎嘎,几班的,报出名来
问:义可损利,而利不可损义,你是否认同此观点
  1. 答:这句实际是“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荀子.荣辱篇》演变而来
    意思是:先考虑道义而后考虑利益的就会得到光荣,先考虑利益而后考虑道义的就会受到耻辱。指荣辱取决于道德。
    而“义可损利,而利不可损义”则是
    “义利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道义和功利相互关系的争论。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应该用道义去驱动,而小人应该用利益去驱动。孟子主张“贵义贱利”,所谓利益,只是行使仁义而附带来的结果,而不能当作目标去追求。荀子则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墨子的说法与儒家不同。他认为“义,利也”,主张义和利是一致的。西汉董仲舒概括孔孟的义利观,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论点,强调道义和功利不能并存。他的这个观点对后来影响很大。到了宋代,义利问题又成了争论的焦点。程颢、程颐、朱熹等坚持董仲舒的观点,认为道义和功利是互相排斥的。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陈亮、叶适则认为道义和功利并不矛盾,功利体现在道义之中,离开功利无所谓道义。叶适说:“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后来清朝的颜元也认为义利不能偏废,应该并重。他反对董仲舒的观点,把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也改成了“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以上供参考。
  2. 答:从文化角度来说没错,但从动物性角度来说是不对的。
义利之辩议论文1000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