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重建工业的方向及策略_科技论文

香港重建工业的方向及策略_科技论文

香港重建工业的路向与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策略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1)02-0003-08

香港在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中,要创造新的竞争力,要发展成为华南与亚太地区的创新和科技中心,必须重建工业,推动香港进行以创新与科技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经济转型。

一、香港重建工业面临的挑战

香港重建工业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1.科技基础薄弱、水平低下,社会普遍缺乏创新科技意识与动力。港英政府长期来对工业发展缺乏引导和足够的科技支援,对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不足,导致整体科技基础薄弱和水平低下。特区政府十分注重解决此制约经济发展核心问题,采取多项积极措施,但由于积重难返,短期内恐不能明显改观。

2.工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尤其缺乏科技专才和新生代企业家。香港工业传统的家长制管理模式,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生产方式以及近10多年的不断萎缩,不仅未能有效推动工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未能培育和吸引科技专才和壮大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反而造成科技专才和企业家的流失,极不利于工业的重建。

3.缺乏产业发展与升级的领头羊——大型企业。重建工业,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大型企业牵领。大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具有组织结构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可以有效发挥资金、技术、人才实力雄厚的优势,在产学研联合的基础上,在科技研究开发、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推动产业快速成长。香港工业素来缺乏大型企业,建立与发展大型企业已成为工业升级转型的重头戏。

4.自创世界级品牌,扭转以OEM方式为主的生产格局,是重建工业成功与否的严峻考验。香港重建工业,必须冲破传统工业发展的模式,逐步扭转以OEM方式为主的生产格局,走出一条发展新兴工业的道路。这就是以创新与科技为主导,生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创立世界品牌的发展道路。这一挑战对于香港工业来说,无疑是严峻的。

5.吸引港资与外资大财团参与重建工业成为关键。香港重建工业,要坚持创新与科技的路向,能否吸引源源不断的巨额工业投资,是关键所在。香港本身拥有为数不少的世界级大财团,世界上也有丰富的资金资源。问题在于香港所选择的工业以及创造的软硬环境等,是否具有吸引力,使香港的大财团和境外的大公司注资工业。

6.冲破浓厚的重商轻工的社会意识制约,是重建工业不可忽视的一道难题。近10多年来,香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丰厚的收益,使整个社会充满浓厚的重商轻工的社会意识,从政界、工商界、学界、市民以至学子,在社会经济发展选择、投资选择、学业选择以至职业选择等方面,多数人都趋向选择金融、房地产、商贸等服务业,而忽视或放弃对工业的选择。这种具有连锁效应的社会意识,极不利于香港工业的重建。

二、香港重建工业的客观优势

香港重建工业需要面对种种挑战,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优势。

1.特区政府自成立以来,极力倡导创新与科技,强调工业对香港经济的重要作用,拟定提升香港竞争力的各项积极策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以来,始终站在香港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考虑香港经济发展的问题。特别行政区长官董建华在其1997年的第一份施政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发展创新科技,要发展工业等一系列的思路。近3年来,一直在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创新科技与工业的发展。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设立创新科技委员会,策划香港实施创新科技的行动纲领和措施,已取得官方与工商界、学界普遍认同的显著成效。在政府推动的创新科技发展过程中,显著的特点是将创新科技与发展新兴工业和改造传统工业结合起来,走发展高增值产业的道路,以达到提高香港经济整体竞争力。因此,特区政府重建工业的决心是坚定的。

2.特区政府成功策划了几项重大投资项目,重建创造业露出了曙光。数码港、中药港、硅港、科技园等投资巨大、气势不凡的高新科技项目的策划与相继启动,既显示政府发展创新与科技的决心与气魄,又一改工业发展前景暗淡的局面,使工商界重拾发展工业的信心。

3.特区政府多个官方与半官方机构在发展与支援工业方面已取得不少经验,成效日显。多年来,香港政府工业署、生产力促进局、工业公司、科技中心、科学园、工业村等机构在推动工业和科技发展、引进工业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培育工业生产与管理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有成效工作,取得许多成功经验,为香港工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社会管理基础。

4.外资与港资大财团纷纷关注香港创新科技产业发展动向,不少大财团已有参与投资数码港等的意愿与行动。自1998年9月创新科技委员会发表第1份报告,以及盈科公司提出富有创意的数码港计划以来,吸引了港内外大财团、大公司关注香港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的动向。在钢线湾兴建的数码港,吸引了微软、3M、汉鼎亚太、北方电讯、卫星电视、赛贝斯、伟易达等公司的注资,投入资金近百亿元。而这仅仅是初期投资。更为可喜的是,香港大地产商对高科技从传统的敬而远之变为急起直追,积极寻找“下金蛋的鸡”,争相投资高新科技产业。如香港九仓集团,1999年3月宣布积极发展互联网服务,随后,新世界发展集团又注资重点发展面面通网络服务,新鸿基地产公司则在港开辟发展“生物科技”产业。提出发展中药港计划,香港长实集团主席李嘉诚也表示正在做深层次研究,不排除加入中药港的竞争行列。可以预见,随着数码港以及中药港等的发展,香港创新与科技产业发展的资金将越滚越大。

5.初步出现创新科技的清新风气,社会已从关注香港应否发展创新与科技转向如何发展创新与科技,重建工业已有一定的社会共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打破了香港原来已比较严重的泡沫经济梦幻,扭转了不少港人原来都相信地产、金融业等服务业一枝独秀,回报快、收益高、利润比开发实业大得多的看法,也使香港财团认识到没有赚快钱的长线办法,从事地产与金融业一样是高风险,意识到香港的经济危机所在,产生转危为机的要求,要寻找、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以董建华为首的特区政府极力鼓动发展创新科技,以及跨国资讯公司来港投资信息工业的带动,终于使香港形成一股创新科技的清新风气,社会普遍认同要发展创新科技产业,使重建工业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共识。

6.香港可凭借自身优势吸引世界各地以及祖国内地的科技专才和企业家。香港重建工业过程,同时也是香港第三次经济转型的过程。这次经济转型完全不同于过去两次经济转型,其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利用廉价劳力,缺乏产业升级、技术升级的经济转型。而后者是由高科技、高增值经济活动推动的,实现产业升级、技术升级的经济转型,因而需要大量的本地和外来的科技专才。香港特有的文化背景、生活福利条件与自由发挥的机制等方面的优势,不仅对内地的科技专才富有吸引力,而且对内地留学海外的回流科技专才和其他国家、地区的科技人才也同样具有吸引力。只要引进措施得当,香港急需的大量科技专才在不长的时期内,将得到基本解决。

至于企业家方面,只要创新科技的发展能不断吸引外来投资的进入,企业家也会相应随之进入香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会同时培养出一大批本地与外来的企业家。

7.香港可与祖国内地,尤其是华南地区合作发展创新科技。香港在重建工业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与内地,尤其与广东加强科技合作,发展高科技、高增值的产业。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其第三份施政报告中指出:支持香港朝着世界级都会方向发展的最大优势,莫过于我们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香港与内地都有加强科技合作的愿望和需要,这本身就是香港发展科技产业的有利条件。内地拥有巩固的科技基础、丰富的科研成果、大量的科技人才。香港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善用这些资源,与内地合作,共同创造又赢局面。香港在与内地加强科技合作中,加强与广东的科技合作,优势更为突出。香港目前发展高科技产业首先是在信息产业、中药产业起步。而广东经近20年的发展,目前从事电子信息技术研究、开发、生产、服务的机构有近1万家,其中具产业规模的有100多家。广东电子工业总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生产的彩电、音响等广播电视设备占全国产量的40%,电话机等通讯设备占20%,已具有较强的科技力量和生产能力。在中药开发、研究、生产方面,也有许多独特的地方。因此,香港如能善用广东的科技力量,将会比过去20年善用广东的廉价土地和劳动力产生更为巨大的经济效益。

8.港人的灵活应变、勤勉创业精神,加上发展创新与科技的新意念,将有力推动工业重建。港人素以灵活应变、勤勉创业著称于世。在香港一股创新科技清风的吹动中,不仅大财团,就是中小型企业也会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重新考虑自身的发展方略,根据自身的条件作出相应的调整,或多或少,或快或慢,迟早加入重建工业的行列之中。

三、香港重建工业的路向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香港的经济体系必须发展成为知识型经济体系,以创新科技为导向,实现香港经济的第三次转型升级。为此,香港工业必须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确立明确的发展路向。

香港工业的发展路向应为:以创新科技为本,坚持轻型工业的发展道路,以信息、生物等高科技工业为导向,发展新兴工业,改造传统工业,实现高科技与高增值相结合,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形成新的工业结构体系。

香港工业选择此一发展路向,既来之不易,也是环境所迫。

1.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迫使香港作为国际城市必须走建立知识型经济体系的道路。香港发展定位为世界级大都会,要成为亚洲首要国际都会,在经济发展中必然要处在世界经济潮头之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就是走向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分配、生产、转介、消费、使用为重要因素,组织经济活动,生产社会财富。21世纪的国际大都会,必然都是以建立知识型经济体系为基本特征的经济中心。香港既然要定位为国际级大都会,只能走建立知识型经济体系的道路。具有现代意义的创新与科技,就是在于探索知识,集中高效地综合使用知识,尽量加大、加快信息存贮、处理、传输等等,以推动经济的发展。新科技与传统的科技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传统工业技术发明的指导思想是尽量利用自然资源,获得最大利润,忽视环境保护、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它重视“物”的作用。新科技则在于合理、科学、高效利用资源,创造良性循环,要求知识、信息、智力起支配作用,实际上是“智力化的人”的素质起决定作用(《信息工业有利繁荣香港》,香港《文汇报》1999年3月10日,A2版)。香港地域有限,自然资源贫乏,工资高昂,人口密集,污染严重,发展传统科技已没有多大出路。

2.周边国家与地区发展现代科技的态势,迫使香港必须通过以创新科技为特征的第三次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整体经济竞争力。香港在21世纪面对周边国家与地区的竞争态势,是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知识产业竞争为基本特征的新一轮的竞争。一直以来,香港在这几个方面却明显处于劣势。仅以科研投资来看,目前香港在科研方面的投资只占GDP的1‰,而美国是2.5%,新加坡也是2.5%(《港应发展高增值产业》,香港《文汇报》1999年1月13日,A2版),韩国与台湾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多年来都是远远高于香港。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香港与上述国家与地区是无法比拟的。香港只有急起直追,以发展信息、生物等高科技新兴工业为导向,采用跳跃式发展的办法,跨越工业发展的传统阶段,直接进入知识化产业发展阶段,以推动第三次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创新科技的产业的发展,将目前已具有的区域中心功能的金融、贸易、旅游等产业全面推向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世界级功能的多元化经济服务中心,提高区域整体经济竞争力。

3.香港推动创新科技发展,发展高科技工业首当其冲。工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基地,也是科技发展的发源地。失去工业,科技也就失去了发生与发展的基础。香港经济要推动创新科技的发展,香港经济要发展成为知识型经济体系,必须发展以知识产业为特征的高科技工业,以此作为基础。当然,香港发展高科技产业,只能从香港的产业基础、科技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寻找能发挥自身优势,市场潜力巨大的产品作为突破口,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发展。例如,香港选择信息工业作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一个起步,是符合香港实际的。在信息工业产品中,也有各种层次的技术产品。信息工业产品家电化是其中一个发展趋势,美国、日本不少大型公司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而信息工业家电化正是香港的强项。香港不必研究生产大型高速电脑,也不必去研制技术尖端、更新换代快的芯片,不必生产大型集成电路,只要生产附有小型电脑的遥控器、电话、电视、VCD、语言学习机等,就有做不完的生意,只要能使一般人士简化上网的操作,就可以开发出无数的产品。香港在过去的10多年,在这方面已有不少的成功个案,只是未能形成一个主导产业发展罢了。然而,香港要发展成为创新科技中心,仅有这些发展是不足够的。我们相信,随着香港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创新与科技也会不断升级,产品也会不断换代。

4.提高工业投资收益率,别无选择,只能走创新与科技的发展道路。田长霖在担任创新科技委员会主席期间,在回答一些人士针对香港地价很贵,人工很高,发展创新科技有诸多困难的问题时指出,硅谷是美国地价最昂贵、人工最昂贵的地方,但也是美国乃至全球最繁荣的地方,尤其是高科技最发达的地方。香港当然不能与硅谷直接类比,但田先生实际是说明高科技产业有高投入、高回报的效应。香港发展工业选择高科技的道路,不仅能解决缩短工业投资与服务业投资的回报差距问题,而且能回避泡沫经济带来的风险损失,解决长远收益问题。

四、香港重建工业的策略建议

香港工业的重建,必须根据香港的内部的实际和外部的条件与可能,采取相应的策略。

1.特区政府要加强工业发展研究,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

(1)开展工业的创新与科技发展的战略研究,制定工业发展规划与行业发展指引。

任何一个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十分重要。从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按战略规划的发展方向实行重点实施,往往能很快实现规划目标。香港重建以创新与科技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必须开展工业的创新发展的战略研究。创新与科技委员会的第二份报告只是提出了香港发展创新科技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但对工业的创新与科技发展策略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有必要针对工业发展的目标、重点与实际所需要的各种支援、条件进行战略性研究,制定工业发展规划与行业指引。在制定工业发展规划与行业指导中,应注意考虑如下两个问题。

首先,特区政府应在坚持“审慎理财与自由港政策”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重新认识经济发展的总政策——“积极不干预”。事实上,任何一个政府都没有实行过纯之又纯的“不干预”政策,都会根据既定的社会经济目标(包括利益选择)和管理模式、习惯来对经济加以必要的调控,区别只在调控的层面、方式和力度而已。我们认为,特区政府应在坚持强市场、弱政府的管理模式基础上,坚持市场导向,不直接干预企业的投资运营的前提下,加强对工业发展的支援,在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政策导向、投资环境改善等方面对工业发展加以引导,扮演创新与科技工业发展的推动者,而不是作为投资者的角色。

其次,确定工业发展的规模,基本把握工业规模在总体经济规模中的水平。多元的经济服务中心是香港现在以及未来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定位。因此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将始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工业对GDP的贡献应保持在什么水平上,是需要考虑的。我们认为,这个水平应是一个弹性的水平,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水平,并主要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援政策的鼓励下,通过市场行为来实现。鉴于工业是整个经济体系的基础性产业,我们建议工业发展规模逐渐恢复至占GDP的10%-12%。

(2)重组工业发展的管理与服务机构。

香港特区政府设有多个工业发展的管理与服务机构,多年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为了更好地协调发展工业的部署和提供更高效率的服务,有必要进行重组。

目前,香港政府负责创新与科技政策的决策部署部门主要有工商局、教育统筹局和资讯科技及广播局。而主要的执行机构是工业署。创新与科技政策涉及多方面的政策问题。目前这种分散而缺集中统一的决策机构,极不利于统筹制定政策,因此有必要组成一个更高层次的,可以发挥统筹、协调职能的决策机构。我们赞成创新科技委员会的建议,成立由财政司司长领导,由有关决策局局长组成的高层政策小组。在工业及科技发展策略研究机构方面,目前政府的咨询机构主要有工业及科技发展局,主要就香港工业的发展策略,科技的应用和发展等方面向政府提供意见。创新与科技委员会建议撤消该机构,另设一个高层常设咨询组织。我们认为,研究与咨询与决策不同,前者应可由各类人员从多角度、多方面研究工业与科技发展问题,不必强调集中与统一(当然要有重点),提供多种研究报告与咨询意见供决策有关机构与行政长官选择。因此,工业与科技发展局不必撤消,但需要有明确、重点的研究与咨询方向。

在服务机构方面,我们十分赞成创新与科技委员会的建议,为了精简服务机构,节约资源,以及在市场推广、寻找客户和服务转介等方面发挥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作用,应将香港科学园、香港工业公司和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等3间公营机构合并,以利在推动工业发展和创新科技发展中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3)加强和完善工业发展的各种支援与服务,包括资讯科技、技术市场、资金信贷、人才培养与引进等等。

香港工业重建与发展,需要政府提供各种支援与服务。在资讯科技方面,以生产力促进局为首的有关机构,应积极向工业界推介适合香港实际的各种应用性的资讯科技成果,并指导、帮助工业界掌握与运用这些成果。

在技术市场方面,参与世界科技与标准组织,建立与国际组织的联系。帮助工业界提高获得新技术、新标准方面的知识的能力,建立科技信息库及技术转移中心,开展技术交易中介服务,全面、快捷、方便地提供国际上有关的技术市场资料。推动政府科技研究机构与大学、企业联合开展科技研究,逐步奠定工业的科技基础,不断提高工业的科技水平。

在资金信贷方面,首先政府要舍得花本钱加大科技的R&D的经费投入,尽快提高R&D经费在GDP中的比重,保证科技资金有足够的来源。其次,努力完善适合科技公司上市的第二板股票市场,鼓励与支持科技创业与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产业化发展。再次,对发展创新科技的企业提供减免税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R&D经费投入。设立创业基金以引导投资意向,但获得创业基金资助应采用“登证制”或“竞争制”,舍弃“批准制”,以最优原则选择企业给予基金支持。在风险资金方面,要两个面向:一是采取措施吸引本地与内地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二是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国风险资金到香港投资发展。

在人才方面,要注重两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对本地工业与科技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二是引进外来工业与科技人才的政策措施,两方面同时并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人才培养与引进上,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既要培养和引进科技专才,又要培养和引进有现代管理意识、技能、富有创新意念和团队精神的新生代企业家,传统的家长式企业家已不合乎潮流。第二,既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科技专才和企业家,又要注重培养大量的中低层次的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第三,既要加强基础教育,扩大人口中大学生的比例,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基础学科研究与应用科技相结合,扩大与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培养,又要积极扩展延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增加成年人受教育的机会,其中又需特别注重加强对年青的成年人的科技教育和工业技术培训。在上述各个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积极措施,将有效地提高整体人力资源素质,尽快弥补工业创新科技人才和企业家的不足。

2.以新举措推动工业升级转型。

香港重建工业实质上是以创新科技带动的升级转型,但又不能不受到原有的工业基础的制约。因此,必须根据工业发展的路向,在原有的工业基础上,采取以下的新举措,推动工业升级转型。

(1)发展高科技工业与改造传统工业并举。

发展高科技工业是重建工业的主流,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改造传统工业同样是关键的一环。香港工业绝大部分是传统科技工业,其技术、生产能力的发展已走到尽头,没有多大的发展余地,只有用创新科技去加以改造,从传统工业转变为高科技工业,香港的工业才能真正获得新生。香港的制衣、印刷、食品等行业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个案和经验,只是为与不为的问题。

(2)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与培育新生代企业家并举。

香港的工业企业管理模式是以传统的家长制为主,这种模式已不适合创新科技工业发展的要求。管理模式实际上是管理制度。企业的经济绩效差异根本原因之一是在于管理制度的不同。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根本特征。但家长式的管理制度却是一种窒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落后制度。因此,必须摒弃这种管理模式,建立以人为本、发挥人的创新精神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充满朝气与活力。与此同时,推动新生代企业家的成长与成熟,使香港工业重建具有现代的组织基础。

(3)发展大企业与改造中小企业并举。

香港素来缺乏大企业,因此,发展大型的科技企业是重建工业的必然选择。发展大型企业有几条基本途径:一是大财团注巨资建立大型企业,二是中小企业联合组成大企业,三是中小型企业通过自身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突破快速成长为大企业,或是通过一段较长时期成长为大企业。从香港的实际来看,第一和第三种的途径比较适用。因此,政府应在这两上方面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支援。另一方面,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联系尤如“众星拱月”,众多的中小企业是大企业成长的产业基础。香港拥有占总数98%以上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对工业整体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大企业成长的基础。改造与支持中小企业,是重建工业的必由之路。香港的中小企业大多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改造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与创新科技结合,是香港工业重建的难点。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中小企业从长远发展出发,尽快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科技含量,是改造中小企业的基本点。而这又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援。香港政府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上已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1998年分别设立了5亿港元的信贷保证金和25亿港元的特别信贷计划,体现了对中小企业的重视和助其纾缓资金困难的努力。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信贷条件、优惠利率、信贷周期等因素制约,收效并不理想,而且,信贷总额有限,以其现有的信贷金额,仅能资助不到1%的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十分有限。因此,应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此外,在科技转介、技术培训等方面也应给予足够的支持。

(4)自创世界级品牌与收购品牌并举。

香港工业的升级转型,不仅体现在创新科技发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发展大企业方面,也体现在自创世界级品牌上。没有为数众多的自创品牌的工业体系,是不成熟的、受制于人的工业。自创世界级品牌应成为香港工业重建的重要举措。但自创品牌并不排斥收购品牌,香港工业在收购品牌方面是很成功的,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5)关键零部件自主生产与OEM生产并举。

以OEM方式的生产,曾给香港工业带来了兴旺发展,也带来了不少财富,更带来了香港所没有的科技与设备,培育了一大批工业人才。因此,OEM生产式仍可在香港得以生存。但是,这不应该继续成为香港工业的主要生产模式。香港应借鉴日本、台湾的成功经验,在发展高科技、高增值产业中,在创立世界级品牌的同时,可以主攻电子制品的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以取得主动的、较大的而且稳定的市场份额。香港精电公司的成功之道,也揭示了香港发展高增值产业的出路。

(6)产品多样化与市场多元化并举。

产品的市场需求与市场范围、市场占有率,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香港工业产品的多样化不足,尤其是高档产品不多,因而影响了市场范围的拓展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香港工业产品出口的市场集中度太高,说明了产品多样化不足,市场多元化发展有限。在工业重建过程中,应通过技术创新、加强产品开发,在多样化、多档次上下功夫,以利推动市场拓展,在市场多元化的基础上,提高市场占有率,创造有利企业生存发展的市场环境。

3.以大型高科技工业项目为龙头,不断吸引科技产业巨头与大财团加盟。

香港在策划高科技项目上已开了一个好头,已有一批科技产业的巨子与其他产业的财团斥资投入高科技产业。但这毕竟只是开始,从长远看,要不断地吸引科技产业的巨头和大财团加盟香港高科技产业,并且能实行滚动发展,壮大科技产业,需要注意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香港所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必须是能切实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香港经济是一个海岛型的自由市场经济,追逐赢利是吸引投资的唯一动力。作为一个小型的区域经济体系,不必要、也不可能像一个国家从国防利益和社会效益角度出发,花巨额投资于无经济效益可言,或经济效益较低的尖端科技,只能发展能带来巨额经济收益的高附加值的生产经营性的科技产业。

第二,香港所发展的高科技产业的产品,必须是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的产品。目前香港发展的信息产业、中药产业等是符合这一要求的,但问题在于具体的产品研制、开发和生产,则要进一步在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决策,避免失误。政府有关服务机构应在市场资讯、信息传输以及市场引导等方面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

第三,创新开发的高科技产品必须具有引导消费,开创新的消费领域与热点的潜质与功能。唯此,才能有效地拓展科技产品的市场,刺激市场需求,挖掘出市场的潜力,达到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目的。香港近10年前创新开发的诸如快译通之类的电子产品,就是成功的案例。

第四,所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必须是轻型工业的高科技,而不是重型工业的高科技。这是由香港特定的资源条件和工业基础所决定的。创新科技的发展,必须立足本身的优势。香港工业几十年来的发展,都在于轻型加工业,其中电子工业已有长足的发展。而深圳及珠江三角洲的电子通讯等工业近20年的发展,也具有坚实的基础和相当的规模。因而,香港发展高科技产业选择信息产业作突破口,是合理的。

总之,香港在发展创新科技产业过程中,只要坚持以上几个方面的要求,就将会吸引源源不断的资金,为高科技发展注入生命之源。此外,香港在重建工业,发展高科技、高增值产业中,还需要加强与内地,特别是与广东的科技合作和产业合作,在合作中,不断将高科技、高增值产业推向新阶段,实现工业的升级转型。

收稿日期:2001-01-05

标签:;  ;  ;  ;  ;  ;  ;  

香港重建工业的方向及策略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