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国[1]2003年在《黑龙江省垦区水利现代化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黑龙江省垦区的开发和建设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其发展道路和模式也别具一格。21世纪之初,在统筹安排区内各业、以实现整体最优地快步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水利现代化的问题尤其有着极为重要的先导和支撑作用。本研究运用现代化理论,结合新的水利行业发展思路,从垦区实际出发,在分析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水利现代化评价模型,该模型涵盖防洪减灾、灌溉排水、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生活用水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指标体系。本研究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兴水的战略思想,其成果将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建设提供积极的参考和借鉴。
任慧瑶[2]2013年在《黑龙江垦区水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社会和世界总人口的不断增长,水危机事件的频发带来的严重后果,促使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日益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关注程度。来防止未来世界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水资源矛盾更加尖锐。面对水危机不断加剧这一残酷现实,必须不断改进保护方式和管理措施以适应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新的发展需要。作为有着悠久农耕文明历史的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将保护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黑龙江垦区是我国最大的垦区,是重要的商品粮种植基地,也是水利重区,但是由于近些年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等政策的指导作用的影响,加之垦区在水资源开发、规划、利用、保护等方面缺乏有力的工作和认识,造成了垦区水资源面临着令人担忧的现状。因此,加强黑龙江垦区的水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全面论述了我国水资源保护的基础理论,从水资源概念、水资源保护概念的界定入手,调查黑龙江垦区水资源保护的现状,系统分析黑龙江垦区水资源保护的发展和历史沿革、垦区水资源保护立法现状,以及当前垦区水资源保护出现的问题:欠缺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护理念、缺乏水资源保护地方立法、水资源保护制度不健全、水资源执法混乱等。在系统分析黑龙江垦区水资源保护问题成因、充分借鉴俄罗斯、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水资源保护的成功经验、实地考察国内石河子垦区、塔里木垦区水资源保护现状基础上,结合黑龙江垦区发展情况和水资源实情,从树立保护理念、提高法律认识、完善现有立法、加强制度保障、确保执法公正、加强公众参与、法律制度协调互动等方面,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护理念、加强节水农业的发展建设、完善水资源开发论证制度、优化水资源执法系统,最终提出完善黑龙江垦区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体系的策略构想。
姜洪英[3]2012年在《黑龙江省垦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耕地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耕地可持续利用是国民经济和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用地增多,各项建设用地剧增,造成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因此,进行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对合理利用有限耕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垦区是我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承担着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随着垦区人地矛盾的尖锐化,耕地资源利用情况日益下滑,本文从调查黑龙江省垦区耕地资源的现状出发,基于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和基本理论,通过分析与耕地利用有关的各方面因素,结合所查阅的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查的数据,从耕地生产性,耕地稳定性,耕地保护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五个方面,最终选取了20项具体的评价指标,构建了黑龙江省垦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时段为2005~2009年。选择和运用了改进的熵值法对垦区的耕地可持续利用指标进行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并分别对近五年黑龙江省垦区的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了单项评价和综合评定,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影响黑龙江省垦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促进黑龙江省垦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及建议。本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成果:(1)构建了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强调反映耕地生产性,耕地稳定性,耕地保护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的水平指标,建立了包含5类20项具体的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2)运用改进的熵值法进行评价具有客观准确性。通过确定各指标权重,将评价指标数值进行量化后,利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各指标的可持续利用程度。计算结果表明:2005-2009年5年间,黑龙江垦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值由0.279下降到0.072,下降了将近4倍。从2005年开始,垦区耕地资源可持续性出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说明了垦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情况有待改善,耕地质量总体水平在降低。农作物产量的大幅提高制约着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尤其是公顷化肥使用量、农药施用总量变化等与耕地可持续利用都有较强的相关性。(3)提出了促进黑龙江省垦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针对黑龙江省垦区实际情况,通过对评价结果的综合分析,在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动态平衡的基础上,依靠科技手段,加速提升黑龙江省垦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具体建议如下:加强耕地管理,保证科学发展用地需求,强化耕地执法监察,实施耕地生态管护制度,切实加强耕地的生态建设,完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陈枫[4]2004年在《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普遍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之后,作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当如何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五届叁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农业现代化的高度重视。 黑龙江垦区既是我国最大农业企业,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既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垦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论文以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问题为研究对象,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对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并着重把握黑龙江垦区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而明确应当采取的具体措施。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现代化理论产生于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同时,吸收借鉴了关于现代化的一般理论,而且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相比较而言,国外的农业现代化理论更多地从发展的角度入手,属于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理论,一般多从实践切入,可以划到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2.农业是受资源禀赋严重制约的产业,其中耕地和劳动供给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称为人一地比率。在世界各国及地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依据人—地比率的不同,形成了以美国等新大陆国家为代表的“劳动节约型”模式,以日本等亚洲国家为代表的“土地节约型”模式,和以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为代表的“中间道路型模式”。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其特点虽然有所不同,但基本都可归属到这叁种模式之中。 3.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就对未来新中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初步看法。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展开,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从1949年到1966年,属于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和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形成了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初步构想,农业生产在经过短暂的恢复之后,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农业生产依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新中国农业现代化停滞和徘徊的十年,农业现代化理论没有新的进展,农业生产也遭到巨大的冲击。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后,新中国农业现代化进入全面推进时期,农业现代化思想不断发展与完善,农业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硕果累累,形成了规模空前的农业现代化热潮。 4.黑龙江垦区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典型代表。多年来,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现代化
朱志猛[5]2013年在《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是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我国农业成就瞩目,但是代价很大,问题依然突出。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重要举措。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地位举足轻重,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进而保证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新时期我国“工业反哺农业”、行政与市场互补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为基本背景,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综合研究了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与优化,目的在于揭示出政策设计机理、找到问题成因和效率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政策的基本对策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设计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丰富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理论。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理论意义包括:(1)分析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演进历程和设计机理,明确政策实施的必要性,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2)分析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现状、作用、问题及成因,提出政策优化对策,深化粮食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理论。(3)计算政策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对效率进行评价,丰富政策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为政策评价提供理论指导。现实意义包括:(1)研究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解决政策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2)可以提高政府对政策的重视程度,加大扶持力度,建设以现代农机合作社为主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因此本研究按照理论研究、实证分析、综合评价、经验借鉴、政策优化的思路,以产业扶持、技术增长、政治博弈、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与实地调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与优化,揭示了政策设计机理和规律,利用DEA方法模型计算出政策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借鉴美国、日本、巴西和韩国的先进经验,提出优化政策的基本对策和建议。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本部分主要阐述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在区分农业支持、农业保护、财政支农和农业补贴的基础上,明确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含义,厘清了其在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阐述了产业扶持理论、技术增长理论、政治博弈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奠定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2)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演进历程、设计机理及执行效果。本部分主要回顾了四个不同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状况、经济背景和政策安排的主要特点,厘清了政策演进历程,概括出我国农业机械化政策实施总况。从政策对农户行为的影响、政策对农机作业服务需求的影响、政策对福利和农户合作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影响叁方面分析了政策的直接效果,在政策诱致下,间接效果也很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推动了“叁农”问题的解决、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3)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现状。本部分总体阐述了黑龙江省农村和垦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现状和效果。客观分析了政策发挥的作用,深度挖掘了政策存在的问题,重点剖析了问题成因,找到了政策缺陷的根源。(4)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率评价。本部分提出对农机购置补贴进行效率评价的必要性,并运用DEA方法,计算了政策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了影响政策效率的主要因素,为优化政策奠定了基础。(5)国外经验借鉴。本部分总结了美国、日本两个发达国家和巴西、韩国两个发展中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基本特点和对黑龙江省的启示。在完善农机化立法、提供低息贷款、支持农户组织化发展、促进农机科研推广等政策安排下,黑龙江省农村和垦区应采取不同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6)优化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基本对策和建议。本部分明确了优化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指导思想,在遵循科学可行、技术优先、公平效率、协调稳定等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政策实施机制、强化政策运行保障机制和构建政策运行长效机制的政策优化目标,并提出了优化政策的具体对策。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本研究得出具体结论如下:(1)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可以有效地拉动农民对农机的投入,促进了农机总动力的增长、综合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以农机合作社为补充的农技推广体系的壮大。同时,由于农机总动力的快速增长,大量现代农机被广泛应用于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业劳动效率,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实现了粮食产量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九连增”。(2)补贴资金与各项评价指标均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政策效果表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效地促进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因此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仅要长期稳定实施,还要依据财力适度增加资金规模、扩大补贴范围。(3)国家工业化程度和经济水平与本国农业机械化的支持水平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农机化结构及发展受土地等自然资源影响较大。因此黑龙江垦区应借鉴美国、巴西的经验,重点补贴发展大型农机具,建设现代化大农业;黑龙江农村应借鉴日本、韩国的经验,重点补贴发展中小型、轻便、高效、操作简单的农机具,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农业。(4)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有效的,基本都实现了当年最大的技术效率。但是由于政策的滞后性、配套设施落后、缺少工作经费和实施细则等因素的限制,政策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呈现出下降趋势。(5)从优化政策宏观环境、促进农机化发展、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方面提出优化的对策和建议。这些对策和建议对优化完善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于潇[6]2017年在《叁江平原典型农场土地整理的景观生态安全与可持续性评价》文中提出粮食安全是关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大事。当今我国的粮食安全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生产能力是解决口粮安全的关键所在。叁江平原坐落于世界仅存的3个黑土带上,隶属于黑龙江垦区,是中国最大的国营农场分布群的重要组成,目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维持中国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叁江平原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滩涂集中分布的区域,其湿地景观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国营农场是叁江平原的基本单元,本文选取叁个极具代表性的国营农场:友谊农场、洪河农场和859农场为研究区,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土地整理的共性和差异,以及长期、连续的土地整理对景观生态安全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总结不足、提炼经验,以进一步优化叁江平原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首先考证了叁江平原土地整理沿革,为后续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从规划设计理论、目标、内容、程序、和方法5个角度对比分析了叁个农场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旨在从规划设计的整体视角了解不同历史阶段、人文传统背景下人类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其次,基于3个研究区1985年、1995年、2004年、2014年4个时期的Landsat影像,以景观格局安全指数和生态质量指数构建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近30a不同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分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探究土地整理的连续实施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稳定性和可恢复性等方面的影响。最后,本文基于FAO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纲要(FESLM)和DPSIR因果分析框架构建土地整理的可持续性分析、评价模型框架,对近30a土地整理可持续性的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受自然资源约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文演替的影响。1985年-2014年期间,3个研究区天然湿地退化明显,景观生态安全呈现出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均经历了景观破碎化和生态系统功能受损,以及土地整理的响应、修复阶段。同时,3个研究区土地整理可持续性也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子系统的变化趋势具有较典型的因果特征,表现为随着驱动力因素的持续提高,系统受到的环境压力也随之增大,环境压力作用到系统并导致影响因子发生变化,最终激发了可持续土地整理系统的自我调控功能,从而针对整个系统的退化趋势进行修复。通过研究,本文得出,过去以增地增粮为目的的土地整理是影响景观生态安全和土地整理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而土地整理的合理实施同样能够对生态安全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到促进作用。为此,当前叁江平原的土地整治应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承接国家战略赋予的区域主体功能,完善土地整治规划体系,顺应发展要求和环境约束,准确把握土地整治定位,在坚守耕地红线的同时,发挥土地整治的生态修复作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衣爱东[7]2007年在《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2000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黑龙江垦区时,提出了"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近几年来,黑龙江垦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提升综合经济实力、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本文试图在建立相关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对垦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进行定量研究方面做一个探索。
田鹏飞[8]2012年在《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农业示范区演绎了科技农业时代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造就了现代农业产业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将成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流形态。因此,对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研究己日益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涉及面广且十分复杂的课题,也是一项极富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本文对现代农业示范区作深入研究,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我国尝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为此,加快推进传统农业模式向现代农业模式转变,建设现代化农业已成为重中之重的任务。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必须加强科学技术的指导和示范。现代农业示范区就是科学和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及其成果转化,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必然选择。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现代农业示范区既包括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引进开发,又包括先进技术的示范、辐射和推广,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这是当前探索到的最适合、最有效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当前,农业示范区是现代农业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加快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可以推进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设步伐,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最终实现农民增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内涵、特征、功能和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范围界定角度着手,确定了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定义: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域。本文以增长极、产业集聚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大意义,以及垦区所具备的发展优势。并从规模水平、物质条件基础、产业链、科技投入、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五个方面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和示范区的建设现状。其中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在最近几年中农业规模与水平不断提高,固定投资总额有所上升,物质条件基础逐步得到完善,在科技、教育、卫生上的投入快速增加,示范区农民生活水平和人均储蓄不断提高,这些都为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从基础建设、经济效益、生态资源叁方面对垦区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水平做出了科学的评价,即: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从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正负指标可以看出,大部分示范区发展水平并不好,说明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整体发展水平不平衡。可见基础建设发展因子对于示范区综合发展水平影响最大,资源环境发展因子对垦区现代示范区的影响并不突出;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场在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的同时在资源环境方面做出的努力还不够,示范区应认识到资源环境效益也是示范区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示范区各农场进行排序,进而分析各农场在示范区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从经营规模、物质条件、农业科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农业微观经营组织、政府支持七个方面对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条件进行了分析,确立了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目标,为示范区建设明确了总体思路,进一步构建了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运行机制,最后提出科学的、可行的有助于推动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通过提升经营管理理念,快速的低成本扩张路径构建经营管理推广平台,组建跨区域产业化经营体系,建立规模化和集约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物流及配送中心、设施农业技术成果高密度集成创新园,在全国不同地区建立品牌生产基地,建立连锁经营的途等径构建经营管理平台为示范区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加快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不仅要注重物质基础建设,更重要的是始终坚持把研发与示范合理结合起来、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合理结合起来,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共同建设现代化创新基地,为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指引方向;加强示范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加强以政府为首的公共服务机构、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经济组织、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的龙头企业以及其他能够为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形式建设,推广“叁代”全程式服务模式,加快农业市场化建设的进程,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发挥农产品流通的带动作用,多方位提高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水平,加强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食品溯源系统,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充分发挥垦区的自然条件和各方面优势,努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资金筹措手段较为单一,对农垦总局和政府的资金依赖过大,缺少持续资金注入,示范区想要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必须实施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个人为补充、外资为契机的多渠道投融资局面:加快向现代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黑龙江垦区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应改变以往落后、保守、混乱的经营方式,建立起新型现代企业制度。示范区经营活动要遵循市场原则,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目标。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体系,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完善大小农场的机制建设,继续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实现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马庆国[9]2003年在《论黑龙江垦区水利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文中指出水利的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的先进的设备、材料装备水利,用现代的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水利;用现代科学管理办法管理水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水利。坚持遵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以水的安全性和水环境建设为主线,以优化配置水资源为中心,以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为重点,充分发挥水资源多功能作用。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与生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李国凤[10]2012年在《基于粮食安全的宝泉岭垦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差,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耕地利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宝泉岭垦区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和黑龙江省的粮食主产区和高产区,一直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态退耕、农作物结构调整、自然因素等原因,耕地面积和耕地产出都出现波动性的变化,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不断增大,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粮食安全问题长期存在并可能加剧。土地是生产的根本,如何合理利用垦区耕地资源,在保障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取得更多的粮食产出,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在耕地数量基本平衡的背景下,为提高宝泉岭垦区单位耕地产出能力,对这一典型地区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研究尤为重要。耕地利用与粮食安全是密不可分的,在保持一定数量和质量耕地的基础上,集约利用耕地是维系粮食安全的关键。本文以粮食主产区宝泉岭垦区的耕地为研究对象,在广泛吸取国内外耕地集约利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宝泉岭垦区耕地利用现状,并从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程度、耕地地利用效益和耕地持续状况四个方面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确定宝泉岭垦区总体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值,结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其耕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性,同时对所辖十叁个农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分别进行定量评价,并分析各农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差异变化特征,然后对粮食安全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关系进行计算分析,最后结合评价结果及研究区耕地利用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的相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宝泉岭垦区耕地集约利用总体评价。1999-2008年,宝泉岭垦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上升一下降-上升的波动状态,不同指标和要素对研究区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耕地投入强度和耕地利用效益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较大。系统协调度也处于不断波动的状态,但与集约水平曲线走势不太相同,总体协调度水平不高。(2)宝泉岭垦区耕地利集约利用水平分区评价。在时间上,1999-2008年,宝泉岭垦区各农场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与宝泉岭垦区总体的集约水平曲线类似,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2003年是一个转折点,部分农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下降;在空间上,宝泉岭垦区范围内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显着,宝泉岭垦区东北部和西南部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中部地区相对较低。(3)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粮食安全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但在自然灾害等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二者相关系数降低。(4)根据宝泉岭垦区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从科学调整农业结构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增加耕地科技投入提高耕地质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耕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抓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宝泉岭垦区耕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省垦区水利现代化评价体系研究[D]. 马庆国. 东北农业大学. 2003
[2]. 黑龙江垦区水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 任慧瑶. 东北林业大学. 2013
[3]. 黑龙江省垦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 姜洪英. 东北农业大学. 2012
[4].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D]. 陈枫. 东北农业大学. 2004
[5].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与优化研究[D]. 朱志猛. 东北农业大学. 2013
[6]. 叁江平原典型农场土地整理的景观生态安全与可持续性评价[D]. 于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7].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研究[J]. 衣爱东. 中国农垦. 2007
[8]. 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问题研究[D]. 田鹏飞. 东北农业大学. 2012
[9]. 论黑龙江垦区水利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J]. 马庆国.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3
[10]. 基于粮食安全的宝泉岭垦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 李国凤. 东北农业大学. 2012
标签: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工业经济论文; 水资源保护论文; 土地整理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机具购置补贴论文; 耕地红线论文; 农业论文; 现代农业论文; 农机论文; 三农论文; 评价体系论文; 粮食安全论文; 农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