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志刚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四川 成都 610100)
【摘要】 目的:分析并研究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情况。方法:将2013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的4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分别以MRI和CT术前检测,并在术后与病理学检测对比。结果:CT有效诊断出20例患者,诊断符合率为83.33%,MRI有效诊断出24例患者,诊断符合率为100%,两组比较,P<0.05,有差异,但并不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和MRI对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但是MRI比CT能够更好的诊断。
【关键词】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肿瘤样病变;影像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055-02
【Abstract】Objective Analysis and study of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 and tumor-like lesions of imaging diagnosis.Methods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forecast June's observation on 48 cases of tumor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and the control group, 24 cases, separate MRI and CT examination and pathological test results.Result CT detected in 20 cases, the detection rate of 83.33%,MRI check out 24, 100%,P<0.05 detection rat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 CT and MRI in diagnosis of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s with high positioning diagnostic value of MRI over CT can be better diagnosis.
【Key words】 Of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Tumor-like lesion;Imaging diagnosis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来源于腹膜后结缔组织的筋膜、神经、脂肪、血管、肌肉和胚芽等残留的组织的一种肿瘤。这种肿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是诊断起来相对较为复杂[1],因此很多诊断并不能为及时的治疗患者提供必要的依据,本研究主要分析两种影像学诊断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搜集我院近两年内所收治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取得满意的收效,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作出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4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4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1例,女性13例,最大年龄为56岁,最小年龄为21岁,平均年龄为(33.5±11.4)岁;观察组中,男性12例,女性12例,最大年龄为61岁,最小年龄为23岁,平均年龄为(35.4±12.2)岁。分组后,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和病情等)行统计学检验,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采用CT检测,选择岛津4800TF型机和SCT-7800TX型机作为主要检测工具。患者在进行扫描前8h需要进行禁食和禁饮处理,同时为患者口服2%的泛影葡胺造影剂,为患者的胃肠道进行充盈造影处理。其扫描的范围为患者的整个肿块区域,设置层厚为10mm,设置间距为10mm,120kV。本研究患者平扫之后,对20例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并采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高压注射器对患者进行团注,用量为75ml~100ml,其注射速率为2.5ml/s~3.0ml/S。
观察组患者均采用MRI进行检测,选择ASP-015T永磁型磁共振仪作为检测仪器,体线圈和SE序列,为患者常规进行横轴T1加权像扫描,同时进行场回波检测,并进行冠状位的加权像扫描。设置好扫描参数分别为T1WITR=500ms,TE=30ms,分别进行4次采集。同时确保FETR=600ms,TE=20ms,也进行4次采集。扫描矩阵设置为256×256,扫描的视野为410mm,设置层厚为10mm。
检测后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治疗后取病理学标本检测结果和实际病情进行对比,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测价值。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检测方式进行诊断的定位价值、显示的肿瘤清晰度、大小情况、边界清晰度、质地和界线等情况进行观察并作比较,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测符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涉及到的数据均采用IBM SPSS22.0统计学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处理,采用χ2检验,并采用n表示,组间比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P<0.05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CT有效诊断出20例患者,诊断符合率为83.33%,MRI有效诊断出24例患者,诊断符合率为100%,χ2=18.6354,P=0.0447<0.05,有差异但并不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两组患者采用不同影像学检测方式的情况,观察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相对于对照组来说,更加清晰,且边界分明,可清楚的看到患者肿瘤的形态、大小,成分质地、分布及周围情况,对于较小肿瘤具有更高的识别性,而对照组对于较小肿瘤的识别较为模糊,两组比较,存在差异,与实际肿瘤检测个数的符合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χ2=17.6352,P=0.0473<0.05,有差异,但并不十分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两组肿瘤的良性和恶性诊断情况,观察组患者良性17例,恶性7例,对照组良性18例,恶性6例,诊断符合率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请参见表1所示。
3.讨论
从本研究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看,观察组患者的诊断价值相对更好,其诊断结果与手术后的病理学组织诊断符合率为100%,相比CT诊断,诊断价值更高。分析可以得出,本研究组能通过不同的影像学诊断发现患者的腹膜后肿瘤在诊断时期内大小不一,而MRI能够更加清晰的观察患者病灶的情况,同时能够有效识别患者肿瘤的边界、大小、性质和周围的组织情况,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2]。但和CT诊断之间的差异性并不十分明显,所以临床上也可以采用CT对该疾病进行辩证的检验。因此,综上分析讨论,能够得出,CT和MRI对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但是MRI比CT能够更好的显示出肿瘤的边界和质地情况,其对于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具有更高的定性和更为准确的诊断价值,是一种值得推广使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表1 两组患者的良恶性肿瘤诊断情况比较(n)
*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χ2=17.6345,P=0.0481<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不明显。
【参考文献】
[1]李康,马千红,吕富荣,杨庆军,吕发金.螺旋CT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27(06):275-276.
[2]张晓鹏,张晓燕.腹膜后肿瘤术前影像学评估[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09(04):2463-2465.
论文作者:修志刚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2
标签:患者论文; 肿瘤论文; 腹膜论文; 统计学论文; 原发性论文; 两组论文; 情况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