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现在的小学生是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历史重任,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块最圣洁的土地,每一位老师都不希望那里杂草丛生,每一次耐心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在德育的沃土上,每一个孩子都是最茁壮的小苗。
关键词:学生 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中央大力提倡“以德治国”,学校工作也把德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为培养青少年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似乎越来越多。难道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德育工作有问题吗?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和结果,我们如何加强德育工作?
一、德育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包括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树立远大志向等。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一切事物的正确的基本思想观点,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其他一些观点。道德品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这些内容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紧密联系的,渗透在德育的各个环节中。
在当今的和谐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学校在辛辛苦苦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社会上却是纷繁复杂,学生把一些不良品质当成是“护身法宝”,家庭教育不合理,甚至是对学校教育的抵触,这些都起着负面效应。社会上过多地宣传“个性”发展、鼓吹“自我”,也对学校德育起着严重的破坏作用。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体现,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
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主体性发展
有关资料表明,近两年来青少年犯罪比例越来越大,追溯原因,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还在于社会、家庭和学校过多地注意对学生的品德的教育与影响,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于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最近几年时常被提起的教育热点。
素质教育要求: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于是我们在不停地加强学校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作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势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没有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只有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孩子王”帮助孩子进步
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还要注意的是:对学生的评价必须讲究策略。每一个老师要把握“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的原则,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懂得理的澄清,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
教育的真谛是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作为一线老师,让我们都伸出双手,拿出全部的爱,扶好我们的孩子们走出人生第一步,把基础教育的德育理念升华。
论文作者:李宝兴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3月总第3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心理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学校论文; 他们的论文; 社会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3月总第3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