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境教学作为初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正确地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理解与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课堂实效。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课堂教学 情景创设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创设最佳的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又符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知识特点。
一、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原则
1.内容的真实性原则。
历史与社会教学不同于语文教学,学生可以在内容中融入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历史与社会在知识的学习中需要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展开,只有在保证教学内容真实性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适的创编,产生一定的情境,进行教学的效果才是最好的。因此,内容的真实性原则是情境教学法使用的首要原则。
2.学生的参与性原则。
情境教学法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性,通过学生高度的集体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情境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法相比较明显的优势。情境的创设首先要保障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保障学生具有高度参与性的前提下,才能展开情境教学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情境教学法要在学生的高度参与前提下才能展开。
二、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才能引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活动。教师适时地启发解惑,当好学生的助手,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例如在讲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秦岭——淮河南北差异时,为了让学生探究南北方气候的差异,我先出示两幅南北方的民居图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猜测哪是北方,哪是南方,并说明判断理由。学生回答:A图是我们南方民居,因为它比较通风。B图是我们北方民居,因为它比较封闭。那么为什么南方民居比较通风,而北方民居比较封闭?学生又答:因为南方冬天温暖,北方冬天寒冷。教师进一步引导:对,南北方的建筑差异是由于气候因素造成的,那么南北方的气候有何差异呢?再通过《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读图指导,着重解释等温线,加深学生理解。
2.创设图片情境,还原真实史实。
图片作为历史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教材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功能并不仅仅是为了填充页面、丰富教材形式,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课本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就应该充分运用这些图片史料,或者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补充一些图片史料,为学生创设出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教学情境,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扮演角色,融入情境。
在情境创设中赋予学生一定角色,让其成为整个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提炼教学内容中的角色,并用鲜明特征对其描绘,为学生角色扮演提供参照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例如:在《维新变法运动》这一课中,让学生在课下扮演不同角色,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模拟当时众人反对、百姓旁观的现场氛围。学生们通过这一角色体验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记忆。
4.创设语言情境,产生情感共鸣。
语言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情境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应用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情感传递,进而使初中生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创造良好的语言情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升知识感知效应。因为感染力强的语言情境更能打动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时,教师可以运用这样的生动语言进行讲述:“致运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中鱼雷,全舰将士壮烈牺牲,在即将沉没之时,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望能挽救他的生命,可是他因全舰俱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这时他养的‘太阳’犬,叨住他的肩膀,不使他下沉,邓世昌毅然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黄海的波涛之中。”这不仅能够增加课堂的情境气氛,更能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
实践证明,情境教学作为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广大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者不应当仅仅将其看做一种教学技术,更应当将其看做是新课改不断推行过程中,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方法,通过教学中的全面运用,为课堂效率的稳步提高做出积极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叶琳 巧设情境,让初中历史课堂充满活力[J].考试周刊,2017,(35):170。
[2]郑晓慧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情景教学法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3,(12)。
论文作者:项丽珍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教学法论文; 社会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民居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5期论文;